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语文 > 教学反思 > 例谈小学古典文学名著教学的适度拓展三篇

例谈小学古典文学名著教学的适度拓展三篇

时间:2020-05-11   来源:教学反思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教学反思】

  文本解读与课文教学过程中。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延伸,将思维的触角“伸申”向更广阔的空间。无疑会对文本的解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已经是语文界的共识。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例谈小学古典文学名著教学的适度拓展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例谈小学古典文学名著教学的适度拓展1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小学语文教材试图抛砖引玉,将中国古典名著巧妙地特别编排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中,以单元推进辅之以补充的形式单独设立了名著欣赏单元(第五组),其中的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分别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另外,在其他单元中也穿插了《晏子使楚》(《晏子春秋》节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红楼梦》节选)、《临死前的严监生》(《儒林外史》节选)、《杨氏之子》(《世说新语》节选)、《孔明智退司马懿》等名篇名段,进一步凸显了古典文学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纵观当今的小学中国古典名著教学现状,不乏出现两种倾向:第一,孤立课文,就事论事,使文本脱离了原著;机械、游离、狭隘的肢解,常常会令学生一脸的茫然;第二,从课文的改写,到原著回读;从人物的个性探究,到文本的内涵挖掘,整个下来,导致了文本的无度拓展。

  名著阅读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触摸名著,感受名著的脉动,去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染呢?

  一、感悟语言,拓展质朴灵动的语言表达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习得语言,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人文修养,使语言与精神得到和谐共振。古典名著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深刻。人文精神的感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脱离语言学习的人文感悟是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感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化”。

  1.研读语言

  教学实践中,古典名著人文精神的开掘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落实,人文精神的感悟必须以语言的发展为依托,让学生在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人文修养也得到真正的提升。

  2.揣摩心理

  我们一再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讲究修辞格式,多用辞藻,准确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但我们来看看《草船借箭》的第二自然段是否用了华丽的词藻?没有。这两个自然段的语言十分质朴,提示语没有用到一个描述性的词语,却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作品的语言魅力,作者不加任何的修饰,却将人物的特点写得栩栩如生。

  3.内化语言

  我们不需花很多力气就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也十分有趣。可以通过课本剧的表演,让名著人物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借此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古典名著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深刻。教学实践中,古典名著人文精神的开掘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落实,人文精神的感悟必须以语言的发展为依托,让学生在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人文修养也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准确地捕捉典型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

  二、走近人物,拓展有血有肉的人物个性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也颇受读者所关注。要深刻体会到名著的魅力,阅读时就必须做个有心人,让学生感悟名著的形象美。

  1.呈现形象

  节选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作者对王熙凤的个性刻画匠心独运,作者通过装束和语言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活脱脱的人物。

  王熙凤的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突出了王熙凤先声夺人的镇场技巧。紧接着,作者把镜头对准了王熙凤的穿戴与容貌,表现了王熙凤不同于众人的打扮(从打扮上又让人很明显也感觉到此人在性格上是比较张扬而要强的),又通过“三角眼”和“吊梢眉”暗示了她性格中的霸道、狡诈、阴毒。然后的一系列语言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的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几句话尽显王熙凤的吹捧之能事,为的当然是讨“老祖宗”的欢心,所以当贾母嫌她勾起自己的伤心之情时,王熙凤又见风使舵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此话既满含虚情假意,又极力去巴结老祖宗。“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些话一方面表现出对黛玉等人所谓的关心,也是为了炫耀自己在这个大家庭中的管家地位,很符合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在这里,作者把王熙凤张扬泼辣、讲派头以及她的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2.拓展性格

  学生通过以上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致认为“凤辣子”王熙凤是个美中含威、八面玲珑、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其实王熙凤这个人物,有人研究了一辈子,最后他总结了一句话,即“恨辣子,骂辣子,不见辣子想辣子”,说明“凤辣子”这个人物不是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所能概括的。由于节选的文本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往往很难全面认识人物的个性特点。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文本呈现出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要进行文本拓展,弥补节选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要想更全面地了解王熙凤这一人物,光靠这篇课文可不够。此时此刻,我推荐出示《红楼梦》第十四回:

  话说这年仅二十岁的熙凤被请到宁国府中去主持秦可卿的丧礼,这一去,她便发现了这府中存在的不少弊端,人口混杂,分工不明,滥用钱财,遇事推脱,不服管束,于是,她便对来升媳妇说了这样一段话:

  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子,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

