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论文 > 改革开放的论文范文(精选6篇)

改革开放的论文范文(精选6篇)

时间:2022-05-19   来源:论文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疫情面前所有人应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改革开放的论文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改革开放的论文

  【摘要】本文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作为设计理论及实践中的经验问题,总结出当代我国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为艺术设计事业的更好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而且对于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我国发展历史的曲折经验作一般的陈述,总结我国的艺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艺术;设计;发展;未来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34-02

  一、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岁月里,我们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完善,物质生活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将更加多的注意力加在精神文明的富足之上。在这种历史条件的催促下,我国的艺术设计渐渐步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纪元,有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思想的解放、艺术设计理论的丰富、艺术设计理论领域的扩大、艺术设计的创新精神不断树立上。这一切的活跃表现使得我国艺术设计空前繁荣,学科的规模和规格不断提高,学生人数不断突破历史新高,艺术生的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为我国的设计事业发展输入了新鲜的血液[1]。同西方相比,我国的艺术设计发展历史非常短暂,二者存在较大差异,使得西方的艺术设计很难融入到中国,而中国的艺术设计理论也很难得到西方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因此,我国可以发展的潜力非常的大,艺术设计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等着我们去探寻。总结艺术设计的过程、理论特征及其观念的认识,完善我国艺术设计体系特征,为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提供新的道路和方向正是我们正在走的路。

  二、新的趋势

  “新的设计理想的实现首先在于对现实的反思,只有反思才能痛定思痛,调整寻求的目标”[2]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大显成绩,技术与科技的创新发展使得艺术设计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中,所有的事物方方面面都已经和艺术设计融为一体,艺术设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无知的需求,为了一目的时刻的服务人民大众。人民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舒适和便利了,但量的丰富不代表制得丰富[3],技术是不断的提高。可是人们一味的寻求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人性而不是技术。个性能被这样慢慢的埋没,我们要保证我们的艺术内涵不断的发展和传承。艺术是我们永远执着的追求,寻求艺术精神在现在设计上的体现是我们的目标。通过艺术设计在中国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设计出现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平庸之作,对于西方艺术语言的复制和模仿不断的出现,导致这种“重复”对我国的设计发展毫无意义。多数人打着“全球化”的口号对西方设计进行模仿,把自身拥有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优势抛开脑后,生硬的设计一些国际化的东西。艺术需要站在自己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征上出发,发掘自身的特点与众不同之处,立于特别之处寻找个性。在全球化的大流之下占有一席之地,取决于设计者们创造源泉在自身的时代和文化大背景之下接受和转化设计源泉的能力。全球化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交流资源信息,在结合世界文化同时融入自身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个性因素,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这就是对的发展。21世纪的主流是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全球出现的大规模污染影响已经让人类心存胆怯,对于绿色问题越来越重视。这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结合的一个设计问题,让这些因素和谐结合在一起,让人考虑绿色环保的问题同时贯彻绿色体系,在生产、包装、材料和设计上都考虑到绿色环保。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因为在一起生产发展的同时消耗和破坏了很多赖以身存的资源,要为设计的责任和作用考虑。摆脱掉无限制的消耗,走绿色设计体系。这不只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考虑,而是从设计的根源人的角度,不局限在设计形象和功能上,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和改变,改变人们之前错误的消费观念。以绿色保护环境为目标,传递正能量。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新时代的需要就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了贯彻这一历史革命使命,更加不能忘记我们的民族精神。把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本土的文化精神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去,以独特的民族面貌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把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的东西变成一种特色,一直是我们的理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国际竞争中磨灭掉自己的特征是不明智的,是短见的。从文化上看特色和个性是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点,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重心和文化特色会存在很大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全球化的视角,还需要一个理性的思维和胸怀,把自身的个性较好审视,将本土和世界的东西相互结合,将达到新的提高和转变。

