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语文 > 教学反思 >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2_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2_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6-03   来源:教学反思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教学反思】

《背影》是中国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背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主要讲述了他的父亲离别时的背影,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和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下面是中国文库网www.chinawenwang.com分享的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供大家参考!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接到上《背影》的通知之后,第一考虑的是如何紧扣文本,让学生自然地从语言的品味中读出父子亲情。而且,当时我校初二已经上好了这篇课文,只能在初一试上。初一学生是刚经历一个多月“初中语文生活”的孩子,他们的学习习惯是记忆与背诵,对于“语言的品味”是没有方向甚至一无所知的,有关人物描写的方法也不甚了了。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尽量简单,贴近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这样的经典文章就会变得毫无美感甚至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了。基本的教学姿态定位好以后,我开始研读文本。

  我复印好了《背影》的原文,开始细读文本。没有用教参,更没有用到网络。我所采用的是在读教育硕士时现代文学老师要求的最土的办法:一字一句的读,在每一句的后面写点评。一段读完再写整个这一段的点评,最终形成对整篇文章的解读。读完之后,我感觉这篇经典文章放在八上“至爱亲情”这个单元,的确是以朴实的文字,展示了父子之间的至爱。这篇文章可教的点很多:衬托铺垫手法、白描手法、明线暗线双线贯穿、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截取法的运用(可以与《我的母亲》联系)、表现角度的独特新颖、真实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文章中详略的安排等等,那么,教学的切入点到底放在哪里比较适合初一的学生呢?

  我决定自己先设计好一份教案再上网查其他的资料。这样可以看到原生态的自我。

  设计教案之前,先得考虑地位。一方面是为自己定位,另一方面是琢磨学情与文本。教这篇文章,印象中大部分人都是扣住“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展开的,我之前也是这样做的。既然是开课,当然得尝试新的切入角度了,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以前的自己,那么,教学生活自然就了无生趣。那么,就挑战经典也挑战自己吧!做一次实验,试试看!即使失败,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琢磨学情与文本,则考虑到这几周来所看到的学生习作,一个通病就是只会堆砌词语,死板陈述,文字中一点生命的温度都没有。于是,确定“写真实的内容表达真切的情感”为教学目标,正好可以结合《背影》第六段和文中其他的一些朴实的语言的品味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于是,设计出了第一份教案,从第一段和第七段切入,首先“走进那时那地”,凸显“特定背景”之下的“背影”,层层铺垫,然后在积蓄一定情感之后,“聚焦那情那景”,自然突破第六段,体会质朴的语言,学习白描手法,通过想象联想,体会真实的内容与真切的感情的感染力。这样,既咬文嚼字,扣住文本,又符合学生的逐渐感知积淀的认知规律。试上之后发现,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亦步亦趋,板块设计和字词品味都抠得太细太琐碎。

  深度解读与适度教学

  第一次原生态的教学实验之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过于细致与琐碎。板块设计的按部就班,容易导致牵着学生走,而不能放手灵活地跟着学生走。

  于是,修改好第一次教学设计之后,开始上网,看看别人的教学设计,期待得到启发。但是,翻了十几份教学设计之后,仍然没有什么更多的收获。于是,转换角度,继续看文本解读。余映潮老师的“《背影》说课”对文中的语言细节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他因此设计了以“预读——朗读——精读——略读”的以“读”为手段的教学设想,多角度体会了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孙绍振教授提出:从《背影》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省略,作者的回避(如有一个材料说,他是在家乡工作了,工资却被爸爸去拿了,而不愉快,才促成了他写这一篇表示忏悔的文章)。从文章中看,写到父亲与他的矛盾,“触他之怒”,“待我不如往日”,“我的不好”,都含含糊糊。被省略了,被淡化了。从这里,可以得到一种启示,文章的好处不但在于他强调了什么,而且在于他省略了什么。这一点对于欣赏有好处,对于写作更有好处。只有知道要省略什么,不写什么才能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找到自己,有了自己的特殊的感觉和情感,才会知道应该写什么,强化什么淡化什么。因此注意不写什么,弱化什么,省略什么,割舍什么。特别是弱化的和回避的,是深刻理解文章的关键。

  我于是继续仔细地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寻找和感受作者所回避和弱化的内容,原来“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家庭琐屑往往触他之怒”以及“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等文字中,处处隐晦的说出了我们原先关系很僵,现在,一封无助与无奈的家书一下子拨动作者的心弦,让他回忆起望父买橘时的背影,潸然泪下,因此,“背影”与结尾的两个“惦记”中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宽容与关爱,而结尾的两个“自然”以及“泪光”{中更凝聚着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怜惜。这样,我就发现,其实之前我把主题仅仅定位在“父爱子,子爱父”,其实是肤浅的,其实,作者内心对父亲的由误解到理解的心路历程才是更重要的。于是,继续查资料,的确,王荣生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散文,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呢,还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换句话讲,是看父亲的形象呢,还是看体察父亲的那个人、那个人的心情呢?”两位教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于是,我准备继续查一查朱自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将对文本的解读先彻底进行下去,然后,再来考虑该教哪些内容和怎么教的问题。于是,有关“背影”的资料不断浮出水面:

  父亲到车站送儿子的事情发生在1917年,文章写于1927年,是整整十年之后。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

  【资料一】

  这年冬天(1917年),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资料二】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关坤英《朱自清评传》,燕山出版社,1995)

