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论文 > 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3篇

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3篇

时间:2020-06-22   来源:论文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论文】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这已经成为无可辩驳的教育规律之一。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1

  [摘要] 中小学校并不是一种严密的科层制组织,学校管理引进适应于企业的科层制组织理论进行管理,忽视了学校自身特点,也与新课程理念相悖。重新理解部分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反思其利弊,对推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新课程理念 学校管理

  新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是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是其倡导的基本理念。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按照新课改要求改变目前学校管理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是全面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关键。因此,有必要重新理解学校管理工作中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重新思考学校管理的一些内涵问题,寻找学校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成为可能。

  一、要重新理解学校制度越全越好

  中小学校的规章制度对规范办学起到了积极作用,相当部分学校管理者认为靠制度管人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制度越全越好。但事实上学校的各种框框条条,到底有多少得到师生的认同?学校的角角落落、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有十分细化的规章制度,校长忙于督查,各处室忙于考勤、统计和解释,效果到底怎样?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这种管理方式重新认识,赋予制度管理以新的内涵,管理效果也许会发生变化。

  1.要科学运用管理理论

  近些年,在中小学的管理者心目中,学校要实现科学化管理就要引进严谨、规范和理性的科层制组织理论。现在可以说,每一所学校的制度触角都伸到了各个角落。学校表面严谨了,但书香氛围淡化了。用新课改的理念分析这种现象。我们首先发现,学校并不是一种科层制组织,学校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和子系统是一种松散的结合,呈现出一种“组织起来的无序状态”。如学校组织的目标不完全是具体明确的,有时候是相当笼统和抽象的;加之学校管理中运用的各种技术是模糊的,参与学校组织中的人是流动的。这些都使学校具备了更为随机的特征。所以,在学校管理中抄袭企业管理办法,而忽视了学校组织具有的模糊和非理性倾向,制度越全、执行越严效果越好的管理思路受到实际管理效果的质疑,制度一时的作用掩盖不了产生的大量缺陷。

  2.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近些年部分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方面下了较大功夫,但学校发展不佳,家长认可度低,归纳原因,就是药不对症。新课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强调的都是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强调的是学校个性化、人本化和特色化建设。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使他们确实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感到自身发展与学校的命运是有机联系的。这样,以教师主观内驱力和精神境界为核心的原动力就会真正调动起来。

  3.要注重人性化管理

  教育理论早已对教师的职业特点进行过描述。但在强化制度管理思路影响下,管理者低估思想教育和教师的情感交流作用,采取事事量化、时时量化的管理办法,管理集中体现出的就是“不准”。现在,这种忽视教师职业隐含性、创造性、连续性等特点,片面化、庸俗化的管理办法还在很多学校流行。教师如何家访?如何备课?如何和学生个别谈心?自古以来,人们都认可教师从事的是“良心”的工作,量化管理能解决“良心”的问题吗?新课改要求校长把教师和学生真正当作学校的主人,而校长只有从这一点出发,制度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要重新理解对学生越严越好

  目前中小学日常管理基本处于一种“闭门办学”的状态,这种严格的管理取向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极不匹配,也悖于新课改倡导的价值取向。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交流能力。而封闭状态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无法引导学生自觉了解将来在社会上所承担的任务,学生也很难对社会作出应有的判断,无法增强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1.要推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从教育的本真目标出发,就是让一个人学会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约束和自主创造。而这种社会性选择能力不是凭空形成的,恰恰是通过指导和实践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中小学为了安全基本取消了学生的一切社会活动,每一所学校的集体活动都要经过批准,一些已经被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活动被取消了,这对形成学生的合作精神、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无疑是有影响的。所以,深刻理解学校管理本质和当前现状,引导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学会管理和保护自己,拚弃学校管理中的短视做法,是对学生的真正负责任。

  2.要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学校对学生实施的管理主要看学习成绩和校内表现,对学生校外的状态了解甚少。多数学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成员参加的学校管理框架,由于家校之间沟通的障碍、学校与社会公共关系的复杂,使学校承担了很多不应有的责任。学校只能在校内做文章,营造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极难认识社会的复杂性。新课改要求开发和利用好校外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不解决好教育合力的问题也是很难实现的。

