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论文 >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7篇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7篇

时间:2022-03-16   来源:论文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1

群体性事件

姓名:蔡渊  专业:广电新闻  班级:广电B0903

学号:09401020307

一度成为08年焦点的群体事件的接连发生,让很多人都大为震惊,政府部门也大大提高了警惕。 所谓 2008年是中国社会的多事之年。这一年中,多起激烈程度升级的群体性事件一次次地敲击着人们的心灵。而作为金融危机爆发后的09年来说,也承载着安全这个重大的问题。

  事件一:“3?25”事件。 因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感城村一名初中学生被打,导致3月23日村民打砸烧感城镇政府和边防派出所,紧接着3月25日感城镇感城村和宝上村数千群众又发生大规模械斗,酿成一死六伤的惨剧。在“3?23”事件发生后,3月24日,当地一新闻发言人曾表示,“事态已基本平息,群众情绪稳定”,但迅即又爆发了“3?25”事件。

  事件二:躲猫猫事件。2009年1月28日,李荞明涉嫌因盗伐林木罪被刑事拘留,并羁押于晋宁县看守所第9号监室,羁押期间,同监室在押人员张厚华,张涛等人以各种借口对李荞明多次用拳头、拖鞋进行殴打,致使其头部、胸部多处受伤。

  2月8日下午17时许,张涛、普华永等人又以玩游戏为名,用布头将李荞明眼睛蒙上,对其进行殴打,致使其身上有两处骨折,普华永再一次猛烈拳击后,致使李荞明撞墙倒地昏迷,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李荞明于2月12号死亡。法医鉴定的结论是,李荞明系多次钝性外力打击致严重颅脑损伤死亡。也就是说,这是一起在押犯罪嫌疑人,以“躲猫猫”为名,殴打,施暴,致使李荞明身亡的事件。李荞明身亡后,张厚华,张涛,普华永等人,为逃避责任,逃避法律的制裁,编造了李荞明在游戏中不慎自己撞墙死亡的事实,而且订立了攻守同盟,对抗侦查。普宁县公安机关在没有深入调查取证的情况下,公布了李荞明是在游戏中不慎死亡的情况,是极不负责任和极不慎重的。也正因为如此,普宁县公安机关有关领导和看守所有关领导受到行政处分。

  事件三:出租车罢运事件。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8000多辆出租汽车全城罢工。7日,湖北省荆州市数百辆的士集体停驶。10日,上百名海南省三亚市出租车司机停止营运。同一天,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上百辆出租汽车集体罢运。18日,部分“挂靠”在云南大理交通运输集团的个体客车司机集体罢运,造成大量乘客滞留,全州的县际客运秩序一度濒临瘫痪。20日,广东汕头1000多辆出租车罢运。

  事件四:甘肃陇南事件。因对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存有疑虑,2008年11月17日,当地三十多名拆迁户集体到市委上访,随后大量群众聚集围堵市委大门,并转变为打砸抢烧的突发群体性暴力事件。这起事件共砸烧房屋110间、车辆22辆,市委大院各单位办公设施及其他损失503.8万元。

  事件五:云南孟连事件。该县勐马镇胶农因橡胶林产权归属一事多次与当地橡胶公司发生争执和冲突。2008年7月19日,勐啊村5位胶农被警察强行带走,数百名村民手持器械,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警察被围困达11个小时,2名群众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

  事件六:贵州瓮安事件。由于该县女学生李树芬溺水身亡,其家人对公安机关的“自杀”鉴定结果不服。2008年6月28日,死者家属在瓮安县城游行,大量群众聚集围堵县政府,后转变为突发群体性暴力事件。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等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工具被烧毁,15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

  此外,发生在08年内的群体性事件至少还包括:陕西府谷县75警民抢尸事件、广东惠州717骚乱事件、云南丽江84环保纠纷事件、川渝9~10月教师罢课事件、湖南吉首93非法集资事件、重庆巫溪919车祸事件、河北省廊坊1019铁路征地事件、江西铜鼓县1024山林纠纷事件、深圳宝安区117对讲机砸人事件、湖北武汉1118下岗职工上访事件、重庆开县1121村民煤矿冲突事件、广东东莞1125劳资纠纷事件

  在深入探究这些重大事件背后的原因之后,公众逐渐将目光集中于几个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权力与资本结合已经严重侵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部分干部对群众的呼声麻木不仁,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积累、激化了社会矛盾;重大事件后的干部问责需要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问责制应对干部的日常行为形成硬性约束;重大事件善后措施中的“民主协商”程序应该前置,在事前充分消解矛盾爆发的可能性,等等。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这些都必然带来更深层次矛盾的进一步暴露,对这一点,社会各界应该有充分的预估,并形成改革的共识。

