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学 > 古诗 > 幼儿中班古诗黄鹤楼教案范文(精选6篇)

幼儿中班古诗黄鹤楼教案范文(精选6篇)

时间:2023-05-10   来源:古诗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古诗】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中班古诗黄鹤楼教案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中班古诗黄鹤楼教案篇1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老师讲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回答。

(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

出示崔颢的资料。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五、板书: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幼儿中班古诗黄鹤楼教案篇2

黄鹤楼

1、导入:同学们好!我们一起欣赏了《黄鹤楼》这首歌,观赏了黄鹤楼附近的风景,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座楼。黄鹤楼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崔颢、李白,也先后到这里游览题诗。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堪称千古绝唱。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崔颢的《黄鹤楼》。首先我要讲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一座酒馆里来了一位衣着褴褛的客人,他神色从容地问老板:“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老板没有怠慢他,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于是这人天天都来喝酒,从不付钱,一直喝了半年时间。善良的老板一点也没有讨厌他。一天这位客人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法还你。”他随手拿起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只要有人拍手唱歌,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蹁跹起舞。更多的客人们都来喝酒赏鹤。如此过了十年多,老板挣了很多钱。有一天那位客人又来到店里,老板上前致谢并答应供养他一辈子。客人笑着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的?他取出了笛子吹了几首曲子,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跨上鹤背,飞上天去了,老板为了纪念他,便修了这座 “黄鹤楼”。

三、大家自由读。你们认为朗读一首古诗需要注意什么?情感、节奏、重音、高低、快慢。

四、出示作者介绍: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五、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疑问,请提出疑问并板书出来。把学生提出的疑问分成三类:理解类(内容、作者)、品味类(语言、文体)、鉴赏类(写法)。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疑问。最后出示老师的预设问题: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3、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4、这种体裁的诗有什么特点?5、如何鉴赏一首律诗?学生讨论回答。

六、小结。朗读一首古诗的方法:把握情感、节奏、重音、高低、快慢。

阅读一首古诗的方法:了解作者、理解内容、辨清文体、品味语言、 体悟写法。

七、出示两幅图片,这就是著名的搁笔亭:诗仙李白一日来到黄鹤楼,一时兴起正准备挥笔写下这无边美景,一抬头,发现了崔颢的诗,李白无奈地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怅然离去。于是后人便修了搁笔亭纪念此事。可是李白真的就此不再写诗了吗?不是,李白为此纠结了好几年,他太喜欢崔颢的《黄鹤楼》诗了,终于他游历到南京的凤凰台时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名叫《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此诗仿作《黄鹤楼》诗,写的也是精彩非凡。

八、出示《登金陵凤凰台》:自由朗读。这里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谁来给我们讲一讲?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九、了解诗人: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十、作业:用赏析上一首诗的方法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十一、寄语:今天我们学习了朗读古诗的方法、阅读古诗的方法,了解了律诗的特点。希望你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迅速成长,成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人。

幼儿中班古诗黄鹤楼教案篇3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板书设计

14、黄鹤楼  崔颢

空悠悠      孤寂苦闷

历历

萋萋        触景生情

愁          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  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 译读--理解内容  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 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体味情感  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思乡之情?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思乡之情。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六、背读--积累词语  再悟美文     

1、个人示范背    

2、唱诵。    

3 、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背诵《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七、拓展练习。     1、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2、《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幼儿中班古诗黄鹤楼教案篇4

黄 鹤 楼   教 案      教 学 目 标 :

    1 、 理 解 诗 句 含 义 , 领 悟 诗 的 意 境 。

    2 、 理 解 诗 歌 的 内 容 。

    3 、 把 握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

    教 学 重 难 点 :

    把 握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

    教 学 过 程 :

    一 . 导 入 :

    A . 提 问 : 三 大 名 楼 ? 及 与 之 有 关 的 各 名 文 ?

    湖 北 : 黄 鹤 楼   崔 颢 《 黄 鹤 楼 》

    湖 南 : 岳 阳 楼   范 仲 淹 《 岳 阳 楼 记 》

    江 西 : 滕 王 阁   王 勃 《 滕 王 阁 序 》

    B . 讲 故 事 : 传 说 李 白 登 临 黄 鹤 楼 本 欲 赋 诗 , 因 见 崔 颢 此 诗 而 作 罢 , 感 慨 道 : ” 眼 前 有 景 道 不 得 , 崔 颢 题 诗 在 上 头 ”

    二 . 朗 读 :

    师 范 读 , 生 齐 读 .

