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总结 >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8篇】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8篇】

时间:2022-07-30   来源:总结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总结】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烦琐,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送终 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从1949年到2019年,新中国成立了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由70年前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中国变成了现在活力四射,繁荣富强的中国:中国以前的小渔村现在变成了大都市;以前的小山村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铁路上了青藏高原;南水可以北调;神舟飞船飞上了天;种粮不用纳税;读书可以免费……祖国的日益强大,人民的安居乐业,让我感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从未有过的自豪。在这里,我要写一篇文章,讴歌祖国的沧桑巨变,抒发我心中那份爱国情感。

  在我爷爷的那一代,人们开门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我爷爷奶奶扛东西去县里赶集,光走路就要走上几个小时,卖完东西回到家,天都快要黑了。

  在我爸爸的那个时代,村里人一起花钱建了一条路,这样一来,就方便多了,人们赶集完回到家里,还可以做晚饭呢。

  现在,公共汽车就在我家门前行驶,如果还要去赶集,我想:赶完集回来还来得急做午饭呢。

  现在不仅仅是交通变得方便了,人们用水喝水也变得很方便。

  我爷爷小的时候,想喝水要到一条河里去挑。据爷爷回忆,那条河离家很远很远,家里人想喝水用水时,要拿着水桶到河里去挑,那条河离家有几公里远,来回要好几个小时。而且那条河的河水浑浊,挑来的水妖放上几个小时等谁中的杂物沉下去才可以喝水桶上面比较干净的水。

  在我爸爸小的时候,全村人花钱打了一口井。从此,要喝水用水就不跑到大老远的河里去挑水了。但是,挑井水喝还是不太方便。现在,我们用水喝水可方便啦!只要把水龙头一开,把饮水机一开,谁就会哗哗地流出来,再也不用到河里,井里去挑水喝啦!

  从1949年到2019年,我们家乡的变化真的非常大,从以前每天爬山坡,走泥路到现在每天坐公交车,走水泥路;从以前每天去河里挑水用到现在一开水龙头,饮水机水就会哗哗地流出来……既然小小家乡的变化就这么打,那我们的祖国岂不是变化更大。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变得更加繁荣富强!啊,我为我这个繁荣富强的祖国感到无比自豪!

第二篇: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都是一个农业国,近代以来又饱经战乱,新中国的工业化远落后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尤其薄弱,这是中国过去长期积弱积贫的原因。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但生产力的大发展,却总是在生产关系发生改变以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在一个不发达的中国搞社会主义。中国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五大经济成分又可以简单归为三种成分,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中国本是一个传统的小农经济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存在大量的手工业者。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经济改造成集体所有制经济,把私人手工业者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成员。对农民的改造采取的是循序渐进步骤,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三个阶段;对个体手工业者,也是采取从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和平赎买形式,也经历了从初级向高级转变的三个阶段。第一步,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第二步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第三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生产关系就发生根本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官僚资本主义,则是采取直接没收划为国有。

  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生产力均衡布局

  受苏联均衡配置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也是以均衡配置社会生产力为目标的。新中国成立时,旧中国约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东部沿海;从工业总产值看,1952年沿海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70%左右,内陆仅有30%左右。新中国成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直接的外援来自苏联,而苏联援建的项目约80%落在内陆中西部地区,这是当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地缘经济政治使然。自“一五”起,均衡配置生产力的政策就已取得成效,“一五”末内陆工业总产值占比比期初提高近3个百分点,从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恶化,中央提出把全国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拉开了长达10年的三线建设时期,我国生产力布局开始了进一步西移。“三五”期间,三线地区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高达52.7%,比沿海地区高出近一倍多;“四五”时期,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仍高达54.4%,其中三线地区仍占41.1%,在西南、西北、豫西、鄂西、湘西与晋南等地开辟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基地。

  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年全面推进。引导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学习苏联工业化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的工业化建设偏重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一五”计划大规模建设的主要指标已提前实现。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有739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43.1%。经过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可比价);其中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128.6%,在工农业总产值占比变为56.7%。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初步奠定了新中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客观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偏差

  当然,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有一些偏差。由于对社会主义改造在思想上急于求成,对农业、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过于追求纯粹的单一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只注重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公有制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认识严重不足。这是导致后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置原因。

  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很快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导致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国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重工业比重长期在58%-67%,而轻工业比重只占33%-42%,影响人民生活并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三线工业均衡布局生产力,发展内陆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缩小区际差距起到一定作用,但均衡生产力布局抑制了沿海的既有基础和区位优势发挥,使得我国整体投资效率低下。沿海地区由于发展受到限制而不能给内陆提供更有力的工业支持,也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整个西部内陆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变得非常突出,促进内陆发展的均衡布局生产力,实质上并未改变内地生产力整体落后的面貌。

