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语文 > 说课稿 >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通用6篇)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通用6篇)

时间:2023-04-24   来源:说课稿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说课稿】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说课这一概念提出于1987年,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说课稿(通用6篇),欢迎品鉴!

第一篇: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能根据角色演绎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特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读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2分钟)

1、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2、引用古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诗、古文与我们现在常读的文章是不同的。今天我们一起第一次学习一篇古文《两小儿辩日》。(板题)

二、读通读懂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范读全文。

2、生跟读全文。

3、师领读全文。

4、生质疑:

日与曰(一个胖点儿、一个瘦点儿)智与知(通假字)

5、借助注释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提问: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物?是哪几个人物?

三、扮演角色,感悟课文(18分钟)

过渡:两个小孩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小孩先在讨论问题,孔子介入……

1、师生分角色读文两遍。老师相机指导。

2、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文两遍:

(二个人读叙述语言,两个人各读一小儿,第一遍强调语气,第二遍带上动作。)

3、四人表演读一次,众生评议。

4、生上台对话一次,众生旁白:

过渡:我觉得两个都学得有板有眼,但这毕竟是古文。能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不背课文,有没有难度?

5、生思考后,上台表演两次,师充当孔子。(相机指导词语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辨别明理(10分钟)

过渡:现在咱们来想一想,两小孩争执激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坚持自己的看法呢?

1、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板书:

早晨:近大远凉

中午:远小近热

师过渡:这毕竟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场辩论,如果现在我们做第三个小孩,第四个小孩,参与这场辩论,你有什么道理来讲。

2、扮演角色,试着辩论:

师过渡:两千多年前的辩论,我们参与了,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呀很难辩明白,如果让现代的科学家去辩,可能也很难说清楚,不要紧。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个新的问题,你们觉得这两小孩或者孔子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3、生自由谈学习收获:

(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不怕犯错误等等。)

师过渡:刚才本人扮演孔子,我觉得我身上也有一点优点,刚才对大家说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不能决没有装懂,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在这一点上,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好!我们再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4、师生齐读课文。

5、课外拓展:

这场辩论到此结束,同学们回去后如果有兴趣,可以再查阅相关的资料,看看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第二篇: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一、上课内容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

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

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5、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五、具体教学环节

(一)、课前两分钟

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用日历牌换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三)、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㈠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㈡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㈢师范读: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师范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读一读。

㈣找一生读,师评价

㈤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四)、理解课文,深明“辩日”

㈠师提出要求:课文你们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㈡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㈢交流共议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师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再问: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再追问,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一儿远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点一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一生说一个孩子的观点,再点生,点评,自练。再说另一个孩子观点,练习说好。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3、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为:原因。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

一儿远(沧沧凉凉)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师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师点评: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重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4、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师:孩子们,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谁能读出这种天真?点一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五)、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齐读。

六、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完成课件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沧沧凉凉)近(如探汤)

第三篇: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质疑释疑、合作探究、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紧扣特点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一课语言简洁,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对话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故事。能力目标:熟读成颂,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方法。情感目标: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该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意,解开“辨日”之迷。

三、说教法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法差别较大,学生学习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练中创”。

四、说学法

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导入时,我就让学生从课题的“辩日”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探究。

2、读书入境法

?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合作讨论法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团体协作能力,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智力互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

(一)初读生疑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导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为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创设情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熟读成诵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把握好范读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声情并茂、流畅自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节奏分明的范读,把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语气轻重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引导学生听,体会交流,准确把握节奏和轻重音,为诵读乃至背诵奠定基穿?采用领读、伴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并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三)读中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学本课时,对于理解文意这个难点,可采取结合注释,反复吟诵,自悟文意的方法来突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感性认识,也为学生的理解从感性向理性上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词逐句读,逐词逐句悟。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课文讲的是两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问题,以及他俩的看法截然不同的原因,从而对整篇课文有了总的整体认识。

(四)讲述拓展?

