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语文 > 教学设计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六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六篇

时间:2023-04-20   来源:教学设计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六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

  “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⑵“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⑶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①“**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这些想法的?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通过朗读体会**矛盾的心理。

  ⑷“**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毛**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⑸“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⑹“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我们不由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二、介绍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五、品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大瀑布的葬礼》。

  板书设计

  青景观引入参天杨柳绿色波浪粼粼波光

  山大环境———险恶

  不背景状况小环境———艰苦生命的意义

  老村干部补充介绍—了不起的奇迹人生的价值

  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课后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的慈父情怀的毛**的无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悟***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周我们感悟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谁能接下一句?

  (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

  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3)教师介绍:

  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毛**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还有些生字,我们来认一认。请一位同学带读。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让舒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说出相对应的词语。

  三、感受丧子之痛

  1.同学们,当**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描写他心情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还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些批注。

  教师巡视。找到的同学可以自己轻声地读一读。

  2.交流体会:同学们,此时痛失爱子的*心情怎样呢?

  (1)一生:心情悲痛。我从“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段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

  a.“整整一天”给我印象最深,我从这个词语可以感受到毛**已经一天没有说过一句话了,从中感受到**心情的悲痛。

  b.“一支又一支”给我印象最深,我仿佛感受到**靠着不停地吸烟来排解心中的痛苦。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吗?(生读)

  c.“原封不动”这个词语给我的印象最深,从中可以从侧面看出**心情的极度悲痛,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你能读出那种茶饭不思的沉痛吗?(生读)

  师:同学们,知道以前人们所说的人生四大悲事是那四件吗?那就是——雪上加霜,年幼丧母、中年丧妻和老来丧子。对于当时已经将近60的毛**来说,失去像岸英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对他来说是怎样剜心刺骨的痛啊,读——师:更何况岸英已经是毛**一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这是一种怎样肝肠寸断的痛啊,读——师:同学们,此时此刻的**虽然很悲痛,但他有流泪吗?(没有)那他的眼泪在哪里呢?(心里)是啊,他心里难受的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师:此时,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一件件地浮现在他的眼前,此刻**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岸英——生答(预设:小时候的岸英趴在*的腿上,央求着爸爸给他讲革命战斗的故事。)此刻**仿佛看到了少年岸英在他的书房——生答(预设:岸英在他的书房偷偷地看书的时候。)此刻**仿佛看到了青年岸英从部队回来时——生答(预设:开心幸福的模样)是啊,有岸英在身边的日子,总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高兴,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作为**他希望岸英能成为一个为国家人民奉献的英勇战士,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只是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简单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幸福。读——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岸英!岸英!”**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是啊,**此刻是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假的,希望岸英还在他身边啊。

  (3)你还找到了哪句话?

  **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在**仰起头的瞬间,他的眼泪不仅在心里,还在哪里?(在眼眶里)为什么你觉得是在眼眶里?(因为**仰起头不想让他的眼泪落下来给别人看见。)

  师:此时此刻,透过天花板,你分明看到了**怎样的眼睛?

  生:盈满泪水的眼睛。

  生:布满血丝的眼睛。

  生:疲惫不堪的眼睛。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吧。

  四、感受抉择艰难

  1.同学们,你知道痛失儿子,此时**最想的是——(生:见见儿子)

  是啊,此时他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豪气万丈的**了,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城楼上气定神闲的**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一个想再见见自己儿子遗体的父亲而已。

  2.然而第二天早上,当秘书来到**的卧室时,竟然看到电文稿下那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明明**这么想见见岸英的遗体,为什么他会决定将他葬在朝鲜呢?你能告诉我吗?(你能用文中语句告诉我吗?)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4.同学们也找到这段话了吗?(找到了)。那么毛**是真的不爱岸英了吗?(不是)难道失去了爱子,**真的不悲痛吗?(不是)那么难道是**真的不想再见岸英的遗体了吗?(不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5.同学们请把手放下,不急。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你又读懂了一个怎样的**呢?

  生: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

  生:一个舍己为公的**。

  6.是啊,就是在作为父亲与**这两种身份之间,*作出了这样一个普通却又伟大的决定,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7.可是同学们,要做出这个决定对于刚闻得噩耗的*来讲,又是怎样一种艰难而痛心的抉择啊!文中哪句话最能触痛你的心?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五、情感升华

  1.是啊,一个曾经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的**,一个曾经带领红军顺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个曾经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这样无畏的他竟然流泪了。也许这验证了一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透过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喃喃地对他的爱子说……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想到的写下来(想想他会说什么?)