    强 调 注 意 节 奏 ( 音 韵 兼 顾 意 义 ) , 及 声 调 的 抑 扬 、 速 度 的 急 缓

    ( 如 : 读 “ 空 ” 应 低 沉 婉 转 , 声 音 略 为 延 长 ; “ 晴 川 ” 句 可 读 得 恬 淡 自 然 。 )

    三 . 师 生 探 究 :

    A 、 读 了 这 首 诗 你 最 喜 欢 哪 一 句 ? 为 什 么 ?

    生 1 : 我 喜 欢 “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 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 。 因 为 它 对 仗 工 整 , 用 词 优 美 , 我 眼 前 好 像 能 出 现 这 么 一 幅 令 人 陶 醉 的 画 面 。

    生 2 : 我 也 喜 欢 这 一 句 。 “ 历 历 ” “ 萋 萋 ” 两 个 叠 词 读 起 来 流 畅 、 舒 缓 。 感 觉 非 常 宁 静 。

    生 3 : 我 喜 欢 “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 。 它 虽 然 没 有 华 丽 的 辞 藻 , 但 它 讲 述 了 一 个 美 丽 的 传 说 。

    生 4 : 我 喜 欢 “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 句 。 给 人 一 种 悠 闲 适 意 的 感 觉 。

    生 5 : 不 。 这 句 我 感 觉 到 的 不 是 悠 闲 , 而 好 像 是 孤 独 寂 寞 。 因 为 “ 空 悠 悠 ” 显 得 空 空 荡 荡 , 使 人 顿 时 心 生 惆 怅 。

    生 6 : 我 喜 欢 “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 句 。 江 上 烟 雾 迷 朦 , 真 仿 佛 人 间 仙 境 。

    生 7 : 我 读 来 烟 波 浩 渺 , 却 又 联 想 到 前 途 的 迷 茫 , 想 诗 人 也 因 此 而 生 离 愁 别 绪 吧 。

    师 : ( 赞 赏 地 ) 同 学 们 都 能 根 据 自 己 的 理 解 解 读 这 首 诗 , 从 各 个 角 度 品 析 了 诗 的 韵 味 , 意 境 。 它 确 实 通 过 描 写 诗 人 登 临 黄 鹤 楼 的 所 见 , 表 现 诗 人 的 思 乡 愁 绪 , 这 从 最 后 一 句 可 分 明 地 看 出 。

    刚 才 同 学 们 争 论 “ 空 ” 字 的 意 味 , 很 好 。 就 是 要 敢 于 发 表 自 己 的 看 法 , 敢 于 有 自 己 的 见 解 。 首 联 和 颔 联 中 都 出 现 了 “ 空 ” 字 , 诗 人 登 上 此 楼 , 发 现 仙 人 已 去 , 只 留 下 一 座 楼 宇 , 天 地 间 也 只 有 漂 渺 无 依 的 浮 云 , 理 解 为 “ 清 廖 孤 寂 ” 是 不 是 更 有 道 理 些 呢 ? ( 生 点 头 ) 千 年 已 逝 , 一 切 都 如 过 眼 云 烟 , 在 这 种 清 廖 孤 寂 中 诗 人 自 然 生 发 岁 月 悠 悠 , 世 事 茫 茫 之 感 ! ( 生 点 头 ) 。

    ( 品 味 与 争 论 使 同 学 们 觉 得 自 已 是 课 堂 的 主 人 。 )

    B . 那 么 , 你 对 这 首 诗 有 没 有 不 满 意 的 地 方 ?

    生 8 : “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 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 句 , 写 草 木 茂 盛 , 景 物 分 明 , 给 人 清 新 可 人 的 感 觉 , 为 何 下 句 却 突 然 转 写 “ 愁 ” ?

    生 9 : 头 三 句 每 句 中 都 有 “ 黄 鹤 ” 二 字 , 好 像 显 得 重 复 罗 嗦 ?

