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篇

时间:2022-07-14   来源:论文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论文】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本文从“针对性”“趣味性”“渐进性”“层次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几个方面,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及技巧展开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为契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实践的技能与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技巧;研究与探索

  提问,是推进课堂进程的有效手段,是吸引学生注意的有效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策略。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意义和价值。一些无意义、无价值的问题不仅不会提高教学的效率,甚至会有损教学的质量。

  一、秉持“渐进性”原则提问,遵循认知规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先想明白了浅显的问题,才能具备探索深奥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解决了“前因”的问题,才能得出“后果”的结论。因此,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该遵循认知规律,秉持渐进性原则提问,使学生经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因到果的思维过程,展开循序渐进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出示下面的算式:“12+7=”“12+6=”。通过这两个算式,教师帮助学生唤醒“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学习经验和记忆,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做准备。在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再出示新的算式:“12+13=”,并要求学生想办法计算算式的结果。因为有了前面两个算式的计算作为铺垫,学生很快想到了利用“拆分法”进行计算:有的把13分成7和6,进行分步计算;有的把13拆分成10和3,进行分步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大家能够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及结果,探索这道题的竖式计算方法吗?”就这样,教师秉持渐进性原则,逐渐增加提问的难度和深度,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完成了思维的跨越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实现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1]。

  二、秉持“层次性”原则提问,兼顾各方需求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整体的认知规律,秉持渐进性原则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还应该秉持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问答环节,并从课堂问答中获取学习灵感,感知学习乐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为每组学生发放以下三组小木棒,木棒长度分别为:第一组,4cm、4cm、6cm;第二组,4cm、5cm、9cm;第三组,4cm、5cm、10cm。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小木棒摆拼三角形。当学生完成摆拼之后,教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三组木棒中,哪组木棒能够摆成三角形?”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是针对全体同学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计算和比较以下各组木棒的长度,发现在什么情况下三角形能够摆拼成功?”为了照顾一些基础较弱和反应较慢的同学,教师在第二个问题中给出了“计算”“比较”“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能够引导大多数同学通过长度计算和比较,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奥秘”。因此,这个问题是针对大多数同学提出的。当学生通过努力,初步总结出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后,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现在,请大家将木棒的组序打乱,然后利用刚才我们得出的结论,尽可能多地摆拼三角形。”要完成这个任务,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一知识,通过对于木棒长度的精准计算及合理分配,尽可能多地摆拼三角形。显然,这个问题是一个“拔高”问题,是针对少数“尖子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这些富有层次性特点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潜能,并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兼顾了各方需求,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2]。

  三、秉持“开放性”原则提问,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是一门客观而理性的学科,重视计算的精准性和思维的严谨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墨守成规,思维僵化。相反,教师应该秉持开放性原则,为学生设计富有讨论空间与创新机会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多方面论证、多维度思考和多方法求解来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教师往往给出长方形的长、宽或面积中的两项,要求学生求得另外一项的数值。如果教师始终延续这种提问方式,则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僵化,难以实现对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相反,如果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刘老汉想利用20m的栅栏,围成面积不小于16m2的长方形菜园,请问可以怎么围?”则能够使学生放飞思绪,大胆创新。面对这样一道答案不唯一、解题思路也不唯一的问题,有的学生采用了“试值法”,通过头脑中的初步估算,确定了长方形的长和宽:长8m、宽2m,然后用2×8=16m2,刚好符合题目要求;有的学生采用了“分类讨论法”,在表格中分别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各种可能性,然后一一计算,得出了全部可行的方案;还有的学生采用“推理法”,先是选取长和宽差值最大的数字,长9cm、宽1cm,得出面积结果9×1=9m2;再选取长和宽差值最小的数字,长5cm、宽5cm,得出面积结果5×5=25m2,从而推断出长和宽的差值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利用这个推断,学生大致确定了长和宽的取值区间。通过学生给出的方案与结论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秉持开放性原则来设计和提出问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与敏捷性的特点,这对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3]。

  四、秉持“互动性”原则提问,促进教学相长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提问和质疑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提问的互动性。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自身要善于提问,也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通过课堂上的问与答,使师生共同经历思考、质疑、提问、释疑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该秉持互动性原则提问,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质疑与发问,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对于三角形三个角的“拼接”,使学生认识到所给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放大,它的内角和也会随之变大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新的思考。于是,他们纷纷动手,对于放大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测量,并得出了让自己意外的结论:放大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仍然是180°。面对学生迷茫的神情,教师问道:“大家愿意把心中的疑问跟我分享吗?”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如果放大不会改变三角形的内角和,缩小会改变吗?”“如果改变三角形的大小不会改变它的内角和,改变它的形状会改变它的内角和吗?”“如果任何改变都不改变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那是不是意味着,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动脑、动手、动口来解答这些疑问。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个案例充分向我们证明,教师秉持互动性原则提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更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如果教师掌握了这门艺术,则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提问技巧的研究与探索,秉持“针对性”“趣味性”“渐进性”“层次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原则,通过高质量的提问来构建高效率的课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宏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研究[J].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南昌会场)论文集(四).南昌: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4):174-178.