  三、要重新理解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新课改则主张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式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以形成自主自觉意识、探索新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改变师生关系现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出新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新理念。

  1.校长要重新理解教师

  现实的学校管理中,有些校长将“以人为本”变成“以学生为本”,只要师生之间发生矛盾,舆论指责的多半是教师,校长批评的也多半是教师。剥夺教师尊严的事经常发生,教师威信下降,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减弱。新课改倡导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是指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失落了尊严的教师是很难做学生平等的朋友,很难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和谐、均衡和个性化发展。所以,只有校长善待教师,教师才能善待学生。

  2.教师要重新理解学生

  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只有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答案。教师要相信学生有探求新知的愿望,有学习的积极态度,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针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变化,不断变幻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增强沟通交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

  3.社会要重新理解教师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锻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是受各种条件影响的。不能学生出现问题都在教师身上找原因,人为地把师生关系割裂开来,使师生关系蒙上一层阴影。社会舆论客观地对待教师工作,为教师创造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使他们无忧无虑地引导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健康成长。

  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2

  宓詠教授的报告帮助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崭新的认识。当前,我校正在加快推进服务型、科学管理型、执行力型“三型”机关建设,本次信息化专题学习会必将对包括机关在内的全校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化技术水平,提升以师生需求为服务导向的科学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新三步走”的战略。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信息化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生活,加快推进我校智慧校园建设进程,6月5日下午,教育部信息化专家、复旦大学原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詠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报告。校党委书记李江,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夏建国,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刘武君、王岩松,全体中层干部、机关科级干部、辅导员近200人参加了学习会。会议由副校长刘武君主持。

  宓詠教授以《信息化支撑学校管理服务变革的思考—--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实践》为题,通过详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并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流程再造与数据服务、探索思考与体会展望三个方面阐述了智慧校园时代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与思考。

  宓詠教授认为,高校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促进科研,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管理;促进管理,实现各部门工作的协同、提高效率。信息化不仅仅是简单提供上网条件和建网站与系统,更需要关注师生的实际体验。但当前信息化数据应用、管理服务的困境有:面向业务条线、事务处理缺乏整合,系统基本是半独立、紧耦合;存在部分信息孤岛,数据质量和应用有效性不高,数据利用困难等。

  宓詠教授提出,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完成的“三个转型”,即从“数据化”向 “服务化” 转变,从“服务化”向“智慧化”转变。以“云、大、物、移”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智慧校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即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不仅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其内涵还包括:强调开放、创新、共享为特征的方法论,提高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创新高效、敏捷、便民的服务模式。

  宓詠教授强调,理念是做好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必要保证,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带来的教育变革,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管理变革过程,要用技术打破旧规则、支撑新的业务流程,打破职能部门界限,改变工作方式,为全体师生、各学院和各职能部门提供 “一站式”服务,从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3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数据时代与学校管理结合,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大数据的价值分配表征与学校管理的资源配置具有内在耦合性。大数据具有的动态性、共享性、预测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势必会对学校管理产生变革性影响。

  关键词:大数据;学校管理;变革

  一、前言

  “大数据”是由世界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于2011年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中首次提出和使用的。2014年舍恩伯格(ViktorMayerSehonberger)与库克耶(KennethCukier)合著的《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真正把大数据推向了公众视野。大数据具有“4V”特征,即“Volume”(“容量”,指大数据的数据量大、完整性好),“Variety”(“种类”,指大数据的异构和多样性、复杂性),“Velocity”(“速度”,指大数据传播速度快,具有实时性)和“Value”(“价值”,指大数据具有价值性和洞察力)。[1]大数据还具有快速的数据生成、数据处理、动态的数据体系和多样的数据类型等特征。大数据依据数据的应用类型可分为:海量交易数据、海量交互数据和海量处理数据;依据数字集合的结构状态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应用于教育领域,具有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性、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动态的质量管理、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的积极意义与作用。[2]大数据具有动态性、共享性、预测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学校管理涉及的大数据有来自外部的共享资源数据,也有来源于学校自身的管理系统、在线学**台和课程管理平台等方面管理者、施教者、学习者的行为数据乃至日常教育活动中人类的所有行为数据。[3]学校管理已经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进入全新的变革时期,无论是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将出现全新的转变。

