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语文 > 教学设计 >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四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四篇

时间:2023-01-11   来源:教学设计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

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新高二阶段,虽有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尚处模糊阶段,课外迁移不够,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

重点难点:

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理解本诗复杂的主题

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体会本诗的“集大成”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导入:说起诗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唐代国力强盛,海纳百川;唐诗也因此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其中,边塞诗派气质浪漫、一往无前,就连送别也别具一格。比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阴霾,带来万丈豪情。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却并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一样,被新旧唐书收录到《文苑传》里,为什么在《文苑传》中没有高适呢?我们今天通过欣赏他的《燕歌行》,解答这个问题。

活动2【讲授】燕歌行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走进文本

1.明确“燕歌行”体例特征:是乐府古题,始于曹丕,主要写思妇的闺怨之情。燕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句数及字数不定,格律比较自由,篇幅较长。我们学过哪些歌行体诗歌?琵琶行、长歌行、长恨歌等。

2.古人读诗,讲究“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也就是说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气韵。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诗歌。

读完正音正字。

3.现在给几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请结合注释,弄懂词义。

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诗歌的小序部分呢?注意到的请举手。我们再读一下小序部分。看它交代了些什么?它交代出写作的时间和原因。交代了直接原因,是哪一句?——感征戍之事。征戍事,具体到本文,也就是写了一场战役。

既然是叙事,就一般会有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那请大家一起来给这场战役分分层次,看看每一节在写什么?。可以自由讨论。

(二)、再读理解,把握诗意

1.事

(1)概括出战役发展的几个阶段

请同学说一说,—请在原诗中找出来——“单于猎火照狼山”,敌人挑起了战争,且“校尉羽书飞瀚海”,用了一个“飞”表现战事很紧急。接着唐军与敌人交锋,胜利了么?没有,反而战败了,结果被围困了。接着四句写被围困的情况。最后四句,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进入了最后的厮杀——也就是突围决斗阶段。

(2)现在让我们来分节朗读品味下诗歌,注意概括每个层次的特点。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  提问:请先找出表现唐军出师气势的词句?——-摐金伐鼓,旌旗逶迤——如果让你概括唐军的气势的话,可以用哪个字呢?——壮。大家看唐军出征时,真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碣石间啊。那此去顺利与否呢?我们来看下一层。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请一位男生读这一段 。 在这一段,有直接写到战士作战的句子吧?——军前半死生、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可以说是损失非常的惨重。一个字:惨!那为什么会打败仗呢?我们在这一段中找一找,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A将帅自负轻敌、骄纵享乐;B朝廷过分恩宠、用人不当;C敌人实力强大;D自然条件恶劣艰苦 

这八句找完了,咱们再往上一个环节中找,看看还有表现战争原因的地方吧?是谁把这指挥不力的将帅派出来的呢?——B朝廷过分恩宠、用人不当

在这些原因中,其中,将帅和朝廷应该负主要责任。所以在读这一段时,我们要把语速放慢,表现出对战争惨况描述的沉痛感。那我们再看被围了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请一位女生读下这一段, 这位同学说说你在读的时候,你感觉到了在被围困的情况下,军营中滋生出了什么情绪?——愁。表现在哪里呢?——战士与亲人相互思念;后四句的环境描写,又使人感觉到整个战场蔓延着一股悲凉的情绪。但战士们就此消沉,不再振作了么?我们往下看。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段老师来朗读下。读得怎么样啊?好。好在哪里呢? 你从老师的朗诵中体会到决斗阶段的什么特点呢?——烈。你看战士们视死如归,与敌人展开了肉搏,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即便相隔千年,我们依然能够那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壮烈、惨烈。

(三)精读体悟、涵咏诗境

刚刚我们了解清楚“感征戍之事”中的“事”,那我们再来交流下作者对征戍之事产生了哪些 “感”? 

批判将帅自负轻敌、骄纵享乐; 

批评朝廷过宠边将、用人不当; 

赞颂战士誓死卫国;

同情战士征战之苦; 

同情思妇; 

厌恶战争;

渴望良将   (简单介绍一下学界对于此的争论:指李广还是李牧。)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诗人写了两个女人,有位诗人说过:战争让女人走开,那这里写美人和少妇有何用意?