  三、我国艺术设计的现状和弊端

  我国的艺术设计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在寻找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需要我们去摸索,我们之前从未有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在坚持民族性、地方性和个性的同时遵循全球化的大时代发展趋势,把独特的文化内涵资源和全球化共享资源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设计体系。与此同时计算机对于艺术设计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艺术设计的发展于计算机的技术息息相关,艺术设计必须吸收其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发展自己,从而更好的达到服务人民大众的宗旨。数字图像技术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和设计技术上的革新,引发了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的改变,灵活运用电脑技术才能为艺术设计带来显著的设计效果,才能完成赋予艺术设计的使命。电脑对于艺术设计的"工具有非常的快捷和便利,给设计者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使设计者们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制作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同时电脑效果带来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科学效果,为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提供了非常卓越的好处,这一场对于艺术设计的革命,技术与艺术的辉煌合作成果。但是就当下来说,在我们对于科学技术带来便利窃喜的时候,弊端也渐渐的显现出来了。由于电脑给于艺术设计带来的便利使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广泛性和群众性,大多人认为掌握了电脑技术就可以完成艺术设计了的错误观点。技术只是辅助设计者作图的工具。有些人过于看重利益的效果,而追求商业上的效果,艺术设计变得越来越生硬、缺乏美感或者是单调面目雷同,这就是缺乏艺术修养和艺术语言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运用成熟的电脑技术帮助我们完成艺术设计,灵活运用艺术设计中应该拥有的视觉艺术美感和视觉艺术语言来传达设计表达的东西。电脑只是一个手段和工具,视觉艺术语言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艺术真谛而非电脑技术。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的高度,从基本的手稿就开始不断完善自己,不能从设计的开始就完全依赖电脑,笔杆才是我们设计的灵魂,我们永远是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电脑操作者。现代艺术设计的内涵非常的丰富,我国的艺术设计道路才经历了很多的时间考验,全面总结中我国的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和趋势还需要大量的参考来继续思考。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还是一个年轻的产业。21世纪应该怎么走,在世界浪潮中走出中国风是我们年轻一代艺术设计者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携手共进,跟进时代的步伐,顺应社会需要的脚步,为中国艺术设计走向世界而共同努力[4]!

  参考文献:

  [1]童宜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方李莉.新工艺文化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58.

  [3]王君.论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新趋势[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

  [4]杨天明,薛立克.浅谈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和趋势[J].美术大观,2007.

第2篇: 改革开放的论文

  摘要: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程度不同的挫折,客观上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深刻的教训。它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对内改革、对外打开国门,大胆吸收和利用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就是在这样一种世界大势和时代要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积极投身于世界经济的大潮中,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3O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盛世”之说为时尚早。许多挑战正摆在我们的面前,有些还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忧患意识必不可少。忧患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全球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一发展路径的成功在于体现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人们在重重迷雾困厄之中顿见一片社会主义“好山色”,即终于见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图景。这是中国发展的经验,同时也启示了未来发展的道路。何谓“经济全球化”?就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最本质、最一般的含义,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整个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生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极大地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特别是9o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一向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他认为,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认识不科学,对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采取一种排斥和拒绝的态度,关起门来搞建设,结果,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开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国只有打开国门,主动参与全球化过程,积极扩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得到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加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历史趋势的角度看,如果说开放的过程是全球化,那么改革的过程就是多元化。邓小平同志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破除各种束缚生产力的障碍,首先就是要通过改革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不同于以往那种以推翻某种社会制度或某个政权为目的的革命。但改革是要通过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其深刻程度和深远影响,又相当于一次革命。

  事实证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功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崛起的关键。这一成功,可以归结为以努力推动国内体制的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拉动国内改革。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意义上看,开放为要素的流入打通了道路,而改革既释放了国内长期闲置的低级和低流动性生产要素,又为高级和高流动性要素的流入形成了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进而增强了开放对要素流入的吸引力。因此,改革与开放平行推进这种“双轮驱动”构成了中国在全球化中崛起。

