您的位置:首页 > 语文 > 阅读答案 > 守拙求进阅读答案范文(通用8篇)

守拙求进阅读答案范文(通用8篇)

时间:2022-04-02   来源:阅读答案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阅读答案】

  1.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守拙求进阅读答案范文(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守拙求进阅读答案

  参加工作了,我将老父亲从哈尔滨接到了北京。

  14年来的一间筒子楼宿舍,里里外外被老父亲收拾得一尘不染。

  傍晚,我在家里写作,老父亲将儿子从托儿所接回来了。听父亲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教儿子数楼阶:“一、二、三……”所有在走廊里做饭的邻居听了都笑,我在屋里也不由得停笔一笑。那是老父亲在替我对儿子进行学前智力开发,全部成果是使儿子能从一数到了十。父亲常慈爱地望着自己的孙子说:“几辈人的福都让他一个人享了啊!”

  有天下午我从办公室回家取一本书,见父亲和我儿子相依相偎睡在床上,儿子的一只小手紧紧揪住我父亲的胡子(那时父亲的胡子蓄得蛮长)——他怕自己睡着了,爷爷离开他不知到哪儿去了……

  那情形给我留下极为温馨的印象,还有我老父亲教我儿子数楼阶的语调,以及他关于“福”的那一句话。

  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能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和他十几条美丽的金鱼——在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父亲买的。

  10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将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老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

  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亲的手。我一再地回忆,不记得此前也曾和父亲那么亲密地躺在一起过,更不记得此前曾在五六分钟内轻轻握着父亲的手不放过。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后来,我又一次将母亲也接到了北京,而母亲也病着了。邻居告诉我,每天我去上班,母亲必站在阳台上,脸贴着玻璃望我,直到无法望见为止。我不信,有天在外边抬头一看,老母亲果然那样地望着我。

  母亲弥留之际,我企图嘴对着嘴,将她喉间的痰吸出来,母亲忽然苏醒了,以为她的儿子在吻别她。母亲的双手,一下子紧紧搂住了我的头,搂得那么紧那么紧。于是我将脸乖乖地偎向母亲的脸,闭上眼睛,任泪水默默地流。

  如今想来,当时我的心悲伤得都快要碎了。所以并没有碎,是由于有温馨黏住了啊!在我的人生中,只记得母亲那么亲过我一次,在她的儿子快五十岁的时候。

  现在,我的儿子也已大三了。有次我在家里,无意中听到了他与同学的交谈:

  “你老爸对你好吗?”

  “好啊。”

  “怎么好法?”

  “我小时候他总给我讲故事。”

  其实,儿子小时候,我并未“总给”他讲故事。只给他讲过几次,而且一向是同一个自编的没结尾的故事。也一向是同一种讲法——该睡时,关了灯,将他搂在身旁,用被子连我自己的头一起罩住,口出异声:“呜……荒郊野外,好大的雪,好大的风,好黑的夜啊!冷呀!呱嗒、呱嗒……大怪兽来了,它嗅到我们的气味了,它要来吃我们了……”

  儿子那时就屏息敛气,缩在我怀里一动也不敢动。幼儿园老师觉得儿子太胆小,一问方知缘故,曾郑重又严肃地批评我:“你一位著名作家,原来专给儿子讲那种故事啊!”

  孰料,竟在儿子那儿,变成了我对他“好”的一种记忆。于是不禁地想,再过若干年,我彻底老了,儿子成年了,这也会是一种关于父亲的温馨的回忆吗?尽管我给他的父爱委实太少,但却同一切似我的父亲们一样抱有一种奢望,那就是——将来我的儿子回忆起我时,或可叫做“温馨”的情愫多于“呜……呱嗒、呱嗒”。

  我觉得,温馨,它不是设计与布置的结果,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它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的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融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它也许是老父亲某一时刻的目光;它也许曾浮现于老母亲变形了的嘴角;它也许是我们内心的一丝欣慰;甚至,可能与人们所追求的温馨恰恰相反,体现为某种忧郁、感伤和惆怅……

第2篇: 守拙求进阅读答案

  参加工作了,我将老父亲从哈尔滨接到了北京。

  有天下午我回家,见父亲和我儿子相依相偎睡在床上,儿子的一只小手紧紧揪住我父亲的胡子(那时父亲的胡子蓄得蛮长)——他怕自己睡着了,爷爷离开他不知到哪儿去了……

  那情形给我留下极为温馨的印象。

  现在,我的儿子也已大三了。有次我在家里,无意中听到了他与同学的交谈:

  “你老爸对你好吗?”

