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创业计划书 > 超智能足球2没有41集|师能——反思及创新能力

超智能足球2没有41集|师能——反思及创新能力

时间:2019-06-05   来源:创业计划书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创业计划书】

下面是中国文库网www.chinawenwang.com分享的师能——反思及创新能力。供大家参考!

  师能——反思及创新能力

  人的本质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焕发出无限的潜能,不断地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在认识,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成为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创新不容易但并不神秘,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创新,凡是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人,都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教师作为社会历史活动领域中重要的一员,创新是以对现实的否定评价为先决条件的,当教育现实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时,就要对现实进行批判,实现理想世界的追求,进行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教育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不做复制者,教师只有激活自己的创新潜能,才能走上创新之路,才能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推进社会文明,实现自身价值。

  一、更新观念,是教师创新的坚实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指导行动,行动又深化观念的转变。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作导向,就不会有教师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

  (一)以人为本,激发智能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确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教师应具有:

  1.发展的学生观

  教师创新的阵地在课堂,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尊重学生本位、学生主体、学生个性。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性情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

  2.正确的教材观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材,要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和中介。

  3.共建的课堂观

  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实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学是需要智慧,须要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活动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理论修养,经验积累以及灵活的技能。教学也不只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交流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

  4.合作的教学活动观

  牢固树立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回归教学的本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课程强调教学应当关注人,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二传手,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不再是“以本为本”,视教材为“圣经”的信徒,而是回归生活,回归儿童。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服务者;从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从课程实施的被动者转为课程实施的研究者。教学过程成为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同时应该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

  5.发展的评价观

  质量,不仅仅是指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效果。评价,不再是强调“甄别”与“选拔”,而是强调“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师要能够主动地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诸多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是时代和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社会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支撑品质,评价是促进师生发展的一个途径。研究“评价”,探索“发展性评价”的操作要领: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应该充分注重过程的客观标准,以此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强调知识的实用价值;评价的标准应多样化,因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而区别对待。

  为此,教师要实现六个转变。一是教师的职业观,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承担“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转变。二是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三是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四是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须要教”。五是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从为学生的学习、升学做规划,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做规划”。六是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要从一次性拿到资格证书可以当一辈子教师,转变到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因此,教师的价值体现,从主要在于拥有知识,转向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

  (二)专业自主,完美个性

  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造性,新课程不须要教师太多的模仿,而提倡高度个性化的、多姿多彩的创新的教学,其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能够做到专业自主,能够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只有自主研究才能产生不同的方法,上出“自己的课”,形成富有个性的风格。

  1.正确认识人的个性

  教育心理意义上的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的、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构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3)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有的学者从哲学上分析认为“个性”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特征是认识自己;第二特征是发现自己;第三特征是“自我判断”;第四特征是“个人需要”。教师的“个性”要与“社会”的需要高度统一,要学会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和发展自己。

  国际社会对于人的个性在以下几方面已取得共识:第一,个性是完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品质是个性健全发展的表现。个性是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品质的综合,分离出来孤立地培养,就会造成人格分裂。第二,个性是独立的、具体的、特殊的。尽管个性发展离不开与他人交往,但每一个性都首先具有内在的独立性。把个人看作具有特性的人。然而,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有他自己的个性。第三,个性发展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性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发展。第四,个性发展是一个无止完善的过程。

  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说,个性不同于他人的价值、才能、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性格构架,鲜明直接的体现人的独特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孕育创新。创新能力的源泉只属于个人,群体的创新力是个体创新能力的集合和互补,鲜明的个性是发挥创新能力的前提,任何创造都闪耀着个性的光辉,没有个性的解放就谈不上社会广泛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也只有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调动其丰富的创新力量,在提高民族素质的旗帜下弘扬个性,积极肯定广大教师的创造本质,积极调动教师的创造潜力,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生机勃勃,才能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高度发展个性的教育。在全社会尊重个性的前提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观念更新,改变传统教育中过分提倡社会性、过多注重应试性和过度倡导师道尊严的观念,大胆地进行教育观念创新,实践崭新的、现代的、更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模式。要跳出思维定势,鼓励个性张扬。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

  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熔化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欲望,埋没创造人才,扼杀创新的生命。