  这一些列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事件本身性质的所在,而是一些列问题的连带反映。从这些事件的发生特点上不难看出,都是围绕着民生这两个字发生的,从瓮安事件到躲猫猫事件,其行使权力的主体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问题。这都是民生问题未予以重视的结果,地方行政以及执法机关的行权不当导致的,而针对民生问题到底要如和去应对呢?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和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需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其次,需要做好调查工作,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做到关注,不了解是不行的,要了解辖区内家家的实际情况,谁家有什么困难,谁家需要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具体工作宣传到位,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等等,让辖区内人民了解政府的政策,积极参与,尤其要动员帮助辖区内困难居民,行动不便的居民。

  再次,要抓紧制定和落实城市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城乡出现的许多民生问题,都与城市化以及城市现代化政策滞后、法规滞后所致。旧城改造,包括街道拓宽和街区改造,不能只顾或多顾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而不顾或少顾被拆迁人群的利益;这类拆迁一定要给小店小铺安排新的营业和生产场地,居住居民一定要保证达到小康居住条件;新搞开发区或另辟新城,也不能只顾多顾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而不顾或少顾农民的利益。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2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

以邓小平为主创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它初步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特殊背景下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涵盖哲学、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与党建等各个方面,是在我国伟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这一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

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坚持用这样的理论和路线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无限光明的。

关键词: 中国化   实践    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一)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就其根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历史环境下,邓小平理论自觉地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有发达国家几百年来积累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经验和教训。邓小平理论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积极成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要想思想解放、改革开放,首先要扫除的思想障碍是以“两个凡是”错误观念为主要特征的教条主义和一系列“左”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

二、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

(一)哲学思想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哲学思想的精髓。邓小平说:“我们将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它要我们勇于思考,敢于创新,解放思想禁锢、保守和僵化。

2.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实践标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统一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基本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个硬道理,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反复教育着中华民族:落后就要挨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发展上,离开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

(二)经济思想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2年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2. 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这个新的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把非公有制经济从“并存”提升为“共同发展”。

3. 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与国内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中国的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是与国内的自主发展相结合的。

(1)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性。

(2)是保证我国经济维持适宜发展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是提升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

(4)是促进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5)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三)政治思想

1.社会主义的本质

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揭示了社会主义优于高于资本主义的根源,从理论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3.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这个方针已经使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得到解决,正在有力地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

(四)军事外交思想

1.建设革命化、现代化、年轻化的军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到底应该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基于对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的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这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中,前提是革命化,关键是正规化,中心是现代化。

2.当今时代的主题

明确时代主题,调整外交格局,是邓小平对我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首要贡献,也是邓小平外交理论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正确估量和分析世界局势的基础上,果断地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科学论断,并相应的调整了我国的外交格局,为新时期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邓小平理论的实际意义

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党、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结合得好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不断取得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30多年的实践,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坚持用这样的理论和路线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无限光明的。

参考文献:

邓小平资本主义论研究 宋海琼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国式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  詹小美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吕贵 田丰 陈章亮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明教程  辛守良 史信发 王炳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人民出版社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3

东莞理工学院“思政课”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       目:对当下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影响调研报告

所 在 学 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班 级:    14级英语(师范)1班

负   责  人:

联 系 电 话:

指 导 老 师:       曾庆伟

提 交 时 间:

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制

对当下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影响调研报告

指导教师:曾庆伟

摘要:在社会思潮呈多元化的新形式下,对于新一代90后的思想信念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然而,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中所散播的言论和思想,对90后他们的“三观”教育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对调查对象90后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 90后 影响调研报告

引言:所谓电视婚恋类交友就是婚恋交友节目,是真人秀节目的一种。 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reality television)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山西电视台于 1988 年主办的《电视红娘》应是我国 最早的婚恋交友节目代表,其节目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成为当时社会的热议话题。目前,在湖南、浙江、江苏等省级电视台纷纷播出婚恋交友节目,并且收视率居高不下。其中突出代表为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两个节目以耳目一新的形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使两个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而此类电视节目,也在90后一代中受到追捧。

一、90后收看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情况的调查分析

针对90后观看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情况,在东莞某高校内随机发放了100 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94份,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在94 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78名学生收看过电视交友节目,占82.98%,表明电视交友类节目已对90后的课余文化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收看频次方面,5.32%的学生经常观看,77.66%的学生仅是偶尔收,其余17.02%的学生从来不收看;被问及身边的人观看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情况中,只有14.89%的人是说没有,有75.53%的人回答说是有几个,剩下的9.57%的人表示身边有许多人会收看这类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对于收看交友类节目的原因,被调查学生将“娱乐消遣,随便看看”、“娱乐消遣,随便看看”列为前两位,分别占89.36%和39.36%,剩下的3.19%少数认为很实用并且有可能去参与。在94份调查问卷中,60.8 的学生表示今后还会继续收看电视交友类节目,明确表示不会的仅有7%,其余3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其中对于婚恋节日的真实性看法,大部分人(81.91%)认为不好说,处于不确定态度,有15.96%的人认为是作秀,都是托儿,不过仍有极少数(2.13%)的人认为节目真实;而对于婚恋交友类节目是否有门槛,69.15%认为有,6.38%则认为没有,24.47%不清楚;虽然有72.34%的人认为让参与人找到另一门这件事不靠谱,但仍有27.66较少数人认为可以让参与人找到另一半;最后虽然有68.09%的人假设在单身的情况下不会考虑参加这种节目,但仍有5.32说会考虑参加,其余26.6%则不确定。从以上数据反映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对90后的吸引力,也能看出此类节目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二、电视婚恋类交友节目对90后“三观”的影响与冲击

