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论文 > 大一思政课论文【5篇】

大一思政课论文【5篇】

时间:2023-03-22   来源:论文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论文】

大一的迷茫是青春的忧伤。不管我们眼中别人的大学过的如何丰富多彩,如何激-情澎湃,终究要走自己的路,才能深刻体会大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一思政课论文【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大一思政课论文

  摘要:“立德树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关键,在当下体现出紧迫性和重要性。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思政教育会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我国高职思政教育,还需立足大思政视角和工作格局稳步开展。

  关键词:大思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高职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168-02

  相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是顺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要求的转变而展开的,也是我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高校思政教育则更为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思政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还需要从高职思政教育思想和方法等角度进行改革,以提升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思政教育中重视职业素养,轻视思政教育

  职业素养的培育,一向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因此,即使是在思政教育中,高职教师也是更为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人才,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过分重视对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忽视了对学生思政素养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导致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会出现德不配位等问题,过早地接触到“职业发展天花板”。

  不同于以往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高职学生很容易就接触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当言论,并极易受此误导,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会严重影响其未来发展。

  上述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在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中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采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基于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在当前背景下十分重要且必要。

  2.思政教育形式中的“单向输出”模式较难扭转

  “单向输出”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常见模式,在高职思政教育中也不例外。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文化知识类课程缺乏兴趣,相较于能够提升其谋生技能的专业课程,很多学生都认为思政教育课程就是走个形式,在上课期间更是左耳进右耳出。另外,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和手段都较刻板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常常是教师一个人在那里念“独白”,学生较少有回应。久而久之,高职思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被消磨殆尽,在课堂上也不会刻意营造教学氛围,“单向输出”更为严重。这样的思政教育缺乏实效性,不能达到提升学生思政素养的目的。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需要着力突破这一困境,扭转这一局势,落实“双向沟通”的教学模式。

  3.思政教育课堂参与度不高、实践性不强

  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以往历史的追溯和对当下国际形势的分析,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之间缺乏共鸣,学生更是在思想认知层面认为思政教育内容都是老旧的知识,只要在考前背诵一下就能够通过考试。另一方面,在实践性方面,高职思政教育中缺少实践类课程,教学内容都比较抽象,这也会影响高职思政教育的实际影响力。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需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增强其教学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1.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深化高职思政教育思想改革

  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提升高职院校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思政教育改革中,高职院校需要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探讨,明确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品德、帮助学生明确思想道路和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学生做好榜样。除此之外,提升学生学习思政教育内容的积极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和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接受思政教育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大思政教育格局,在专业技术学科教育中也要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在高职院校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例如,在会计专业课程学习中渗透高职思政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帮助学生将思政教育与自己学习的专业联系起来,变孤立的学习为具体有联系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体会,对于提升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实效性也是大有裨益的。

  2.重视学生意见表达和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思政教育改革

  学生意见表达和反馈,是提升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此,高职思政教育应该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例如,教师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获得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和改进建议,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教师利用微信群等聊天工具,收集学生对于高职思政教育的反馈意见,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重视学生意见表达和反馈,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成效,更是体现了高职思政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一来,也能够改变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单向输出”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重视学生意见表达和反馈,能够达成师生共同建设高职思政教育课堂的目的,有助于平衡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略之一。

  3.创新家社体验式教育,增强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性

  家社体验式教育是增强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有效性的关键。以往的思政教育重点是理论教学,受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因此,创新家社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真切体会理论内涵,能够加深学生对于高职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高职可以协同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更应该立足大思政教育格局,家长要给学生做好榜样,要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以满足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技术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高职思政教育长期以来受制于学校教育观念和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欠佳。基于大思政视角,创新家社体验式教育,重视学生意见表达和反馈,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政素養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路径,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旭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0(7):90.

  [2]雷丽.新时代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育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9):70-71.

  [3]胡娟.浅谈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2):154-155.

