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论文 > 论文选题指导记录【8篇】

论文选题指导记录【8篇】

时间:2022-03-25   来源:论文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文选题指导记录【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论文选题指导记录

  一、在理念识别系统的侵蚀中强化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是企业做好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做好安全工作是企业永恒的重大课题。安全无小事,必须防微杜渐,从一点一滴做起,安全无空档,必须落实到每时每刻,把从“满意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中提炼出的“遵纪守法、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核心理念深得人心。因此,应从“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角度提高安全意识,深层次影响人的意识,培养正确的安全意识。

  二、在行为规范系统的落实中强化安全理念

  一般来讲影响交通安全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和一些客观因素,人的因素是主观包括人的情绪行为以及心理的变化导致的安全隐患,因为客观因素的发生的概率较小,所以把控好人的主观因素对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行为规范一方面是前期的强制约束,另一方面是平时的习惯养成,这就需要在企业文化的推进过程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注重整体教育和差异化教育方法

  在安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紧抓安全薄弱的环节,而且还应该注重整体的安全教育,从而使得企业每一个员工都是受众者,也都是传播者,但是在实际的安全教育的工作中,因为安全教育的群里各有不同,其性格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在整体教育的基础上,也要针对不同的岗位以及不同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样对于一些在安全运营第一线的员工的安全教育也要注意方法和方式的选择,因为其岗位关于到安全运营的特殊性,其教育也要因人而异的进行,根据每一个员工的性格进行行为规范系统等相关的安全教育,只有把整个教育与差异化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使安全教育的传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2.注重疏导式教育和学习性教育的工作原则

  由于工作压力比较大,或者其他的原因,有时候员工的安全意识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个时候如果在给其压力,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疏导式的教育,积极的为企业员工排忧解难,在开导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的教育。而学习性的教育就是要更好的引导企业员工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以及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服务和保障安全运营。

  三、在形象识别系统的渗透中强化安全理念

  形象识别系统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VI)。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以及由企业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决定的企业经营方向、经营思想和经营战略目标。企业行为识别是企业理念的行为表现,包括在理念指导下的企业员工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为,以及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把企业的安全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中,就必须要从企业的理念、行为、视觉等方面做到安全教育的渗透,把安全教育和理念写到企业文化理念里,同样也要把教育安全道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和以及安全案例分析进行宣传和比较,强化安全意识和和行为规范。要让职工喜闻乐见、甘心情愿地接受安全教育,如何让员工规范操作,确保安全,企业文化在安全工作上要以人为本,提倡生活化,人性化,入情入理,润物无声。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中,时间与空间上的天然优势决定了形象识别系统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空间及时间,把形象识别灌输到安全工作的整个过程以及生产流程的每一个步骤。

  四、结语

  安全管理在企业文化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把职工的工作状态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同时安全工作更上一层楼,使企业文化的效果得到全面的提高。这就要求企业把安全管理理念灌输到具体的职工生活和安全生产的每一个步骤,增强企业文化的及时有效性。

第二篇: 论文选题指导记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人口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产和分配物质财富的基础。我国在增加人口资源上提出二胎的政策,鼓励符合指定条件的夫妇生育二胎。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行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没有民族限制,没有地域限制,不分城市和农村,所有夫妇允许生育二胎,"二胎政策"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二胎政策"遇冷,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碍。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二胎政策;阻碍;遇冷

  我国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后,放弃实施独生子女的政策,允许适龄夫妇生育二胎,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二胎。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下降了160万,这一次的下滑是二十年来第一次下滑。说明我国急需增加人口资源,人口资源是生产和分配物质财富的基础。二胎政策可以改善我国人口结构,对"失独"家庭来说是一件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政策。

  一、当前社会形势下"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

  (一)"二胎政策"的实施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计划生育是我国在1982年提出的,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政策在我国的实施长达30多年,很多人的思想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是计划生育的口号。计划生育在城市职工中的实施比较严苛,城市职工夫妇若生育第二个孩子,会受到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的后果,因此,在城市工作的职工,都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若不是城市职工,夫妇生育第二个孩子也会遭受失去分房的福利以及失去其他的福利的风险。若是在农村出现超生的情况,当地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制止。"计划生育"在我国1982年的国情环境下实施的,是比较适用当时的情况的,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不能更好控制人口问题,不仅会造成家庭负担,还会对社会造成负担。"计划生育"影响着目前适龄夫妇的上一辈,他们一般都是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的不多。这样的情况造成上一辈人已经习惯了家中人丁少的状态,并且也不在乎男孩女孩的区别,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变淡了,由于这样的情况,现在即使开放了二胎政策,也很少有人选择生育二胎。这是实施"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二胎政策"的实施。

  在我国全面开展二胎政策的时候,有一部分夫妇选择了生育二胎,这些生育二胎的夫妇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才有能力负担孩子的花费。还有一部分夫妇不选择生育二胎,是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孩子,这些夫妇每天为了生活而奋斗已经十分劳累,若在生育二胎,无疑是雪上加霜,造成夫妇经济压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上不断发展,培养一个孩子要花费的金钱是十分多的,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从小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长大后给孩子准备房子,存款等。孩子小的时候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长大后又给孩子铺好未来的路。在二胎政策没有实施的时候,家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的宠爱都在一个孩子身上,如果突然新增一个成员,会导致孩子有抵触情绪。这些情况也是导致"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之一。