  “好啊。”

  “怎么好法?”

  “我小时候他总给我讲故事。”

  其实,儿子小时候,我并未“总给”他讲故事。只给他讲过几次,而且一向是同一个自编的没结尾的故事。也一向是同一种讲法——该睡时,关了灯,将他搂在身旁,用被子连我自己的头一起罩住,口出异声:“呜……荒郊野外,大怪兽来了,它嗅到我们的气味了,它要来吃我们了……”

  儿子那时就屏息敛气,缩在我怀里一动也不敢动。幼儿园老师觉得儿子太胆小,一问方知缘故,曾郑重又严肃地批评我:“你一位著名作家,原来专给儿子讲那种故事啊!”

  孰料,竟在儿子那儿,变成了我对他“好”的一种记忆。于是不禁地想,再过若干年,我彻底老了,儿子成年了,这也会是一种关于父亲的温馨的回忆吗?尽管我给他的父爱委实太少,但却同一切似我的父亲们一样抱有一种奢望,那就是——将来我的儿子回忆起我时,会有种或可叫做“温馨”的情愫。

  我觉得,温馨,它不是设计与布置的结果,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它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的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融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它也许是老父亲某一时刻的目光;它也许曾浮现于老母亲变形了的嘴角;它也许是我们内心的一丝欣慰;甚至,可能与人们所追求的温馨恰恰相反,体现为某种忧郁、感伤和惆怅……

第3篇: 守拙求进阅读答案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⑵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⑶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⑷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⑸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谈不到,广泛的博通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⑹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重庆版)1940年2月4日“星期论文”专栏

  ⒈第⑴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⒉下列对第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⒊第⑸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⒋联系上下文.为第⑸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分)

  ⑴也更⑵既又

  ⒌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5分)

  ⒍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4分)

  鲁迅朱光潜马克思爱因斯坦

  答案

  (一)(17分)

  ⒈(2分)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1分)

  ⒉(3分)D

  ⒊(2分)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1分)

  ⒋(3分)(2)“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选项1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2分)

  ⒌(5分)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⒍(4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一点2分,两点3分)

第4篇: 守拙求进阅读答案

最后,日子还是得一日三餐地过下去,便只好走进母亲的厨房。虽然母亲一九八七年就从厨房退役,但当她在世和刚刚走开的日子里,我总觉得厨房还是母亲的。

我站在厨房里,为从老厨房带过来的一刀、一铲、一瓢、一碗、一筷、一勺而伤情。这些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母亲用过的。

也为母亲没能见到这新厨房和新厨房里的每一样新东西而嘴里发苦,心里发灰。

为新厨房置办这个带烤箱的、四个火眼的炉子时,母亲还健在,我曾夸下海口:“妈,等咱们搬进新家,我给您烤蛋糕、烤鸡吃。”

看看地面,也是怕母亲上了年纪,腿脚不便,铺了防滑地砖。可是,母亲根本就没能走进这个新家。

厨房里的每一件家什,都毫不留情地对我说:现在,终于到了你单独对付日子的时候了。

我觉得无从下手。

翻出母亲的菜谱,每一页都像被油炝过的葱花,四边焦黄。让我依然能在那上面嗅出母亲调出的油、盐、酱、醋,人生百味。

也想起母亲穿着用我的劳动布旧大衣改制的又长又大、取其坚牢久远的围裙,戴着老花镜,俯身在厨房碗柜上看菜谱的情景。

那副老花镜,还真有一段故事。

记得母亲的“关系”还没有从她退休的小学转到北京来的时候,她必须经常到新街口邮局领取每月的退休工资;或给原单位寄信,请求帮助办理落户北京所需的,其实毫无必要,又是绝对遗失不起的表格和证明;或是邮寄同样毫无必要,又是绝对遗失不起的表格和证明。那些手续办起来,就像通俗小说那样节外生枝,于是这样的信件,就只好日以继夜地往来下去。

