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 > 数学课件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时间:2020-03-11   来源:数学课件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数学课件】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以下是中国文库网-教育资源网分享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一个重点。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注重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些,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的体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平等、开放、操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1、要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思维活动的教学,就要为这种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英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习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习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揭开、开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其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因为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传授,越是传授的一清二楚,学习者越就不需要思维;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在“9加几”的教学中,创设了“观看比赛及给运动员发饮料”的活动情境,这个活动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困惑、思考、探究、交流、比较、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亲身体会到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密切相连的。

  2、数学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发生和创造性。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9加几”的教学过程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去思考计算方法,领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我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急于评价各种计算方法的优劣,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计算方法,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不断自主创新意识和开放思维观念,学生在相互影响和激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想出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他们体会了学数学的乐趣,这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可贵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吴老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同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可以折,可以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老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么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可以折成1/2,也可以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这里说分成两份,怎么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上,如果一定是1/2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kejian/133302.html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