写美人是为了表现观看美人歌舞的将帅的享乐和腐化,与前面对战士浴血奋战的描写形成对比。

思妇——与战士思家交错来写,意在与战士形成对比呼应;虽说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思妇,但欲断肠、空回首表现出来的却是极度的伤心。联系到战士们处在被围境地,明天就要决斗了,可能天人永隔,生死两茫茫,因而这种思念才会让人倍感绝望。     那我们就要问了:在这场战役中,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前面讲到的汉将、朝廷 。因而写思妇,也加深了对汉将、朝廷的谴责与批判。 

复杂的主题交织成了一幅《燕歌行》的广阔画卷。有人说“本诗是唐代边塞诗的集大成之作”。集大成?比较。                 

(四)阅读比较,知人论世

我们再来比较下同时代其他边塞诗代表作,打开思路,举出一些例子。

(1)同时代的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的诗洋溢着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就具体写一场战役而言,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也是描写战役的著名诗篇: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人对打胜仗描写是推测、预料的。他的这种感性、浪漫与高适对战役描写的客观、冷静有所不同。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一.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 

二.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重点) 

学情分析:

边塞诗,学生并不陌生,只是本课在理解上还有些困难。需要反复诵读,加强理解。

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理解大意,学习对比的手法。

难点:理解主题,知人论世。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 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重点) 

学时重点

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重点) 

学时难点:

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边塞美

提到边塞,我们耳边可能会响起悠扬的笛声,曼妙的胡笳,眼前甚至会出现漫漫黄沙,缕缕炊烟。这样的一种意境造就了盛唐的边塞诗,它就像一支雄浑的军号,吹得整个盛唐都热血沸腾了。而高适的一首《燕歌行》更是堪称期中的代表作。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苍茫飘摇的边庭绝域,感受诗中的苍茫与雄浑。

活动2【讲授】学习新课

1、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2、纠正字音,点评朗读

3、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解题

4、探究写作原因。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发学生由“感”引出“感”的内容,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自由赏析。

2、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一步步概括出本诗的主题。

3、师生在学习中共同明确诗歌中所用的手法。

活动4【活动】再次感知

配乐齐读

活动5【练习】背诵

描写诗中写景的句子。

活动6【测试】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册课后案。

活动7【作业】作业

背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在全诗中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教学中要除了要分析诗的内容和手法外,还要带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目标设计】:

1.对唐代边塞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体会和思考本诗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使用的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背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师问: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心愿。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高适的《燕歌行》,来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了解边塞诗及边塞诗人,简介作者及背景: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或提问个读,结合课下注释并提醒捡重点学生记在书上。

三、朗读本诗并理清结构:

找学生回答,课件明确答案: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四、文本探究:

师问:  唐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请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诗句。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相关诗句。

学生回答,并解释,老师带领分析。

课件展示: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愤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篇4

【设计思路】

本堂课定位为朗读课型。本文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高一阶段学生通过必修课本的学习,对诗歌意象、意境及诗歌情感等知识有了全方位的接触,高二阶段学习这本《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如果还是给学生教授这些知识完全是抹杀语文的乐趣并且剥夺了学生知识建构和运用的权力。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欣赏指导,带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境及诗情,以朗读贯彻整个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快乐,养成爱读诗的良好习惯;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说,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得到读懂诗的喜悦。

【教学目标】

1.学习“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朗读技巧。

2.在朗读《燕歌行》中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3.体会本诗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通过分析《燕歌行》,学会欣赏其他边塞诗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小组讨论―迁移拓展。

【课堂实录】

一、朗读《燕歌行》,初步感知诗歌的情和境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9页,大家昨天已经预习过了,今天我们重点读第三段的内容,“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起(学生齐读)(教师其间跟读,遇到重点内容时重读,让学生提高注意力)

过渡语:也就是说我们朗读诗歌要按照“节拍”来读――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要求,翻到53页,自己读一读高适的《燕歌行》,注意要读出什么(生答:节拍)(学生在下面自己读,参与度很高,基本都按照节拍自己开口读)

过渡:好,大家已经自主朗读一遍了,现在请同学们推荐一位你们认为读得最好的同学来为大家朗读这首诗歌。

学生推荐班长。

3.学生代表朗读《燕歌行》(一位女班长,声音洪亮,节奏非常鲜明,有些地方还作了特别的声音处理,“死节从来岂顾勋”以反问的语气来读)

学生鼓掌,教师评价:我们的班长朗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节拍鲜明,具有音乐美;甚至第一次读这首诗就知道“死节从来岂顾勋”需要用反问语气。但是还不够美,为什么呀(学生答:情感)。

4.对,还要有情绪的变化,才能读出情韵美,如何读出来呢?请同学们翻到40页读第一段及第三段(生齐读,教师跟读,遇到“读出作品特殊的诗境和诗情来”拉高声音)

5.教师示范读

学生鼓掌,教师表示感谢。评价:老师觉得自己有许多地方读得不够好,比如“征人蓟北空回首”,那种白费的、一切都是枉然的伤感诗境没读出,应该要“征人蓟北空回首”(学生帮助读)。

6.接下来,还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燕歌行》,接着老师的朗读将《燕歌行》读圆满了。我起个头“燕歌行 高适 起”。

学生读,教师在某些需要延长或重读或表达特别语气的字上跟读,(有了前面教师示范之后,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到“应啼别离后”还会用颤音)。