那次,母亲又到新街口邮局寄这些玩意儿,回家以后,大事不好地发现老花镜丢了。马上返回新街口邮局,而且不惜牺牲地花五分钱坐了公共汽车。

平时她去新街口,都是以步代车,即便购物回来,也是背着、抱着,走一走、歇一歇,舍不得花五分钱坐一回公共汽车。

可以想见母亲找得多么仔细,大概就差没有把新街口邮局的地,刮下一层皮。

她茫然地对着突然变得非常之大的新街口邮局,弄不懂为什么找不到她的眼镜了。

用母亲的话说,我们那时可谓穷得叮当乱响,更何况配眼镜的时候,我坚持要最好的镜片。别的我不懂,只知道眼睛对人是非常重要的器官。一九六六年,那副十三块多钱的镜片,可以说是老花镜里最好的镜片了。谁知二十五年后,母亲还是面临失明、人体各器官功能衰竭、卒中而去,或是以她八十岁的高龄上手术台的抉择。

回家以后,她失魂落魄、反反复复对我念叨丢眼镜的事,丢了这么贵的眼镜,母亲可不觉得像是犯了万死之罪。

很长一段时间,就在花十几块钱又配了一副老花镜后,母亲还不死心地到新街口邮局探问:有没有人捡到一副老花镜?

没有!

老花镜不像近视镜,特别那时母亲的老花的度数还不很深,又仅仅是老花,大多数老人都可通用。尽管当时已大力开展学雷锋的运动,只怪母亲运气不佳,始终没有碰上一个活雷锋。

她仅仅是找那副眼镜吗?

每每想起生活给母亲的这份折磨,我就仇恨这个生活。

后配的这副眼镜,用了二十多年,直到一九九〇年,即便戴着它也看不清楚东西的时候。那时还以为度数不够了,并不知道是因为她的脑垂体瘤压迫视神经的缘故。再到眼镜店去配一副,配眼镜的技师无论如何测不出她的度数。我们哪里知道,她的眼睛几近失明,怎么还能测出度数?我央求验光的技师,好歹给算个度数……最后勉强配了一副,是纯粹的“摆设”了。

这个“摆设”,已经带给她最爱的外孙女儿,留作最后的纪念。而那报废的眼镜,连同它破败的盒子,我将保存到我也不在了的时候。那不但是母亲的念物,也是我们那个时期生活的念物。

母亲的菜谱上,有些菜目用铅笔或钢笔画了钩,就像给学生判作业、判卷子时打的对钩。

那些用铅笔画的钩子,下笔处滑出一个起伏,又潇洒地扬起它们的长尾,直挥东北,带着当了一辈子教师的母亲的自如。

那些钢笔画的钩子,像是被吓得不轻,哆哆嗦嗦地走出把握不稳的笔尖,小心、拘谨、生怕打扰谁似的,缩在菜目的后面而不是前面,个个都是母亲这一辈子的注脚,就是用水刷,用火燎,用刀刮,也磨灭不了了。

我怎么也不能明白,为什么用铅笔画的钩子,和用钢笔画的钩子,会有这样的不同。

那些画了钩子的菜目,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家常菜。如糖醋肉片、粉皮凉拌白肉、炒猪肝、西红柿焖牛肉等等。

鱼虾类的菜谱,档次最高的不过是豆瓣鲜鱼,剩下的不是煎蒸带鱼,就是香肥带鱼,虾、蟹、鳖等等是想都不想的。不是不敢想,而是我们早就坚决、果断地切断了脑子里的这部分线路。

就是这本菜谱,还是我当作家后,唐棣给母亲买的。

不过,我们家从切几片白菜帮子用盐腌腌就是一道菜,到买菜谱,已是鸟枪换炮了。

其实像西红柿焖牛肉、葱花饼、家常饼、绿豆米粥、炸荷包蛋之类,母亲早已炉火纯青,其他勾画的各项,没有一项付诸实施。

我一次次、一页页地翻看着母亲的菜谱,看着那些画了钩、本打算给我们做,而又不知道为什么终于没有做的菜目。这样想过来,那样想过去,恐怕还会不停地想下去。

我终究没能照着母亲的菜谱,做出一份菜来。

一般是对付着过日子,面包、方便面、速冻饺子馄饨之类的半成品,再就是期待着到什么地方蹭一顿,换换口味,吃回来又可以对付几天。

有时也到菜市场转转,东看看、西瞅瞅地无从下手,便提溜着一点什么意思也没有的东西回家了。回到家来,面对着那点什么意思也没有的东西,只好天天青菜、豆腐、黄瓜的“老三样”。

