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散文精选 > 莲灯诗梦林徽因读后感,《莲灯诗梦 林徽因》读后感

莲灯诗梦林徽因读后感,《莲灯诗梦 林徽因》读后感

时间:2019-05-16   来源:散文精选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散文精选】

  《莲灯诗梦 林徽因》读后感

  从“人间四月天”知道林徽因,且她的名字总和徐志摩一起出现,浅薄地以为才女林徽因以文学成就出名,竟不知才女林是建筑界巨擘。看完这本“迄今为止最为严肃完整的林徽因传记”后,自知大错特错了。

  书从林徽因一生中先后接触到的主要人物、并插穿着的重要经历,来勾勒她的人生各阶段。

  以下是几点读后感想

  一、家学背景很重要

  林徽因出身名门,祖父林孝恂头顶乌纱,却不脱书卷气,时处晚清,却已能新旧不拒、中外兼学,非同俗流,这样的开明惠及后辈。父亲林长民亦非泛泛之辈,“乃光绪二十三年的秀才,后两度赴东洋留学,最终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成了新派人物”,“得中外文化滋养”、“广结政界名流”,“存有改革中国社会的宏伟抱负”。书中说,尽管他(林长民)兼具识见和才干,却不谙宦场门道——毕竟书生意气,这算不算是林长民的历史局限性呢?他自己是否有意识到?还是意识到了也无力改变?读完本书,会发现“书生意气”这个词在本书中是个带着惋惜、无奈、甚至含些许稚嫩的词儿,不是和“挥斥方遒”搭配的。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不难想象林徽因的启蒙已站在很高的起点上。

  二、除了家庭,教育也可以改变一个人

  在童年,林徽因的母亲给她蒙上不少心理阴影,加上她的聪慧,过早体会世态,变得早熟。而她进了培华女中之后,受到良好教育,走出了童年。

  三、实践能感知和发现梦想

  林徽因学习建筑学的梦想,萌发于随父亲旅居伦敦时,周游欧洲,感受到的建筑的魅力。

  书中还提到另一个人,朱启铃,也是在偶然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朱启铃“经手修建中山公园,对古代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偶然在南京的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宋代古籍李诫的建筑著述《营造法式》,自此决心倾注财力和心血,将余生献给古建筑研究的组织工作”。

  林徽因后来从事建筑研究时,也常与梁思成外出同行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并在考察中有众多创时代意义的发现,比如佛光寺的发现印证了中国现存最早木结构建筑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

  热忱投身实践还让人视野和心胸开阔。林徽因写探访古迹的途中写道“云块,天,和我们之间似乎失掉了一切障碍……我感觉到一种平坦,竟许是辽阔,和地面恰恰平行着舒展开来,感觉的最边沿的边沿,和大地的边沿,永远赛着向前伸……”。

  当茫然时,当找不到方向时,尽管放手去完成手中的事, 不断尝试着,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实践出真知!

  四、精神共同成长的婚姻走得更远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佳话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林徽因和金岳霖的交往也是段佳话,交给金岳霖的短简,落款当梁思成面写”徽寄爱“,并由梁思成转手,坦荡极了。另外,我觉得,梁思成的心也好大。

  五、林徽因对待人生的态度

  林徽因说,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能体验情感。纵观林徽因的一生,不管是对文学和戏剧的天分,还是对工艺美术的喜爱,亦或是对建筑学的投身,不论是在生活富余时还是在南迁窘迫时,或是在后来参与国徽设计兴建纪念碑时期,她的事业精神、工作态度、待人作风,都是她对自己信条的极度躬耕。她的孤独、寂寞、抑郁,随镌刻;她的聪慧、坚韧、大气,伴史留香。这也是本书中最让人震撼之处。林徽因身上几乎聚集了独立女性所具备的优点,读完书本合上眼,心中不禁啧啧叹服。

  可谓——比你漂亮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地生活和工作着。

  六、人生事业道路上的贵人很重要

  两费(费慰梅、费正清)夫妇对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帮助既有精神上的也有事业上的。

  七、书中其他有趣的地方

  林徽因所生活的年代是大师的年代。钱钟书先生简直不要太有趣,他写”书里的人物情事都是凭空臆造的……他们都只在书本范围里生活,绝不越鬼溜出书外……“,差点把我笑出腹肌。

  作者在书中189页提出,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的创作动机不妨试作一个小小的研究课题。OMG,这也可以作为课题,我又长知识了。

  作者有些地方的文笔挺美,比如写县太爷衙门“下青砖铺地,上枝叶扶疏,似乎有意避富贵而近儒雅”。

  本篇读后感中,很多说法都采用和借鉴了作者陈学勇的书中原文,在此谢过。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meiwen/61778.html


《莲灯诗梦林徽因读后感,《莲灯诗梦 林徽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