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语文 > 汉语拼音 > 涅盘_涅槃境的十二层阶梯:发现十二观智

涅盘_涅槃境的十二层阶梯:发现十二观智

时间:2016-12-03   来源:汉语拼音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汉语拼音】

涅槃境的十二层阶梯:发现十二观智

  要攀爬到涅槃的境界,总共有十二阶层的楼梯。

  那么,这十二个阶层是什么呢?

  第一是名色分辨智;

  第二个是缘摄受智;

  第三是思惟智;

  第四生灭智;

  第五是坏灭智;

  第六是怖畏智;

  第七是过患智;

  第八是厌离智;

  第九是欲解脱智;

  第十是审查智;

  第十一是行舍智;

  第十二是随顺智。

  总共有十二个,这是攀爬到涅槃的每一个楼梯的阶层。

  各位爬楼梯的时候,必须要付出努力,才能够一步一步地爬到高处。同样地,各位要攀爬到涅槃的境界,也要付出努力才能够从一个阶段的智慧跳跃到另外一个阶段的智慧。

  以上说明的所有阶层的智慧,各位都必须要努力去实践,才可以获得。还有道智、果智、省察智,这些智慧不用去修,因为底层的智慧的阶段你已经修习了,所以道智、果智、省察智可以自然生起。

  接下来,说明一下各层智慧的概念的内容。

  第一是“名色分辨智”

  顾名思义,这个智慧可以辨识、辨别名法和色法。为了要生起这个智慧,各位必须努力观照当下生起的所缘目标,最终发现所缘目标是一种法,观照心是一种法,所缘目标与观照心是分离的,此时生起的智慧叫作名色分别智。

  很多行者向我汇报,在经行的时候,会感觉像是一个机器人在走路,而我只不过是作为旁观者在观察而已。

  今天也有行者向我汇报说,他在宴坐中观照疼痛的时候,感受到疼痛是一种法,观照是一种法,我好像是旁观者来观察这个疼痛,这说明观照的心和所缘分离了,也就是名色分别,此时的智慧称之为名色分辨智。

  很多行者在汇报的时候,都提了这些内容,因此我了解到,原来我的行者在向涅槃攀爬的过程中已经到达了第一阶层。

  第二是“缘摄受智”

  到这个阶段的智慧会特别明了:出现的所有的现象,都是由于它的因促成的,所有的动作都是由于动机意图造成的。

  此时,可以觉察到的是,当手弯时,是因为想弯而弯曲;因为想伸直而伸直;因为想入座而入座;因为想要行走而行走。

  一举一动都有觉察到它的动机,有很多行者也都有觉察到了这样的情况。这么说来,这些行者就是攀爬到了到达涅槃楼梯的第二个阶层。

  第三是“思维智”

  到这个智慧的时候,各位行者每次观照名法色法,都会看到它们有生有灭,会发现原来名法色法是无常的,是苦的,是无我的。

  到思惟智的时候,思惟到所缘境的无常、苦、无我。有妄想时,去观照妄想,妄想也就消失了,听到声音也有去观照,声音也就消失了,疼痛也有去观照,疼痛也就消失了,凡是目标呈现出来都有去观照,然后目标就都消失了。有部分行者也到达了这个智慧,但是人数不多,到了这个智慧的时候,攀爬涅槃的楼梯已经到达了第三阶层。

  第四是“生灭智”

  “生灭智”顾名思义也就是了知到名法色法的生与灭。此时,只要目标生起,去观照的时候,目标生灭的速度比思惟智时更为迅速,快速地觉察到了它的灭去,又出现了生起灭去,刹那地生、刹那地灭,这样的内容也有行者向我汇报。

  有些行者向我汇报说,当他在观照腹部起时,腹部起这一过程都是节节断断、节节断断的,它是有生有灭而组成的整个的腹部起;腹部伏的时候,也观察到了节节断断、节节断断的腹部伏,每一个阶段当中都有生灭。

  有些行者说到,观照苦受时,他去观察整体的苦受,这整体的苦受像是粉身碎骨一样,灭去了。在这个智慧的阶段,能特别快速、明显、清楚地觉察到生灭的现象。所以这位行者是,目标要生起他能清楚地了知,目标灭下去也能清楚了知的,这就是生灭智。

  第五是“坏灭智”

  到这个阶段的智慧,只能觉察到目标所缘坏灭的现象,连目标所缘生起的现象都觉察不到了,坏灭的速度极为迅速。

  到这个智慧的阶段,是目标所缘不生起吗,只会显现出坏灭吗?其实不然,目标所缘是有生起才能够得以坏灭的,但此时,智慧非常的敏锐,就只能觉察到快速坏灭的现象,此时的智慧已经非常锐利了。觉察到目标所缘的坏灭的智慧,叫作坏灭智。

  在修习毗婆舍那禅法的过程当中,虽然是有生灭两个阶段,但是他能更迅速地觉察到坏灭的现象。

  第六是“怖畏智”

  到这个智慧的时候,你的内心里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充满了怖畏。在智慧里面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觉察到这些名法色法是一分一秒都停不住、留不住的,它是有生有灭的,生命是任何时刻都可以结束的,内心有极大的怖畏。

  第七是“过患智”