【篇2】大一思政课论文

  摘 要:对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工作实施而言,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是整个学生教学工作开展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鉴于此,本文针对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研究进行了探讨,旨在本文研究帮助下,能够为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构建提供帮助,提高现有课程教学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施。

  关键词:思政课;协同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当前学生教育改革工作推进,针对学生教育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学生培养中,提高学生教学培养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都在研究的一项教学内容。思政课作为学生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能够激发学生课程改革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在课程协同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中,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也能够作为课程引领协同教学培养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所以需要强化思政课程引领下协同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实施,以此为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一、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协同教学培养工作开展中,由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出现了转变,所以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中还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培养。思政课程教学引领作为学生教学中的重要学科构成之一,对学生自身学习以及思想的转变都具有重要影响,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思政水平,这样才能让教师逐步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提高学生教学质量[1]。首先,通过协同视角下的教学改革工作研究分析后得出,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和引导中,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教学培养中的主要思想,可以提高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其次,借助思政课程教学引领指导,能够提高现有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能力,是现阶段学生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性内容之一。因而在强化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中,必须要将思政课程引领下的协同课程发展建设工作完善,以此提高学生课程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2]。

  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弘扬核心价值观教学观念

  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思想传承内容,对于思政课程教学工作实施而言,核心价值观教学观念的传达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日常教学培养中,能够为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提供帮助,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的最终价值渗透。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就新时期学生教学工作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明确指出了现阶段学生教学培养中,对核心价值观教学观念渗透和培养的意义,并且要求各级院校在开展学生教学工作实施中,应该借助思政课程教学实施,将核心价值观教学思想传承工作落实,以此满足学生教学工作实施需求,提高学生核心价值观思想学习能力,为新时期学生教育工作转型提供帮助[3]。

  (二)传承新时期教学改革思想

  教学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开展中一直在完善的推进的一项内容,对于现有学生教学改革工作事实而言,教学改革是转变现有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所以应该及时的针对教学思想转型作出分析。通过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为新时期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的思想和观念传承提供帮助,因而必须要重视起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工作分析,提高现有教学改革思想传承能力,为学生日常教学工作实施提供帮助。所以为了能够展示出现阶段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特色,需要针对教学改革思想传承作出科学的改进,这样才能为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实施提供帮助,展示出现有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特色。同时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也应该注重思政课程引领思想传承学习,以此为学生教育工作开展的思想转变提供帮助,激发出学生思政学习热情,无形中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三、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学科协同中的价值引领

  以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建设是当前学生教育改革工作实施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示出思政课程引领教学实施效果,需要从学科协同的价值引领着手,就思政课程引领中的价值引领作出科学的分析。要知道在当前我国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各个学科教学培养工作的开展也在逐步完善,所以为了能够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引领水平,需要注重不同学科价值的引领工作分析,只有细化了学科价值引领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为学生教学工作实施提供帮助。首先,按照不同学科引领教学工作培养需求,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到学生教学改革中,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融合效果。其次,将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融入到学科教学改革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现有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特色,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学习素养。

  (二)队伍协同中的角色引领

  队伍协同中的角色引领主要是针对思政课程引领实施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实施而言,在现有教学工作改革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示出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特色,需要从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引领着手,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所以在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工作实施中,就应该注重队伍协同建设,以科学的教学培养工作实施为基础,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改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这样才能在后续教学培养工作开展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日常教学工作开展,提高学生教学管理质量。首先,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师德师风建设,从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着手,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其次,从协同教育建设工作着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让教师在学科教学工作实施中,能够具备完善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做好思政课程引领,以此满足学生教学需求。所以在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该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出科学的指导,从而能够找到思政课程教学引领的方法,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引领水平,以此满足新时期协同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需求。

  (三)教学协同中的示范引领

  思政课程作为其他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工作开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想展示出思政课程教学引领作用,就应该对其整个教学工作实施的方法和流程梳理,然后及时的将教学示范展示工作完善,提高学生课程引领作用,从而满足学生的课程教学培养工作实施需求。在新时期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中,针对学生课程教学改革思想培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课程学习质量,需要就课程学习的示范引領作用突出,也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应该让学生明确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学习的意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示范课程建设,如以德育思想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提高德育思想渗透能力,从而完善思政课程引领示范作用。

  四、结语

  对于新时期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而言,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因为思政课程作为其他学科教学改革工作推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其他学科教学改革的思想转化与传承。因而在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中,需要注重思政课程协同课程引领教学分析,从而保障在相关教学引领实施中,能够提高课程协同教学培养质量。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后,将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路径构建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即学科协同中的价值引领、队伍协同中的角色引领和教学协同中的示范引领等三方面,只有完善了以上三方面的教学路径构建,这样才能为思政课程引领下的学科教学改革实施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强.“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32(01):98-99.