今年春天,在市场上看到豌豆,也许是改良后的品种,颗粒很饱满。想起去年春天,母亲还给我们剥豌豆呢。我们常常买豌豆,一是我们爱吃,二来也是为了给母亲找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

母亲是很寂寞的。

她的一生都很寂寞。

女儿在六月二十九日的信中还写道:

……我有时梦见姥姥,都是非常安详的、过得很平安的日子,觉得十分安慰。虽然醒了以后会难过,毕竟比做噩梦要让人感到安慰得多。我也常常后悔,没能同姥姥多在一起。我在家时,也总是跑来跑去,谁想到会有这一天呢?她这一辈子真正的是寂寞极了!而且是一种无私的寂寞,从来没有抱怨过我们没能和她在一起的时候。

我的眼前总是出现她坐在窗前,伸着头向外张望的情景:盼你回来,盼我回来,要不就是看大院里的人来人往。让我多伤心。可当时这情景看在眼里,却从来没往心里去,倒是现在记得越发清楚。不说了,又要让你伤心了……

也曾有过让母亲织织毛线的想法,家里有不少用不着的毛线,也只是说说而已,到了儿也没能把毛线给她。

…………

尽量回忆母亲在厨房里的劳作。

渐渐地,有一耳朵、没一耳朵听到的,有关厨房里的话,一一再现出来。

冬天又来了,大白菜上市了,想起母亲还能劳作的年头,到了买储存白菜的时节,就买“青口菜”,她的经验是青口菜开锅就烂,还略带甜味。

做米饭也是按照母亲的办法,手掌平按在米上,水要漫过手背;或指尖触米,水深至第一个指节,水量就算合适。不过好米和机米又有所不同……

渐渐地,除了能上台面的菜,一般的炒菜我也能凑合着做了。只是母亲却吃不上我做的菜了,我也再吃不到母亲做的“张老太太烙饼”了。

我敢说,母亲的烙饼,饭馆都赶不上。她在世的时候,我们老说,应该开一家“张老太太饼店”,以发扬光大母亲的技艺。每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就是好事临门也还是愁眉苦脸的母亲,脸上便难得地放了光。就连她脸上的褶子,似乎也展平了许多。对她来说,任何好事如果不是和我们的快乐,哪怕是一时的高兴连在一起的话,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还有母亲的炸酱面。

人说了,不就是烙饼、炸酱面吗!

倒不因为是自己母亲的手艺,不知母亲用的什么诀窍,她烙的饼、炸的酱,就是别具一格。也不是没有吃过烹调高手的烙饼和炸酱面,可就是做不出母亲的那个味儿。

心里明白,往日吃母亲做的烙饼、炸酱面的欢乐,是跟着母亲永远地去了。可是每每吃到烙饼和炸酱面,就忍不住想起母亲,和母亲的烙饼、炸酱面。

 

第5篇: 守拙求进阅读答案

  ①参加工作了,我将老父亲从哈尔滨接到了北京。14年来的一间筒子楼宿舍,里里外外被老父亲收拾得一尘不染。傍晚,我在家里写作,老父亲将儿子从托儿所接回来了。听父亲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教儿子数楼阶:“一、二、三……”所有在走廊里做饭的邻居听了都笑(不是嘲笑,是邻居们对温馨场面的感应与认可。),我在屋里也不由得停笔一笑。那是老父亲在替我对儿子进行学前智力开发,全部成果是使儿子能从一数到了十。父亲常慈爱地望着自己的孙子说:“几辈人的福都让他一个人享了啊!”