  2.教育呼唤个性

  有人说:“教育是人们寻求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实质上就是人们对自己的生存、发展方式的可选择性。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们拥有愈来愈多地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学会选择就成了一个更加文明、人道、合理的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在一个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利的社会,人生的历程真正成为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自然须要以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

  创新意识最鲜明的特点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里充满着期待、鼓励、热情、包容。每个人在心底里都想与众不同,我们的教育要有这种包容和气度。学生的思想上的出格,也许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无意义,但可能有百分之一的创新的萌芽,为了这可能的百分之一的创新的萌芽,我们要去包容那百分之九十九的错误。如果学生来讨论问题,我们是热情的、鼓励的、期待的;如果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我们是和蔼的、理解的、平等的;如果学生对我们的批评,我们是虚心的、诚恳的、接受的,那么,我们自己创设的人文的、内在的、主体的、灵动的环境就更能体现教育主体的能动的发挥空间,更能体现教育者的见识、胸臆和襟怀。教育呼唤个性的张扬,学生有尊严的选择,是教育的民主与进步。

  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没有独立性就没有个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教育创新。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的个性倾向性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与行动。当然,这种独立性是建立在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的,因此说是完整的独立性。我们要培养鲜活的有个性的学生,首先要培养有个性的教师。

  3.完美你的个性

  教师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是复杂的,工作中既需要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还要承担培育下一代的重任;生活中既要承担其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责任,还要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因素对教师的心理形成了无形的压力,教师的心理直接影响教师完美个性的形成。

  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心理健康。(1)时时要有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保持振奋的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激发竞争意识。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不仅力不从心,与身心大为不利,还会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给健康带来麻烦。生活目标要切合实际,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要善于自我否定,善于吐故纳新,做到排除固定观念,大胆怀疑和具有否定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用正确的新观点、新结论来代替纠正和发展各种理论和学说。(2)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教师不仅应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同时要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教育教学问题,不要盲目崇拜、盲目套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学识和创意去把学生教好。(3)要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要有一定的涵养,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总之,具有豁达开朗的性格,宽宏大度的胸怀,良好的人际关系,个性才会完整和谐。

  教师要形成完美的个性,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使命感;要自己解剖自己,少一点察言观色,多一点自我批评;要自己完善自己,少一点行毁于随,多一点业精于勤。学生喜欢的是有热情并富于鼓动性、情绪积极稳定、外向合作、耐心细致、真诚坦率、客观公正、作风民主的教师,这也须要教师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平衡心态,让健康的心理发展生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美自己的个性。教育充满机遇,也充满艰辛,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保证是难以走上成功之路的,也难以完美自己的个性。教师只有完美自己的个性,才能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在教育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一个教师从教学新手到合格教师、骨干教师、科研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从爱岗敬业到岗位成才、岗位成名成家的发展过程,是从教

  育教学实干型、探索型到创新型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从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到方法积累、思想道德积累,形成鲜明个性风格,立一家之言,创一家之说,创一家学派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个性是教师的独有财富。

  (三)抢抓机遇,彰显潜能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不一定每个人都具备将创新潜能激发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如同一颗种子掉在地上一样,如果土壤适宜,它将幸运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反之则不然。新课程一方面在教学的广度、深度上给教师留有很大的创造空间,一方面多用“范例”来体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教师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选用或重建。教师要注意训练开发自己的潜意识的无限储蓄记忆功能,给潜意识输送更多的相关信息和基本常识知识、专业知识,以便协助潜意识为自己的创造新思维和其他聪明才智服务。注意训练对潜意识的控制能力,对一切消极失败的心态信息进行控制。不让他们进入自己的潜意识之中,让失败、消极的潜意识向毒草化成肥料一样变成有益于成功的思想知识。注意开发利用潜意识自觉思维创造的智慧功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获得创造性灵感。还要注意捕捉机遇,使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彰显,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需要。