  [2]吴薇.对信息时代如何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36(11):210-212.

  [3]刘学思.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研究[J].经贸实践,2018,36(20):304-305.

【篇3】大一思政课论文

  摘 要:近年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的改变,其中在对高职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学进行看创新与改革。当前,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中,改革的核心是使高职思政内教与外教的融合,使其将思政教学与学校的人文精神相融合。对于高职院校中的教师来说,应该怎样才能推动高职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呢?这须要高职的老师了解当前的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堂存在怎么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改进措施。因此,本文以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为主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大思政;高职;思想教育改革

  在新的时期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支持,而大思政的出现改当前的高职思政教育发起了调挑战。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完善与创新,从而使得高职学生的思政观点发生变化。因此,本文中我们将分析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职的思政教学改革要面临的问题与要完善的相关制度,以保证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思政背景下对教学的具体要求

  首先,我们需要对大思政背景下的高职思政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思政教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使思政教育顺利完成,就需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思政教育。下面我们将以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要求高职思政教育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及人本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1要求高职教学具有一定的战略性

  在大思政的背景中,我国的高职思政教学要根据大思政的基本目标来完成。而要想围绕大思政的基本目标就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制度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使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手段。在高职的思政教学中好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性,这也是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需要坚持完成的目标。高职的教师需要注重提升战略性,把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作为指导思想与方向,并有针对性的对高职思政教学进行创新,确保高职思政教学在新的时代发展中能适应大思政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此来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1.2大思政背景下对思政教学要有创新性

  创新是进步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的社会中,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因此,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职的思政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只有在不断的创新改革中,高职的思政教学才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出导向作用。高职的思政老师在实际的思政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以提高学生思政素养为基础,将思政教学融入到高职的教学体系中去,以此来提高高职思政教学的课堂质量。希望以后的高职思政老师在教学时能够重视教学的创新性,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

  1.3大思政背景下对思政教学要具有人本性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学一定要具备人本性。人本性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保障,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学始终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高职教师在教学时,须要对学生进行了解,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的问题,而后在对高职的思政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从而保证高职的思政教学能够发挥出其价值。在大思政的背景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思政老师是教学的引导人,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去进行讲解与分析。

  2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措施的分析

  2.1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一定要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想要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对高职思政教学改革就需要对高职思政教学理念进心创新。高职的思政教师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教学创新,创新教学理念,从而为高职的思政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在创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为学生服务为基础,根据学士的实际发展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思政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教学,让学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以此来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2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一定要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

  在创新高职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融合发展,体现出创新模式在之后的作用。在高职思政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对当前的高职思政教学进行教学创新,在创新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建力与完善相关的教学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评价。相信在进行高职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后,会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动机制,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2.3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一定要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思政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要对思政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这要求高职的思政老师要积极的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提高对学生的思政情况的分析,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思政的情况,从而制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要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细化、突出学习重难点,使其每个学生的思政素养得到提高。

  3结语

  通过对上诉的分析,我们详细了解到,高职思想和政治课程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一定要将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实践工作不断的深入,从而有效地处理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困境和难题。

  参考文献:

  [1]王美华.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9(05):192.

  [2]周莹.基于“大思政教育”的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4):131.

  [3]刘兴.“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01):103-104.