?当学生对课文《两小儿辩日》有了感性认识之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了学生迫切的期望。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和续编故事,在学生讲述续编故事中,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填补和丰满了课文的空白。如:续编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后,孔子会怎样,有的学生说:“我想孔子会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的学生说:“孔子会说‘虽然人们称我为圣人,说我博览群书,可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我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呀。所以我还要多看书多学习,多找资料丰富自己,使自己日臻完善。’”。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蕴。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时空。

(五)辩论内化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一些独到见解,对“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中有无变化”会形成三种认识:其一,认为“太阳距离地球早晨远,中午近”;其二,认为“太阳距离地球早晨近,中午远”;其三,会有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认为“太阳距离地球一天内没有变化”。为此,根据三种观点,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张扬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品质。辩论结束,教师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学生播放《宇宙与人》的录像片,让学生到广阔的宇宙中,认识自然,追求客观真理,体现我们开放而鲜活的语文教学。

第四篇: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二、温习旧知:

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0)决:裁决,判断。

(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2、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教师总结文言直译的方法。

总结: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掌握规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补——省略词句,定要补上。换——古语白话,注意转化。

调——遇上倒装,调整语序。

三、以读促思: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请学生听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相持不下请孔子作评判,孔子也不能决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较长句子的合理停顿。划出两个孩子的观点及其依据的句子。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他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他是从触觉角度判断。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难免意见不一致。

两个孩子的观点和依据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感官经验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感官往往会误导我们。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视觉的错觉。

3、实际上早晨中午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大小也相同,为什么早晨较中午看起来大些,中午较早晨热些呢?

明确: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两个孩子的观点虽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么?

明确: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对两个孩子争论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四、吟咏诵读:

1、诵读训练:各小组自由诵读,请带上你们的情感态度,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也读出你们对这个小故事的体会理解。

2、先配乐齐读全文一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3、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配视频诵读。若哪位选手遇到困难自己的组员可立即支援。

五、总结归纳:

一、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意义、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词、反问句、重点实词、文言断句。

二、启示: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三、学习方法: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归纳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以读促思探寻文本主旨熟读精思成诵反复品位

六、拓展阅读: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注释:[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2]扪:摸。[3]揣:摸。[4]龠(yuè):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第五篇: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宋老师出场〕

宋老师:马鸣加!马鸣加――

〔电话铃声响〕

宋老师:喂!我是宋老师。噢,您好!是马鸣加的妈妈。孩子找到了吗?没找到!噢,您别着急,他不会跑远的。唉,唉,我们再联系!

〔宋老师面对观众〕

宋老师:我是顾村中心校二(4)中队的辅导员,今天学校要举行隆重的入队仪式,孩子们马上要戴上他们梦寐以求的红领巾了。唉,就是班级里的皮大王马鸣加。逃学的老毛病又犯了!早上出的家门,现在也没到学校,真是急死人了!唉,我还是先到学校里吧,孩子们可要等急了。

〔宋老师急匆匆进校园,一群小朋友迎了上来〕

全体学生:宋老师,宋老师!

宋老师:小朋友们!

学生甲:老师,我们什么时候戴红领巾呀?

学生乙:是呀,什么时候戴呀?我们都等不及了!

学生丙:〔作少先队员敬礼状〕老师,敬礼!

学生甲:〔拉开学生丙〕看看你,看看你!还没戴上红领巾,敬什么队礼呀!你呀,还是这样敬礼吧!〔作敬儿童团团礼状〕

全体学生:哈哈哈,是呀!是呀!

〔宋老师心事重重地走到一边,学生甲发觉了〕

学生甲:宋老师,您怎么啦?

全体学生:宋老师,宋老师!

学生乙:我们戴红领巾,您不高兴吗?

宋老师:〔摸着学生乙的头〕高兴,当然高兴!可是,马鸣加他――

学生丙:老师,马鸣加今天怎么没来学校?

学生甲:哼,他呀,又逃学了呗!

学生乙:这个马鸣加呀,不好好学习,老是欺负同学,今天惹这个,明天惹那个!我不喜欢他!

学生丁:我也不喜欢,他总是不遵守纪律,上次我们的小海狮流动红旗就是因为他没有得到,气死我们了!

全体学生:对,对!就是因为他!就是――

宋老师:小朋友们,小朋友们,好了。马鸣加是有不少缺点,可他是我们中队的一员,今天的入队仪式―――

学生甲:〔打断宋老师的话〕啊!马鸣加也能加入少先队?

学生乙:是呀,宋老师。您不是说,只有好孩子才能加入少先队的吗!马鸣加他?――

全体学生:是呀,是呀!

宋老师:〔打断孩子们的话〕同学们,同学们!来,坐下!

〔宋老师让学生们围坐在他旁边〕

宋老师:同学们,你们说得有一点道理。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光荣的组织,你们为加入少先队作了不少努力!告诉老师,你们做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们努力学习!

学生乙:我们文明守纪!

学生丙:我们不怕困难!

学生丁:我们尊敬师长!

