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学 > 古诗 > 古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0-06-28   来源:古诗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古诗】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文言文与古诗词成了语文考试的重点内容。许多语文成绩不佳的同学可能对古诗词鉴赏方法非常头痛中国文库-教育资源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古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美妙的韵律和丰富的感情使人吟咏回味。因此,无论是从考试角度,还是从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角度,培养和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都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肩负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教材及近年来的中考试题,谈几点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一、发挥想象与联想,进入诗歌意境

  阅读诗歌首先要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进而准确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要想进入诗歌的意境,就必须从分析形象和画面入手,需要发挥大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感情体验和生活经历,让诗歌中的形象和画面丰富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隐含的意义揭示出来。

  笔者在教授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简要分析“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所描绘的景象及表达的情感?有不少学生容易把这种题目当成是简单的翻译句子来做,那就大错特错了。直白的翻译只能破坏诗歌的意境,毫无诗情画意可言。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首先提醒学生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发挥想象和联想,选择恰当、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诗中展现的景象和画面:寥廓明净的秋空,万里长风吹送鸿雁,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象,不由得激起诗人高楼酣饮的豪情逸兴,然后用准确的词汇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最后联系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看到这两句诗里有“秋”有“雁”,就馬上想到悲伤、凄凉这样的字眼,其实只要稍微注意诗句中的关键字“长风万里”“酣高楼”就不难发现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象,诗人酣饮高楼、烦忧尽扫,当然是精神振奋、满怀豪情。

  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道题,而应该是一类题,这类题目还可变身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几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等等。

  二、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情感

  古人云“诗以言志”,“诗者,根情”,优秀诗歌的魅力不仅写景如画,更在于借助恰当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用典、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其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等。

  还是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例,说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妙在哪里?这是常规考题,诗人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尽的愁思比作砍不断的流水,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内心无法排遣的愁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作适当迁移:你读过的诗词中与这两句写法相似的还有没有?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歌,比如《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再如2017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第六题第1小题,宋代词人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上阙“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解答这道题,就要考虑抒情的一般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词的上阙既有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直言愁闷之多,“待酒浇”,借酒浇愁,可见愁闷之深,同时又用景物描写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烘托内心的愁闷之情。

  由此可归纳出此类题型大体的要点:(1)准确指出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运用这种方法,(3)概括此方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鉴赏炼字炼词,感悟诗歌魅力

  古诗词语言富有表现力除了借助以上说的方法技巧外,还有一个制胜法宝——炼字。不是练习的练,而是锤炼的炼,就是根据诗歌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选择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深”字,试比较其含义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解答时,首先要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其次联系语境描绘诗句展现的景象,最后分析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春望》中的“深”字有杂草丛生之意,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荒芜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忧国忧家的情怀。《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深”字有幽深之意,准确而生动的描写了山寺的幽深宁静,表达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同样,这样的题目也可以变身、迁移:“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表达效果?”而且这类题目往往还可以和上面所讲的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比如:古人写实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请简要分析李白《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的表达效果。“随”是随着的意思,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看不见的景象,形象低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古代诗歌是汉语言的精华所在,是语文教学的制高点。正所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掌握恰当的方法、运用一些技巧,古诗歌阅读鉴赏在学生的眼中才不会那么无从下手。

  古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11.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12.正衬(烘托):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13.化用: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4.借代:较普遍的技巧。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门”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丝竹”,“丝”本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竹”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丝竹”一起代指音乐。

  15.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16.互文: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句更精练。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即古时的明月,古时的关;“秦”字后省去了“汉”,“汉”字前省去了“秦”,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实际上是说“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实际上说“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wenxue/141269.html


《古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