第三篇: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1]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条件,在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新近解放的地区(即“新区”,所涉农业人口数和土地面积都占全国总数的2/3以上。)继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2]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亦称《五四指示》),把抗日战争时期削弱封建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因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巩固解放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这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之一。地主阶级不仅凭借占有的大量土地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而且与官僚、特务勾结在一起,任意欺辱和鱼肉百姓。双塔村地主王汉章叫佃户马义山出差,因事晚了点,王汉章即用皮鞭将其眼珠打淌。喂马的长工巩荣石无辜被王汉章活活打死。此外,不少大地主还养着“团防”,作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因此,解决土地问题、没收地主的土地给劳动人民,已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2]中国共产党为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完成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领导农民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和反对重租、重息、重押、重税等斗争。十年内战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和查田运动,实行土地革命。

第四篇: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面对飘扬的国旗亿万双眼睛注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亿万颗心灵伴随祖国母亲一起搏动。抬头仰望,发现鲜艳的国旗已在共和国的上空飘扬了半个世纪。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共和国已走过了七十个春秋。七十年前,“洋油”“洋面”还充斥着中国的大江南北;七十年后,许多国产已遍及世界各地。

  七十年前,我们的祖先还把汉代的耕梨插进

  二十世纪的农田;七十年后,现代化机械已开进中国的农家。

  七十年前,港澳游子还站在金门望厦门;五十年后,归国侨胞已站在厦门望金门。一样的遥望,却是两样的情形。

  七十年里,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依旧淳朴中隐着聪慧,荒中透着俊季,可再也听不见那血泪凝结的叹息,更也找不到贫贱不堪的足印,再也寻不见你昔日枯瘦蹒跚的身影,麦穗和齿轮构筑的太阳,伸出金色的臂膀擎着一片晴空,逶道而来,斩断阴霾的剑光在普照众生的沧桑。

  你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不管身边的风云如何的变幻,始终坚定地沿真理的方向勇往直前。你般迎着八面春风,在辐射的节奏里,眺望着更加灿烂的前程。

  我灵魂的纤绳永系向你风帆的桅杆;

  我手中的彩笔,永远写你壮重的风姿;

  面对飘扬国旗,血液在奔涌,思绪在沸腾,理想的根须在土里扎得更深。

  面对飘扬的国旗,我们已把自己溶入母亲炙热的胸襟。

第五篇: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从“四史”中汲取成长力量

  ***在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总书记又一次在重要讲话时强调学好“四史”的重要性。学习“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只有学好“四史”,于字斟句酌后有所悟,于字里行间中有所得,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成长为人民满意、组织放心、国家需要的优秀干部。

  从“党史”中汲取“信仰之力”——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翻开近一百年的党史,中共党员从南湖红船上的13人壮大为9100多万人是震撼人心的伟大发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鼓舞人心的伟大征途,宁死不屈的江姐、鞠躬尽瘁的焦裕禄是感动人心的伟大战士……合上书本,细细回味,就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正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个体勇于献身、集体迎难而上,中国共产党员的队伍才得以不断壮大,党的最高纲领才会有真正实现的那一天。“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党员干部要从“党史”中汲取“信仰之力”,要明白党并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要能够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支撑,我将无我,换取“众生皆饱”。

  从“新中国史”中汲取“斗争之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中国人民敢于和自然斗争,地震之后从中央到地方竭尽全力组织救援,疫情面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筑牢防线;中国人民也敢于和敌人斗争,美苏封锁之下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两弹一星”,朝鲜告急之后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更敢于和歪风邪气斗争,面对黑恶势力全国人民形成合力重拳出击,八项规定出台全党上下反腐倡廉打虎拍蝇。“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党员干部要从“新中国史”中汲取“斗争之力”,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畏首畏尾、知难而退,必须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也要有善于斗争的能力,在工作中历练自身,在“黄沙百战”中练就一副“能力金甲”,实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目标,真正得以“挥剑斩楼兰”。

  从“改革开放史”中汲取“创新之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党中央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奉为圭臬,敢于做删繁就简的“减法”,破除思想观念上的“藩篱”,扫除体制机制上的“桎梏”;勇于做领异标新的“加法”,广泛宣传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经济特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给予深圳改革开放“排头兵”高度评价,党员干部要从“改革开放史”中汲取“创新之力”。要培养创新思维,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不能一味生搬硬套,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要学会转变思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学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工具,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实现提质增效,成长为工作领域内的“创新之花”。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务实之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一是十月革命胜利,苏联成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二是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创造变为世界旗帜,而这两个“里程碑”有一个共同的“基石”——务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党员干部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务实之力”。一方面,要有“务实”的行动,从书本上得到东西是远远不够的,绝不能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必须要“撸起袖子”“卷起裤脚”,落实到行动中;另一方面,要有“务实”的技巧,要继承我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在落实过程中精准把脉、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们要想预知未来就必须回顾历史。党员干部学好“四史”,从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就能够看清中华民族未来的路,就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在复兴路上不断向前。