  预设:岸英啊,岸英,我是多么想要再见见你,可是你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你就安心地在朝鲜长眠吧。我的儿啊。

  师:多么慈爱的父亲啊!多么伟大的**!

  2.拓展升华

  二十年后,**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的衣橱里,有一叠整整齐齐的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

  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爱子情深。)

  3.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作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

  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想到这里**挥笔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时这句话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篇4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毛泽东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

  (2)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

  (3)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毛**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但是最终,他还是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同意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三、了解背景,交流资料。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生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了毛**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毛**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五、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篇5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是通过毛**惊闻噩耗、艰难抉择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解读**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学习的过程应围绕课后关键习题“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毛**的人物形象,去理解批示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式理解“拟定、踌躇、马革”等几个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能通过找关键句、抓关键词、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3、结合《作业本》习题,了解文章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古诗词导入,融情于诗

  在匈奴时时入侵唐朝边关之际,王昌龄曾说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文天祥被俘虏之时,他毫不犹豫地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清军入关之际,顾炎武曾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徐锡麟游历边境之后,看到荒凉的情景,不禁感慨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好一个“何须马革裹尸还”,同学们,这些激荡人心的诗句,让我们明白:中国自古以来,从不乏忠心报国的热血男儿。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毛泽东同志。(课件出示毛**图片)他曾组织中国志愿军前往朝鲜参加过一次重要的战役,你们知道吗?(抗美援朝),谈谈你对这次战役的了解(生自由交流)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请看(出示抗美援朝简介)

  这次战役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长眠于朝鲜土地上,其中有一位战士就是我们毛**的长子——毛岸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记录的便是毛**得知儿子牺牲后的事。(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快速翻到课本的56页,看看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有两个部分)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你认为难理解的词语,想想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同时思考: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试着完成《作业本》第三题。(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3、词语:拟定(联系上下文)、奔赴(找近义词)、踌躇(找近义词)、黯然(联系上下文)、马革(联系上下文)。

  4、学生展示第三题:当场修改不足之处。

  课文的第一部分,《作业本》已经帮我们理好了!第二部分,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最后一空。毛**面对两份电报,他要做一个——抉择,这抉择让他——为难、矛盾、犹豫、艰难。所以此处可以填——艰难抉择。

  现在,你能结合第三题说一说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吗?

  预设:第一部分:毛**收到爱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第二部分:毛**在将岸英遗体运回国,还是安葬在朝鲜的问题上艰难抉择,最终决定将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板书:闻噩耗悲痛做抉择艰难写批示忍痛)

  师小结:课文讲的就是这两件事,面对岸英的.牺牲,作为父亲的他,身为国家领导的他,内心是悲痛的、矛盾的。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把毛**的内心世界写具体的呢?

  第三板块: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

  (一)研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我们继续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快速找出毛**得知爱子牺牲时的消息后,是什么样的反应?

  2、预设: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读一读)

  3、电报里的哪句话让**有了这样的反应?

  预设: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时跑出被烧死。

  4、毛岸英是毛**最心爱的长子。老师带来了一段资料,请快速浏览。现在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了吗?(悲痛万分、撕心裂肺、悲痛欲绝)(指导朗读)

  毛岸英是毛**的长子,在那个年代,长子是家族的门第,是家族的希望。毛岸英虽然从小经历坎坷,但他积极上进,在毛**心里,他是个优秀的儿子,对他给予了厚望。可想而知,当**惊闻岸英牺牲的噩耗,他是多么撕心裂肺、悲痛欲绝啊!(齐读)

  (1)出示第二句:收到这封电报,毛泽东悲痛万分。

  第三句:收到这封电报,毛**悲痛万分,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2)此时大家都能体会到毛**内心的悲痛,那第2句话不是更直接写出了他的悲痛万分吗?

  预设:第一句写得更详细、具体。

  (3)是的,作者通过如此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一位因失去儿子而悲痛万分的父亲。

  5、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是真的没话可说了吗?

  预设:不是的,他是太过于悲痛了,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6、毛**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他心里在想什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的中间部分“岸英是毛泽东最心爱的……这次怎么会”)读一读。

  7、回想过往的一幕幕,毛**更是悲从中来。谁来读一读。

  8、刚才的语句中,没有一个悲或痛字,却处处体现着悲痛,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预设:“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9、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当时是这样大声地叫岸英的吗?