  二、对当前社会形势下实施"二胎政策"的对策

  (一)加强对职业女性的保障,促进"二胎政策"的有效实施。

  国家应该发表一些有关女性生育保障政策,最大限度的保证女性的权利。在用人单位中,不安排怀孕女性出差,给女性提供专门的休息场所,在需要体力劳动时,注意怀孕女性的身体状况,尽量让男性或者没有怀孕的女性来操作。这样不仅保护了怀孕女性的安全,还锻炼了其他同事的工作能力。加强职业女性的保障,不仅仅是在工作上,政府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给生育二胎的夫妇优厚待遇,促进适龄夫妇生育二胎的意愿,最终达到二胎政策更好的实施,为我国增加的人口资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上对策可以促进"二胎政策"的实施。

  (二)实施"二胎政策"的同时,完善妇女生育二胎的医疗设备和服务。

  适龄夫妇在选择二胎计划的时候,考虑的事情比较多的,在备孕方面、怀孕方面、生育方面,这些对医疗设备的要求很高,由于二胎夫妇年龄相对比较大,生育风险也是比较大的,在选择二胎生育的时候,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支付比较困难。在生育的时候,很多会选择剖腹产,剖腹产要求医生具有专业的水平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才能更好的保障孕妇的身体健康。孕妇在二胎生育后,会容易患抑郁症,心理医生也需要加强对产妇的思想引导,帮助她们度过这个阶段。

  结束语

  "二胎政策"是我国对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家人口情况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是国家用来调整人口数量的手段。目前我国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颁布这一政策,促进人口的短期增长。在这一政策的颁布后,很多夫妇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还是有部分夫妇没有选择生育二胎,没有选择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经济情况不允许的原因。"二胎政策"的实施,不是指一味的增加中国人口数量,是希望父母生育二胎后,一样可以为孩子在教育、成长和发展等方面做打算。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出栋梁之才。本文讨论了"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升平。浅析当前社会形势下"二胎政策"遇冷[J].农家参谋,2018,No.591(15):203+266-267.

  [2]王伊欢。社会视角下单独二胎政策分析[J].全文版:社会科学,2016:96.

  [3]舒晟,谢悦佶,王也喆。"二孩政策"遇冷现状下浅谈其社会利弊[J].法制与社会,2015(35):173-174.

第三篇: 论文选题指导记录

  【摘 要】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民族建筑文化是这种财富的代表之一。

  建筑作为一种实体但却表达着文化意义,建筑活动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为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建筑;民族;文化

  建筑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层面――指城市、乡村、建筑物、园林、道路等人为的空间环境实体;2精神层面――指通过物质(即空间环境实体)体现出来的建筑理论、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哲学观等。

  现代建筑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然而西方现代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受益于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现代绘画讲究变形、讲究表现画家个人的情感,这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就可发现;现代艺术重视抽象的形体美,抽象绘画、抽象雕塑兴盛一时,成为现代艺术的象征,而在中国在晋代文人士大夫就开始了对抽象形体美的重视,中国画中的泼墨山水画、园林中的孤山假石都带有抽象艺术的意味。

  现代建筑设计大师莱特就把前述的《道德经》上的话作为自己建筑设计的座右铭,他的“有机建筑”的理论实际上就是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可以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波特曼所倡导的“共享空间”旋转餐厅是中国传统建筑庭院空间及“步移景异”设计思想的变异。

  中国传统空间的基本构成单位是“间”,由“间”组成“幢”,再由“幢”组合成庭院,“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

  无论是皇宫、庙宇还是一般的民居,庭院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延伸。

  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邻里关系的很好体现,讲究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

  中国传统的“大”建筑不是庞然大物,而是虚实相间的建筑群,设计时既要考虑实的部分也要考虑虚的部分,组合方式十分自由灵活,空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和导向性;而西方的传统建筑多是砖石结构的,其建筑内部空间要求越多,建筑的体量也就越大,室内外空间相对独立而缺少联系,建筑形式着重于形体各部分比例的和谐和形式美。

  现代建筑所追求的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以及空间的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精华。

  但往往现代建筑以现代的材料、工业化的建造方式、简捷明快的造型以及设计者的个性体现现代化建筑文化,却忽略了本土民族文化。

  才有了现在众多新颖、造价高昂却不接地气的建筑。

  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民族建筑文化是这种财富的代表之一。

  建筑作为一种实体但却表达着文化意义,建筑活动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为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建筑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民族建筑文化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类型。

  “建筑记载历史,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

  在今天的建筑开发中运用和传承民族建筑文化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城市发展快速化、建筑开发的商业化的冲击下,各种观念、文化相继涌入中国,对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族建筑文化收到严重影响和危害。

  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的境外设计公司和设计思潮进入中国,给我们带来很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同时也带来了先锋的设计理念和时髦样式,以此为基础的建筑文化和风格席卷了大江南北的城市。