学生甲:我们团结友爱,帮助同学!

全体学生:我们团结友爱,帮助同学!

宋老师:你们说得真好,特别是你们说要“团结友爱,帮助同学”。老师想问问你们,现在马鸣家有缺点,你们应该怎么做?

全体学生:我们――

学生甲:老师,我知道了,我们应该去帮助马鸣加!

学生乙:噢,我懂了,我们应该伸出双手,帮助马鸣加!

全体学生:对,对!

宋老师:对,少先队组织不歧视有缺点的同学,我们是一个中队,一个整体,缺了谁都不行!

全体同学:对,一个也不能少!

宋老师:这就对了!好了,同学们。入队仪式马上要开始了!我们快去准备。

学生甲:那马鸣加他――

宋老师:不要紧!我们先去,老师会有办法的!

〔背景声,少先队入队仪式:队鼓阵阵,入队宣誓声〕〔马鸣加上场〕

马鸣家:我就是马鸣加。今天,学校组织少先队入队仪式。可班级里的小胖和大力说,像我这样的表现,肯定戴不了红领巾的。妈妈送我出了家门,可我怎么能去学校呀!同学们肯定要笑话我的。

〔马鸣加沮丧地走着,在一颗大树边坐下,深深地埋下了头〕

画外音:马鸣加,马鸣加。你在想什么?

马鸣加:〔抬起头〕:我――我――

画外音:马鸣加,你快去学校吧!宋老师等着你呢!

马鸣加:不,我不去!

画外音:为什么?你不想加入少先队吗?

马鸣加:我――我,我当然想参加。可我有那么多缺点,我――

画外音:有缺点不要紧,改正了不就可以了吗?

马鸣加:我是想改正的呀,可是我有时就是管不住自己。小胖和大力说,我没有资格加入少先队。我――我――〔马鸣加开始哭泣〕

画外音:不要哭,老师和同学都在找你。

马鸣加:找我?

画外音:听听,他们在找你!――

〔背景声:老师和同学在找马鸣加的呼喊声,声音由远到近。马鸣加躲到大树背后。师生上场〕

师生:马鸣加――马鸣加――

学生甲:已经放学了,马鸣加躲到哪里去了?

宋老师:刚才,小区的居委主任王大妈说看到一个孩子在这里闲逛,一转眼不见了,我想他肯定在这附近。大家再找找!

全体学生:好的!马鸣加――马鸣加――

〔马鸣加从树后慢慢走出来〕

宋老师:〔看见马鸣加〕马鸣加,你真的在这里。

全体学生:马鸣加,马鸣加!

马鸣加:宋老师,我――

宋老师:〔走上前蹲下身子〕马鸣加,你怎么没来上学?今天是你们入队的日子。

马鸣加:我――我――小胖和大力说我没资格。

宋老师:怎么可能呢!你看,那是什么?

〔学生甲高高举起红领巾〕

宋老师:这就是你的红领巾呀!!

学生甲:是呀,马鸣加。今天的入队仪式上,大队辅导员还读到你的名字呢!

学生乙:真的。校长亲自关照宋老师,把红领巾给你戴上。

马鸣加:可是,我平时表现不好,我――

宋老师:没关系,只要你想改正就好了。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的。

全体同学:对,我们会帮助你的。

马鸣加:我行吗?转自.

全体同学和宋老师:行!二(4)中队队员一个也不能少!!

宋老师:来!现在我们就在这里举行入队仪式!

全体同学:对,对。

〔同学们把马鸣加拉到前面,并靠后列队站好〕

宋老师:入队仪式现在开始。经学校大队部批准:同意二(4)中队马鸣加同学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现在,给马鸣加同学佩戴红领巾!〔宋老师从同学手里接过红领巾,给马鸣加戴上〕

宋老师:敬礼!〔敬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马鸣加:宋老师!敬礼!〔敬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全体同学:敬礼!〔敬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背景音乐: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演员退场〕

第六篇: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第一幕:洪水来了

(幕启。音乐渐起)

旁白: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勤劳善良的炎黄子孙在这里建立起了幸福的家园。

甲:丰收啦!

乙:丰收啦!

(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忽然,一声巨响,电闪雷鸣,洪水奔涌而来)(群舞:洪水来了)

甲:啊!不好啦,水来啦!快逃命呀!

乙:救命呀!救命呀!

(人们惊慌失措,奔走逃亡,一片混乱)

小孩:(哭喊)妈妈!妈妈!

妇女:孩子,孩子,我的孩子!