人的行为,进而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追求和道德评判,无不受到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一定的世界观的基础上,人们又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支配着人们的各种观 点和行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是人在对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关 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于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然而,电视婚 恋交友类节目中所散播的言论和思想,在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 人生目标趋向物质化

那句“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惊人之语”就出自收视率极高的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这句话则作为调侃语在许多女大学生中极为流行,同时也不乏有人将此言视为“经典”;在很多年以前,就在网络论坛中流行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之类的声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职场竞争的激烈,很多行业对性别的限制,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当人生目标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时,寄期望于他人、寄期望于婚姻,则成为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另一种人生目标。而当看到电视上“美女嘉宾”与“成功人士”“多金男”牵手时,加上应情应景的煽情背景音乐,让观众极易产生一种“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或者“灰姑娘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美丽幻想,更何况那些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们,更是认为这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一种捷径。此外,在嘉宾介绍或问答过程中,经常涉及到“房”“车”等内容,“有房”“有车”则是幸福婚姻的必备条件之一,当媒体将“婚恋”导向于“物质”,很难说不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负面作用。

(二) 价值取向功利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观念的碰撞,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为实际和功利。在择业方面,往往将“收入多”“有前景”“能接触高端人群”作为首选条件;在婚恋交友方面,“实用主义”盛行,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在价值取向上,常常是从实用角度、功利的角度出发。

(三) 道德标准呈多元化

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被列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大多数大学生均能以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为准绳要求自己,但也有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标准是以“是否利己”作为是非判断的,这就出现大学生的道德标准类型呈现多样性。

三、对策与思考

(一) 拒绝庸俗,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电视婚恋类节目遍地开花之际,广电总局及时下发《国电总局 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管理通知》等相关文件,通知中明 确要求:“节目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星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广电总局明确指出广播电视应抵制低俗之风、坚持正确导向,因为主流媒体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

(二) 方法创新,改变思想教育传统模式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应打破传统模式,在方法和形式上给予创新,例如可以将《非诚勿扰》的节目形式,引用到平时党员、积极分子的思想交流“结对子”活动中去,党员为“场上嘉宾”,积极分子为“候选人”,仿照设计出积极分子自我介绍环节、“你问我答”即党员与 积极分子问答等环节,用新潮的活动形式承载正面、积极的内容。真正体现和达到思想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三) 实际出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思想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应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倾听心声,使校园活动多姿多彩,校园生活丰富充实。切实有效地举办一些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活动。

(四) 树立典范,用榜样引领校园“新风尚”

在学生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树立一些大学生典范,如大学生创业明星、大学生科技明星、大学生道德先锋等,用积极向上、拼搏 进取的范例和励志故事去带动其他学生,真正用学生中的榜样引领校园风尚。

参考文献:

[1]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毕一鸣.当下电视传播现象若干问题[J].北京:现代传播,2010,(7) .

[3]李泽厚.大众流行文化与价值重构[N].北京:中国新闻周刊,2005, (10) .

[4]何东平,刘方生.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 (7)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4

专业冲锋  思政护航

姓 名:席玉强

学 号:0705120537

专 业:建筑工程技术

学 院:土木工程学院

2013年12月5日

专业冲锋 思政护航

---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如何**未来发展的创新

一、何为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1.什么叫创新?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创意是创新的特定形态,意识的新发展是人对于自我的创新。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既为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发展的矛盾关系。代表两个不同的创造性行为。只有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再创造才是人类产生及发展的基本点。实践才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2.创新的应用  

 谈到创新,很多企业首先想到的是产品创新。其实创新并不仅仅限于产品创新的。一般来说,创新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将新产品、新工艺、新的服务成功的引入市场,以实现商业价值。如果企业推出的新产品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带来商业价值,那就算不上真正的创新。产品的创新通常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但是产品创新不限于技术创新,因为新材料、新工艺、现有技术的组合和新应用都可以实现产品创新。在国内摩托车制造行业,宗申和隆鑫等摩托车生产企业基于日本摩托车的整体式产品设计架构上,进行了模块化结构设计的产品创新。这种模块化结构的产品设计,使得建立专业化的零部件供应商网络成为现实,非常利于零部件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改进。借助于这种创新,中国的摩托车出口迅速增加,目前份额约占全球生产量的50%。对此,麦肯锡季刊2005年第一期有专文介绍,并指出这种模块化产品设计非常值得西方公司学习研究。