    生 1 0 : 诗 人 说 “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 , 要 是 用 “ 来 ” 就 好 了 , 不 就 显 得 那 地 方 很 美 吗 ?

    生 分 组 讨 论 , 力 求 每 人 都 能 谈 出 自 己 的 见 解 。 每 组 推 举 一 个 作 中 心 发 言 。

    生 1 1 : 连 用 “ 黄 鹤 ” 三 字 , 我 们 组 认 为 是 在 强 调 黄 鹤 楼 的 得 名 , 还 可 引 人 想 象 鹤 的 翩 然 身 姿 , 仔 细 品 去 , 回 味 无 穷 呢 !

    生 1 2 : 仙 人 骑 鹤 西 去 的 传 说 让 人 神 往 , 三 个 “ 黄 鹤 ” 不 仅 读 来 不 觉 累 赘 , 反 而 不 断 强 化 了 传 说 给 人 带 来 的 飘 逸 之 感 , 当 然 更 有 仙 人 骑 鹤 而 去 的 无 限 怅 惘 … …

    生 1 3 : “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 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 有 同 学 认 为 宁 静 , 舒 畅 , 是 没 有 将 全 诗 统 一 起 来 读 , 诗 人 在 登 临 黄 鹤 楼 时 , 看 “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 , 心 中 就 有 岁 月 悠 悠 , 世 事 苍 茫 之 感 , 那 么 再 研 究 “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 句 , 我 们 认 为 应 看 作 是 一 种 凄 美 。

    生 1 4 : 我 们 在 研 究 这 一 句 时 , 揣 测 作 者 是 不 是 一 种 反 衬 — — 景 美 也 掩 不 住 人 在 旅 途 的 深 深 孤 寂 ?

    师 ( 感 叹 ) : 是 啊 , 梁 园 虽 好 , 不 是 久 恋 之 家 。

    生 1 5 : 刚 才 有 同 学 提 出 “ 诗 人 说 ‘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 , 要 是 用 ‘ 来 ’ 就 好 了 , 不 就 显 得 那 地 方 很 美 吗 ? ” 这 个 问 题 , 我 们 讨 论 的 结 果 是 : 诗 人 写 作 此 诗 并 不 是 为 了 表 现 黄 鹤 楼 的 美 景 , 而 是 表 现 诗 人 的 怅 惘 , 思 乡 之 情 。

    师 小 结 : 同 学 们 说 得 很 好 , 我 们 讨 论 的 结 果 并 不 在 于 对 错 , 同 学 们 只 要 能 谈 出 自 己 的 见 解 , 就 是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对 这 首 诗 进 行 了 品 味 , 解 读 , 有 自 己 的 看 法 才 是 最 重 要 的 。

    当 然 , 我 们 不 能 完 全 脱 离 诗 意 去 信 马 由 缰 , 而 应 在 了 解 诗 人 写 作 背 景 的 基 础 上 , 尽 情 去 想 象 , 去 发 挥 。

    ( 求 异 思 维 , 摒 除 凡 名 家 名 篇 就 盲 目 崇 拜 的 思 想 , 勇 于 提 出 自 己 的 观 点 , 勇 于 质 疑 。 )

    四 、 拓 展 , 激 发 学 生 的 想 象 能 力 , 训 练 学 生 表 达 能 力 。

    这 首 诗 不 仅 写 景 , 还 充 分 抒 情 , 情 景 交 融 浑 然 一 体 。 每 一 句 都 可 说 是 为 我 们 描 绘 了 一 幅 画 , 老 师 选 择 了 其 中 的 一 句 , 根 据 诗 意 , 融 入 自 己 的 想 象 和 感 受 、 体 会 , 写 成 一 段 小 文 , 请 同 学 们 也 模 仿 着 选 择 你 最 喜 欢 的 一 句 , 充 分 发 挥 想 象 , 缀 珠 成 文 。

    师 示 范 : “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

    金 碧 辉 煌 的 黄 鹤 楼 在 阳 光 的 照 射 下 愈 发 显 得 宏 伟 与 壮 丽 。 登 临 此 楼 , 仰 望 长 空 , 一 碧 如 洗 , 唯 有 白 云 千 朵 , 悬 浮 于 天 地 之 间 , 没 有 一 丝 杂 色 , 就 是 那 样 不 沾 烟 火 气 地 洁 白 , 没 有 目 的 , 没 有 方 向 , 悠 悠 地 飘 荡 。 胸 中 的 一 切 仿 佛 都 被 荡 涤 而 去 , 怎 么 不 令 人 油 然 而 生 清 寥 孤 寂 之 感 。