  [2]王喜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探讨[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7):197.

  [3]吴从威.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2):161.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篇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小学是基础教育的起始时期,学生在该阶段首次系统地学习知识,这对他们日后在学习领域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因此,以更好地为后续学习做铺垫为目标,在该阶段落实深度“教”与“学”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立足于此,以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苏教版数学教材为例,简单叙述了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意义,围绕“师生应如何做”展开了分析,提出了深入预习、合作探究、实践拓展、深层总结等策略,希望能够为同仁们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带来有效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意义分析;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践行深度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设计多元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不仅能够更好地夯实他们的知识基础,更是对于发展其深度学习的逻辑思维大有帮助。因此,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和基础教育体系结构的改革,小学数学愈发强调深度教学,传统的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解答简单问题”为主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适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从深度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积极打造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与学习课堂,以便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深入预习,促进新知学习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高质量预习能够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的过程中更好地进入“学”的状态,无论对于教师实现深入教学目标、还是对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目标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应给予预习足够的重视,科学布置预习任务,向学生发送合适的预习素材,要求他们独立、深入、提前学习相关内容。这样一来,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新知形成一定了解,还能将自身自学能力提升到新的层次上,进而在课堂上带着了解和问题以及良好的自学能力,更轻松地对知识展开深层次的学习[1]。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在生活中寻找与小数有关的数字,并将其总结下来,自主提前分析“小数的简单运算规律”,并将提前录制好的讲授相关内容的微课视频发送给他们,在视频中列举4.3、8.9、7.6等小数,要求他们尝试进行加减运算。

  二、合作探究,促进深入思考

  新课标认为,小学基础教育不应仅是单一地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而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往往能对知识展开更深入地思考,进而形成更科学的认识,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2]。因此,从新课改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设计合作探究环节来落实深度教学。例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和预习效果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要求他们在组内通过互相帮助讨论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有关的计算规律。这样一来,在思维碰撞中独立突破关于“如何计算”的疑惑,学生必然会对相关内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习题拓展,促进深度实践

  众所周知,数学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多的目的在于今后可以应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这也是深度教学的目标之一。换言之,秉承深度培养人才的原则,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开展基础教育工作时,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习题,拓展学生的知识运用范围,以深度实践促进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深化。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时,教师就可以设计“3年前父亲的岁数是女儿的6倍,今年父亲33岁,女儿多少岁?”这一贴近生活且小学生易感兴趣的问题,要求他们运用方程思想解答。再者,对于《折线统计图》相关内容,还可以要求他们自主在生活中探索能够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统计数据,并绘制相关图形。

  四、及时复习,促进深层总结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及时复习也是实现深度教学与学习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生的记忆力尚不成熟,极有可能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遗忘所学知识,而及时的课堂总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遗忘知识的可能性,进而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掌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以深度学习为指导思想,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等工具运用起来,先呈现导图框架,再逐层次地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填充导图[3]。这样一来,在循序渐进的回忆、思考、填充过程中,学生就能轻松实现对知识的总结和复习,最终借助巩固基础落实深度学习。综上所述,引导学生提前深入预习新知,在课堂上设计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同时围绕教材内容灵活设计拓展实践活动,对于夯实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促进其逻辑思维发展、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大有助益。尤其是在整体教学结束后带领学生深层总结所学,更能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对其在数学学习领域后续更深入地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促进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践行深度教学理念,以多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新知,同时培养其深入学习的良好习惯,以便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欢.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6):164-165,168.

  [2]马秀平.小学数学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探索[J].科技风,2019(34):31.

  [3]雷远苹.初探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142-143.