  无论是教儿子数楼阶,还是望着孙子说话,动作和语言都很有感染力,场面感特别强。作者用简洁而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浓浓的亲情。

  ②有天下午我从办公室回家取一本书,见父亲和我儿子相依相偎睡在床上,儿子的一只小手紧紧揪住我父亲的胡子(那时父亲的胡子蓄得蛮长)——他怕自己睡着了,爷爷离开他不知到哪儿去了……

  祖孙相依相偎的画面,形象而感人。

  ③那情形给我留下极为温馨的印象,还有我老父亲教我儿子数楼阶的语调,以及他关于“福”的那一句话。

  ④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能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和他十几条美丽的金鱼——在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父亲买的。10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阳光”和“照耀”两个词选得极为巧妙,即使是在普通人最痛苦的诀别时,只要有亲人的陪伴,就有阳光照耀,就能让两个人淡定而温暖。)。他已知自己将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老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父亲去世时没有痛苦的挣扎,“我”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伤,看似云淡风轻的分别其实是父子心心相依的浓浓情意。作者在简单的描述中写尽了父子间的大爱,更是作者心灵深处难以忘却的温馨。

  ⑤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亲的手。我一再地回忆,不记得此前也曾和父亲那么亲密地躺在一起过,更不记得此前曾在五六分钟内轻轻握着父亲的手不放过。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⑥后来我又一次将母亲也接到了北京,而母亲也病着了。邻居告诉我,每天我去上班,母亲必站在阳台上,脸贴着玻璃望我,直到无法望见为止(站阳台,贴玻璃,直到望不见,几个细节描写,不需要轰轰烈烈,却在悄然间感动了读者。)。我不信,有天在外边抬头一看,老母亲果然那样地望着我。母亲弥留之际,我企图嘴对着嘴,将她喉间的痰吸出来,母亲忽然苏醒了,以为她的儿子在吻别她。母亲的双手,一下子紧紧搂住了我的头,搂得那么紧那么紧。于是我将脸乖乖地偎向母亲的脸,闭上眼睛,任泪水默默地流。

  生离死别,一搂、一偎、一默默,胜过千言万语,将母子情深在琐碎的动作中定格。

  ⑦如今想来,当时我的心悲伤得都快要碎了。所以并没有碎,是由于有温馨黏住了啊!在我的人生中,只记得母亲那么亲过我一次,在她的儿子快五十岁的时候。

  对于现在的孩子,母亲的亲吻稀松平常;可你一旦成人,这些亲昵的动作便不再有。正是因为稀少,所以弥足珍贵,也更显温馨。

  ⑧现在,我的儿子也已大三了。有次我在家里,无意中听到了他与同学的交谈:

  ⑨“你老爸对你好吗?”

  ⑩“好啊。”

  ⑪“怎么好法?”

  ⑫“我小时候他总给我讲故事。”

  ⑬其实,儿子小时候,我并未“总给”他讲故事。只给他讲过几次,而且一向是同一个自编的没结尾的故事。也一向是同一种讲法——该睡时,关了灯,将他搂在身旁,用被子连我自己的头一起罩住,口出异声:“呜……荒郊野外,好大的雪,好大的风,好黑的夜啊!冷呀!呱嗒、呱嗒……大怪兽来了,它嗅到我们的气味了,它要来吃我们了……”

  ⑭儿子那时就屏息敛气,缩在我怀里一动也不敢动。幼儿园老师觉得儿子太胆小,一问方知缘故,曾郑重又严肃地批评我:“你一位著名作家,原来专给儿子讲那种故事啊!”

  ⑮孰料,竟在儿子那儿,变成了我对他“好”的一种记忆。于是不禁地想,再过若干年,我彻底老了,儿子成年了,这也会是一种关于父亲的温馨的回忆吗?尽管我给他的父爱委实太少,但却同一切似我的父亲们一样抱有一种奢望,那就是——将来我的儿子回忆起我时,或可叫做“温馨”的情愫多于“呜……呱嗒、呱嗒”。

  被儿子老师否认的“那种故事”竟然是儿子长大后最好的记忆,陪伴是最长情的温馨,这种温馨在代代传承。

  ⑯我觉得,温馨,它不是设计与布置的结果,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它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的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融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它也许是老父亲某一时刻的目光;它也许曾浮现于老母亲变形了的嘴角;它也许是我们内心的一丝欣慰;甚至,可能与人们所追求的温馨恰恰相反,体现为某种忧郁、感伤和惆怅……

  温馨不是刻意创设的,而是存在于我们寻常的生活中。作者用对比和排比告诉读者:温馨的形式可以不同,但都能让人难以忘怀;温馨的范围也不仅仅限于亲人间的陪伴,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这需要用心感知,使温馨的意味更具体、更寻常。结尾引人深思,启人体味!