  二、在中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改革开放的内涵要深化

  以改革而论,应立足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中国在这30年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基本原因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变通性的体制和政策,解开了命令经济中行政命令的束缚,扩大了居民择业和创业的自由权利,使得原来被压抑的潜能得以发挥出来。不过,这种变通性的体制和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政府主导,或者说重商主义的特点。在市场制度发展起来以后,就必须对这类过渡性的制度作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否则就会带来种种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在中国,许多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重商主义那样的以国家强力干预,追求国家财富积累的经济,或者像战后日本那样实行“新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政策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采用苏联式体制的东方国家,人们往往对国家行政权力怀有敬畏崇拜的感情,而掌握这种权力的人则把它当成可以用以利用不受约束的权力寻租取利的“通灵宝玉”,不肯轻易放弃。于是,当改革进到中途,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继续朝现代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阻止进一步市场化。这种阻力使一些重要的改革遇到了障碍,有些改革放慢了步伐。在有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比如国企改革,“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对于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化改制做出决定以后,国有经济的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到了最大的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似乎就停顿不前了。有些地方更以“国有企业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等等为借口,搞“国进民退”的“二次国有化”或者“再国有化”。这种行政垄断的做法是跟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以及十六大指出的方向正相反对的。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的显著成果。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矛盾和困境也会在中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有些方面甚至还更为突出。一是继续保持经济长期较快增长的目标与经济规模已很庞大,人口、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瓶颈等制约趋紧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同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以及区域、阶层之间分化加大之间的矛盾;三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与人民群众政治表达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要求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与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滋长之间的矛盾;五是在西强东弱长期存在,必须与资本主义共处并存、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自己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之间的矛盾;六是中国实力的稳步增强和其他大国力图维护有利于它们的世界格局之间的矛盾;七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和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之间的矛盾,等等。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任务还很重,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建立起来,但还不完善,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无论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要求深化改革开放。

  目前,改革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除干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第3篇: 改革开放的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着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背景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是近3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最鲜明的特色,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已经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现在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关键词:改革背景,改革性质,改革成就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讨论这场改革以及它带来的深厚影响:

  1,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着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背景的。从国内看,我国刚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动乱,国民经济十分不理想,面临严重困难。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于一个相对混乱的状态,而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需要进行改革从而走出困境,需要找到明确的奋斗方向;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推动世界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国共产党在研究了国内外的深刻

  背景后,意识到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我们需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把这两个方面的背景结合起来,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就叫双重逼迫,使得中国不得不在这个时候,而且有了这样的契机,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因此,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走向,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事实证明,这一决策不仅是我国走出了困境,而且把我国的经济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2,改革性质。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了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是并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更不是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是我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改革开放提出的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县城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我们需要意识到,改革开放在根本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的飞跃,也是思想的大解放,打破了精神枷锁,推动了历史的大转折。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3.改革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否拥有一个有效的、卓越的政府对于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完成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当年,邓小平曾经说过:“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1.09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这些均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我国跟其他后发展国家一样,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型”的发展道路。二十多年的爆发式的持续的经济增长证明了我国政府是一个强大的有能力的政府。在他的领导下,我国生产总值连续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震荡了整个亚洲,牵连了俄罗斯,甚至影响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和墨西哥。离风暴中心最近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中国对外贸易承受了巨大压力,利用外资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市场疲软,消费不振,通货紧缩现象日趋明显,外有金融危机影响,内有通货紧缩作祟,为挽危局,政府叫响了“积极扩大内需”的口号,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民币不贬值、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依法治理金融,强化监督管理等等。中国经济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中国政府进行的“技艺高超的宏观经济管理”使中国成功的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成功加入WTO,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将在一个更为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下,以平等的条件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中国人均资源少,人力资源丰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高对外依存度,无论从战略利益还是当前利益出发,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非常有利。而且,WTO的共同规则还将对稳定我国多边外贸关系、减少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是近3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最鲜明的特色,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已经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现在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很客观的判断: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但是应该看到,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改革已触及到了深层次的矛盾,虽然从总体上说我国社会是和谐的。但是,改革难免会诱发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在这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出现了对近30年改革的不同评价和主张。对此,我们既不要大惊小怪,又不能因此而使改革停滞不前。当前尤其要克服担心改革会影响社会和谐的心理。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这是对以改革促进和谐的最好解读。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深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重大成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理论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意的创新》

  【2】王洪模《改革开放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3】黎青平《毛泽东与邓小平对外开放》厦门大学出版社