【篇4】大一思政课论文

  摘要:在构建思想理论政治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当中,专业课程在思政教学课程当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它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专业课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就需要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把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同时也要把思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信原理课程

  高校思政的工作关系着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为根本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让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政的精神,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要学习渠道,每一科专业课程都要与思想理论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各科课程都充实的利用好思政教育资源,我们的专业课程在思政教学改革中是占据非常大的比例的,它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讨思政在高校的教学改革路径。我们将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确定通信原理课程的思政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路径将思政教学融入到通信课程教学当中去,⑺颊贯穿于整个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当中。

  一、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

  1.专业课程思政的总目标

  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政理念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达到全方面教书育人的目的。每一个学科的教学目的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专业的不同,他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教学培养方案也有所不同。尽管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自己的教学目的,他们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将思政理论课程与专业教学课程融合在一起。[1]办好中国特色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在一起。同时我们要越来越重视传授知识与道德培养的结合,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在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主流价值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主流价值与专业课的教学贯穿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思政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素养。如此一来,可以扭转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思政教育的局面,有效地将思政教育普及给每一个学生,办好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方位人才。

  2.通信原理课程的思政目标

  通信原理课程是专业课程当中的分支前沿学科,它反映的是人们在网络时代的数字化生存能力。通信原理课程针对的大部分学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科学生,通信原理课程在工科学生当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他是工科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性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它其中包含的理论是学生在研究和工作中都需要运用到的。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对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加工,让学生将其与自身的专业联系在一起,发挥最大的功效,提高工科专业学生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生存能力。通信原理课程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课程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政和道德觉悟,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肩负起国家振兴的责任,实现通信课程的思政目标。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达到了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目的。

  二、探求教学内容的思政融入途径

  要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思政融合在一起,必须找到适当有效的路径,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同时也将更优秀的思政理念传播给每一个学生。然后把优秀的思政理念和一些优秀的行政理念结合在教学当中,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更好地将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当中,达到思政教学改革的目的。

  1.以传统行政理念作为融入点

  为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将传统行政理念融入到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当中。运用优秀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思政给我国的文化和发展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让他们获得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能够让学生将思政无形的刻入心中,并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2]这也为我国提出的全方位育人培养人才的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能够将自身的学习理念和学习目的升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更加具有目的性,将自身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融合在一起,全方位地了解和学习思政知识。

  2.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出发点

  通信原理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的技术课程,通信原理课程可以为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学习中打下重要的基础。我国在提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下,更加地注意了学生的专业教学实践和思政的融合,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能够发现思政给自身思想带来的升华,以及帮助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平等的教学,在平等的教学当中获得知识,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价值引领融入到通信原理课程当中,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思想理念,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和努力。充分地让学生消化和吸收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发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影响。

  三、确保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

  1.课前问题探究

  要通过思政教育的内容将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成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当成学生的课下任务,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去收集资料,然后分析和提出问题。能够通过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政素养。将通信原理课程和传统文化以及思政理念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明白思政课程教学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专业课程的推动作用。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自己承担的责任,努力地将这门课程学精学好,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3]同时也回答了我国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

  2.课堂小组汇报

  x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思政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组队选取课题,并针对这个课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小组之间也可以展开辩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帮助老师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让老师能够正确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加以引导,使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教育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帮助学生纠正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学生在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汇报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及道德取向,这样老师才能用更好的方式去在课堂当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老师对学生不了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只能单方面地灌输知识,而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政教育,不能够很好地实现思政与教学融合的目标。

  3.课后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进度,除了课堂上的互动,在课下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后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获得充分的理解和巩固,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同时也将专业课程学习得更加扎实。课后指导相当于一个课后辅导班,能够帮助学生弥补缺漏,让学生在发现不足之后,能够及时的补充。通信原理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而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并且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果,明白追求真理就要有不退缩的精神。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步骤来发现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以及在探索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的行为来发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道德。然后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充分关注学生的实践动向,利用思政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再结合与家庭的沟通,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培养全方位人才的教学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思政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思想政治资源,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有用有益的知识。同时也能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的课堂体系,让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融合在一起,达到全面教书育人的目的。通过思政与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使命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思政教学的改革,将教书和育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专业课程思政的结合,不仅仅让学生提高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对思政教学的满意度以及认可。

  【参考文献】

  [1]杨小凤.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师理科学刊.(2017).Print.

  [2]李强华.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公共伦理学”课程为例.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51-54.Print.

  [3]刘蓉.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34-135.Print.