  在无数次地觉察到了名法色法的生灭生灭后,会觉察到名法色法的过患不足之处,此时会正式地了知到,原来自己所认为的具有坚固性的名法色法有无常的过患性,有苦的过患性,有无我的过患性。

  第八是“厌离智”

  到了这个阶段,因为已经数次地觉察到名法色法的生灭,内心就快乐不起来了,会有一种厌离、厌恶的感受。

  这种现象就像什么呢?好像进入到了一个即将毁坏的屋子之内,在这个屋内是绝对不会快乐的。

  好比,你已经入住于一座非常老旧的房舍之内,你看着屋顶非常老旧,而且也已经毁坏,漏水的现象也更不用说了,看着墙壁也有许多破裂的痕迹,老房子也已经是倾斜了一半了;你入住在这种老房舍之内,就觉得生命难保,或在早上,或在晚上,或在风吹雨打时,这老旧的房舍随时都会坍塌。尤其有些到达了怖畏智、过患智,以及厌离智的行者,觉得时时和这种“无常”、“苦”、“无我”的生灭迅速的名法色法在一起,内心快乐不起来。

  第九是“欲解脱智”

  看到了重重危机后,想要脱离这一阶段,此时的智慧叫作欲解脱智。如同居住于快要坍塌的老旧房舍里面的人想要离开老旧的房舍一样,发现自身中的名法色法是时时生灭的,如果现在能脱离它多好,要想尽办法努力脱离,而内心不断思惟,我要怎么做最终能够逃离呢?

  第十是“审查智”

  审查智是借由无常、苦、无我来再次地审查、再次地观照,这个智慧是什么样的现象呢?觉察到的名法色法无时无刻显现得都是“无常”、“苦”、“无我”,那么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脱离它呢?所有的问题出现,也必须要在这个问题上寻找它的答案,因此再次来观照这些名法色法。

  第十一是“行舍智”

  到行舍智阶段的行者,面对名法色法的生灭,会平舍的对待。

  根据经典里面的记载,我们所讲到的那些智慧的阶段,观照时都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到达了行舍智的行者,观照时不用费力,目标也自然呈现于他的前面,目标生起,心就自然地靠近目标所缘,不用努力地去专注,就能够轻易地觉察到,一个目标生起,观照的心随即去观照,另一个目标生起,下一个观照的心又随即去专注它了,所以观照不用费力了。

  有些行者会想,不需要太费力地去观照,真的可以观照到吗?还会有这种的误会。

  行舍智阶段,是主动、自动地去观照了,根本不用费太多的力。这像什么呢?就像各位乘坐了一辆非常豪华的轿车,而且行驶在非常平顺的马路上一样,驾驶的过程当中,不需要分散太多的精力,道路非常平顺,不必要去避开坑坑洞洞、崎岖不平的道路,很平稳地驾驶即可。

  第十二是“随顺智”

  随顺是随什么顺什么呢?它的意思是承前启后。它是一种中间的角色,是协调低层智慧转向高层智慧的一种智慧。

  生起随顺智时,如果协调好了,立马能生起“种姓智”,之后不用多久,心投入到涅槃的境界,也就是生起了“道智”。现在所陈述的这条道路,就是前往涅槃的道路,现在所陈述的这些智慧,就像是一层层楼梯,通过它们能够攀爬到涅槃的境界。

  曾经我也实践了毗婆舍那禅法,现在是作为禅师在国内国外传授毗婆舍那禅法。我经历了这些特殊的禅法经验之后,曾经想:是不是唯独我才有这样的机会,是不是因为我是出家人才有这种机会呢?但是,我现在作为禅师传授这些禅法发现:其他宗教信仰的信徒来参加禅修营,只要他实际按照我教导的方法来禅修,他所经历到的现象,跟我所走过的路是一模一样的。

  尤其是我到西方弘扬佛法的时候,遇到的学员几乎都是***徒,也有一些是无宗教信仰的人士,这些人的信念与我们往往都是相当不同的。

  既然信仰、信念不同,他来参加禅修营的话,会不会他的禅法经验跟我的不一样呢?

  我就教导他们,用如此的方式观照,有位行者第二天向我作了汇报,他所观照到的,与各位行者的经验是一模一样的。

  无论是女孩参加禅修营,还是男孩参加禅修营,他们所经历的现象都是一样的。

  所有人按照这种方法来观照,都能够次第的经过这些智慧的阶段,之后也能够到达道智、果智、涅槃。

  于是,我在心中明确地对自己说,这条道路确实是正确的道路。

  假若是同样的一个方法,这个人修行时的经历是一种,另外一个人修行时的经历是另外一种,其他宗教徒在修这种方法时的经历又是不同的情况,那么,我们对这种方法会很大的疑惑。所有人,不管是否是其他宗教人士,实践这种方法时的经历都一模一样,那么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各位必须要建立一种信心,按照佛陀教导的四念处毗婆舍那禅法,不断地实践,有朝一日各位也就能够到达涅槃的境界。我在这里鼓励各位行者,继续地攀爬楼梯吧!而且也想跟各位说,你们离涅槃的境界越来越靠近了,不要停下脚步,继续攀爬!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yuwen/20950.html


《涅盘_涅槃境的十二层阶梯:发现十二观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