  欧陆风、西洋风…一味片面的追求国际化和现代化,致使这个国家几乎是千城一面、千城一孔。

  建筑的趋势性使不同城市本来的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个性几乎遗失殆尽。

  可以说如今国内建筑文化仍然徘徊于“文化休克”阶段。

  如北京的cctv新大楼、国家大剧院都耗资巨大,违反了中国实际国情,只是一味追求国外建筑的新、奇、怪,对现在的西方建筑文化没有客观审视,盲目追从西方建筑文化,一味追求所谓的大都市。

  但如万科第五园、苏州本岸别墅能较好地将中西建筑文化相融合。

  第五园大家都众所周知是中式房产的典型代表。

  万科苏州本岸别墅是继第五园后万科倾心开发的第二个现代中式别墅项目。

  其显著特点是满足现代居住者的生活喜好和审美观的基础上,在项目设计中对民族建筑文化采取了适当的运用传承。

  万科选择苏州这个极具历史悠久、民族建筑文化深厚的城市开发现代中式别墅,可谓实至名归。

  苏州的园林、居民、人文、城市发展水平,加上万科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职业素养,为其建筑文化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和母体。

  在现代建筑中更好的运用和传承民族的建筑文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并不是某一方主使下就能一蹴而就的。

  在苏州当局者领导的重视和明确的制度保障下,苏州的古城保护意识从很早就建立起来。

  所以苏州自身的建筑文化氛围很浓郁,这片土地能够滋养出优秀的民族文化建筑。

  同时,设计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设计师是建筑的始作俑者。

  其是否重视和熟悉项目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对项目最后定型至关重要。

  设计师不能一味的照搬抄袭跟风,应在辨析、梳理与评判的基础上汲取精华,保持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和灵魂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重构,从中拓展出新的理念和境界。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开发者、投资者对于产品的文化定位。

  决策者的建筑文化意识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区、整个建筑群甚至整个城市的建筑文化积淀。

  只有融入本土的文化,反映民族的哲学观、审美观,符合传统的民居生活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富有生命力。

  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欣赏同人们对美的欣赏一样有三个层次:对建筑物本身的欣赏好比对“果实”的欣赏,是物质美的享受;对建筑设计方法和创作思想的的欣赏好比对“花”的欣赏,是精神美的享受;而对创作思想所包含的哲学观、审美观等的欣赏则好比对“种子”的欣赏,是更高级的哲学美的享受。

  “种子”是最关键的,有什么样的“种子”才生长什么样的“花”,有什么样的“花”才产生什么样的“果子”。

第四篇: 论文选题指导记录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目标,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心、激发历史使命感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共产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佼佼者,是大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和素质决定了大学生党员的觉悟和先进性,决定了他们能否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能否真正贯彻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并且要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党员数量的增长,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受到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党员的爱国意识淡漠,爱国行为、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为体现不充分,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榜样和先锋模范作用。另外,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大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载体和方式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党员通过新媒体不断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在多种思潮的冲击下,有可能会出现淡化爱国主义意识,模糊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社会主义意识,极易受到意识形态的攻击。因此,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头等大事,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几千年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主题与内涵。邓小平强调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各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与社会需求,以及如何把大学生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到社会共鸣的高度。现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步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明确自己肩上所负的历史重任,从而更加坚定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的决心,牢固树立服务大众、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因此,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真正体现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素质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知识、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继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自我教育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大学生党员是我党的新生力量,是大学生群体先进性的集中代表。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磨练他们的党性意志,进一步明确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从而更加自觉努力地发挥表率带头作用。

  然而,面对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的党员思政教育工作未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无论在教育的方式还是内容方面,仍然还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即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其教育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

  二、当前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老套,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专门配备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政教育机构以及人员,这项工作主要在“三会一课”时进行,还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理论课。所谓高校“三会一课”制度,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高校“三会一课”制度是高校基层党支部对大学生加强党性教育和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大学生党员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大学生党员管理,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根据调查的结果,绝大部分时间里“三会一课”基本都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而且大多是走走过场应应景,并不讲求实质性的效果;学校的公共理论课,也多是道理连篇灌输说教式教学,方式单调内容传统,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更缺少比如像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等主题类的典型教学,不仅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见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固定,缺乏感召力

  现在,无论是大学生党员的党课、讲座,还是整合后的四门公共理论课,讲授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史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基础知识,这些课程内容固定政治理论性强,但也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感召力、缺乏与现实存在的联系呼应,更缺少鲜明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满足青年学生高涨的认知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理论教育过多,缺乏实践性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单独的形式,往往贯穿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主要的形式,社会实践是重要形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轻现场的问题。纯粹的理论说教能让大学生党员增加爱国主义的知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千篇一律的说教,会让人觉得空洞、乏味。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上,如果只凭理论说教而不结合其他的方式,激发不了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也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如果长此下去,学生们的热情将会消耗殆尽。