  二、大数据应用于学校管理的内在逻辑

  大数据与教育结合,助力学校管理,已是不可否认和不可回避的现实趋势。大数据应用于学校管理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有其内生动力和外在驱力。1.大数据的大概率预测与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趋势耦合。在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大数据具有的及时性、全域性和预测性与学校管理的科学化需求相契合。大数据使学校管理科学化成为可能。学校管理的精准化和科学化需求成为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学校管理的外在驱动力。对于精准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而言,针对性、可行性是其事实判断标准,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其价值判断标准,教育大数据恰恰为学校管理的针对性、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现实可能。学校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对学校管理的价值判断,是对具体的某一项学校管理行为是否可以满足主体的教育需求,实现主体预期的一种判断,是主体属性和客体需求的统一。学校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程度取决于学校管理客体满足主体教育需求的程度。透过对大数据中主体需求的精确分析和预测,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主体的教育需求,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及时性、精准性。2.大数据的价值分配表征与学校管理的资源配置具有内在耦合性。大数据应用于学校管理,不仅是由学校管理的外在需求所驱动,大数据自身的特质也与学校管理内容具有同质性和内在一致性。[4]将大数据视作一种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表征方式,清晰地描绘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价值分配现状。学校管理合理化和科学化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大数据分析使其成为可能和现实。大数据所呈现的教育现实和教育问题为学校管理指明了政策导向,将自下而上的议程制定和自上而下的议程制定结合起来,大数据所代表的公众的现状、需求与决策者所提倡的政策目标相结合,可以有效防止学校管理中的大众偏执和精英偏好,保证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解决最急迫的问题,实现整个社会最大程度的公平、正义。

  三、大数据应用于学校管理的现实基础

  2010年,在国家《“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智慧校园”概念。2012年9月,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和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共享数据库平台得以构建,实现了信息流通,校园一卡通等使个人的信息门户得以建立并被存储和区分。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使用,学生和教职员工成为实时数据的贡献者,且这些数据得以被存储和分析。我国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数据汇聚也已初具规模,这也为学校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建设与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智慧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生成的学校管理大数据可以分为:学生数据,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数据(人口学信息、档案信息、原生家庭信息等)、学习状态数据、学习行为数据、生活行为数据、学生评价数据(学生成绩数据、各类奖励数据、心理测评数据、综合评价数据)等;教师数据,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数据(人口学信息、档案信息等)、教学状态数据(教学准备数据、课堂教学过程数据、课后辅导评价数据、使用信息技术数据等)、品德评价数据等;综合数据,包括学校办学条件数据(办学场所数据、仪器设备数据、办学经费数据、师资队伍数据、管理制度数据、办学环境数据等)、学校状态数据、学校定位和声誉数据等;第三方应用类数据,包括网上教学资源、远程课堂、共享公共教育信息、共享安全资源、共享社会资源等。通过智慧校园采集和沉淀的大数据经过数据存储、数据预处理、数据转换、数据建模、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形成学校管理者可以使用的数据。依据一定的规则对采集到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脏数据、垃圾数据进行必要的清洗后,再将来源不一、格式不一的数据按照给定的算法格式进行统一的运算和转换,以满足数据建模的要求;将各种不同的主题分析模型、数据挖掘模型的需求进行对应数据模型的搭建,在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分析、图形分析、智能BI应用和深度数据挖掘服务等,通过趋势分析、行为预测形成供管理者使用的决策信息,实现科学决策、精准服务。