【篇五】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是“具体--形象--抽象”.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方式正处在具体--形象发展阶段,适合于在具体形象中学习。因此,要让小学生认识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先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然后通过“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认识规律来使小学生认识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多次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下是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发表的一些技巧。

  一、选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这个“题”决不只指文章的题目或标题,它应该包括论点、论据的宏观综合。为此,在选择与确定一个题目时,应该首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这篇文章估计能给读者哪些启示?根据“有为而写”“有思而写”“有的而写”的总精神,我们认为选题时应优先考虑的原则是: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导向与针对性。

  “有为而写”

  ,即写作的必要性,所选的题目应该有实际的研究价值,能给教学带来促进;

  “有思而写”,即写作的可能性,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才有写得素材;

  “有的而写”,即写作的针对性,写作要针对一定的读着,针对性越强,文章越有价值。

  二、先学会撰写综述

  综述,即在占有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广征博引别人的观点,剖析问题的现状:广泛地研究了什么,深入地研究了什么,有哪些突破;阅读其文章来了解杂志的属性。比如,《数学教育学报》是从不刊登解题类文章和纯数学类文章的,如果你将上述类型的文章投来,那么肯定是不适合的。而《人民教育》更愿意登贴近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认识论文。

  (2)要仔细研究杂志当年的选题计划。

  选题计划是杂志全年工作的重点,对于符合选题计划的文章,其当年录用的可能性就会相应增加。

  (3)根据所投杂志的格式要求修改文章格式。

  不同杂志的文章格式不尽相同,虽然是共性多于个性,但作者在文章内容定稿的情况下,最好根据要投杂志的文章格式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排版,原因是:格式上符合该杂志的要求,有利于编辑在最短时间内审视文章在字数、格式方面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缺项等。一篇在格式上符合要求的稿件首先会给杂志编辑留下好印象,同时也是作者对该杂志及其编辑人员的尊重,文章发表的概率自然就会升高。

  (4)注意阅读所投杂志中与自己所写文章内容相关的文章,了解其研究方法,引用部分一定要以“对应注”形式予以标明。

  如果作者能够做到这几点,那么投稿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修改

  “不改不成文”可以作为写作的又一个诀窍。伟人、名人都要不断修改自己的论着、诗词,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有人曾向郭沫若求教写作技巧,郭老一连写了七个字“改,改,改,改,改,改,改!”,意味深长。但是确有一些人不愿意修改自己的文章。“忙”不过来是推托之辞,而那种以为“修回便是次等稿”的错误认识,更是影响自己写作水平提高的重大障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1、要努力过好“退稿关”

  既然数学教育确实有实习期、移植期、创新期之分,那么相应的数学教育写作也必然有一个从陌生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特别对于学数学出身、语文功底较差的数学教师来说,谁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不被一篇又一篇的退稿吓退,而是从退稿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他的成长就必然是迅速的、健康的。“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与许多“文学青年”在上百篇的稿件被“枪毙”之后,才在报刊上初见其名相比,大多数数学教师还是很幸运的。

  2、相信好稿是改出来的

  修改稿子像治病一样,需要先找出症状,然后再对症下药:认真研究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这是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源,一定要珍视这个机会。作者要学会“自己否定自己”,以弥补“当局者迷”造成的不足。一般来说,可以用修改意见中的“撰写注意”当镜子照一照,也可以用古人为我们开的方子,针对“纷”“孤”“板”“直”“俗”“枯”几种病症用药。即对条理纷乱的,把它归整一番;对孤陋单薄的,使它充实;对过于死板的,让它活泼一些;对太直率的,让它委婉一点;对过于俗气的,使它雅致些;对枯燥乏味的,使它丰满起来,如果问题出在文章太长,自己又实在舍不得“割爱”上,还有一种“笨办法”值得一试,请你用铅笔在文章中做出三种记号:我的见解;别人的观点但我移植后有发展;基本上是众所周知的共识。那么该删什么、留什么也就比较清楚了。当然,能有同事、亲戚、知心朋友作参谋,听听他们的意见,也是十分有益的。