第6篇: 守拙求进阅读答案

   ①我是冒雪出城的,公共汽车啃着盖脚面的大雪蠕动着,车子走走停停拱了个把钟头,不是路遇素不相识的四十五中学的郑老师,她自告奋勇在大雪飘天中把我送到余家门口,我会迷失在香山山麓已经因季节而关闭大门的植物园里了。我只不过想看看花卉专家——北京植物园的园林老将余树勋在大雪天干什么。

  ②看着书桌上满满的、参差烂漫的笔记、稿纸、图片、文摘卡、我真觉得自己太莽撞了。

  ③他笑着向我说:“GoodMorning(早安)。”④已经是下午3点28分了,怎么还早安⑤他风趣地说:“他一天有3个早晨,现在刚好是睡午觉后的第2个早晨。”⑥屋外头的杭白菊也冻蔫了,余树勋的眼睛没离开冒雪拿进屋来的、插在茶几上小圆锥体玻璃瓶里的一小束杭白菊。“今年有了,明年才能有。”这是他的原话,小杭白菊们依偎着,羞涩地听余教授的禅语偈言。

  ⑦惆怅凝溢在斗室书壁之间。我实在不忍心以世俗的所谓采访去切断这超越时空的惆怅。我真希望自己像雪人向阳般融化,悄悄然。

  ⑧“光是幻灯片有一大立柜——几千张。没工夫整理,时间不够啊!”古往今来这世上唯一不能通融的是时间——对任何人和物质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时间。

  ⑨他正在书写辞条:唐菖蒲Gladiolus鸢尾科……正是我打乱了他的时刻表,两天后他将去苏州参加全国花卉会议,他同时正在写荷花和水莲。他不是整天匍伏书斋的人,整个植物园是他的试验室,并不是一切植物都在冬眠。他的讲堂远涉欧美东瀛,北京郊区的花农也每周接他去讲课;在世界公园附近花儿香花木公司,花农种花卖花,却不懂花艺,不知什么花适合种在屋后,什么花该放在窗前……⑩花——上帝的恩宠;花卉专家——美的传播者,把人间巧妆打扮。

  (11)“养鱼的不会做溜鱼片,种花的不知道该把花摆在哪儿好看。”余树勋年轻时先在浙江大学园艺系学种花、种草、种树;后来在国外学园林设计——学“溜鱼片”。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12)时间是个调皮捣乱的顽童。对闲人,那永日长夜难消磨;对忙得带劲的人,时间像攒在手心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没了。

  (13)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48年怎么去的北欧。

  (14)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79年又去北欧。

  (15)1980年余树勋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植物园待了两年,以提高栽培种类的识别。

  (16)他更没工夫说1991年他挨家挨户地拍摄花卉的幻灯片。余树勋连生气也没工夫:《花卉大辞典》4年前辑了稿,资金也集了,主编吴应祥教授都81岁了,人已经去了香港,一生希望看到这本辞典。《花卉》花期难卜……(17)余树勋当然也没工夫说百花摧残的“**”中,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逃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直到在一片肃杀中女儿把他找了回来。像一株蔫了的杭白菊,流年回转,他又挺起来了。

  (18)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他一天说3个GoodMorning除了孙儿辈喊爷爷看电视里说相声外,他苦写“余氏家规”。

  (19)早晨起床。GoodMorning进入工作。中午1点—2点午休,打盹醒来GoodMorning入工作。

  (20)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上床睡至9点起床GoodMorning,是最佳伏案时间,一口气工作到凌晨1时。

  (21)我明白了为什么一见面余教授跟我说GoodMorning。(22)余教授尽管神不守舍,脑子里还花花着,但也并没忘记热情待客。

  下雪天黑得早,当我向他告辞时,他横竖留我吃云南圆子。让搞桑蚕专业的云南籍的余师母像喂蚕似地煨细圆子。我急急忙忙吞下是8个还是10个滚烫的圆子,立即勒马回程,踩着“没工夫”的韵律上路了。