3.“创新”的由来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后,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各种提法,进而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创新的说法几乎无处不在。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李正风认为,“创新”一词在我国存在着两种理解,一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创新,二是根据日常含义来理解创新。目前,人们经常谈及的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创造和发现新东西”。这里使用的实际上是“创新”的日常概念。从这个广义的概念上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究竟属于哪个范畴呢?从事创新概念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很难进行严格的界定。在汉语言中,经济学范畴的创新(innovation)一词,没有严格对应的词汇,现在使用的“创新”很容易和另一个词“discovery”混淆,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这种概念的泛化或者说是多元化,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方面说,清华大学的另一位学者刘立博士认为,这种多元化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参与创新行为,也有利于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非经济学的评估。而不利的一面在于,丧失了统一的标准,使很多行为都能被称为“创新”,而“创新”本身,也容易成为一个简单的“口号”。  

 由于创新的系统性,以及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也使人们越来越注意从社会、政治和科技、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企业之外的其他机构在创新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企业之外的不同机构或者不同社会角色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孤立起来,特别是撇开与企业创新活动的联系,就往往容易把创新这个概念单纯理解为“创造新东西”。   创新行为在历史上长期是一种企业家的个人行为,从20世纪中叶,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系统行为,因此,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向以经济竞争为主,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这种形势下,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那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由一个学经济学、学管理学,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换句话说,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  

 一个产品创新,就是生产一种新的产品,要采取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要开辟市场,市场开辟,市场开拓创新。要采用新的生产要素,要素创新。第五,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他提出了五个方面。美国另外还有个管理大师,学经济学管理的,大家非常熟悉,这个人叫彼得·杜拉克(一译德鲁克)。他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  

(1)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是指在产品推向市场阶段,基于现有的核心产品,针对市场定位、整体产品、渠道策略、营销传播沟通(品牌、广告、公关和促销等),为取得最大化的市场效果或突破销售困境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市场定位创新就是选择新的是市场或者挖掘的新的产品利益点。所谓整体产品的创新指企业基于现有的核心产品,或改变包装设计,或变换产品外观设计,或组合外围配件或互补的产品,或提供个性化服务。整体产品、渠道策略、营销传播和客户服务的创新必须要在重新调整后的市场定位策略的指导下开展,以取得整体最佳市场效果。很多国内企业都堪称这方面的高手。  

(2)商业模式创新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对企业如何运作的描述。好的商业模式应该能够回答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几个经典问题:谁是我们的客户?客户认为什么对他们最有价值?我们在这个生意中如何赚钱?我们如何才能以合适的成本为客户提供价值?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要成功对现有商业模式的要素加以改变,最终提高公司在为顾客提供价值方面有更好的业绩表现。

(3)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模式创新是指基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企业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资本预算、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沟通、知识管理。企业的业务运作流程有产品开发、生产、后勤、采购和客户服务等等。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企业可以解决主要的管理问题,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效率,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挖掘管理模式创新的机会可通过:和本行业以外的企业进行标杆对比;挑战行业或本企业内普遍接受的成规定式,重新思考目前的工作方式,寻找新的方式方法,突破“不可能”、“行不通”的思维约束;关注日常运作中出现的问题事件,思考如何把这些问题变成管理模式创新的机会;反思现有工作的相关尺度,如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完成和在哪里完成等等。持续的管理模式创新可以使企业自身成为有生命、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学习型组织。  

二、自我审视

1、高职高专与本科院校的区别

所谓高职,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 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   国家主要负责高职高专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制订基本统一的质量标准、管理办法,编制年度指导性计划,并进行监督检查。    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机制、多种模式的原则办学。现阶段,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有: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   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录取新生。分为两大类

(1)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一般在每年6月举行。报考对象以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 应届中 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简称“三校生”)和历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报考。其中“三校生”采取“3十2”方法进行考试。另外,举办5年制高职教育的学校可以接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考,其入学考试和普通中专相同,由地方行政部门确定。

(2)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一般在每年10月的第一个双休日举行。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报考对象包括在职人员、往届高中毕业生及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和技工学校毕业生,采用“3十2”方法考试。12月全省统一录取,第二年春季入学。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 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由承办学校自行确定,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教育部制订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指南》,以指导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2、高职院校具备的优势

用人单位首先在选择人才的初期,最看重的是你的能力到底怎么样,如果你能力水平高的话,即使有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跟你共同竞争工作岗位的话,你的胜算也一样会大的。因为用人单位会考虑到用人成本,因为专科毕业生的工资相对的要比本科生和研究生低一些,还有现在的一些大学里面,相对的专科学校安排的课程和实践要比本科多一些。