  1.在机遇出现时展示潜能

  人们常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在机遇出现时怎样抓住来展示自己的潜能,钱梦龙、窦桂梅两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当代著名教育流派“语文导读法”的构建者钱梦龙,正是捕捉了1979年上海教育局在他所从教的嘉定二中召开的上海郊区重点中学校长研究课堂教学现场会和教导主任会议时,他执教的文言文《愚公移山》和《观巴黎油画记》。他不用当时流行的串讲法,而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这样教学文言文,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引起了市教育局领导和校长的兴趣,并给予高度评价。正是这两次做课的机遇,使钱梦龙老师脱颖而出,跻身于大多是教育界早已享有盛名的36名上海市特级教师之列。虽展示的是短短的两节课,却是钱梦龙老师几十年的准备,从上讲台的第一天起,钱梦龙老师就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教法,从1956年提出的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到80年代初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

  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经历了漫长的自学、体悟的历程和不懈的探索的艰辛。抓住机遇为明天的事业造就自己,这已被无数成功教师所证实。

  清华附小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能实现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靠的就是她能抓住机遇,用积极的行动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挺进。1986年吉林师范毕业的她留校做行政工作,为实现当一名真正的教师的愿望,她凭着年轻人的锐气,在举目无亲的吉林市,跑了教委跑学校,不懈的努力得以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在近四年的教导处行政工作中,她先后代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思想品德等课,对一次次争得的机会,她十分珍爱,全身心地投入和研究,教一科爱一科,钻研一科,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直到1991年执著的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得到回报,学校交给她一个班级的语文课和班主任的重担,凭着自信、勤奋、恒心、坚韧,她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向实践学习,走向教学前沿。“要上公开课”成为她强烈的愿望,为准备一节课,她将45分钟分成2700秒来准备。她抓住吉林省教育学院召开的吉林市德育渗透各学科教学现场会上公开课的机遇,苦心设计的精美艺术品《王二小》一炮打响,展示了自己积淀多年形成的教学艺术才华。她的语文教学是一眼清泉,情感和审美是一条富有诗意的激流,学生的身心在其中得到愉悦和陶冶,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因此,自公开课后她用十年时间,获得了有多少人用一生为之奋斗也难以实现的业绩——语文特级教师。

  这两位特级教师的成功,说明只要有充分的准备、深厚的积淀,在机遇到来时自身的潜能就能得以展示。而充分的准备离不开对事业的至爱,对目标始终如一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耕耘,深厚的积淀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和不懈地实践。

  2.在互动互惠的教学中,挖掘潜能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这样的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互动的各方的情感与体验,思考与发现,共享共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师生平等、尊重、互利互惠的“学习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自然生成的,须要教师引领学生努力去创设。教师只在课堂上关注“师生关系”,只在研究课上“面带微笑”是打动不了学生的。在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注意和学生沟通。“俯视使你看到的是满眼黑色,平视使你看到的是满面灿烂,而透视使你看到的是纯真的心灵。”新课程急切呼唤新型教学关系。活跃的课堂、和谐的教学关系不但需要教师有爱学生的情感和责任心,还须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去接近学生,研究学生,创造出主动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方法,教师在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中使自己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彰显。

  在一次新课改调研的座谈会上,听到一位老教师的故事。这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特别是教学语言缺乏色彩,因此在推行课改以前,他的课堂教学很难进入学校评比的二类课。走进新课程后,“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的理念给了这位老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信心。他通过多种途径走进学生,了解到学生愿意参与教学的需要。于是,他注意更新课堂教学方法,经常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这就弥补了这位老师教学语言平淡的不足。他采用“请你帮老师说明白”,“请你帮老师告诉他”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见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学校的评比中进入了一类课。

  这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师生互动互惠的实践中,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创造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方法,也证明了自己的创造潜能。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释放潜能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正确的认识转变成教学行为须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没有教师对新教材的精心分析和“再创造”,就不能跳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工作模式。教师“教”教材的主要表现是:以教材为中心来安排教学活动,计划性过强,教学存在程式化倾向,教师上课基本上是“走教案”,教学秩序“有条不紊”,教学进程“按部就班”,学生学到的是书本上知识性的东西,仍然没有摆脱接受性教学。课程改革后,如果教师仍停留在“教”教材的层次,就会感到困惑,因为新教材中拿来就能用的东西很少,课堂教学内容不充实。目前,能够做到“用”教材的教师不多,“用”教材的教师往往对统领教材的课程标准更感兴趣,重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分析,重视研究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理清教材所承载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思路,重视依据学生情况和教材两个方面进行备课,实施“接近式”教学(接近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接近儿童目前的发展水平,接近课程目标要求,接近儿童兴趣需要)。在教学中,应把一些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学生上,注意克服“零起点”教学,“一致性”教学的弊端,主动地对教材“范例”进行重组,修正或置换,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必要条件。完成好新课程的任务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拿着新教材上课的教师,不一定都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开发能力,对新教材的再创造水平是保障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

