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文秘资料 > 吴佩孚传简介

吴佩孚传简介

时间:2020-06-02   来源:文秘资料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文秘资料】

《吴佩孚传》用新角度、新观点全面讲述了这位独特的旧式军人和爱国民族将领,叱咤风云而又艰难曲折,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吴佩孚传简介,供大家参考。

  吴佩孚传简介

  北洋 吴佩孚(1874-1939),以其独具个性的政治表演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成为 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和受中外瞩目的历史人物。这部《吴佩孚传》,分上下册,62章,约70万言,详尽地描述了吴佩孚的一生。作者不惜笔墨,在全面记述吴佩孚一生的生活轨迹和 行状思想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吴佩孚的军事、政治、社会活动以及围绕着这些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因此,本书堪称研究、了解吴佩孚的重要读物,也是研究、了解早期民国历史的珍贵 参考资料。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作者以吴佩孚活动的亲历者或当事者的回忆、当时 新闻报道以及吴佩孚本人的文字作为基本素材,并采取了一定的文学笔法,写出了这部立论坚实、资料丰富、内容生动、文风优雅的传记,可以说是历史记录与文字描写的美妙结合。作为历史记录,是 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史料;作为文字描写,具有 艺术欣赏价值。

  吴佩孚传简介

  现代人一定非常熟悉民国大军阀——吴佩孚,他生于1874年,死于1939年,堪称一位极富盛名的军事领袖。论家谱,他属于山东蓬莱人,1904年1月,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测绘学堂。

  吴佩孚一生充满传奇。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既有“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的煌煌战绩;也有土崩鱼烂,四面楚歌,兵败入川,茫然无依的狼狈窘迫;既曾通电反对“巴黎和约”,支持“五四”爱国运动,博得了“爱国将军”的美誉,也曾摧残工运镇压“二·七”工人罢工,落下了屠杀劳工的千古骂名。他死后,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居然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表彰他“精忠许国”大义炳耀,“足为我国军人之模范”,“可谓中国旧军人最后一个典型。”南京的汪伪政府也“哀悼良深”并连夜下令:三日之内,所有各省市一律“下半旗志哀”,还专拨两万元,特别款料理丧事。当时,北平吴佩孚的住宅门前,素花牌楼矗立,车马络绎不绝……

  一个落魂失意的旧军阀,为何死后竟会得到当时敌对双方的共同捧场?这个保定陆军测绘学堂出身的一代袅雄,和他同时代的那些行伍、或绿林出身的军阀有些什么不同呢?对此,董必武早有定评,他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羽)、岳(飞),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吴的不出洋,不居租界的口号,表现了他不愿依靠外国人讨生活的性情,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有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一个民族气节,一个自身清廉,再加上他晚年深居沦陷区,不肯接受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誓死不当汉奸,这都是应该值得肯定之处。

  (一)生子当如戚继光,半兵半学中秀才

  清同治十三年甲戌,也就是1874年,农历三月初七日辰时,在山东蓬莱城区县学后街一家字号“安香斋”的杂货店里,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后来被康有为吹捧为“牧野鹰扬”“洛阳虎视”的乱世袅雄、著名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

  据说,在吴佩孚降生的那天,其父吴可成做了个美梦,梦见了抗倭名将——戚继光来到了家中。戚继光,字佩玉,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登州,即蓬莱,其父戚景通为人刚直,畅晓边事,治军严明。嘉靖中,戚继光袭父职后所率军队所向无敌,屡败倭寇,时称“戚家军”。1565年,朝廷为褒扬戚继光父子的功绩,在蓬莱建立了总督牌坊,戚继光父子也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和敬仰。

  吴佩孚幼时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吴可成靠着出租祖传的几亩土地,并在城里开设“安香斋”小杂货铺,经营油盐酱醋、烟酒糖茶,维持全家生计。其母张氏,白天帮助丈夫照料小店,夜晚织布纺纱,补贴家用。

  吴可成夫妇对儿子管教很严。对吴佩孚,父母寄予希望更高。六岁那年,他被送进东邻书塾读书。在书塾先生“黄卷青灯,今日果然辛苦;紫袍玉带,他年何等威风”说教的诱导下,年幼的吴佩孚读书勤勉,专心致志。一天,书塾先生因事外出,其他学生都乘机离座相互嬉戏,唯有吴佩孚静坐读书不为所动。先生回来,喧闹的群童被责,独对吴佩孚赞不绝口。