旁白: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这时,出现了一位治水英雄,他就是——禹。(背景音乐)(旁人下,出现英雄形象)

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第二幕:夫妻离别

(禹妻上)

妻:(递上包袱)带上干粮,出门在外可要照顾好自己呀。

禹:我知道。你快回去吧。我不在家,爹娘和孩儿全靠你照顾了。

妻:快去快回啊,我和娘都惦记着你。(抹着眼泪)

禹:(微微点头)嗯,治好洪水,我马上回家。

妻:我们等你早日归来。

禹:(挥挥手)你回去吧!

妻:照顾好自己呀!天凉了,别忘了加衣裳。(把一件寒衣轻轻放在      禹的手臂上)

禹:你自己也要保重啊!

(夫妻拥抱,依依不舍)

妻:你上路吧!早去早回!

禹:照顾好爹娘和孩儿,全靠你了!(深情注视着妻子,不舍得离去,转身走了又回头看看。终于咬咬牙大步流星地走了。)

妻:(凝望着丈夫远去的背影,呼喊)早去早回呀!(挥手)

旁白:禹的妻子盼望着丈夫早日归来。然而这样的日日夜夜度过了整整13年。

(音乐缓停)

第三幕:在外治水

时间:十年以后

(群舞:大禹带领着老百姓治水,与洪水拼搏)(退场)

(群舞: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远望着家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叹)十多年了,十多年没回过家了!

甲:禹,回去看看吧。

乙:是啊,去看看爹娘妻儿吧,他们一定很想你。

禹:……不,我们接着干!

乙:(劝他)你还是回去瞧瞧吧。你在外头十多年,儿子都不知道有多高了吧?

禹:(低头叹息)唉,儿子十几岁了。(深情回望家乡)

(坚定地)走,我们继续干!

群:(拥上劝他)禹!

禹:(斩钉截铁的说)继续干!!(退场)

旁白:禹深深地眷恋着阔别了十多年的家乡,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在洪水中他就是坐标,指引着方向。他多想再看一眼近在身旁的家。然而,他知道,他不能。

(禹走了,他带领大家再次投入与洪水的搏斗中。远处,茅屋里,禹的妻子与儿子在窗下对话)

儿子:娘,别的小朋友都有爹爹,我怎么没有爹爹呢?

妻:你爹爹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望着窗外遐思)

儿子:爹爹不要我们了吗?

妻:不,爹爹要我们。

儿子:爹爹为什么不回家呢?

妻:孩子,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了。

儿子:不嘛,你告诉我,告诉我呀!

妻:唉!孩子,洪水冲毁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你爹为了治理洪水,到各个地方去了。(手指着远方,眺望着丈夫远去的方向,深深地思念着丈夫)

儿子:爹——(想象着爹爹的模样)

妻:(注视着孩子)孩子,你记住,你有爹,你爹为了大家,暂时离开了我们,你有一个好爹爹!

儿子:好爹爹!(想象)

第四幕:治水归来

(群舞:在大禹的领导下,治水获得了成功,洪水渐渐地退了)

旁白:禹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吃尽了千辛万苦,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大海。

(音乐渐缓)(画外音)

儿子:娘,洪水退了,爹会回来吗?

妻:会,你爹很快就会回来!

(老百姓欢声笑语,带着丰收的喜悦庆贺着洪水的退去)

甲:丰收啦!

乙:丰收啦!

(老百姓载歌载舞庆丰收)

甲:(扛着一袋粮食,笑嘻嘻的)今年收成真好啊!

乙:(抱着一个大南瓜,乐呵呵的)是啊,是啊,大水退了,多亏了禹啊!

甲:(眼睛一亮,欢快地跑上去)大家快看,谁回来了?!

群:禹!禹!治水英雄,治水英雄!(老百姓欢呼着,拥着大禹。)

儿子:(疑惑地问)娘,他就是禹,他就是我爹爹吗?

妻:(踮起脚来四处搜寻着丈夫的身影,找到了。)是!他就是你爹  爹!(禹看见妻子,感慨万千,快步走来。)

妻:(回头招呼孩子)快,快叫爹爹!

儿子:爹爹?……爹爹!

(老百姓敲锣打鼓,欢迎大禹的归来。)

旁白: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大禹与家人团聚,老百姓簇拥着大禹一家人,露出胜利的微笑。摆出造型。幕落)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大全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心灵慰藉》说课稿

中班社会《我长大了》说课稿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yuwen/202937.html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通用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