  (四)侧重入党前教育,轻视入党后教育,缺乏连贯性

  大学生在入党前,各级党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不定期写思想汇报,党课知识讲座、写学习心得以及上党课等等。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比如团员推优、群众评议、政治审查等等。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的前期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发展结束后,就觉得任务完成了,党员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虽然是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是在思想上还是和党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入党后对党员的教育会导致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产生巨大的反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迅速行动起来,从根本上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真正深入学生、深入实际,集思广益,寻方觅法,齐心协力改进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三、创新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高校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有相关的环境来支撑。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更应该需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和环境。营造高校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能让大学生党员在校园里随时随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随时随地做出爱国主义行为,不知不觉中就能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像利用展板,多展示先进人物和优秀个人事迹,宣传近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可以利用手机微信平台等媒介来进行宣传教育,久而久之,爱国主义情感自然应运而生。

  (二)增加直观互动性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传统教学过分依赖正面讲授,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建立和主观参与,所以要调整思路拓宽渠道,结合使用一些直观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像个案分析、主题讲座、情景教学、专题讨论、专题演讲等,同时还要巧妙利用影像设备、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让稍显沉闷的“政治学习”变得立体、感人、鲜活起来,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丰富“三会一课”的形式和内容

  “三会一课”是集中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平台,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在适当压缩听报告、学文件的基础上,增办一些主题讲座、专题演讲、心得交流、分组讨论之类的活动,还可以邀请革命英雄、知名人士来支部讲学,或是请大学生党员轮流登台现身说法等,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三会一课”的各个环节。

  (四)增加校外主题教育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校党支部可定期组织大学生党员走出校园,去参加一些公益性质的服务帮教活动,藉此充分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还可以去临近的军营接受国防教育,以及短线红色旅游、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至还可以分组搞些简单的社会调研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党员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而不断积累爱国主义情感体验,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爱国觉悟。

  (五)开展校园爱国主义主题活动

  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党支部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熏陶升华大学生党员的爱国情怀。活动的形式可以包括文艺汇演、专题辩论、读书竞赛、影片观赏,以及各种球类棋类比赛等等,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凝聚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六)利用假期参加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现在,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正方兴未艾、深入人心。虽然大学生党员并不在职,但不妨在寒暑假也用一到两周的时间,参与到进社区服务活动中去。通过一段时间的帮扶解困和公益服务,亲身感受弱势家庭的生活状况,深刻体会一名共产党员肩上所负的职责,从而更加主动地发扬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更加努力地追求上进争当楷模。

  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增进大学生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有力保障。新形势下,广大思政工作者们要把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特点,遵循现代教育的科学理念,群策群力锐意进取,开创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第五篇: 论文选题指导记录

  浅析小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摘要:2017年,“教育”成为了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中小学教育问题受到了众多的关注,作为审计全覆盖的一个环节,中小学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也被摆上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探索如何抓住审计重点,灵活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开展中小学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关键:风险;中小学;经济责任;审计

  中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优质中小学受到了家长的热捧,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家也加大了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改革向提升办学质量发展。中小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践行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发挥其促进中小学领导干部廉政履职、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作用。本文拟探索以风险为导向,抓住审计重点,开展中小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中小学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

  二、针对风险点,灵活开展中小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针对中小学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合理统筹,抓住重点,可灵活使用各种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的效率效果。

  1.内部控制。

  对于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符合性测试的方法。其一采取查阅法,获取中小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设置及职责等,检查其制度是否规范、完整,是否存在为应付检查而炮制规章制度的现象,这可以通过会议讨论记录、文件会稿记录进行核实。在实际检查中,甚至出现有些单位临时拼凑制度,从网络或其他单位“借用”制度的现象,粗心者连单位名称照搬,这些都显示了学校领导干部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在后续审计中可能会发现较大问题。

  其次,采取观察法,通过对相关部门的走访,现场观察各项工作流程,了解教职员工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否遵循制度的要求。必要时,可以采取穿行测试的方法,重新执行流程,既可能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也可能揭示出制度设计的缺陷。其三,采取证据检查法,检查与业务相关的凭证、资料,根据其中留下的业务痕迹,判断是否严格按照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如合同的订立是否有相关部门确认签字的会签单,资产的报废是否有报废审批单等。

  2.决策及审批。

  决策也属于中小学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但是因其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中的重要地位,应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首先,应关注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三重一大”制度的建立、授权审批的相关文件,了解其决策架构的设计。其次,重点查看党政联席会议记录、纪要,关注“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过程。查看过程中要与学校的财务账对照,把握两点:一是财务账记录的大额收支是否都经会议集体研究,二是会议研究的经济事项是否都在财务账中体现,是否存在“小金库”、账外账的情况。还应通过走访、谈话等形式,深入调查领导干部对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情况。管理与决策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中小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招生与收费。

  优质中小学的招生环节是腐败最容易孳生的环节,也容易滋长各种收费乱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从财务账面入手,先查清账列的各项收入是否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收取,入账科目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应缴未缴财政的情况;再检查往来款项,如“代管款项”、“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是否存在将收入隐匿其中直接开支的情况;对于代收代付的学生簿籍费、校服款、食堂餐费等,应关注是否按照多退少补的原则办理,是否收取回扣,是否开支了不应由学生负担的费用。学校的食堂、工会、基建账也是审查的重点,对来源不明的资金流入都应进一步追查。结合固定资产的盘查,对捐赠资产的来源也应重点关注其是否为变相赞助。通过询问学生或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收费项目与金额,与账面对照,也可能发现“小金库”。