  吴佩孚也不例外。在他14岁那年,其父吴可成患病身亡。一家人仿佛栋折梁摧,天崩地裂。店务没人照料,只好让它自生自灭。母子三人生活没有着落,吴母便夜以继日地纺纱。吴佩孚看到母亲日见消瘦的面庞,单薄而佝偻的身子,咿咿呀呀的纺车声,心如刀绞,决心为母亲分担忧愁。恰在这时,登州水师招学兵,对象是年龄为18岁左右的学子,每星期出操上课两次,月饷白银二两四钱。吴佩孚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就冒充18岁的学子去报名考试并被录取。从此,便穿上了水师营学兵的服装,一周两次到营里上课练操。期间,又拜了登州府饱学宿儒李丕森为师,开始了“半兵半读”的学兵生活。

  1896年,正值大考之年,吴佩孚前往应试,居然一鸣惊人,中了第三名秀才。后来,吴佩孚成了直系首领,人皆呼其为“秀才大帅”,即缘与此。

  就在吴佩孚考中秀才不久,只因管了一件闲事,惹恼了蓬莱电报局长和县太爷,受到通缉,吴连夜出逃,后辗转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城。在北京,他寻到了崇文门外巾帽胡同的“隆庆客”,掌柜的叫做孙庭瑶,是吴可成的朋友。孙看在吴可成的面上,答应吴佩孚可以住在店内,但不管他的饭。

  时值寒冬腊月,为谋生计,吴就向孙掌柜讨了些红纸笔墨,在崇文门外摆摊卖起了春联。可年关一过,人们不买春联了,生活又无着落。吴佩孚想到自己读过《周易》,而且喜欢杂七杂八的星象之书,便在门前大街摆起了卦摊。由于他年轻,没经验,算命看相者很少问津。这天,他正守着卦摊发呆,其堂兄吴亮孚来到他面前,说:“你年轻轻的,靠摆卦摊哪是长法?我看,还是投军去吧。”为此,吴佩孚便奔天津投军去了,走上了军旅生涯……

  (二)学测绘成绩优秀,入军营步步高升

  1898年,吴佩孚到天津投入“淮军”聂士成的部队当兵,被派在一个姓沈的管带手下当勤务兵,传递文书,为文案郭绪栋所器重,当年即被选入开平武备学堂。1899年,聂军改称武卫前军。次年夏,八国联军入侵,开平武备学堂停办,吴回武卫前军,担任后路炮兵队官,驻北塘。10月,随军赴马兰峪驻扎。1901年武卫军中、后两路裁并减员,于是,吴改投直隶总督袁世凯,被分派到天津陆军警察队充当一名正目,所谓“正目”,也就是班长。年余之内,他凭着秀才的根底和对上司的恭顺,连升额外初等官(准尉)、三级初等官(少尉)、二级初等官(中尉)。

  这期间,袁世凯正坐阵保定编练“新军”。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袁发现军队中急需补充一批中下级军官。为此,袁世凯又在保定开办了各类军事速成学堂,以便快速培养和训练出一批军队骨干力量。就这样,1902年8月,有着在开平武备学堂肄业经历的吴佩孚,以优先条件被选送到保定陆军测绘学堂,在这里除习练测绘、军事外,《左传》、《春秋》之类的古典文学作品,也都列入了必读的“修身课”。

  吴佩孚传简介

  吴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东蓬莱人,6岁即入私塾,1896年 22岁时中秀才,后因避祸投军从戎。从淮军聂士成部戈什哈(勤务兵)做起,“凭借其秀才的功底,受到曹锟的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成为直系军阀的一员大将。通过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掌握了直系最多的兵力和权力,成为一方枭雄。他镇压京汉工人大罢工,双手沾满工人的鲜血;排斥异己,到处调兵遣将,挑起军阀混战;敌视南方革命政权,叫嚣“先扑灭北方之赤化,然后扑灭广东之赤化”,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

  曹锟贿选总统以及直系军阀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也不甘心蛰居东北,图谋控制北京政府。直奉矛盾激化,遂于 1924年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战争以直系大败,曹锟被俘,吴佩孚逃往南方而结束。此后吴佩孚虽几次试图东山再起,忽而联合冯玉祥、孙传芳与奉军作战,忽而联奉反冯,但在北伐军的攻势下,主力被歼于武汉,最后辗转流落北京。七七事变后,日本为推行“以华制华”的方针,试图拉吴佩孚担任全国性傀儡政府的首脑。1938年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后,日本更是策划“汪吴合作”,甚至提出“汪主政,吴主军,平分秋色”的方案,但被吴佩孚所拒绝。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去世。