  【4】袁木《历史足迹——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前进》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4篇: 改革开放的论文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学院:电信学院 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 学号: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就如何理解这个问题,本文从改革开放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发展走了一些弯路,但改革开放的提出为中国的发展重新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带领中国人走向繁荣富强。同时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创造力,是中国社会重新充满了生机,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社会变得生机勃勃,这一切改变的动力源泉都来自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改革开放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能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关键字:改革开放;发展道路;关键抉择;发展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①。那我们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问题入手。第一,改革开放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为中国“向何处走”指明了方向。第二,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强大动力,它是整个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第三,改革开放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

一. 改革开放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上世纪**十年代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创,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能正视历史条件的变化,创造性的应对新时代所产生的新课题,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巨大的打击,甚至到了亡党亡国的地步。而中国由于在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的时候,选择了改革开放,走上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不断地科学把握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变化中,结合中国的实际,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走向当代中国由此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从历史起点的意义上来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②。从逻辑起点的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地特征。正如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才催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又以改革开放作为路径而不断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决定了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中国走上了发展的新道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三十多年中,中国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成就有目共睹。是改革开放的道路引领着中国从一个贫弱的国家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所以说改革开放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伟大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必须靠改革开放。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总的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多不平坦的道路,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们面临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各项事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与新矛盾。

经济体制既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但也反作用于基本经济制度。过去我国长时间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主要是长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把社会主义制度同现代市场体制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 改革开放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往那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由于这种矛盾性质的变化,决定了我们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不需要再通过推翻社会制度剧烈性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方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有一个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的唯一途径就是改革。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正如邓小平说的那样,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我国的变革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即通过改革具体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开放是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应体现在生产力更好更快的发展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不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不变革现行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方面,所谓发展生产力就是一句空话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引文: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4】 中央文献政策研究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 韩文乾:《论改革开放的十大重要作用》,《武汉学刊》2008年第5期

【6】 王真:《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11月第15卷第6期

【7】 李忠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启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6期。

第5篇: 改革开放的论文

2010-- 2011  学年  第1  学期

学  生  姓  名     黄凯

学          号   200908020102

所  在  院  系    商学院

专          业    市场营销系

任  课  老  师     吴  颖 华

课  程  名  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  试  时  间  2010年11月23日

考  试  方  法   提交课程论文

[摘  要]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力,是贯彻改革开放30余年的主线,是吹响改革开放伟大行动的第一声号角,是今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动力之源。

[关键词]改革开发  解放思想  原则与标准  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

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每一次思想上的解放,都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通道,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充分说明党对解放思想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当前续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在我们实践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和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所取得的历史的每次重大突破、每一次重大进步、每项重大成就,都发端于思想解放、得益于思想解放。当前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正在全面展开,如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崇高的历史使命投身这场解放思想的活动中来,是我们每个同志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1、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力与源泉 

改革开放是思想解放的产品,改革开放结果表明,思想解放是一种创新、具有无限活力。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区,开启了由农村家庭承包主题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展生产力标准的讨论,破除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迷信,开启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城市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短缺经济成为过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习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消除姓“社”姓“资”的疑虑,开启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先河,到本世纪初,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消除姓“公”姓“私”的疑虑,大打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攻坚战并深化农村改革,历时30余年,经过四次飞跃的结果是引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民族发生重大的变化。从农村改变到城市,城市改变经济体制改革,到其它的改革;以建立经济特区为突破口,“一国两制”的构想到香港、澳门主权的成功收回等等,无不证明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力与源泉,并互动着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执政党理论的创新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尤其是前两年的冰灾与汶川地震等,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大。但在党的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难题,一是腐败现象不断地蔓延滋生,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二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绝对化,社会主义性质和党的性质遭到质疑等。原来的建设理论已严重滞后,必须创新党建理论,2002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期间,就如何加强新世纪党建工作调查事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思想的提出是时期执政党理念的创新。党的执政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始终站在前列的,赢得群众的拥护。 

3、科学发展观造就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因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面对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都是深层次的矛盾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20多年跨越式的发展,在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同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是最多的。西方国家几百年中分阶段出现的矛盾的问题在欧洲几乎一次性地出现了,还有层次化的任务,不同的发展某个阶段,都集中在这个时期,增加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难度和解决事情的复杂性,出现了一些不平衡一些问题。如:城乡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们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城乡二元结构中,不同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社会措施也跟不上;人口的压力增大、环境的压力增强,水、空气、土壤的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压力增大;就业工作中出现下岗、失业、待业,出现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等现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出现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两极分化距离拉大,几乎达到国际所公认的警戒线;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收费问题,医疗问题,人们看不起病、人们生病就至贫了、脱贫的地方重新返贫等。此外还有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生存体制等问题不完善,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成员诚信缺失等。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这一决定的颁布实施,也说明了每一个社会的重大转变和飞跃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解放思想就是要坚持实践、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从主观的社会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办法,去解决这些新问题。  所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是在不断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年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不断摆脱束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同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从而不断地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赢得新的发展。 