  这几天以后,宁国府上下家眷见到她都是服服帖帖的了。

  学生从以上片段中,又看到了王熙凤的另外一面:个性鲜明,责任心强,敢说敢做,精明强干,有自已的主见,懂得家务管理上要先发制人。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王熙凤这一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了。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了,就更能体会到古典名著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认识人物形象,多角度地大胆比较阅读,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获得“顿悟”的乐趣,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

  三、品读情节,拓展生动脱俗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是文学作品的细胞,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形象。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文本内容、故事情节、形象感悟、语言表达上,对于细节经常会不经意地一带而过。其实,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却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应引导学生去感受经典的细节美。

  四、激发想象,拓展丰厚的人文内涵

  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简洁凝练,具有很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教学过程中,只有抓住文本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挖掘丰厚的人文内涵,使文本的价值引向深入。我在教学《猴王出世》时正是通过聚焦语言,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了解石猴出世并成为美猴王的经过,解读石猴形象的。

  A.出示句子: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B.展开焦点讨论

  ①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②再读,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比较两种表达方式。(课文更具想象的空间)

  ③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指名板演。

  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是表现石猴勇敢地担当起了探险的责任;从“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领悟这一段通过石猴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石猴敏捷的身手,表现了他过人的本领;从“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着,就拜他威望。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感受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至此,一个天设地造的神猴就走完了从石猴到猴王的过程。

  通过抓重点语句感受石猴的丰富形象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符合略读文章的特点,即教略学不略。

  五、跳出文本,拓展多姿多彩的课外大餐

  从古典名著中节选或者改编的文本尽管能够独立成篇,但是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如课文《将相和》改写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几个独立而完整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与《史记》中的其他章节没有多大的联系。又如,课文《猴王出世》和《景阳冈》虽然都节选自两部长篇小说,但故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果只停留在单篇短章的阅读而不关注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很强,也不全面,不能算真正学会了阅读。

  因此,教师要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引出对古典名著的介绍,使学生知道所学的课文分别出自哪部名著,这些名著大致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谁?有哪些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出自这些名著?这些名著的地位和价值如何等等。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名著教学要求教师有整体观、全局观,但是,因为部分教师自身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较少,视野狭隘,或是缺乏整体把握能力,在教学中只关注了名著片段本身,很少去考虑片段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的人文感悟就如管中窥豹,往往是局部的、片面的。如五年级下册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这一单元中,编者采用了“以课文带名著”的方式,文本中的名著片段只是引子,目的是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窗。

  例谈小学古典文学名著教学的适度拓展2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名著教学策略旨在以教材为突破口,打开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大门,以达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思想内涵、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本为抓手,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主,既要立足课本,又要架起引导学生关注原著的桥梁。这就要求执教者在古典名著的教学中开动脑筋,寻求佳径。本文就以《西游记》为例,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名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054-02

  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古典名著给世人带来 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现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内容上,体裁上、写作手法上,还体现在鲜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蕴藏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学的魅力。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课文源自中国古典名著。如:《负荆请罪》、《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林冲棒打洪教头》、《武松打虎》……基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有些篇目节选于古典名著、有些做了改编。编者把这类文章选入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热爱经典,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然而目前小语课堂上,大多数老师的教法还是老一套。一认识生字词,理解词义;二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三理解人物特点。这种方法教学古典名著与教学一般的写人记事文章没啥区别,那么古典名著中字字玑珠、耐人寻味的内涵深意就往往与学生失之交臂。编者目的没有落实,学生没有收获。久而久之,学生丧失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在小学阶段教学名著不是为了识某字、断某文,而是为了让学生亲近名著、热爱阅读名著、体会阅读名著的快乐。这就要求执教者在古典名著的教学中开动脑筋,寻求佳径。本文就以《西游记》为例,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

  1.运用音像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经典名著不同于其它文本的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略有耳闻。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甚至其它的一些妖怪,并不是上小学以后从课本上得知的,而在此之前,学生可能就已经通过电视、书籍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因此,在教学这样的经典名著时,我们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运用音像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我精选了电视剧《西游记》中一组组经典的人物画面,当八三版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曲在教室中响起,这一组组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一幅一幅地呈现出来,全班沸腾了。这是唐僧、那是八戒,这是女儿国王、那是玉兔,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

  这段影像资料兼具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一下子消除了名著与学生的距离感。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参与学习,自然进入探究角色。