  吴佩孚作为北洋军阀中继袁世凯、段祺瑞之后的中心人物,虽与其他军阀一样,穷兵黩武,镇压革命,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董必武:《日本企图搬新傀儡》)吴佩孚不做汉奸的民族气节,还是应予以肯定的。本文试对吴佩孚拒作汉奸的思想根源做一初步探讨。

  吴佩孚在民族危急关头拒当汉奸,是与他个人的经历分不开的。首先,吴佩孚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熟读经书,对孔孟之道极为熟捻。在从幼年到青年的二十余年中,吴佩孚虽曾因父亲病亡中断在私塾的学习,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学业,仍以各种方式坚持自学,为通过科举入仕而努力。1896年他以院试第 37名考中秀才,虽不能因此说他旧学极柢深厚,但也反映出他对此确实下过一番功夫。在这点上他与响匪出身的张作霖,布贩出身的曹锟又有着显著的区别。儒家思想对国家、民族的强调以及对国人爱国情操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北洋军阀中的“儒将”,吴佩孚喜用儒家的“忠、孝、礼、义”训练部属;在民族大义上,较之其他军阀,吴佩孚也有更清醒的认识。

  吴佩孚在军队的训练上,除重视军事教育、操练及军队装备外,还经常以儒家思想训导官兵,要求他们“慕上古之英雄豪杰,诵先哲之训语箴书,善读春秋,力行忠义,方足以致忠邦爱国之志,成谋勇兼施之将”,“为将土道……必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方足以得人心。”他非常崇拜民间的忠义化身关羽和精忠报国的岳飞,动辄以反帝爱国的面目通电声讨皖系、奉系的卖国行为,一时令人以为他是北洋中的“革命将军”。

  对自己,吴又提出了“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虽然有人指责他哗众取宠,但在某种程度上。吴佩孚确实实践了他的信条。在用人上,吴佩孚拒用亲属,曾亲自下令,吴姓的“天、手、道、远、隆五世永不叙用。”这种用人现在北洋军阀中还是较为罕见的。

  二次直奉大战时,吴佩孚败走天津,在阎锡山、冯玉祥及奉军的三面包围下,以“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为由拒绝手下躲入租界以保安全的建议。即使在牙疾恶化,面临生命威胁时,吴佩孚仍拒绝到租界就诊,最终死于家中。

  1927年,吴佩孚在北伐军的打击下躲入四川后,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荒城二郎少将派其特务机关长与吴接触,表示日方可资助“步枪十万支、机枪二千挺、大炮五百门,子弹若干,此外并助款百万”帮助吴佩孚东山再起,被吴严辞拒绝。在吴兵败、亟需财力支持的情况下,能做到不为日方利诱所劝,对一个旧军阀来讲,确属难能可贵,这与吴早年所受的儒家教育应有很大的关系。吴佩孚的成长环境也为他对日本一直采取疏远、甚至敌对的态度有一定的影响。吴佩孚的家乡蓬莱是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里,戚继光的抗倭事迹在当地深入人心,备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吴的父亲就因景仰戚继光而以戚继光的字“佩玉”而为吴取名子玉。吴本人对此也从未忘怀,一直与以戚继光同乡而自豪。而蓬莱又与甲午战场威海卫相距不远,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军舰炮轰登州(烟台)沿海各府,蓬莱也未能幸免,蓬莱阁几为炮火所毁。对于日军的侵略暴行和甲午战败后的耻辱,吴佩孚亲身感受,对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吴佩孚在为其军队所写的《登蓬莱阁歌》中就反映出他对日本侵略的愤怒之情:‘北海满州,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前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剥,甲辰役,主权堕,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陶菊隐:《吴佩孚将军传》)

  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吴佩孚才会以“试能与日本交涉不失中国主权,得以结束日中战争,回所企愿,愿意听从。若与‘临时’、‘维新’两政权相似,寄人篱下,未敢从命出山,而决心抗战到底”来口答侵华日军的利诱。

  从客观情况来讲,身属直系的吴佩孚,素与英美来往密切,与日本则关系冷淡,在日本掠夺中国权益时,数次通电反对;加之为争夺对北京政府的控制权,几次与日本支持的皖系、奉系军阀发生混战,彼此积有宿怨。