二、解放思想的原则、标准及保障措施 

解放思想就是通过人的思想解放,把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来,那么解放思想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什么样的标准呢?其实解放思想的原则主要有实事求是原则、量力而行的原则、与时俱进原则、理论创新原则等,其中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为,世界是物质的,茫茫宇宙中无边无际,先在我们之外,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只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做到解放思想。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必须实事求是,以客观事物为依据,让时间来检验对错;善于从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区内外的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按客观规律办事,创造性的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邓小平同志讲实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第6篇: 改革开放的论文

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

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吃大锅饭

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加上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约束。

我国农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时,实现了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的建构,但在合作化后期由于操之过急,推行“人民公社制”后期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遭到严重挫折。人民公社制实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政社合一),这种“吃大锅饭”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高级社中取消了按土地和农具入社分红制,出现了“一大二公”,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改成了合作社性质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的农民私有被集体统一所有代替。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加上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约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后,对我国农村原有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作用日益明显;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此外还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明确中央与地方管理农业事权,实行农业保价、专储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等。

统分结合(在坚持土地,农田水利设施等基本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收入)

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改革这种管理体制要大胆的下放权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四方面的积极性。

身份革命: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

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是在高度计划化的经济体制之下生存的,企业的结构类型呈现为生产型。国家逐步对企业采取了扩大自主权、减税让利、赋予企业以利益动机等措施来培育企业的商品经营意识并为其独立经营提供了部分政策性保障。理论界也对企业提出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倡导。此时企业的身份开始了由政府附属物向相对独立的商品经营者的方向转变。国家对企业所设置的“计划笼子”开始宽松了,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了。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首次将我们的宏观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改述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明确地指出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随后,国家又相继推行了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调离审计制的“三制”改革,期望企业能够成为真正的商品经营者。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进展,我国宏观体制上的不适应越来越清楚地被暴露出来,迫使我们加速了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也即市场经济的转换。

经营权革命: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

继企业体制的第一步变革后,许多已下放的权力又不断地被政府部门截留或干脆收回,企业自主权很难落到实处。这就是企业的资产所有权是国家的,企业是国营的。而这种所有权的行使权力又是被分割在若干政府部门的手中,有的甚至掌握在党务部门(如企业领导干部的任免权)。而企业对自身所持有的资产只有占有与经营的权力,且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内含与外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是很难界定清楚的。于是,在下放企业自主权的过程中,各政府部门“恋权”与厂长、经理“望权兴叹”的问题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以致于一个时期中,中国的厂长们发出了“给厂长松绑”的大声疾呼。这说明了我国公有制企业要求走向真正的人格独立的欲望越来越迫切,也昭示了一个趋势,中国对企业的管制权必须由“人权管制”走向“金权管制(市场规律管制)”与“法权管制”。这就导致了1987年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二大步,这就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也即被称为“两权分离”的承包制的普遍推行。

产权革命: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第三个阶段

前两大阶段的改革,无疑对启动企业活力均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一个要害性的问题在这两个阶段的改革中却只能涉及而不能解决,即企业缺乏产权动力,国有资产实质上处于虚置状态的问题。从承包制的实践结果来看,只是在有限程度上启动了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实质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短期行为、负盈不负亏、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承包人的权力缺乏约束等问题极为突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要求的企业制度未能确立起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产权形式构造得不合理。承包制(遵循了公有制为基础,联合劳动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根本属性,使企业产生一种具有活力的新机制。承包制是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形式。)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构造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不能回避。

改革开放的论文相关文章:

零基础怎么写医学论文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大专

护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8000字范文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5000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1500字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8000

医学论文投稿的期刊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156423.html


《改革开放的论文范文(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