  (23)我觉得我也没工夫了。

  (24)是没工夫了。

  (25)好个没工夫。

  (选自《湖南文学》第174期1995年10月)《没工夫专家》阅读题目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段用“啃”“蠕动”“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汽车缓慢行驶的场景,衬托出雪下之大,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余老的心情。

  B.第⑨段画线句用概括叙述的手法突出了余老作为一个花卉专家工作的繁忙,表现其学问的应用价值。

  C.“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余老有珍惜时间的紧迫感。

  D.第⑥与(11)段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杭白菊,前者是为了侧面烘托余老对于花的痴迷、后者是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

  E.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溜”字的意思,简要分析三次运用“溜”字的表达效果。

  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小题3:阅读23-25段,请探析这样结尾的作用。(6分)《没工夫专家》阅读答案小题1:CD小题2:句中加点“溜”字是研究、学习和探索实践的意思(l分);表达效果:反复这用三个“溜”字(1分),分别从科研生涯和科研成果两方面(1分)地概述(或强调)了余教授对花卉研究的痴迷以及贡献的卓著(1分),也使遣词造句生动诙谐(1分)。(对表达的解说,四点中能答到三点,即给满分。)小题3:(1)结尾部三个短句各自独立成段,简洁有力地收束全文(2分);(2用反复的手法强调“没功夫”,凸显了余树勋教授争分夺秒,勤勉忘我的工作态度(2分); 

第7篇: 守拙求进阅读答案

  仲夏,朋友⑴相邀游十渡。在城里住久了,一旦进入山水之间,竞有一种生命复苏的快感。

  下车后,我们舍弃了大路,挑选了一条半隐半现在庄稼⑵地里的小径,弯弯绕绕地⑶来到了十渡渡口。夕阳下的拒马河慷慨地撒出一片散金碎玉,对我们表示欢迎。

  岸边山崖上刀斧痕犹存的崎岖小道,高低凸凹⑷,虽没有“难于上青天”的险恶,却也有踏空了滚到拒马河洗澡的风险。狭窄处只能手扶岩石贴壁而行。当“东坡草堂”几个红漆大字赫然出现在前方岩壁时,一座镶嵌在岩崖间的石砌茅草屋同时跃进眼底。草屋被几级石梯托得高高的,屋下俯瞰着一弯河水,屋前顺山势辟出了一片空地⑸,算是院落吧!右侧有一小小的蘑菇⑹形的凉亭,内设石桌石凳,亭顶褐黄色的茅草像流苏般向下垂泻,把现实和童话串成了一体。草屋的构思者最精彩的一笔,是设在院落边沿的柴门和篱笆⑺,走近这儿⑻,便有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意思。

  当我们重登凉亭时,远处的蝙蝠⑼山已在夜色下化为剪影,好象就要展翅扑来,拒马河趁人们看不清它的容貌时豁开了嗓门⑽韵味十足地唱呢!偶有不安分的小鱼儿⑾和青蛙蹦//跳成声,像是为了强化这夜曲的节奏。此时,只觉世间唯有水声和我,就连偶尔从远处赶来歇脚的晚风,也悄无声息⑿。

  当我渐渐被夜的凝重与深邃⒀所融蚀,一缕新的思绪涌动时,对岸沙滩上燃起了篝火⒁,那鲜亮的火光,使夜色有了躁动感。篝火四周,人影绰约⒂,如歌似舞。朋友说,那是北京的大学生们,结伴来这儿度周末的。遥望那明灭无定的火光,想象着篝火映照的青春年华,也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乐趣。

  (节选自刘延《十渡游趣》,《北京日报》1994·5·9,共553字。)

  [语音提示]