  在与皖系、奉系的斗争中,吴佩孚多次以反对其媚日卖国作为与其开战的借口。1919年,在反对巴黎和约的斗争中,吴佩孚一再发出通电,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反对北京政府(皖系)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取消中日密约。吴佩孚甚至提出:“在山东问题上,对日本需以相当兵力,作最后之解决”,为推翻皖系政府制造舆论。

  1922年,梁士诒政府(奉系)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大搞亲日外交,以日本借款赎回被日霸占的胶济铁路。吴借机联合直系将领,通电指责梁士诒“勾援结党,卖国媚外,甘为李克用。张邦昌而弗恤。”并指出‘嘶人不去,国不得安”“请问今日之国民,孰认卖国之内间。”

  日本侵占东三省,扶植伪满洲国成立后,吴佩孚虽已手无兵权,仍通电声讨,痛斥日本“伪称满洲独立国,实即为日本附庸,阳辞占领之名,阴行掠夺之实”。

  吴佩孚以反对亲日的皖系、奉系起家,在与皖系、奉系的争战中也多次吃过日本人的亏,自会与日本保持相当的距离。直皖战争爆发后,皖系以日式优良武器与吴作战,一时占尽优势,给吴军造成很大的困难。天津日军护卫队也配合皖军,将直军赶离铁路线。只是后来吴佩孚利用天气突变,皖军武器优势无法发挥之机,才在奉军的夹击下击败皖军,迫使段祺瑞下台,徐树锋躲入日本使馆。

  一次直奉大战时,奉军败走天津,欲从天津撤回关内。直军追人天津后,日本遂以外交使回代表的名义,借口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军队不可驻扎天津,对吴佩孚提出抗议,试图掩护奉军撤退。吴佩孚对此极为不满,曾向美国记者表示,如日本有意干涉,就要一直打到东京去。

  二次直奉大战,冯玉祥倒戈前日,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吉风显作致电吴佩孚,不许直军在撤退时使用当时唯一可用的秦皇岛码头。而奉军南下滦河的前锋就是由日本人率领的黑龙江骑兵大队。对于二次直奉大战的失败,想必吴佩孚也会在日本人身上记上一笔。

  虽然日本对吴佩孚也多次试探,一次直奉战争后,派吴佩孚的好友岗野增次郎充当吴的顾问,又以提供军事装备等手段对吴伺机拉拢,但吴对此并不接受。日本占领华北后,为推行“以华制华”的方针,企图拉吴出山,充当傀儡政府的首脑,并为此而制定了“吴佩孚工作”计划,前后耗资三千万。为了与吴佩孚拉关系,岗野增次郎被调入北平,担任‘敬请专使”;日本特务头子川本大作还专门拜吴佩孚为师,“学习大师的立身处世,道德文章”,企图以旧友、师徒关系拉拢吴佩孚。

  汪精卫公开投日后,日本又调整其“和平运动”方针,策划“汪吴合作”。在日本的策动下,汪精卫先是给吴佩孚写信,拉吴作汉奸。吴回信拒绝后,汪精卫又亲自跑到北平,约请吴在日本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官邸会面,商谈合作事宜,又被吴以“咱们是中国人;谈的是中国事,要谈就在中国人的家里谈”为由一口口绝。

  总的说来,在英美扶植下发展起来的直系军阀,对日本的态度都较为冷淡。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除个别直系将领,如齐燮元等投靠日本,作了汉奸外,大部分直系将领,如冯玉祥、鹿忠麟、于学忠等人都是抗日爱国的。即使是贿选当上总统的曹锟,也拒绝了日本人让其出山的要求,不作汉奸。因此,吴佩孚能够作出不当汉奸的选择与他自身所处派系也不无关联。

  除了吴佩孚个人因素外,为防止吴投敌,国共两党也做了大量争取吴佩孚的工作。1939年元旦,孔祥熙密函吴佩孚,表示对吴的处境“悬系不已”;董必武同志也著文,希望吴佩孚能“自全晚节”,“不做日寇的傀儡”;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也纷纷希望吴佩孚能保持气节,不为日人所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吴佩孚终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吴佩孚28岁从军,66岁去世,一生东征西伐,可谓‘大有作为”,可是他所努力奋斗、孜孜以求的目标却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和历史发展的潮流,给他带来的只是滚滚骂名;而他的‘不为”——‘不借外债、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以及最后的‘不作汉奸”却使他赢得了人们的一丝敬意。对于吴佩孚来说,他的不为比有为更加难得,更有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139170.html


《吴佩孚传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