  钱理群先生的《“做”与“不做”之间》再次凸显了《背影》一文的第七段,将主题深刻地定格在“在人世艰难的年代,父子之间曾经有过的深刻的隔膜,终于被天性的爱的力量所消解、融化以后,显示出的父子之爱的伟大与永恒。”这样丰厚而深刻且极具震撼力的“人性”的力量,学生能够体会到吗?初三还行,初一,恐怕是不知所云的。但是,不管呈现给学生的是哪个层面的教学,至少,作为老师,我对文本的解读总算脱离了人云亦云的窠臼。而且,正由于基于文本,紧扣文本,这也让我更容易体察到作者的心路历程。但是,教师的深度解读只是一个方面,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初一学生呢?还要考虑“适度教学”的问题。

  已懂的与未知的

  有效的语文课堂不能单靠教师来建构,这里有一个立场问题。教师如果仅仅站在自身立场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不会发生的。因此,备课时还要时时把握住学生的立场,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照自身的教学。

  于是,我开始思考,《背影》一文,哪些内容是学生不懂的,哪些内容是学生一看文章就已经懂得的。而我,应该“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这样,才能形成有效教学。如果一味地在学生已知的部分展开教学,再怎么热闹都是肤浅的,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毫无裨益。

  “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弄懂的”这一个层面的问题,通过上节课的试上已经明确,学生能够在预习,读一遍课文之后读出“父子深情”这一主题,而且学生也很容易就发现文章写了“四次背影”并体会到那次“下铁轨上站台”的描写是重点部分。只是,对于“特定背景”之下的背影体会不深,往往忽略细节。

  另一方面,学生读不懂或不太懂的是: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而《背影》一文之所以成为经典,充满着无穷的魅力,恰恰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内心这种复杂感情和对父爱的独特体验,作者的体验蕴涵着从“有私的父爱”到“无私的父爱”的感受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一方面在文本中通过一些关键语句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潜藏在写作背景中。而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的学习均无法靠原有的基础自动完成。这就是学习的困难所在。

  于是,我设计了以第七段和第一段为突破口的“理解背影”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开头和结尾的字里行间自然地读出父子不合到父亲原谅宽容儿子的信息,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儿子最终读懂父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但是,很遗憾,我的第二次试上以学生的沉闷告终。“教师想教什么”与“实际教了什么”之间仍然是有差距的,这中间的问题就在于课堂上学生的变数千变万化,而我,偏偏以上一次学生的状况为基准来揣摩第二次试上的班级的学生情况,而现实情况是:两个班级的学生差距太大。前一个班级,学生会促进老师的思考,教学相长;后一个班级是连文章都读不通顺的。那么,这样的设计显然更适合第一次试上的班级,而不能用在第二个班级的。第二个班级需要的是更浅层的热闹来逐渐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才能考虑所谓的“已知”与“未知”的问题。

  这一次试上,虽然只是第二次,可是为了设计一个更适合学生的教案,我已经备了四次不一样的课了,感觉异常疲惫。那天上完课,随手写了点感慨:

  2011-10—25

  挑战自我真是太有趣了,它让人停不下思维的缰绳,只想一个劲的冲刺,直至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境界。

  可是,当身体发出疲惫的信息,让你抽身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视那个深陷其中的自我的时候,又不免自我怜惜:何必折腾自己呢?热热闹闹,平平常常地完成一份任务,不就好了嘛!生活,轻松一些多自在!

  我退缩了,其实,我对自己的情况也是无知的。此刻,完全一团浆糊,不知如何是好。的确,经典,可供选择的点太多,反而无所适从。于是打电话给刘春芳老师,她斩钉截铁:“大路货,到处都是!上课就是要上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坚持自己!”我又问宋老师和我师傅朱老师,她们也觉得要按第二次的来做修改,不能再回到原点。

  一个人在自己最脆弱的时候需要支持!既然有了支持,还犹豫什么呢?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前进!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试上的失败真是促进人的思考,于是我开始进一步考虑该提供给学生哪些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否合适。

  我也进一步面对自己繁琐的按部就班的教学环节,不断的舍弃,删繁就简,简化步骤,同时,设计更加开放的问题,让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的余地。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初一也好,初二也罢,面对同一文本,我们都应该考虑他们到底有哪些不懂的,然后,想办法让他们弄懂。对于《背影》,我觉得父爱学生是能够读出来的,而“读懂父爱”则是难点。难点的突破,我采用朗读与细读。

  正如王荣生所说:“散文阅读教学,实质就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作者的独特经验’,也就是去感受、体验‘这一篇’散文之语句章法所表达着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之处。”因此,我决定“回到散文里”,回到“作者的独特经验里”,帮助学生梳理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并且,真正读懂父爱。

  最终在吴江上的课,虽然是镇上的学生,但是,从他们深情的朗读中,我感觉他们进入了课文,基本上读懂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读懂了父爱。尽管仍然有一些不大如意的地方,但是,比起在学校试上的几堂课,我感觉是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当然可以更加完善,但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比教学形式更重要的。

  基于学生立场的有效教学,该教什么和怎么教,都仍然需要不断地探讨与学习,期待更广泛的讨论与学习。

更多相关内容:
    语文观潮教学扩展 口耳目xinban教学设计 《美猴王》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鸟》教学设计 《龙宫借宝》教学设计 一个这样的老师教学设计 一剪梅 一剪梅 李清照 一剪梅 李清照赏析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一封奇怪的信教学设计 一年级《大还是小》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教学设计 七年级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三年级,樱花,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设计 氓 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yuwen/66592.html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2_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