  [4]陶秋香.浅谈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专科生为例.科技信息.(2013):126.Print.

【篇5】大一思政课论文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因为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其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教育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来,高校思政教学途径逐渐多样化,尤其是情境教育法的融入,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思路。本研究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适时采用“情境+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情境+思政”教育模式;理论依据;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I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2)02―0014―05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政治任务,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现代化人才、推动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青年人的认知视域逐渐多元化,而全球化与网络信息化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显得格外突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适时采用“情境+思政”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

  鉴于学术界目前对“情境+思政”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界定共识,因而本文主要对“视域融合”与“情境教育法”两个关键概念加以梳理。

  1.视域融合。德国哲学家、当代诠释学大师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把“视域融合”作为其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建构出其影响重大的诠释学理论体系。“视域”,又称视界、视野,原意是地平线。伽达默尔认为,“视不仅仅是眼睛在看,眼睛对客体的一种端详与观察,它更是在时间流逝中历史地看,融入过去、现在和未来地看。”[1]“视界是指人的前判断,即对意义和真理的预期。”“视域”是非封闭的、灵活多变的、开放的。当主体在“视域”中运动时,“视域”会因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当下的主体视域可以扩容过去的视域和他人的视域,这样就会产生“视域融合”。视域融合,本意是指两条地平线相交融的一种状态。各种变动着的小视域交织在一起,碰撞并融合,便形成一个大视域。小视域往往受到多种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局限而有限性与差异性,通过与他人视域的协调、融合,能克服诸多小视域的片面性。这种视域融合是永无止境的,可以使人的视域在“对话――理解”中扩大并趋于无限[2]。

  2.情境教育法。所谓情境教育法,说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用以形象为主的、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促使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乃至身体机能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在体验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对社会生活场景进行提炼、加工后,作为形象素材影响学生。近年来,也逐渐出现了心理情境运用于教学的尝试。心理情境相较于传统的具象情境,具有主观性、互动性、渗透性与可控性的特点,更强调个体对客观环境的认知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调节认知、触动情感、激发动机的作用,促进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协调统一[3]。

  基于视域融合的“情境+思政”教育模式,是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融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而其理论基础,不仅包括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还包括马克思的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原理以及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与情境观理论。

  1.人与环境辩证统一。马克思在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辩证论述中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这一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境教育法的根本理论依据。一方面,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都可以改变自身所处的环境。马克思在当年评析机械唯物主义环境论时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因此,为了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6]。在充分认识学生本身客观情况之后,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建出这样的理想思政教育环境:学生因为喜欢而自愿接受教育,教师因努力有所获,而乐此不疲;另一方面,环境对人具有反作用。一个人生活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但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正向或负向的引导取决于外在环境的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将其不断内化,使所学知识内化为实践思想和行为实践。

  2.无意识理论与情境观。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包括显现的意识与无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通过营造和谐、愉快、亲近的互动心理氛围,并创建具有情绪感染力、艺术表现力和理想召唤力的教育环境,同时运用滋润、感染、渗透等一系列间接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以增强学生的无意识,满足其最细节、最本原的需求,进而达到教育目的。情境观则认为,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需要知识个体与环境实现交互[7]。

  实际上,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尝试将“视域融合”“情境教育法”融入思政教育中,以实现教育主体、对象、内容之间的“对话―理解”,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基于视域融合的高校思政情境教育的开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善的空间仍然很大[8]。

  1.教师创设的情境单一。与传统教学相比,有效的情境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主要表现为二,一是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层次。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也就是说,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最难的是教师对学生所处状态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但是目前高校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在维度上具有单一性与固化性,与学生的视域交叉有限,无法在学生心中构建起个性化的、恰当的心理情境。这种由单一维度的情境教学所产生的外部刺激及其感知,无法与学生过去的经验、体会等内部认知变量相结合,也就无法丰富学生的意义世界,难以达到改变学生思想认知和实践行为的目的。

大一思政课论文相关文章:

零基础怎么写医学论文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大专

护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8000字范文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5000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1500字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8000

医学论文投稿的期刊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198678.html


《大一思政课论文【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