  预设:不是,因为是喃喃着,所以应该是轻轻地说。

  10、此时此刻,毛**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此时此刻,毛**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此时此刻,毛**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压抑着心中的剧痛,喃喃着岸英的名字,这一处作者通过什么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悲痛的心情——语言描写。(板书:语言)

  11、除了语言描写,还有哪些描写呢?(板书:神态、动作)是呀!短短一句话,我们就从**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他的丧子之痛。

  12、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份体会,再来读好这段话。

  (二)自学第二部分

  过渡:毛岸英,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于是朝鲜人民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以此纪念,可这样一来,作为父亲的毛**却连儿子的遗骨都见不到了,他同意了吗?(同意了)那他当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同学们,请你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并试着完成《作业本》阅读题的第(1)小题。

  1、交流展示,体会句子,带着感情朗读。

  2、随机补充。

  3、在父亲和国家领袖的角色中,毛**艰难抉择了一晚上,最终还是忍痛割爱,将爱子安葬在遥远的朝鲜。同学们学到这,你对毛**的人物性格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以国家为重、不徇私情、平凡、伟大)

  小结:是啊面对爱子牺牲的事实,他是个普通平凡的父亲,想要见见儿子最后一面也是人之常情。而想到朝鲜战场上死去的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他又是个伟大的领袖,他不愿搞特殊。经过一夜的艰难抉择,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上,留下了毛**忍痛写下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切身感受到了毛**在得知爱子牺牲后的内心世界,像这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希望今后大家也能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去。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彭、拟”等8个生字,会写“泽、彭”等11个字,会写“拟定、锻炼”等10个词语。

  2.找出文章对毛**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毛泽东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

  (2)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

  (3)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毛**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但是最终,他还是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同意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三、了解背景,交流资料。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生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了毛**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毛**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五、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了毛**痛失爱子,悲痛欲绝。但是,他作为一位领导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还有后续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二、掌握内容,感受细节。

  1.感受丧子之痛。

  (1)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想,踏上朝鲜战场才一个多月,年仅28岁的毛岸英就牺牲了。

  ①读电报,感受战争的残酷。(配上战场的枪炮声)

  读了电报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②再读电报,感受毛**的悲痛心情。

  请大家再读电报,想想毛岸英牺牲的这个消息对毛**来说简直就是什么?指名回答。(噩耗、晴天霹雳)

  (2)请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在重点词句下加上小圈,然后多读几遍,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教师设置语境,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用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这一天,对毛**来说是长还是短?”“这一天对毛**来说,就像一个月那么长”“这一天对毛**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啊!”)

  ②“‘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教师通过“轻一点!是喃喃!”“声音有点大了,应该是轻声呼喊!”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4)小结引读。

  ①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

  ②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

  ③更何况毛岸英已是毛**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

  ④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⑤此时此刻,老人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他的眼睛模糊了,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⑥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

  2.体会抉择之痛。

  (1)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不止如此,秘书带来的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文,让这颗滴血的心更痛了。

  出示电文的主要内容,轻声地读。这封电文的到来,说明毛**面临着什么?

  (2)面对这封电文,毛**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出来?指名回答。(犹豫、痛苦)

  (3)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

  ②“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体会到**矛盾、痛苦的心情了吗?用你的朗读再现**当时的心境吧。

  (5)小结引读。

  ①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他决定——

  ②岸英从小受尽苦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他决定——

  ③岸英是杨开慧烈士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

  (通过个别指导朗读,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结引读,一步步把气氛烘托出来,让学生走进毛**的内心,细细体会伟人的悲痛。)

  (6)但是,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    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         。

  (教师在说过渡语时,出示上句,与学生互动。)

  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毛**提不起,更放不下。

  (7)出示“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的卧室。毛**已经出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你闭上眼,走近他,贴近他这颗滴血的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这个夜晚。

  学生进行练笔,播放音乐《神秘的花园》来烘托气氛。出示练笔的开头:“窗外的风更大了……”

  学生完成练笔后,点名反馈。

  (此处安排这个练笔,让学生更加贴近**的内心世界,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

  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出示填空:

  作为**,他多么想(   ),多么想(   );但是,作为**,他不能(   ),不能(   )。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   )的!

  三、朗读诗句,总结全文。

  1.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

  毛泽东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句诗!

  (再次引读,让学生在再三读诗句的同时,明白诗句中蕴含着伟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痛失爱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深厚的、深沉的、凝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通过读的方式,感受人物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以绿水青山为主题的议论文

黄冈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刷子李》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课文《大道之行也》优秀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一等奖

二十四节气教案:谷雨节气活动方案-幼儿园四季教学设计

民族团结的教学设计-民族团结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专题探究:话说“洋车夫”片段课程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yuwen/202641.html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