    生 1 6 : “ 睛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 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

    在 温 暖 阳 光 的 照 耀 下 , 汉 水 平 原 黄 鹤 楼 四 周 的 树 木 显 得 格 外 分 明 , 给 人 一 种 生 机 勃 勃 的 感 觉 , 在 风 的 吹 动 下 , 那 披 着 绿 衣 的 生 灵 也 会 慢 慢 地 跳 起 舞 来 , 显 得 那 样 快 乐 活 泼 。 再 向 黄 鹤 楼 的 东 北 角 望 一 望 , 那 仿 佛 是 一 个 世 外 桃 源 。 在 那 个 美 丽 的 鹦 鹉 洲 上 , 鲜 嫩 的 芳 草 长 得 极 其 茂 盛 , 让 人 情 不 自 禁 想 伸 出 手 去 抚 摸 , 闻 着 它 , 似 乎 也 正 散 发 着 一 股 淡 淡 的 芳 香 。

    生 1 7 : “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

    太 阳 渐 渐 向 西 方 坠 落 , 远 处 辛 勤 工 作 的 人 , 已 收 好 农 具 准 备 回 家 。 想 想 自 己 , 还 在 遥 远 的 旅 途 之 中 , 江 上 的 雾 气 波 涛 , 更 使 人 感 到 路 途 的 的 迷 茫 , 真 不 知 何 时 才 可 走 完 这 迷 茫 的 路 途 啊 。 看 看 天 , 看 看 地 , 哪 儿 是 我 的 家 , 我 的 家 又 在 哪 儿 ? 天 色 渐 渐 暗 下 来 了 , 心 中 的 归 思 , 怎 一 个 愁 字 了 得 ?

    生 1 8 : “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

    小 鸟 归 巢 了 , 在 和 自 己 的 家 人 团 聚 , 那 嘻 嘻 的 笑 声 多 么 认 人 羡 慕 ! 日 暮 降 临 , 一 切 都 模 糊 起 来 , 阴 沉 沉 的 天 空 中 夹 着 一 道 道 红 霞 , 如 长 江 之 浪 一 涌 而 来 , 又 如 烈 火 在 燃 烧 。 不 远 的 江 面 上 , 雾 气 渐 浓 , 我 不 知 不 觉 沉 醉 其 中 , 突 然 心 中 又 豁 然 而 生 思 乡 之 念 。 美 丽 温 柔 的 故 乡 在 我 眼 前 闪 过 , 在 我 脑 中 停 伫 。 我 , 想 回 家 , 回 到 那 充 满 笑 声 的 家 , 回 到 那 能 洗 净 我 脑 中 胸 中 愁 丝 的 家 !

    ( 片 断 写 作 , 虽 有 些 描 写 与 诗 的 意 境 不 十 分 相 符 , 但 只 要 能 想 象 , 并 能 用 优 美 的 文 字 表 达 就 要 充 分 肯 定 。 )

    五 、 教 后 记

    从 各 个 角 度 品 析 了 诗 的 韵 味 , 意 境 。 就 是 要 敢 于 发 表 自 己 的 看 法 , 敢 于 有 自 己 的 见 解 , 品 味 与 争 论 使 同 学 们 觉 得 自 已 是 课 堂 的 主 人 。 求 异 思 维 , 摒 除 凡 名 家 名 篇 就 盲 目 崇 拜 的 思 想 , 勇 于 提 出 自 己 的 观 点 , 勇 于 质 疑 。 发 挥 学 生 的 想 象 , 以 读 促 写 。 对 于 描 写 优 美 的 文 章 要 给 与 肯 定 。

    《 黄 鹤 楼 》 教 学 原 文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 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   

1、数论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一个分支,然而他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与其最平凡的真理是密切相连的。

2、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

3、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

4、一个数学家越超脱越好。

5、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

6、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7、整数的简单构成,若干世纪以来一直是使数学获得新生的源泉。

8、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

9、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10、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了。