评价:读得真不错,但是老师觉得这最后一句诗还得再读一遍,“君不见”要慢点,体现那种“你是不知道呀”这种质问语气,“征战苦”更要读慢点,这种苦是道不尽的。好,这一句再来一次(生读)。

生:读快了很干脆,(引导:说明战士出征辞家也)很干脆,咋,咱们读长了就有一种依依不舍、十里相送的感觉。

二、这首边塞诗情韵丰富,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诗,说说你的理解,试一试读出情韵美

请大家开始自己思考或者小组讨论一起分享。(小组讨论5~6分钟,教师走下去了解讨论情况,肯定学生的发现,鼓励未参与讨论的同学动手发现)

课堂上总共5位同学发言,A同学:我喜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句。“战士军前半死生”这句写出了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拼搏精神。“美人帐下犹歌舞”整天看美女跳舞写出了将军的腐败,并且与前面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教师引导: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情感呢?)

生:诗人极为不满。

师:嗯,有道理,诗人对军营中这种将帅战士之间的苦乐不均是极为愤懑不满的,好,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这种对比就要体现出来,“半死生”慢,“美人”要重读。

现在请你将你刚刚感受的诗境和诗情在声音中传达出来,请。

生读,学生鼓掌。(嗯,“犹歌舞”读得特别有韵味,我跟你一起读一遍,教师带着学生读,将“半死生”读慢,“美人”重读,犹歌舞用愤懑的语气。)

鼓励发言: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欢的诗句?

B同学:我喜欢“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里的环境描写特别的萧条,不管是什么季节的(教师引导:穷秋塞草腓,说明是什么季节呢?)边塞秋天的萧条景色,体现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战士军前半死生还和前面相呼应。(哦,还和前面的“孤城落日斗兵稀”相呼应,诗人对这种环境下的战士表达了)诗人对战士有一种怜惜之情。

(引导:萧条的景色渲染烘托了这种凄凉气氛,诗人对在如此的艰苦环境中战斗的战士包含了同情,对“斗兵稀”的战争形势更是无尽的悲伤。因此,读的时候要慢,越来越少地感觉)

好,请你将刚刚感受到的用声音传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请。

生读(读得不错,特别是“斗兵稀”读得特别好)

C同学:我喜欢“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这句描写战士们行军途中的情形,表现出战士们气势雄壮义无反顾奔赴战场,为国家效力,并体现出战士们满满的信心和激情。(引导:诗人对充满信心的战士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或者说诗人对我朝军队如此昂扬的斗志有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出征的战士也是饱含信心的,对出征的战士们有满满的赞扬。

师:好,现在请你将这种战士的昂扬斗志和诗人的赞扬表达出来,请。(生读)

三、课外拓展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运用我们今天学的“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知识,学习陈陶的《陇西行》,首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注意诗歌的音乐美,分清节奏(生自读)。

1.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教师一起跟读,遇到需重读或延长的地方时要放大声音,学生读的效果特别好,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教师评价:非常好,第一次接触这首诗歌同学们就能读得这样,真是棒。

指导朗读:在读“誓扫”的时候要(生:重读),“貂锦”页下注解释代指战士,五千个战士一个个地死在胡地,联系我们今天学的《燕歌行》应该要读出什么味道呢?(学生答:战士军前半死生)

教师引导:“孤城落日斗兵稀”一个个越来越少,好同学们来读这一句(生读:压低了声音),而读:“犹是春闺梦里人”,死去的战士已成为枯骨却还是妻子的梦中人。(学生答:要用颤音)

2.有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这首诗歌的情韵之美吗?

F同学:诗歌前两句赞颂战士的爱国精神,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后两句写出了战争的残酷,表现出作者对战士的同情。

评价:哦,她读出了诗人对战士的颂扬及作者在这首诗中的反战主题,表现出诗人对死难者及家属的同情之情。不错,那么请你将你理解的表现在声音中,为大家朗读这首诗歌。(生读)

3.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陇西行》(生读,教师带读),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这儿,请同学们回去回顾39页和40页的三段知识,回去预习杜甫的《蜀相》。下课,谢谢同学们!

【教学反思】

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笔者在课堂中采用跟读、带读、范读等各种方式,丰富了朗读的形式,为解读文本做好充分的准备。读完后让学生自己说说诗歌的情韵,其实已经解决了诗歌的内容、意境及情感,根据自己的分析再读让他们体会到进步的快乐,营造了整个课堂的氛围。

有待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对学生朗读有层次指导的同时,还应该丰富评价机制,可以让学生读完,让学生自己评价,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要在单元要求中大胆创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基本功应该是让学生多讲多说,完善自己的课堂引导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金色的鱼钩》小学语文课本剧台词

高中政治论文2000字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如何提升论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高中生心理素质展示自我评价

高中广播稿

语文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我们的使命演讲稿800字高中生

高中三年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yuwen/188985.html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