(1)高职专业设置灵活,培养上更重实践动手能力。学校根据职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两至三年,在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贴近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不需要用人单位再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

(2)考生毕业后可多种方式继续深造。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上了高职,学历不能再提高。顾巍说,高职学生同样可以升本或者考研。目前,专升本名额按每年由学校推荐15%参加考试,5%的录取比例招生。学生受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自考、成考、远程教育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升本科的愿望。通过两至三年的高职教育,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优势,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深造方式。考生家长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本科教育都是成才的途径之一,是否能成为优秀人才,还是要看个人努力。想先就业再深造的学生,高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如何创新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学习需要创新,搞科研更需要创新,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的源泉在哪?      首先,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专业知识渊博精深,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但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知识现在适用,将来不一定适用。再说,现在的知识不一定没有缺陷和疏漏。老师不是万能的,任何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全部都是绝对准确的。对待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我们应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      第三,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创新的欲望。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欲望,那么无论怎样谦虚和好学,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只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周旋。要创新,我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要怕失败,相信一点,失败乃成功之母。      第四,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求异的观念,不要“人云亦云”。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把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      第五,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致公众的反对。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最后,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一个有很多创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种可能比这种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习惯了一种成功的思想而不能产生新思想,结果这个人变得自满,停止了创造。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5

专业冲锋,思政护航

—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如何**未来发展的创新难题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建筑工程技术1204

学号:0705120418

姓名:刘晓伟

2013.11.16

专业冲锋,思政护航

—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如何**未来发展的创新难题

一、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他从经济角度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的组合”,指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的设计、试制、营销和市场等一系列活动。熊彼得定义是将已经发明的技术发展成为社会能够接受,并具有商业价值的活动。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对创新理论深入研究,学术界对创新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外延有了很大的扩展。把创新看成是一种追求创意的意识和一种勇于思索、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包括新的思想、学说、方法、理论和新技术,创新既包括事务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务发展的结果。综上所述,创新是个体和群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并用一些已知的条件产生出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和认识行为的一项活动。创新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如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等。但是综合起来可以基本归纳为三方面,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智力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变革的基础,技术创新可以拓展知识创新,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智力创新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保证。

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是如此,对于一个学科、对于一个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二、当代社会现状

由于各国的禀赋有差异,资源存在约束,因此在各个领域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实践表明,世界各国R&D(研究与开发)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点投资最有希望在国际竞争中领先的产业部门,特别是能够产生重大技术突破、进而获得产业发展带动作用的部门。例如,美国在制定国家R&D投资政策时,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通讯设备、航空与航天、计算机与软件、电子元件、科学仪器、新型材料这七个产业之中。我国也应该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时有选择性地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特别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高技术行业和战略行业。  从国际科技竞争的形势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当前的重点发展方向应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新型能源领域,这些大都是能够以点带面、产生重大连带效应的高新技术领域,其中有些是我们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有能力通过进一步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有一些则是属于国家战略和国防安全的核心领域,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则容易在国际事务中受制于人。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方面尚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及战略协同机制。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存在军民两大研发及产业体系,并且二者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一些重要的研究开发活动往往在军民两个创新体系间重复进行,造成了R&D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我国相对实力强大的国防科技研究体系中建立寓军于民的科技创新体制,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  加大R&D投资力度,适当向基础研究倾斜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不论是从能力上还是体制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每年进行科技投资的绝对数不断攀升,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但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占GDP的比重却仍然只有1.34%。根据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律及经验,国家或地区的研发密集度超过2%,并且持续保持20年以上时,其科技创新能力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才有可能成为全球先进技术的创新者。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整体实力已大大增强,体制方面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同时已具备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这意味着巨额研发费用可以被有效分摊,使自主创新具有成本上的可行性,研发投资的回收更有保障,一旦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就有现成的产业链支撑其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此外,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可为消化研究成果提供强有力的后盾。这些都促使我们应该加大R&D投资的力度和规模。  基础研究是我们比较薄弱的部分。要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处于优势地位,必须依靠新技术的优势,而新技术的发现只有靠大规模的持续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过去50年间,正是美国政府投入大量科技资金进行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国防技术研究,才使得美国在半导体、计算机、软件、生物技术和互联网等领域成为全球的技术领袖。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实行了国家“973”等支持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的计划项目,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有利条件,适当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已是当务之急。  调整企业科技创新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尖锐问题是缺乏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往往受制于人;其次,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很好地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第三,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没有确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在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主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另一方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能力,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要使这些灵感变为现实,需要一些必要的创新技能,而这正是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所缺乏的。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以及大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让我们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而常常是闭门造车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的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行动的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有些大学 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四、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国家方面

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产业结构、政策导向、对教育的支持程度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成员的创新素质水平,因此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1加大对创新型教育的投入