  四、大数据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变革

  大数据学校管理的目标在于创建和发展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治理体系,以大数据为基础创立面向全社会的服务型公共教育体系,保证教育的公平,提高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全方位提高学校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的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能力,从数据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信息,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大数据时代,教学对象由“数字移民”变为“数字原住民”;教学环境由线下的教室变为线下线上融合的O2O环境;教学资源由纸质的教材课本和辅导材料变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学习资源。大数据正在引领传统教学模式向智慧教学模式变革。1.预警数据实现了学校管理的及时性和预防性。大数据的预警性就是按“底线管理”原则,为大数据设定一个阈值,即设置一个容忍度、临界点、基准点和一定的标准。系统根据设定的规则实时监控和判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数据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当数据发生异常时,系统就会发出警示,提示学校管理者采取措施扭转不良局面,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大数据下的智慧校园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数据、精神状态数据、学习行为数据、人际交往数据、生活行为数据、兴趣数据等及时发现、诊断可能存在的学习、生活、思想、环境、意识形态、安全等隐患,使学校管理者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校管理中的各种苗头和隐患,实现学校管理的及时性和预防性。传统教育环境下,学校管理或决策者依据的数据一般是局部的、零散的、静态的、滞后(事后)的数据,或是通过行政程序逐级过滤加工后上报的数据,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更多的与管理者的经验和能力相关。大数据则可实现实时精确观察和分析,实施预测诊断,使学校管理从经验型、粗放型、封闭型向精细化、智能化、可视化转变。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利用数据开展精准服务是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的驱动力。2.预测数据实现了学校管理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依据大数据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和走向、教育舆情的热点与趋势、学校管理的方向与效果进行预测,实现学校管理的前瞻性和预测性。教师可通过学生的交往行为、生活行为、组织行为、热点关注、心理测评等大数据分析来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思想和行为走向,关注的问题,预测学生思想行为的波动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或心理辅导,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可实现对学生的发展预测、安全预测、舆情预测。智慧校园产生的大数据也能为教育舆情监控提供天然的服务,能及时反映教育及相关的重要人物等信息。由于大数据具有海量性、开放性、自由性、全域性等特点,通过大数据进行预测,辨明真伪,及时掌握和控制舆情的主流观点、传播趋势,推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精准决策、管理、教育和服务。就此而言,大数据有利于推动“决策智能化”,使学校管理在业务驱动的基础上加强数据驱动的力度。3.差异数据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个性化和精准性。预警数据和预测数据是对目标对象的宏观分析和判断,差异数据是对目标对象的微观分析和判断。差异数据依据不同个体的数据辨别其差异,记录和分析目标对象的细节行为来判断其偏好和特征,从而加强教育及其管理的针对性与精准性,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管理。差异大数据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爱好习惯、学习行为、生活行为、交往行为等的分析,了解和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甄别和区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数据支撑。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内容偏好是有区别的,根据这些信息学校可制定针对性、个性化教育与管理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定制管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大众、单向灌输、教师拥有话语权,受教育者无权选择,处于被动状态,教育及其管理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小众、师生互动、师生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受教育者可以选择知识内容,学生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权。4.共享数据实现了学校管理的整合性和协同性。在学校管理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大数据的开放性、平等性及自由性等特性,使海量的数据资源能够为不同用户所共享,可实现校内资源、校际资源、行业资源的整合共享。在学校内部,利用信息平台可以将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整合起来,提高管理的便捷性、高效性,建立面向全校用户的开放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包括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多态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多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的多态整合、课内课外与线上线下的多态整合。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来规范、调节和保障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其次,要注重学校的自然生态和文体设施等物质环境建设,使其体现育人主题和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化学生;再次,要挖掘学校的校风、校规、学风和教风等软文化,整合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术环境、校园网络环境等人文环境的建设,实现环境的整合共育,精准发力。

  五、结论

  以智慧校园、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基础的学校管理,打破了学校各部门、校际之间、地区之间的隔阂,建立多层次联动共享的管理模式。利用云技术处理学校管理系统的云端数据,为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等对象提供实时在线的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包括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专业的发展指导服务、更全面的素质教育服务。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过程。信息时代的学校管理要实现大数据化、科学化管理,需要建设完善多层次分布式的教育数据库;搭建基于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和智慧手机等多种学习终端的应用平台;完善大数据挖掘、分析、建模等处理技术。利用大数据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目前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数据类型的规模化和多样化;对数据的深度分析、挖掘和利用;跨界数据的整合;技术队伍的建设。总之,大数据引发了学校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决策、效果评估上的变革,使学校管理及时、准确、科学。

  参考文献:

  [1]舍恩伯格,V.M;库克耶,K.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p.4.

  [2]魏顺平.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大数据时代下教育数据的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3,(2):5-6.

  [3]刘金松.大数据应用于教育决策的可行性与潜在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38-42+74.

  [4]周湘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10.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141014.html


《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