  ⑴朋友peng2you0

  ⑵庄稼zhuang1jia0

  ⑶弯弯绕绕地wan1wan1-rao4rao4de0

  ⑷凸凹tu1’ao4

  ⑸空地kong4di4

  ⑹蘑菇mo2gu0

  ⑺篱笆li2ba0

  ⑻这儿zher4

  ⑼蝙蝠bian1fu2

  ⑽嗓门sang3menr2

  ⑾小鱼儿xiao3yur2

  ⑿悄无声息qiao3wu2sheng1xi1

  ⒀深邃shen1sui4

  ⒁篝火gou1huo3

  ⒂绰约chuo4yue1

第8篇: 守拙求进阅读答案

  ⑴丰富多彩的节日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也引发了我们许多的联想。

  ⑵节者,接也。事物都是接续前进的,有节有序,走走停停,走过一节,再拔一节,这是一个生命动态的过程。这首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因所处位置不同,就分出二十四个节气。从春到冬节节递进,就这样走过了一年。人的成长也有“节”,从孩童时节、学生时节、工作时节、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时节,所以社会规定了儿童节、青年节、老人节,从小到老就这样一节一节度过了一生。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美则美矣,但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如果一直到顶,就不成材,就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在玉米地旁听吧,劈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的交响。

  ⑶节者,结也。古人在无文字之前就发明了结绳记事。顺顺溜溜的绳子上打了一个结,必是有事要记住,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规定了一个节日,必是有事值得纪念。值得纪念的有好事也有坏事,好事如“八一五”日寇投降纪念日,坏事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好事纪念,是为发扬光大;坏事不忘,是为警惕小心。节是一个社会运行中的坐标。一个国家规定国庆节,是让国民知道立国不易,忘了国庆日就是忘国;一个民族用最典型的风俗礼习来过自己的节,是提醒同胞不要忘祖。节,是在时间的长绳上打了几个结,叫我们一步一回头,积累过去,创造未来。

  ⑷节者,截也。它专截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再以这日子为旗帜,去选择截取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从而强化生活中不同的个性。青年人有青年节,老年人有老人节,妇女有妇女节,***有自己的圣诞节。节有最小者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日,最大者是全地球人每365天过一个元旦节。我有时突发奇想,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宇宙大爆炸诞生的那一日,如果找到了那一天,又找到了外星人,大家同庆宇宙的元旦节,不知会是什么样子。

  ⑸知道了节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就会格外地珍惜它。节既是时间的概念,就是在提醒我们生命的流失。我曾发问,是谁发明了“年”这个东西,直将我们的生命寸寸地剁去。我们一方面要节约生命,勿使岁月空度;另一方面又要承认节序难违,不强挽流水,而要重在享受生命的过程。节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就是要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群、多少民族、国家和组织就有多少个节日,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生日。它提醒我们每当节日来临时不要忘了相互庆贺,邻国国庆要发个贺电,亲友生日要送束鲜花,青年人不要忘了父亲节、母亲节和重阳节。节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互相联系的纽带,是一个爱的纽结。

  (选自《先方后圆》,有改动)

  问题:

  9.文章第⑵段是从哪三个方面阐明“节者,接也”的。(4分)

  答:

  10.请结合文章内容,仿照示例对“结”和“截”进行解释。(4分)

  示例:节者,接也。是连接的意思。指事物都是接续前进的。

  答:节者,结也。节者,截也。

  1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第⑸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剁”的妙处。(4分)

  答:

  12.请根据文中“节的联想”三个方面的内涵解读“端午节”。(4分)

  答:

  答案:

  9.宇宙运行的规律;人的成长也有“节”;植物的生长也有“节”。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筛选。完成此题时,要先标语序,然后再进行筛选概括。通过分析,3、4句是围绕“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展开的;第5句是围绕“人的成长也有‘节’”展开的。6、7句是围绕“植物的生长也有‘节’”展开的。

  10.示例:是打结的.意思。指记住值得纪念的日子。是截取的意思。指选择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日子。解析:此题既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又考查仿写。完成时,应先分析示例的句式。

  11.“剁”是一个动词,将“年”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无法挽回。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说明文的语言分为“生动形象”和“准确平实”两种。而这个“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完成时,可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思考。

  12.端午节是我国农历的5月5日,是纪念爱国人屈原的节日,纪念这个节日是让人们发扬光大屈原的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有着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完成此题,必须正确理解“接也”“节也”“截也”这三个语。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yuwen/153107.html


《守拙求进阅读答案范文(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