国家应加大对高等院校实验设备的投资。另外,国家应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许多研究机构的科研活动,让它们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尖端的深层的研究,从而成为吸引大学生的乐土。

2引导高校进行创新

我国科研成果不少,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高校间研究缺乏交流,导致科研成果重复研究浪费了许多的资源;而高校研究与企业也缺乏沟通,不了解社会到底需要什么,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企业不需要。要促进产学研结合,除要求高校与企业建立捆绑结盟制度之外,政府还应当建立战略上的引导。使高校多从事研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贡献的项目。

3加强对高校的监督管理

国内已经为建设创新型社会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少高校还是安于现状,不肯做出改革。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有部分原因是国家的监管力度不足。政府应严格监督高校科研经费的 使用情况,并定期从学校科研成果、各类比赛获奖情况、硬件软件设施情况、课程的设置、学生的评价等各个方面来考察学校的推进创新工作。

4鼓励大学生创业

可以降低创业门槛,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最缺少的就是资金,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简化大学生创业的手续,在办理执照等复杂流程中提供帮助,为大学生创业开通一条绿色通道。可以建立创业园,将有共同理想的大学生集合在一起,将他们的力量集合在一起,引导他们利用自身的、外部的优势条件去发展,甚至形成产业集群。

(二)高校方面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应该从教师队伍和教学体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1.学校重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著作、竞赛等创新成果用学分纳入考核标准,是学生创新成果的一种记载方法。目前许多高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设立创新学分。在创新学分的激励下,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教师变灌输为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建立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筛选有用的知识,构建知识的框架、分析知识的正确性,学习并运用知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所要传授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品质,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想法。

3.开展课外创新活动

课外创新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高校应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大学生活动小组,提高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国内开展的学术讨论大会和竞赛等,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竞赛,促使各类顶尖人才脱颖而出。

(三)大学生本身

虽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的,但大学生自身必须善于利用这些外部条件,积极主动的锻炼及增强自己的创新素质。

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尽早的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样才能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学习对将来有用的知识,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等。大学时代要会学习,更要学会学以致用才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相互连接起来,迁移到未来实际的工作中去。

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使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够积极对学习、生活、学生工作甚至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这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资料来源:

>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6

高校青年教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也是与学生交往最频繁的群体,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来分析,探讨加强中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和方法,以期更好地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是对广大师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他们与学生年龄接近,很多还从事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

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多变的全球化时代,面对国内外很多负面社会思潮和不良文化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出现了不少问题。与此同时,在高校对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也存在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大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关系教师个人成长、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及教育问题,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应予始终高度关注,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

一、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加强对培养人的人的培养比直接培养人更重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进入高校,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4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经超过86 万人,占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的六成以上。可见,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中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大都具有学历高、思想活跃、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主要特点。并且有不少教师来自于非师范类专业。关于目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出现的各类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学校、个人的高度重视。保证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理想信念是引领人不断前进,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充实高尚,还是空虚庸俗。理想信念犹如灯塔总会在困难迷惑时给人指引方向,能够使人获得精神力量奋勇前进。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科学信念,是高校青年教师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决定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有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做中国梦的筑梦人。

第二,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园地,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教师。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心理代沟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似,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不仅决定着自己生命的高度,也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给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观念带来了很大影响。市场经济的功利价值取向致使少数高校青年教师只注重物质实利,开始动摇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甚至“对国家发展道路存在一定疑虑”。理想信念是人们行动的指向标,是人安身立命之本。理想信念的动摇导致部分青年教师面对日趋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缺乏价值判断力,职业道德淡化。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不加鉴别、全盘接受,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甚至将高校课堂作为传播激进思想、输出西方价值观的阵地。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重科研,轻教学”,对待科学研究也缺乏求真务实的态度,片面追求数量,而轻视质量,甚至弄虚作假。教师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源头,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动摇,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也将产生消极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主要是指院系级党组织,它们处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最前沿,是党联系广大师生、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中,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挥思想政治优势,准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脉搏,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青年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挥组织优势,及时将优秀青年教师发展入党,拉近党组织与青年教师的距离,获得他们的信赖;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关心和服务于青年教师,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在真诚服务中使青年教师切实感受到党的力量,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俗话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教师是教学的施动者,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教师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竞相学习和模仿的典范,而青年教师具有与大学生年龄相近特点,其思想价值取向更容易影响到学生。特别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形成时期,如果我们的青年教师自身缺乏理想信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帮助不了学生还会对其产生误导。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素质,这里所强调的素质,不仅是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素质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只有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两方面素质的教育,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示范与社会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青年教师则是重要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文化程度高,学习理解能力强,这些都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传播。同时,高校青年教师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倘若他们能够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与积极的推动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践行,不仅能影响到所教授的学生,还会涉及接触到的其他社会群体。