  4.预算收支管理。

  一是预决算管理是否到位,是否合理编制预算,是否按照预算的要求执行,有无超预算开支。二是财政资金的到位及使用情况,特别是财政专项资金,对照拨款文件规定的用途和时间,检查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专款专用。三是经费的开支的效益,是否符合政策规定,特别是“八项规定”颁布以后,是否还有滥发津补贴、实物、代币购物券(卡),公款组织旅游,超预算、超标准的接待、公务用车、出国、会议及培训等。

  5.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的安全及保值增值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对现金,应采取突击监盘,询问并分析账实不符的原因,同时关注保险柜中其他资料。银行存款余额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如不符,是否编制了合理可信的余额调节表,还应予以函证。对固定资产,一是查看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台帐,会计账与固定资产台帐是否核对相符;二是查看固定资产的购置资料,需政府采购、招投标的资产,是否按照规定执行;三是对于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是否按规定执行进场交易;四是固定资产的报废、变卖是否经过适当的审批手续,残值收入是否入账;五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抽盘,检查账实是否相符,对有账无物的资产,关注监管漏洞,对有物无账的资产,关注是否变相赞助。检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否违规进行对外投资,其他学校对外投资是否经审批,入账价值是否正确,投资协议是否公正合理。

  6.工程项目管理。

  检查工程项目的档案文件,是否有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概预算结算的文件,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是否有招投标过程文件,合同的订立是否符合程序。检查工程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截留、挪用,是否超预算,工程变更是否经授权审批。工程验收、竣工决算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与账面核对,是否及时计入固定资产。

第六篇: 论文选题指导记录

  【摘 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本文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二是当前基层从严治党存在问题;三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探析.

  【关键】全面从严治党;基层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

  研究实践表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将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符合我们的建党宗旨.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符合我国的治国理念.在从严治党问题上,我们党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 、 、 等领导人多次阐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

  (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严治党的核心是************,最近一年来,党 采取一系列“从严治吏”新举措,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加大查案办案力度,促进了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也为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基层从严治党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按照 和省、市、县委的部署要求,切实把从严治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但是,对照各级党委要求和党纪条规规定,个别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身上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

  (一)软弱涣散.一些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由于年龄、素质、管理等方面原因,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的需要,没有担当起基层党组织应有的责任.

  (二)纪律松弛.少数基层党组织纪律松弛,党员干部精神状态不振,工作松松垮垮,在执行上级决策部署时根据自身利益搞选择、做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党的意识、纪律意识淡漠,组织观念弱化,不能带头执行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普通群众.

  (三)作风不正.一些单位作风建设还不够深入扎实,“十项规定”“十个一律”等制度落实还未到位,公款大吃大喝、挥霍公款、铺张浪费、贪图虚名、不务实效、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在部分基层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存在.

  (四)自律不严.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不能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资金管理、工程建设、征地拆迁等领域违纪违法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基层干部职务不高,但涉案金额巨大,“小官巨贪”屡见不鲜;一些侵占征地补偿资金、涉农补贴的案件,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

  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探析

  历史和现实警醒我们,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懈怠,从严治党一刻不可放松.

  (一)以严明党的纪律为前提,营造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的好氛围.必须从严落实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加强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自觉用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规范自己,用党章和党的各项规定要求自己,切实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决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发生.完善重大事项督查机制,加强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党委、政府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二)以严肃惩治腐败为手段,保持从严治党的强劲态势.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动真碰硬、敢抓敢管.必须把查处和问责摆在突出位置,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推进案件查办工作,强化******败组织协调,突出资金、资产、资源等重点领域,突出领导干部、中层热点岗位、基层站所和村居负责人等重点对象,突出征地拆迁、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真正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违纪必纠.坚持抓早抓小,对反映党员干部苗頭性、趋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发挥查处案件的综合效应,深入剖析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注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三)以思想教育为基础,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四学四比十增强”教育活动,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从政道德教育以及维护和遵守党风廉政各项规定的教育,组织学习党纪条规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构建************教育社会化体系,可组织“勤廉大讲坛”、“廉政笔会”、廉政教育“阶梯教室”等活动,做优“鹤乡清风”廉政文化品牌,通过教育为党员干部补钙充电,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 总书记始终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高度,把从严治党问题提到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县级及以下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在抓经济、谋发展的同时,持之以恒抓党建,严管理,不断提升从严治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觅, 张晓露, 代丽冰.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几点思考[J]. 读书文摘, 2016(20).