第六篇: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重温党史、新中国史,进一步理解守初心、担使命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就是要让学习教育变成“家常便饭”。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如同家家户户吃家常小炒。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各民族的食俗五花八门、各有风味,提到好吃的家乡菜,似乎每个人都能如数家珍,回味无穷。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该像老百姓吃家常小菜般稀松平常。“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修好必修课,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才能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才能从心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从党史、新中国史这道“家常小炒”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我们的家常便饭中蕴藏着健康的秘密,吃对了就是大补。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些风雨兼程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斗前进的现实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党史、新中国史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开展“学党史、新中国史”主题活动要注重实效,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可以精心组织、全员参与,好似烹饪美酒佳肴般令人唇齿留香,久久回味;也可以自学自省、汇报思想,如同烧几道粗茶淡饭,也能更接地气,让人吃得津津有味。

  将党史、新中国史这道“家常小炒”炒成一道“舌尖上的中国”。走遍大江南北,尝过山珍海味,最惦记的还是家乡菜,尤其是妈妈做的家常小炒,清爽不油腻,充满家的味道。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是由一位位革命先烈、一位位共产党员用血泪谱写的壮丽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初心的家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共同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更要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融入到工作生活之中,强化爱岗敬业意识,矢志追求、努力拼搏,以工作实际彰显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工作中书写壮丽人生篇章。

第七篇: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吸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实行改革开放,鲜明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社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年前,这里是城郊结合部,大家吃着大锅饭,在区街办事处的领导下,2000年4月成立居委会。社区工作者从6个人增加到11人,现住居民2704户搬迁农户占70%,常住人口7014人。在这几年的精准帮扶的工作中,社区从原有低保88户,到现在66户,全面体现了“和谐社区、幸福富康”的宗旨。社区党委坚持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利用社区资源共驻共建。社区共有党员169人,设有五个居民党支部,一个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在党员队伍中成立了党员义务巡逻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结对帮扶队等,引导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了“社区以人为本、居民以社区为家”的氛围。社区党委努力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谋福利,打造“幸福富康”惠服务品牌,建设惠民型社区,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广大居民的认可。目前,老旧小区出新改造,环境变得优美多了,住在这19年的曹奶奶说:“之前很多人把绿化破坏了,种上了菜,让大家出行非常不方面,也影响邻居关第。现在提升改造后,变成了休闲广场,住在这里心情也好了,我们非常的满意。”社区书记表示,居民满意就是我们的动力,我们会开成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提升社区的环境卫生质量。

第八篇: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党员干部要不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修好“终身课”,练就“金刚体”,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深学细悟定信念,修好“思政课”,挺起“硬脊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党员干部有一副硬脊梁,百折不挠、顶天立地。如何挺起硬脊梁,祛除“软骨病”,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案头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全面、客观、准确地理解深刻要义。要把党史新中国史作为“手中卷”,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把党章党规、***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工具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坚持修好“思政课”,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练就钢筋铁骨,挺起人民靠得住,重任扛得起的“硬脊梁”。

  自省自警强党性,修好“检视课”,涤荡“净心灵”。“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自省是荡涤心灵尘埃的“清新剂”,自警是抵御外来诱惑的“防火墙”。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重大考验和重要历史使命,党员干部作为建党治党的骨干力量,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期待,对照身边优秀榜样,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审视思想,清除尘埃;审视言行,撕掉虚伪,审视工作,摒弃不为。要以前车为鉴,自敲警钟,避免出现“昔日观看警示片,而今已成片中人”的讽刺现象,时刻自省自警,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实践实干增本领,修好“实践课”,锤炼“铁肩膀”。当前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有不少硬仗要打,有不少硬担子需挑,正所谓“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党员干部要崇尚实干,力戒空谈,强化实践,埋头苦干。把基层当作磨砺品格的“磨刀石”,检验素质的“大熔炉”,增长才干的“充电源”,主动到基层一线“啃硬骨头”、到艰苦地区“涉险滩”,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断积累经验,找到解决难题的实招硬招。坚持修好“实践课“,通过实践淬炼,增长才干,锤炼铁肩膀,勇担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防疫防汛、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任务,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162186.html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