(三)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富有创新意识的领头羊,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古往今来,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备受社会和国家的重视。斯大林曾经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美国布鲁纳也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高校青年教师在年龄上与青年学生相近,心理代沟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似,价值取向对青年学生政治思想倾向引导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所谓高素质人才不仅应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而且应该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教师就应当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竞相仿效和学习的榜样。因此要有效保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第二章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影响教师个人成长,而且还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而要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就必须深入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以及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针对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对策。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

高校要切实把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增强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1)加强科学理论的教育。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如江泽民所指出:只有真正具备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够牢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理想。高校青年教师只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科学,进而把它作为信奉的主义,也就是说把对它的信仰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信仰才靠得住。进行科学理论教育,就是要加强高校教师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教育。(2)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强调理想信念,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促使高校青年教师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国家命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这一点,需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辩证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一定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论指导下所形成的认识客观现象、在思维中反映和把握客观对象的方式,包括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想的路线、方法。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进步。科学的思维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思维方式,能为高校青年教师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和认识的逻辑,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高认识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而拓展视野,正确了解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只有以科学的方法论认识问题,才能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3)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要引导高校青年教师正确处理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鼓励他们把个人的职业志向、抱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联系起来,把教育工作不仅仅当做一种职业,而是作为崇高的事业,自觉努力去奋斗,并为之奉献自己的一切,做到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投身教育三十年,桃李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呕心浙血,在执着的理想追求之中,取得事业的成功。

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要职能

1、加强思想教育,注重政治引导

当前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中,关键是要通过思想教育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引导,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力和价值选择能力。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结合起来,坚定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结合起来。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影响较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引导青年教师认清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流变、精神实质,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要结合青年教师特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通过自学、集体学习、辅导讲座、专题讨论、读书会、时事政治报告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通过建立专题教育网站,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建立理论学习档案等必要的制度督促青年教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2、做好人文关怀,突出服务职能

在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中,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处于事业发展生存期,由于缺少教学经验,科研能力相对较弱,青年教师往往产生一定的教学科研压力。同时,青年教师正处于人生的积累期,在承担教学科研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为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突出自身服务功能,多给予青年教师人文关怀。一是通过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座谈会,书记信箱、微博、微信等方式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动向、发展需求和生活状况。二是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帮助每个青年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制度保障、政策鼓励等途径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如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制定政策,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提高学位层次,外出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参与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三是及时帮助青年教师排忧解难。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面临恋爱、结婚、生子、赡养老人等问题,家庭、生活和工作负担较重,生活比较艰苦,最需要人文关怀。高校基层党组织距离青年教师最近,是青年教师的“贴心人”,要竭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3、创新活动载体,凸显凝聚力

实践活动既是对青年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方法,又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增进青年教师与党员、其他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工作配合中、在学术交流中,基层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青年教师方面的组织优势,坚定青年教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高校党建可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需要,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可以探索将教师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学科组和科研团队上,促进党建与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在教研室、学科组和科研团队党组织活动中,可以结合教学改革、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青年教师关心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二是创新实践活动方式。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发挥其组织优势,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党组织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可以联合工会等组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知识竞赛、羽毛球赛、妇女节活动等,使青年教师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用集体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影响青年教师。又可以借助于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组织青年教师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革命旧址等活动,让青年教师在红色之旅中重温革命先驱浴血奋战、矢志不渝的历史镜头,使其思想得到洗礼与升华。还可以因地制宜地通过与社会加强合作,为青年教师提供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服务社区、服务农村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使青年教师在锻炼中增长才干,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之,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要做到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形式多样、效果明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找准作用发挥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政治引导、联系服务和凝聚人心的职能,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不断提升师德的示范性和先进性

高校中青年教师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就必须具有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因为只有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首先,教师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牺牲精神。其次,要爱社会,爱学校,爱学生。最后,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应该做到公正、公平、讲诚信,要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学生中树立为人师表的典范。

(三)要爱岗敬业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要爱岗敬业,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终身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在工作中,认真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第一要领。真真切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四)搭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平台。

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能力。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在1931年就说过:“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等学校各级领导要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理念,强化“教师是学校办学主体”的思想,确立教师三个地位:“在教职工中的中心地位、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分配中的优先地位。”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定期召开党政会议专题研究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注意青年教师个体培养和引进

与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国内外重点大学外部培养和引进与校内校本培训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培养和引进一批教学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培养和引进一批青年教学名师、青年科研骨干和青年管理精英,构建一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后继有人的人才队伍,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五、结语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的成长才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所以必须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以高尚的理想信念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强.基于普适计算的图书馆智能空间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6,(6).

[2]李国杰.新的信息科学革命会否兴起[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1).