第七篇: 论文选题指导记录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差异

  1.中西方体育文化哲学观的差异

  东方文化领域内的大多数民族注重在运动中修身养性,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往往将伦理道德视为重点,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重文轻武,崇尚中庸之道。其中,尤以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为典型代表,它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发展出以宗法体制为背景,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提倡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之中,因此提出“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哲学观,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力图达到身心兼修,阴阳平衡,个人内外的协调统一。这种哲学观一旦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就形成了以提高个体内在修养和塑造个体人格为目的的体育文化精神。由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根本要求是通过锻炼身体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体育是一种“以心为本”的体育。既然古人从事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益寿延年,那么就会倾向于选择直观领悟和内在意念修炼的方式而不是诉诸于求助外部力量,更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对抗与较量来实现。所以,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表现出鲜明的“自娱性”特点,讲求的是个体通过身心双修,达到内在与外在、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即在体育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养身,而且还要自外而内地养性、养志、养气、养心,强调运动中的身体最终能够达到“精、气、神”浑然一体的境界。即使是要进行体育竞技活动,古人也认为那些体能、速度、技巧等身体机能的较量太浮于表面,高手之间较量的应该是精神境界的高下,包括心智、人格、修养。因此,在中国体育史上,鲜少发展出像西方体育那样竞争性强、对抗激烈的比赛项目,这与西方自古以来崇尚挑战和冒险,追求不断超越人类运动能力极限的体育理念是截然相反的,热爱竞争运动的西方人则在现代社会将这一体育理念明确表述为“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西方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哲学精神基础之上的,其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肯定个人自由,支持平等竞争,鼓励个人不断超越自我,突破生理与心理的极限。西方的哲学思想又助长了这种体育竞争意识,激励着他们积极投入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之中。长此以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机制,使西方人逐渐形成意志顽强、个性独立、思想解放、富于进取精神的民族性格。因而他们相信只要经过严格的体育训练,不断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就能在竞争比赛中赢得胜利。与注重身体的内在道德心性修炼,内敛型的东方传统体育不同,西方的哲学传统、民族性格和社会历史进程所孕育的体育文化,是一种注重身体外在能力提高,超越型的体育。这种体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展开的竞争运动,简言之就是“竞技型体育”,“公平竞争”是其核心要素。体育运动的“竞争”是参与者们凭借自身的体能、速度、灵敏度和柔韧性等素质,以及专门的运动技术技巧和心理能力,在完全发挥的状态下所进行的激烈对抗与冲突。只要双方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竞争对抗愈激烈,比赛的精彩程度就愈高,个体的身体潜能就愈被开发,参与者的精神追求也就能够得到越大程度的满足。因此,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总是竭尽所能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西方以“竞争”为核心的体育运动是一种展现机体能力、意志品质、荣誉感、勇气和斗志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个体人格精神亦得到完善与提升。但是,体育竞争的目的毕竟是为了最终的输赢结果,其价值取向是线性的、单向的。现代体育的赛场上,绝大部分项目都是源自西方传统体育系统,例如田径、球类、拳击等无不具有高强度对抗的特征。

  2.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不同文化领域中哲学思想的比较差异往往导致了体育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如前文所述,中国哲学崇仰“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天地之间,包括人与自然都是由“气”而成,由“气”而生,因此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中国人追求阴阳调和,中庸节制的养生之道。而西方哲学讲究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注重对客观对象的征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与客体的关系上,中国人注重物我合一,西方人注重以科学的方法认知对象;在思维模式上,东方人重直觉顿悟,西方人重抽象思辨;在生活观上,东方人安于现状,知足常乐,西方人富于创新,不惧冒险。以上因素都影响了中国和西方体育文化观中价值取向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视气质、品德、精神的内在修养的体育价值观,而把人的身体视作是三者的载体。道家主张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追求道法自然的人格养成;儒家重视道德伦理和宗法体制,着力于塑造遵从礼法、积极有为的“君子”人格;佛家则主张超凡脱俗,六大皆空,追求心无一物的超脱人格的锤炼。儒、道、释三者可以说都对中国传统体育价值取向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也造成了中国传统体育多重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显而易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们往往按照由表及里、由外至内,由形而下的身体活动到形而上的精神修炼这样的运动顺序,实现伦理、自由、超脱等多重人格的造就。因此,中国体育文化并不一味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以运动的方式达到养“气”的目的,它不仅意味着对身体的养护,更主要体现为心性、人格、道德修为、乃至精神境界的滋养。西方在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上与中国完全不同。以西方传统体育的代表古希腊为例,它重视外在的身体更胜于内在的精神。尽管古希腊的运动者也强调身体应与精神相一致,但是他们更认同的是在身体美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统一。与东方体育的代表中国相比,古希腊人更看重由身体的力量所展现出来的美感,他们的体育理想并不是身体内部无形的道德人格或精神境界,而是血统纯正、体格强壮、身形健美、擅长各种体育运动的身体本身。古希腊人对理想身体的崇拜,无疑对其绘画、雕塑艺术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而这种注重身体之美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希腊体育观念的形成。他们以培育理想的身体为目标,创造出许多独特的运动锻炼方式和技巧。可以说,古希腊体育为推动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3.中西方体育文化方法论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注重养生,主张寓“养”于“动”。这是因为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与自然相互交换的过程,从而排除浊气,汲取真气,最终达到五脏六腑通达顺畅的目的。中国传统体育一直坚持的信念是,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内而不在于外,因此更注重意念的修炼,即使有身体动作,也是简单而徐缓的,人们在掌握这些动作时,往往诉诸于直观顿悟,追求动作的整体效果和内在神韵。概括地说,以静养生,寓“养”于“动”,是东方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由于它以身体的内部活动为主,辅之以外部运动,所以带有肌肉剧烈收缩的动作并不太多,而且在具体的动作设计上讲究缓慢、动静结合,强调“形随神游”、“澄心如镜”、“静悟天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本民族的体育文化之中几乎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纯粹追求外在身体理想美的运动方法,也没有发展出职业性的比赛,即使有对身体的关注,往往也是为了借此称赞它所体现的内在气质精神。还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虽然源远流长,但是它们主要依附于其他社会活动之中,相互之间未形成紧密的联系,因此也就没有发展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与之相应的方法论。西方人渴望通过体育运动修饰外形,获得强壮的体格和健美的肌肉线条,因而在西方体育文化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需要人体大肌肉群的参与,而且程度非常剧烈。西方体育热衷于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获得人体各部位机能的全面提高。比如在跑步、跳跃、投掷、摔跤、体操等项目的运动中,人们分别锻炼了身体的头颈、手臂、肩胸、腿等部位,进而改善人体的运动水平。同时,西方体育重视对身体结构、运动方法的科学探索,注重对人体解剖和生理机能的研究,在运动方法上遵循力学原理,追求符合人体科学和比赛规范的对抗与竞争。因此,西方体育文化体系有严密的科学理论研究作为基础,有严格的体育运动竞赛规则作为规范,还有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精密设计作为支撑,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与其无法相媲美的。

