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语文 > 阅读答案 >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人民日报》阅读答案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人民日报》阅读答案

时间:2019-01-16   来源:阅读答案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阅读答案】

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下面是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民日报》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民日报》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对孔子思想中“时”的认识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

  孔子主张遏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余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孔子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一恩赐。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这的确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实际上,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中庸即恰到好处、恰到火候的状态,就是“时中”。孟子发展了“时中”的思想,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孟子·离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的“权”就是因时而变、顺势变化的意思。”当嫂子掉进水里,就必须援之以手,将其救起,再讲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见死不救、不仁不义了。在这里,“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时”的变通是为了实现“仁”的理想。总之,孔子思想中“时”的观念,反映了孔子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辩证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摘自2013年5月9日《人民日报(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中“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所说“无可无不可”,即“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说明了孔子的“时”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源头。

  B.“无适也,无莫也”说明对孔子而言,为择善而从,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以获得最佳效果。

  C.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不顾子路的反对,意欲前往。孔子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待“时”而动的观念。

  D.孔子不拘泥于“事君以忠”的成见,从而否定了管仲“非仁”,反映了他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2.下列对“时”与“仁”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的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他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而这依“时”而动的原则则是“仁”。

  B.“时”与“仁”密切相关,孔子应“非仁”的公山弗扰之召前往,是想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所采取的变通的“时”的手段。

  C.“时”与“仁”交融会通,对“仁”的内涵可“依时而定”,管仲以前“事君以忠”为“仁”,管仲以后“仁”则变为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

  D.孟子引人了“执中”“有权”的观念,使“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嫂子掉进水时,就不能再讲男女授受不亲而不援之以手。在这里,“时”是手段,“仁”是理想。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与“仁”同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但人们只注意到了“仁”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讨论,而忽视了“时”的思想。

  B.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在当时被称为贤人,孔子对他们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他却不想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

  C.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因受儒家“事君以忠”思想的影响自杀以殉,因而得到子贡的肯定。

  D.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答案】

  1.A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时’是辩证法的源头”的表述夸大了孔子“时”的地位,与原文不符。常见病因“夸大其词”。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原文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可“依时而定”而不是“仁”的内涵可以“依时而定”,管仲前后“仁”的内涵并没有发生改变。常见病因“张冠李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A“时”并非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只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常见病因“主次不分”B“不赞成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属无中生有。C召忽“自杀以殉”时还没有儒家学说,常见病因“颠倒顺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人民日报社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陪访制”如何走出尴尬

  苏显龙

  ①据报道,江西瑞金一项以人为本、变堵为疏的信访创新制度,却在实际工作中遭遇了尴尬。

  ②在瑞金,越级上访、非正常进京上访已困扰当地政府多年。在这样的背景下,瑞金于去年11月推出“陪访制”,即由村级、乡镇干部陪同上访人到有关部门落实解决问题。然而“陪访制”推进半年有余,进展并没有想像中顺利,今年一季度496件接访中,陪访仅19件。

  ③“陪访制”的初衷是好的,意在把上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减少越级上访,而且可以协助信访部门督办群众反映的问题。可为何群众偏偏不领情?

  ④从基层政府的角度看,用“控访”来限制群众正常的信访,效果未必好。瑞金4年前开始的乡镇干部信访考核制度规定,“超出规定的信访量,考核时会被一票否决”。制度的“量化”要求,虽然操作起来简单,却无益于保障群众的权益。实施“陪访制”后,由于免除了干部的信访责任,他们少了考核压力,也就不会去“截访”、“控访”,缓解了干群矛盾。但反过来想,如果群众拥护这一制度,基层干部定会陪不胜陪,疲于应付;如果不拥护,那么“陪访”往往可有可无。

  ⑤而从上访群众的角度看,他们越级上访、重复上访反映的问题,大都事关基层干部的问题。我告你,你还要一路笑脸相陪,这份好意谁好意思或者有胆量接受?即使“陪访”干部笑容可掬,也难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而有些上访人反映的问题,还可能涉及个人隐私,干部“陪访”难免有“监访”之嫌,让人不禁怀疑此举到底是保证老百姓对政府的监督,还是加强了政府对上访的“管理”。

  ⑥基于这样的分析,“陪访制”遭冷遇也就不足为怪了。更尴尬的是,信访追责制度在向基层覆盖后,非正常信访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有的上访群众会把这一制度当成和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敏感时期,乡镇干部为‘息访’,会陪群众吃喝打牌,并给予利益”。

  ⑦据了解,“陪访制”非瑞金一地独创,贵州、内蒙古等地也在基层推广,效果如何,不敢妄加揣测。仅就瑞金的实践而言,这样一项初衷很好的制度并没有降低越级上访次数,反而增加了行政成本。

  ⑧对于陪访率低的原因,当地干部分析说,这和大多数上访群众不信任乡镇干部,绕开他们上访有关。也许,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基层领导干部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立场上,把自己当做人民公仆,常思百姓之苦,常念民生之艰,切实解决事关百姓的问题,群众上访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少,上级部门的麻烦也才会越来越少。解决好基层干部的公信力问题,建立融洽的干群关系,和谐信访才能成为可能。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

  1.简析作者是如何阐明“‘陪访制’遭冷遇也就不足为怪”这个结果的?

  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陪访制”遭冷遇这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第⑥段,作者还提到一种信访现象,就是“非正常信访”现象,请问能否在文中先安排这个环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首先,基层政府用“控访”来限制群众正常的信访,是行不通的。其次,信访群众越级上访、重复上访其实大都反映的是基层干部的问题,不可能接受基层干部陪同上访。

  2.作者的态度是:如果不从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这个基本点出发,无论对信访群众采取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3.不能。因为本文的重点是说明要解决正常信访的问题,而“非正常信访”只是支流,所以不能放在前面,以免影响文章论述的完整性和说服力。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yuwen/33197.html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人民日报》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