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论文 >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0-08-10   来源:论文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论文】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下是中国文库网-教育资源网分享的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必须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数学这一学科也不例外。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和学科的特点,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位教师的职责”。以下是我在把数学教学和德育渗透相结合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谈一下。

  一、数学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渗透

  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首当其冲的是来自教材。从表面上看,数学教材里的内容好象只是一些刻板的规律,要从中找到思想教育的素材是不容易的。事实上,数学不是思想品德,当然就不会包含专门的德育内容,但只要你用心去挖掘,数学教材里还是有很多内容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一)民族情感

  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以史育人。例如:关于二项式定理,公元1261年,我国数学家杨辉在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中提出了著名的“杨辉三角形”,而法国数学家巴期卡在1653年才开始使用,我国比外国早四百多年。苏步青教授写的《一般空间微分几何》一书,获得国家科学奖。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等等在相应的教学章节进行讲述,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今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寓教于美

  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沉闷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自觉地引进美学机制,按照美的规律去选择、去创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欣赏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享受数学美,以此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意愿,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如方程的线和线的方程之间的关系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深刻地反映了数学的静态美与动态美……。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美、发现其中的美,特别是若能利用数学美解答数学问题,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不仅要发扬优良传统,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不仅要教、学互动,还要引导学生讨论,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一)建立自信

  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勇于创新

  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与数学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而数学教育也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首先,数学最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是创性思维发展的基础,第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层出不穷的问题为人们的创造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第三,数学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如何将其他学科与数学联系起来,如何给现实问题找合适的数学模型等都包含创新。因而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合作学习

  数学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探究问题,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而且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在小范围内给了他一定的表现空间。合作学习给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容易在合作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的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在讲椭圆方程 ( )时让学生对不同的a,b取值来进行分组,列表、再用描点法画出其对应的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像变化,学生基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给出猜想图象的趋势,每小组派代表作口头回答。老师对每个发言的同学给予评价,学生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大胆阐明自己的猜想。这热烈的场面是以往课堂上难以见到的,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让合作学习真正地有效进行。

  三、数学教学行为中的德育渗透

  (一)人格魅力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育过程既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更容易模仿大人。教师的板书、语言、神态、仪表、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为师者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为了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老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上课下不放松对学困生的帮助,撒满快乐的阳光。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喜爱之情。做学生成长旅程中的榜样。

  (二)适应社会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如数学中的“正与负”、“动与静”、“数与形”、“直与曲”,“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相等与不等”、 “常数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等反映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学习数学要求严谨、认真,在教学中应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及培养,在平面内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轨迹是椭圆等知识(可在木制的小黑板上,拿两个小图钉,用细线固定其两端,再用粉笔拉紧细线,在黑板上画弧线即画出一个椭圆),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我们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在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提高学习兴趣,为高三学习做准备,更为将来走入社会做好知识及心里准备。

  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只要教师认真观察学生、挖掘教材、用心设计教学,使德育教育溶于数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就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推进素质教育真正而有效进行。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中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具体说,应该做到:结合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一方面数学素质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揭示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及日常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极限数学中,可举出古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再如通过“杨辉三角”“祖日恒原理”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注意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不仅要发扬优良传统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不仅要教学互动,还要引导学生讨论,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

  充分利用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学生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

  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而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自身的形象、精神面貌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课堂上教师的仪表举止、语言神态、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魄力、能力、方式,甚至字体的漂亮,数学图形的精美,无形中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而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策略性,不能喧宾夺主。只要认真贯彻“教育法”和“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及知识能力水平,循序渐近,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那么,怎样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认识: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会适当地渗透数学思想,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换元的思想等等,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数学思想和思维,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思想进行解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

  2.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意识

  当今社会,创新是一个人才所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的生理、心理得到明显的改善,逐步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意识,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和探究,加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许多数学题目能够一题多解,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探究论文范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数学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抽象和枯燥,实际上,数学也是具有美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数学的美,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简洁的美和对称美,比如函数的定义简单而抽象,但是其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内容包罗万象,使函数在看似简单的情况下,包含了深刻丰富的内容,这就是简洁的美. 数学中的对称美很常见,比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三角函数的曲线美等,都能够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 数学的表面虽然抽象,但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美,数学中包含一些突破常规的定义,能够带给人们震撼和冲击,比如立体几何中的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双曲线、椭圆的曲线方程可以统一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要求,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互动的课堂中生成德育体验的生动细节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在德育教学时要注意途径的多样性.

  1)、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情景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处理好广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生活性与数学性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2)、利用史料激励进行德育教育.

  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它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教材中许多数学史料,能激励起学生由衷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利用数据材料进行德育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利用知识迁移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5)、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德育教育.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2.把握性质,巧妙渗透

  1)、具有原则性.

  数学课的德育渗透不是那样鲜明和具体的,它有时含而不露,有时非常零散、有时联系无方、有时切入无策,但不管怎样,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根据本节内容,要渗透什么思想,达到什么目的,获得什么效果,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一事无成.

  2)、具有指向性.

  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变化趋势,是数学课堂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不断更新理念,以适应新形势,接受新信息,迎接新挑战.注重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适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的德育渗透工作才会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3)、具有规范性.

  我们所说的德育渗透工作,绝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讲什么讲什么.而是在必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这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前提,而且要持之以恒的贯彻执行,杜绝随意性和松懈性,不提倡活动式.争取使德育内容既规范,又完整,而且更具体、系统.

  4)、具有措施性.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主要研究课程的哪些内容与思想教育有关,哪些内容属于有机结合的,哪些是直接贯穿的,哪些是间接渗透的,需要数学教师有个整体设想和措施,形成总体轮廓,只有这样,才能结合教材,按照制定的措施,有条不紊、分层递进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目标得以实现.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143590.html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