  二、中西方比较体育文化共同点

  中西方体育文化虽然存在极大的差异,但是也有不少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1.共同的体育文化基础

  西方的体育自古希腊以来,就把追求和平、公正的运动精神作为根本目标。比如古希腊的伊斯利城邦与斯巴达人共同签订的“神圣休战条约”,条约规定处于战争中的各城邦在奥运会举行期间暂时停战,共同参加神圣的奥林匹亚运动会,保证运动会在和平的环境下顺利进行。奥运会的参与者们包括运动员和裁判员在内,比赛前必须到宙斯的神像前宣誓,保证遵守比赛规则,公平地参加各项比赛。古代奥运会所标举的“和平”、“公正”的体育精神,为近现代西方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代顾拜旦在古希腊奥运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奥林匹克主义”,其核心原则是力求使体育运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有力因素”。“奥林匹克主义”的提出将西方体育引向了维护和平与公正的发展轨道,现代社会这一体育精神在各项赛事和运动会中得到继承与发扬,和平的比赛环境与严格的规则规范确保了每一位选手在平等的条件下展开对决较量。中国本土的传统体育虽然没有像西方体育那样经历由古代奥林匹克向现代奥运会转型的过程,也没有明确将和平、公正作为运动的宗旨,但是在儒、道、释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无时无处不表现出贵“和”与尚“礼”的特点。比如规范武术行为的武德便是源自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武林的众多流派无不以武德为其宗旨。这种遵守礼法规范/以“和”为贵的原则,实质上与西方体育一直贯彻的“公正”与“和平”原则在精神上颇为契合,所以就像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铸就了西方体育精神一样,东方的伦理思想也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2.共同的体育文化理想

  现代社会一般是以真、善、美三个方面来评论人格价值的。真、善、美的统一,是最高的人格境界。现代体育以其变化莫测的结局、恢宏的气势、优美的艺术性塑造着人们理想的人格。现代体育的竞技性决定了“公平竞争”是它的灵魂,人们在相同规则的制约下,必须通过自己真实的技艺,才能取得胜利,赢得观众的认可和赞美。现代体育把人生过程常遇到的成功、失败、挫折、艰辛、泪水和欢笑等悲欢离合,融注于短短的瞬间,使人们一次次去经受各种意志的考验、心理的冲击,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人们追求新的希望、新的理想和新的人生。体育还为人类塑造着美,它不仅有像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健美操等审美特征很强的项目,而且任何体育项目都蕴含着动作、形体、姿态等美感因素。无论是直接投身于运动过程或是观赏一场体育比赛,人们都会感受到生命跃动的活力,领悟到人生奋斗的快乐,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现代体育以其特殊的方式,使人们在运动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不仅使人们身体健康、充满活力,而且使人善于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培养出美的情操,塑造出美的心灵,使生活充满情趣,在促进人们身体和精神完美的同时,使人格得到完善。理想人格的塑造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居于首要地位。因此,对于在儒、道、释思想互渗互融的文化氛围中逐渐成熟完善的传统体育来说,如何在体育活动中锤炼个体的人格精神,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体育的特点就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启迪心智,教化情操,使身体修养和道德修养二者兼备,共同塑造理想的综合性人格。显然,其塑造方式主要是通过个体的修炼来完成对道德品格的培养,精神境界的升华。在中国传统的体育活动中,无论是武术还是太极,乃至各类养生方式,都是在活动过程中极力实现内与外、德与体的协调与统一,简言之就是既要体现“仁”之精神,又要谨守“德”之原则,还要追求“勇”之品格。因此,中国传统体育的终极理想目标就是通过德体合一、身心兼修的体育活动,塑造融合了儒、道、释理想的综合性人格。