幼儿中班古诗黄鹤楼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时间:一课时(20**年10月30日第五节)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出示李白的图片)这是谁?(李白)谁来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已学过的李白的诗:《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古朗月行》《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的诗充满想象与夸张,给人一种飘飘若仙,超凡脱俗之感。傲视权贵。)

师:后人都称他为“诗仙”,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一天,他来到武昌,登上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这点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就是爱在墙上画。不过,现代人画的都是“某某到此一游”,古人更诗情画意,人家画的是诗。所以你将来想画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能画出一首诗来再说。)

李白正想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他。他仔细看了一下,还捻着胡子吟诵了一遍。李白念完这一遍后,顿时,满腔诗情仿佛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浇灭了。他扔下笔,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郁郁地转身而去……

听了故事,同学们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叹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

有知道黄鹤楼的吗?(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二二三”的节奏。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与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学生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师: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中的情景。

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课件出示,生读)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实际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播放配乐朗诵版《黄鹤楼》,学生跟着吟诵)

师: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

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与《登金陵凤凰台》)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五、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师:(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1、诗中的“鹦鹉洲”不只是随意选的地名,里面大有玄机,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研究。(提示:这个地名与一个叫“祢衡”的名士有关,《三国演义》中有他的事迹。)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播放音乐:千古绝唱《黄鹤楼》

幼儿中班古诗黄鹤楼教案篇6

《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意,品味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背诵全诗,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

(3)能用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的乡思乡愁。

2、过程与方法:读、品、展、赛有机结合,在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感悟历史,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蕴藏诗中的思乡之情,加深学生对亲情、家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朗读,体会是的音乐美、绘画美,感受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用意象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长江南岸的三大名楼,古人登楼,总喜题诗赋词,以表自己的览物之情。诗人崔颢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一泻千里。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这首七律,人称最佳。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唐诗中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七言律诗。

(二)感悟诗意:

(1)、诵读感悟:

A、请一位朗读能力好的同学用“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其余同学闭眼认真聆听。思考: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对仗,而此诗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是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全不顾对仗,这是为什么呢?

B、请学生加进手势,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来朗读。思考:诗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那些色彩?

C、请学生有创意的朗读。比如反串朗读、表演性朗读等,力争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以桌为单位进行后,请优胜者到台前表演。

(2)、理解感悟:

请左边两组的学生联系课下注释,翻译全诗。请右边两组的学生加进自己的想象,用第一人称,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然后请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看谁能更好的再现诗情诗意。

(三)、品析鉴赏:

(1)、走进作者:用“你”开头写三句话来介绍崔颢,使之构成排比句。

例如:你是盛唐诗人,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你的《黄鹤楼》,情真意切,让诗仙李白折服;你早年为诗,情志浮艳,但晚年风格却雄浑自然。

(2)学生齐读该诗,前后桌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多媒体出示讨论题)

A、这首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B、那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些景致触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C、颈联描写了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诗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游子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这首诗尽管有愁绪,但写得豪迈昂扬,境界壮阔,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或游学的人,你能选用几个意象,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家乡的人或物的思念之情吗?试着写一些。

(2)、积累古今有关思乡的诗词。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多媒体打出有关思乡的名句,学生齐读。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今日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五)、现场比拼:

(1)、以组为单位,看哪一个组的学生最先准确而又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教师讲授记忆的方法:参照板书,理解记忆

(2)、每组派两个代表,一个背诵一个默写,看哪一组的同学完成得最好。

(3)、每组自选一首歌曲的曲调,深情地吟唱这首诗,看谁更能唱出这种乡思乡愁。

(六)、教师小结: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所以,即使我们默默无闻,但只要善于抒真情,论实理,一定会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加油吧!同学们!

                                                                 

幼儿中班古诗黄鹤楼教案相关文章:

惠明幼儿园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简报美篇

幼儿园疫情防控应急预案2021幼儿园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疫情后中小学幼儿园开学教学衔接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教案

幼儿园大班观察记录

幼儿园防控疫情应急预案

幼儿园大班关于绘本教学的随笔

幼儿园民族团结活动方案、总结

幼儿园中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艺术幼儿园疫情防控自查报告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wenxue/205033.html


《幼儿中班古诗黄鹤楼教案范文(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