  2.创设趣味解读,引导亲近名著

  小语教材中的古典名著类课文,无论是改编的还是节选的,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本意蕴都是经典而悠远的。 教学这类课文,如果仅仅局限于文本一隅,就课文教课文,则是教学视野狭隘的表现;如仅仅向学生推荐一下原著,就更不能达到名著类课文教学应有的目标。既要立足课本,又要引导学生关注原著。这对执教者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创设趣味解读,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古典名著。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时,我先出示一幅幅能反映故事梗概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西游记》中的哪一个故事。"猴王出世"、"大圣收白龙"、"大战红孩儿"、"真假美猴王"、"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孩子猜得津津有味。接著,我出示原著目录,告诉学生们这叫"回目"。让孩子们观察回目的特点——句式工整、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再在教师的领读下,学生们体会到回目就是一个一个故事的名字,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趣味。大多数古典名著的语言是古白话文,对学生而言有阅读难度的,却因为教学中"趣味"解读,让学生不再惧怕、有了亲近感,有了想去阅读的冲动。

  3.巧用对比阅读,体悟语言特色

  古典名著是我国语言文字的浓缩和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选编入教材的古典名著,为了就近学生的阅读水平,虽然保留了一些原著语言特色,但还是有区别的。在教学时,要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典名著的魅力,教师应引领学生展开对比阅读,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例如《三打白骨精》的课文是对原著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的改写。改写版语言更接近学生,但过于直白。引领学生对比阅读,也就是让学生就《三打白骨精》的现代文与原著《西游记》里的古白话文进行对比:(1) 人物形象对比导读。课文: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原著:"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辜的平人,取经将来何用?"经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原文人物语言生动形象,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入木三分,选入课文的文章语言浅显易懂。相比之下,原著语言更值得品味。(2)环境对比导读。课文:"只见山势险峻,峰峦重叠。"原著: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豕巴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原文环境描写更具体、形象,更令人想到那个险象环生、环境恶劣的取经路。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采取了对比阅读的教学方式,挑选课文的环境、人物描写让学生与原文进行对比,学生能体会到古白话文简约、凝练的语言魅力,也对古典名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主题阅读,享受快乐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名著教学策略旨在以教材为突破口,打开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文章的大门,以达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思想内涵、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本为抓手,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主,抛砖引玉,授人以渔,以致学生能够自主地快乐地徜徉在古典名著的海洋里。教师可以有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架起课内阅读通向课外阅读的引桥。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在学生学习完课文以后,教师布置了这样的阅读任务:(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以《我心目中的美猴王》 为题写一篇读书心得。(2)利用假期时间阅读《西游记》,并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就自己熟悉或者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进行评析。(3)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西游记》中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4)为《西游记》一书画思维导图,并进行解说。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主题活动,学生可以真正地感受到名著在我心中,英雄在我心中,进而更加热爱古典名著,热爱阅读。在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下,原本枯燥乏味的阅读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一个个阅读兴趣浓厚,并从中真正感受阅读名著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国古典文学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小学阶段,鼓励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小就爱上我国的古典文化,热爱阅读,还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古典名著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懂得取舍,适当拓展,以架设起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学习经典,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 黄月芳.给学生一个名著阅读的支点[J].教育界,2012,(17).

  [2] 宁忠芳.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名著[J].新课程(小学版),2011,(5).

  例谈小学古典文学名著教学的适度拓展3

  摘要: 本文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教师要转变观念,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拓展阅读兴趣;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向导。

  关键词: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转变观念 激发 向导 当今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导向——十分重视课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指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2]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那么,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生的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真心开展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

  在当前社会现实环境下,教学质量仍是教师的“生命线”,是社会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于是,很多的教师便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继续死抠课本。但是,课外阅读难道就一定是分数的累赘吗?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难道不能双赢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3]因此,要真正开展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首先要求教师能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开手脚让学生投身到课外阅读的海洋中。

  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孔子的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因此,要取得好的课外拓展阅读效果,教师就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教师在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要尽可能地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不仅可采用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形式,还可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的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这样的阅读量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

  三、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向导

  1.推荐好的课外拓展阅读书籍。 当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要考虑推荐的课外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讲述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往往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不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课外拓展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课外拓展阅读程度、层次。 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无层次现象,为改变拓展阅读的无序、无层次现象,教师应该加强计划性,可以在每学期初制订课外拓展阅读的计划,而后根据具体的操作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2.要注意课外拓展阅读的类型、迁移性。 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的拓展阅读的类型和形式。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并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因此更应重视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拓展。教师有必要推荐那些和课文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如,学了儿歌《四季》,补充分别写春夏秋冬景致的小;学了《桂林山水》,可对比阅读常识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把教材中的课文前后串联起来,重新进行阅读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思维的概括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yuwen/137536.html


《例谈小学古典文学名著教学的适度拓展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