  3.共同的体育文化目标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类获得各种高科技带来的身体享受,由此也导致身体能力的下降,日益发达的头脑和日渐柔弱的身体形成强烈反差。现代体育以促进人的健康与发展为己任,它以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为号召,将人们引向了朝气蓬勃的运动场、健身馆和赛道,引向了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人们在运动中增进彼此交流,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生命融洽相处。在运动活动中,人们可以充分的放松精神、锻炼肌肉,使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体育既使人们得到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各种享受,又使人们保持了健康强壮的身体素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体育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必要内容。据现代研究表明,人类的身体与大脑都蕴藏着丰富的潜力而不为人知,目前已开发的只是非常少一部分。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预言,技术与人类潜能是今日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和机遇。所以,尽可能地挖掘和发挥人的运动潜能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奥运会赛场上,体育纪录一再被刷新,极限也屡屡被突破,这恰恰证明了借助于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人们能够不断提高身体机能,甚至创造出人类历史的奇迹,“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始终引导着人类在探知身体潜力的道路上持续前进。与西方体育一样,中国体育也是明确将不懈追求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终极目标。中国传统体育中就已提出德体合一、身心兼修的原则,它要求人们通过由外在身体的锻炼到内在精神的修炼这一过程达到修身养性,领悟生命之道的目标,从而真正实现身体与精神上的成熟和完善,即所谓的“成人”。这就决定了中国体育活动必然是一个自我求索和自我领悟的过程。所以人们往往发现,真正武艺和武德兼备的武者,并不急于凭借他的武艺高超胜人一筹,而是以其深厚的修为和高尚的人格令众人诚服。中国的武术精神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德艺兼备的观念,认为只有外在的身体与内在的心、意、神完全统一,才能达到武术的至高境界。中国的太极拳素来就有“拳打千遍,神理自然”的俗语,所要求的就是习拳者应在实践中去揣摩拳法之精妙,去领会太极之玄奥,甚至从中参悟出“天人合一”的终极之道。

  作者:曾宪刚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主任

第八篇: 论文选题指导记录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一切检测、监控的措施和手段,都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合同规定、符合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在质量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质量第一”原则,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确保百姓有房可住,解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质量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也是民生的基本要求;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三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原则,“防”为“控”先,保证工程质量,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四是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遵循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遵守国家的规范、建筑业内的规定,坚守科学、守法的职业道德。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

  建筑工程建设中,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应根据国家颁布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合同、协议和相关文件承担相应的责任。

  2.1建设单位是建筑工程的投资人,是工程建设过程的总负责人,拥有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功能、外观、选用材料、按照国家法律法规选择承包单位的全力。

  2.2勘察单位是指对地质、地形及水文等要素进行测绘、勘探、测评及综合评定,并提供可行性评价与建筑工程所需勘查结果资料的单位。设计单位是指按照现行技术标准对建设工程想买进行综合性设计及经济技术分析,并提供建筑工程施工一句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单位。

  2.3施工单位是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 ,从事建设工程施工承包的单位。

  2.4工程监理单位是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承包合同,在建设单位的委托范围内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的单位。

  2.5设备材料供应商是指提供构成建筑工程实体的设备和材料的企业,包括设备材料生产商、经销商。

  建筑工程建设因其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环节多、参与方多、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各责任主体之间的联系密切,需协调各方才能合力完成。

  3.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3.1人员素质。不论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还是操作者,人员的素质都将直接或是间接地对规划、决策、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3.2工程材料。工程材料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等等,这些都将影响建筑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影响工程的使用和安全。

  3.3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分为两种:一是指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器具,它们构成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或工业设计安装工程,形成完整的使用功能;二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简称施工机具设备。

  3.4工艺方法。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3.5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因素,它往往对工程质量产生特定的影响。

  此外,建筑工程量的压缩、成本的降低、技术水平的滞后、企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工人队伍的素质低下、建筑业市场的不良竞争等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1.规范建设单位的行为

  建筑工程质量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它包括施工质量、建设单位的组织管理质量、勘察设计单位的勘察设计质量、监理单位的监理质量。并且,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即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对工程质量负责。

  2.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者的审查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建设产品的最终质量。据人们对有关工程事故的调查分析,约有近4成的工程质量事故源于设计。

  3.加快推行建设监理制的步伐,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

  监理制的推出能够保证从第三方的角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能够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工程领域实行宏观调控时,应加快推行监理制,提高建设工程监理地位。同时要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要以法制加强对监理的考核约束,实行质量追偿制度。

  4.对施工单位市场行为的监管、约束

  要加大承包与分包单位对质量、安全事故的经济赔偿和刑事责任,逐步推行承包履约保险制;严格资质审查,加强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全面落实动态管理,保证进入工程领域的企业具备从事建设工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技术、管理素质和适应不同工程规模、技术管理等级要求的不同综合等级水平评判的重要依据[4]。

  5.加强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直接监管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执监[5]。特别是在目前建设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应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6.推进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限度地开发劳动力资源;整个工程产业的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要求工程领域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度”的限制;政府应建立必要的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农民工的进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工人的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要依据法律、法规、条例确立并加强对材料、机械、现场的规范管理,使之制度常态化,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质量意识。

  结束

  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一切工程项目的生命线。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不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切实增强做好工程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努力把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推动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152677.html


《论文选题指导记录【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