  4.创造课堂教学新思路,凸现潜能

  新课改强调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要求教师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研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新课程对教师的创造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在走入新课程以后,旧的教案不能用了,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只有充分发掘自己的创造力,主动吸纳新思想并不断把新思想转化为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教学行为,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创造教学新思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创造不是胡编乱造,新思路也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平时功夫不到,只凭着一点小聪明到人前表现,那只能称为“作秀”,不是创新。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发现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和创造火花,才能创造教学新思路。有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会有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才会有课堂气氛的真正活跃,而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新课程须要教师扎扎实实的、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反对以“学生为主体”为借口,使课堂教学随意性和简单化;也不允许教师有为了“包装”一两节公开课而牺牲诚信教学的“作秀”行为。教师不断发现和创造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要费很多精力,短时间效果可能还不理想,但坚持下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教师不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或缺少创新思维,仍然是教师讲

  的多,学生做的少,那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不能达到。有的教师讲,创造很难,我跟着走都有困难,还谈什么创造。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你只要信任自己,相信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面对的新问题,多分析,多研究,多反思,多尝试使用新的办法,就会尝到创造的甜头。

  5.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生发潜能

  新课程条件下的教研活动应具有民主、和谐、相互支持的教科研氛围,应使每个教师的潜能得以挖掘和展现,应是一种充满创造活力的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交流活动。因此,我们积极探索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教研方式,如对比式教研、诊断式教研等。对比式教研指在教学研究中,选取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其他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实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教研方式。诊断式教研是指在教学研究中,以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为研究载体,通过分析,判别教师在设计及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优劣,实现做课教师自身和参与诊断教师互动提高的一种教研方式。此外对话式、联合式、分片式等形式也都为教师主体创造潜力的发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教师的创造潜能,正是在这样的教科研环境中得以生发。

  事实证明,新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新挑战,教师在新课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专业水平和实际表现已预示着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前景。新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又是很好的发展机遇。新课程、新教材、新要求为各类教师提供了平等的发展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勤于用脑,努力争做创新型教师,那么,天天都可能是创新之时,人人都可能成为创新之人。只要善于抓住机遇,每位教师的潜能都能得以彰显。

  (四)整合信息,不断创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获取、加工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要“见微知著”,发现普通人不注意的容易忽略的问题,这就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提炼精华的意念。

  1.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其内在结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性、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第二层次:运用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第三层次: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素养,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三个层次合在一起就构成教师的信息素养。

  2.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学习活动的主线

  学习最终的结论和成果不是凭空得出的,它需要加工的原料,学习的原料就是各种信息。由此可见,学习就要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工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分析处理信息,并运用高超的智慧综合的能力重新组织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意和创意,也可以说,学习的全过程始终贯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3.敏锐的洞察力是捕捉信息的基础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而敏锐的洞察力是捕捉信息的基础。教师拥有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基本专业的素养和对信息独特的感受能力才能有敏锐的洞察力。教师捕捉信息能力的提升,才能及时准确地处理信息。也可以说,没有捕捉信息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动力。

  4.独具慧眼提炼精华

  信息的整合与提炼,须要教师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筛选、吸纳、整合。筛选,是将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加以鉴别,筛选就是辨别;吸纳,就是在鉴别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真谛与精华为我所用;整合,就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样才能提炼精华。平日里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很用功,掌握了大量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在他们口中、笔下却是杂乱无章的,更没有从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有的教师却能够根据看起来很平常的资料提出属于自己的深刻思想,并且叙述清晰。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这样的

更多相关内容:
    考察应届生创新能力的题目 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 用人单位对中心毕业生在基本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核心工作能力等方面... 员工创新能力评价 医院团委书记开拓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以上种种能力和条件,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高度提升自身...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67911.html


《超智能足球2没有41集|师能——反思及创新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