  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平时多琢磨、多联想,天长日久是会见奇效的。

【篇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策略三方面入手,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在实际教学小学数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鼓励学生能够运用这一能力来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所谓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当学生在面对某一事物或问题时,可以采用客观、合理的形式进行思考以及解决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完成充分的观察以及分析之后,依据自身所具有的经验来作出相应的判断,并且能够依据这一内容来指导自己做出具有科学性以及依据的行为[1]。而在此过程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清晰并且明朗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仅仅是在问题的解决上存在优势,更多的是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复杂问题的处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逻辑思维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从具体的事物形象的理解再到大量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这一发展趋势之中。所以说,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初级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此同时,合理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问题的解决,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对事物进行清晰并且准确的认知。当然也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合理地进行判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合理地进行思考,并且充分地运用自身的条件以及外部条件来获得创新性的成果。从某种程度上看,创造力其实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获得高度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遵循的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以及习惯,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所以说,在教学时,无论是对学生展开学习能力的训练,还是对其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都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以及方法的传授时才能够高效完成。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应该坚持培养学生学习技能以及掌握基础知识这一教学原则,来对学生展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全面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心理发展方面的影响,各方面都不成熟,对其展开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培养等等,对于教师来说存在较大的困难。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以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求侧重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依据这一阶段学生所具备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各个阶段应该重点培养的能力,制定出相对应的教学形式以及方法,并且能够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对其展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以及探究中,来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发散,树立起正确的创新意识,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并且全面的发展。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素材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技巧都能够作为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相关素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之上完成教学方式的调整以及优化。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要通过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2022·2(中)小学生LittleLearnerMagazine学习氛围之中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进行充分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自身教学的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获得数学知识的学习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展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便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在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后,教师就可以依据本课时涉及到的内容为学生设计出不同图形的组合图形,如长方形以及三角形、不规则四边形、多边形等等。之后,可以为学生呈现这些组合图形,并且带领学生去分析图形存在的不同构成方法。在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完成这些图形的周长以及面积的计算。最后要求学生对分析以及解决的过程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且思考自己在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时存在的问题,为何会出现如此的问题,最终又是运用了怎样的方式来进行解决的。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学会将较为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各个小问题,并且将其逐个击破,从而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合理运用教学媒介优化教学的形式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之中,大多数教学内容都是以拓展学生空间想象力为目的。也就是说,在进行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能够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介,合理地完成教学观念以及方式的优化,通过为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进行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说,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时,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多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以及三角形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制作相应的动画,从而为学生直观地呈现从三角形到多边形的构成过程以及将多边形分解为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过程,学生便能够真正地掌握这课时所涉及到的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分享,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以及掌握。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图形的分解以及合成这一过程,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便能够有效地提高问题思考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以此来推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

  教师在带领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教材中内容所存在的整体性以及连续性。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整合以及巩固。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来完成知识的归纳以及总结,并且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以及技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联,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2]。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长期地坚持这一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较为独特的逻辑思维模式,为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说,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圆”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可以要求学生将这部分内容与之前所学习到的相关图形进行整合学习,通过对各个图形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及讨论之后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四边形等等一些图形之间所存在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进行补充,学生不仅仅能够对圆的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以及掌握,并且还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概念以及知识时,可以选择依据教学的内容来完成教学情景的创设,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抽象的概念放入到实际的情景之中,从而对其深层次地理解。当然,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注意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通过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接受范围以及能力,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总而言之,教师在带领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应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成教学内容以及学习目标的设置,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学习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桂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4(32):112.

  [2]周建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92.

【篇七】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之一。结合低段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学习和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心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解决问题一般都是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二年级两步应用题时:创设了一个游乐场的场景,游乐项目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活动项目,通过师生自然的交流,导入新知。让小朋友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能指着图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二、引导主动探究,增强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都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自己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想清楚每一步为什么这样做,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的形式,自己探究算法,老师适时指导。然后让学生检查自己试做的答案是否正确。反思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并小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哪些新知。

  三、重视思维过程,锤炼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不仅要会做,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胜利街车站,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现在有多少人?在教学中,学生先读题,思考片刻,学生举手:

  生1:我的算式是67-25+28=70(人)总人数减去下车的人数再

  加上上车的人数就是现在的人数。

  生2:我的算式是67+28-25=70(人)也可以先加上上车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

  生3:28-25+67=70(人)

  学生思维踊跃,能清楚地表达出解题的思路,内心喜悦之余,我多了一个心眼,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我问“谁来说说为什么上车人数要加上,下车人数要减去呢?54人,只有10多个同学表示可以试着说说,多数同学是一片迷茫。第一次教学决不能留下“半生的米饭”,必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否则以后再多的练习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为此,我通过演示,把教室比作公交车,让部分学生做演示,模拟上下车情景,让学生体会有人上车,车上人多变多,求现在车上有几人?可以这样想: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也可以这样想:也就是求原来车上的人数和上车的人数合起来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反之,有人下车,车上的人数比原来减少,可以这样想:就是求比一个数少几。也可以这样想:从原有人数中去掉下车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第三种方法,想到的学生很少,通过引导,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算理,明白下车25人,上车28人,车上的人数增加了28-25=3(人)。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160268.html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