[3]杨改红. 论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4):76-78

[4]那明明. 高校中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6):34-37

[5]张少云.高校青年教师理性信念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3届硕士毕业论文

[6]张艳.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3届博士毕业论文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7

关于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初探

王泽峰 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党办

摘要:当今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仅仅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浅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效果的措施,使大学生具备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品质。

关健词:高校:  思想政治 大学生

一、前言

高校教育在我国是最高等的教育基地,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承担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具有鲜明的历史传统和优势。中共各代领导层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即使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仍然有待提高。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就此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际应有的效果。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我党在思想教育问题上具有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我党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思想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方面也存在很多需要正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虽然,政府和国家对高等学府思想政治教育投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不得不承认当前大部分学生在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还存在有极大的不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诸多疏漏之处,亚待加强。具体分析如下。

(一)政治教育主体客观认识不足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目标大而泛是一个通病。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总是大多从党、国家、社会等角度出发,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和强调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只是把大学生当作被教育的对象,灌输大量没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思想,这样做往往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人的客观存在。因而,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虽能讲出一些大道理,但是却缺乏践行道德和政治方面的实际行动。

(二)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观影响

虽然,当代大学生的总体政治思想状况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但是由于在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教育工作者本身喜欢垄断话语权,不能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自由思维,最终导致教育工作效果低下。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趋势的影响下,高校学子热衷于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追求自身价值和自身利益。据统计调查数据,在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近五成大学生认为“现今大公无私的精神已经过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才是真理”。仅有极少数人在面对“公与私发生矛盾时”,会赞同“公而忘私”。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调动了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导致了高校大学生  “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向利益看齐”。具体来说:首先,受拜金主义影响,多数高校大学生过分夸大金钱的作用,赞同“金钱万能理论”,“凡事只讲钱”,甚至以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来衡量个人的人生价值等种种错误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爱慕虚荣,互相攀比,急功近利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严重的不良现象,这也导致最近网络上出现的“我爸是李刚”等闹剧。而在大学生就业时,他们又奉行工资至上只是注重追求眼前利益,而没有注重未来的个人长远发展。种种弊端的现行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到位。其次,部分学生轻品行重知识。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实现自我价值在于个人知识、能力、机会和社会关系,与个人品行并无直接关系。殊不知,能力知识只能使你走一段人生路,决定人生长远道路的还是个人的品质素养。因而,上述种种不良思想的根除必须要整顿外部环境的思想影响。

(四)运行机制的影响

新时期下,众多高校都缺乏一个健个而稳定的思想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任何一项体制如果固步自封,不去创新以适应新时期需要的话,这种体制都会严重阻碍事业的发展。其一,党委的角色转化还不到位。这其中一是党委不愿意进行体制改革。二是党委虽然积极进行体制改革,但是破除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其二,校长没有承担其思想教育相应的责任。因此造成了德智体分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的行政脱节,这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言是不可取的。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人是主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其次就是要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和帮助学生。这是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人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如果没有了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方法,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只是形式的工作,并无实际意义。因而,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体说来,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这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白勺目标和最终归宿。

第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而言,它是系统性的综合教育过程,尤其特殊性。基于这种特殊性,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某些部门就可以独立完成。在高等学府中,学校领导层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多管齐下共同管理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质量。

第三,党团建设一直是我党呼吁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一个作风良好的党团队伍可以极大的帮助群众,在他们心中树立起光辉形象,同时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必须要把加强高校党建和团建放在首位。例如,在发展党员过程中,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严格筛选,让那些优秀党员为树立起思想教育工作先进性的典范。

四、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一)改革教育评价完善工作机制

目前高校中,党委书记与校长的责任分工不同,党委书记一般主抓思想政治工作,而校长主要抓学科建设、人事财务等。这使得高校往往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重视,各方面的措施也不到位不难想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不大。除此之外,高校内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工作也存在问题,机构设置臃肿,职能重叠,教育经费欠妥这些都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给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拉后腿。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将面临重大考验。因而,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在继承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时刻更新观念,保持高度觉醒,完善工作机制。具体可按以下几点执行。第一,善领导机制。第二,完善保障机制。第三,完善督导机制。第四,完善评估机制。第五,完善反馈机制。

(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工作创新

高校学生是当今网民的最主要力量,网络对高校的影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互联网所具有的时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一方面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理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带来的边个,分析出互联网的消极和积极因素,有用的拿来,无用有害的剔除。

(三)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作为国家的领导党,中国共产党要加强党风、党纪建设。在选择领导干部时,要严格遵守“公平、公开、公正”三公原则。制度透明化,杜绝暗箱操作,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亲。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傍样。

其次,党和政府的要大力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有很高思想境界和实际感人事迹的人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报道,让学生看到社会上,身边旁的优秀事迹和任务,同时加强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措施和渠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要运用各种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管埋,杜绝腐败的、肮脏的思想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主义。建立奖惩制度奖励思想品德高尚的集体和个人,激励大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钟发亮.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  (08) .

作者简介:

王泽峰(1986. 6-)男,籍贯:山西临汾,学历:研究生,职称:助理研究员,单位: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152093.html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