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故事 > 苏格拉底故事【四篇】

苏格拉底故事【四篇】

时间:2022-07-06   来源:故事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故事】

  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德语:Sokrates)(公元前469年 [1] ,一说公元前470年 [2] ~公元前399年),是希腊(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格拉底故事【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苏格拉底故事

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据说,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非常荣耀而潇洒地面对众多的人进行演讲。按理说,一个青年人有这样的理想,并非坏事。遗憾的是,格老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家里人都明白他这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闯上讲坛,弄得不好被人拖下来,落下笑柄。可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不要这么做。这件事被苏格拉底知道了,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他决定开导开导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为了使格老孔乐意听自己的话,苏格拉底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选择了格老孔最感兴趣的话题。

“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极了。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因为,倘若你的目的能够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听了这番话,大为高兴,就停下来同苏格拉底交谈。

看到格老孔留下来,苏格拉底接着说:“看来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正像你所说的。”格老孔回答。

于是苏格拉底请格老孔谈谈做贡献的打算。正当格老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实现富裕的途径是让税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过。之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对治理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的看法,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格老孔要么回答没有考虑,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推托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为难的样子,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国、家一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家,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

格老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的。”

苏格拉底笑了;“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劝吗?年轻人,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呀!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最广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对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当处理事务的时候,你也就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期望的目标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领袖的格老孔被说服了。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中有过这样一件事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呢。可是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他的全部学生中却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继他之后成为新一代思想家,这个人叫柏拉图。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道德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寻找快乐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苹果的香味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篇二】苏格拉底故事

苏格拉底的故事(1)

打雷以后必定会倾盆大雨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大雨倾盆的。”

苏格拉底的故事(2)

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苏格拉底的故事(3)

苹果的香味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苏格拉底的故事(4)

快乐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苏格拉底的故事(5)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故事(6)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

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故事(7)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来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仍然很快活。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呵!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扣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花,种一畦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没法儿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每天,他仍是快快活活。

那人揶揄地问:"先生,住七层楼也有许多好处吧!"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多着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他问:"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苏格拉底的故事(8)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

苏格拉底的故事(9)

消费

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苏格拉底的故事(10)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篇三】苏格拉底故事

苏格拉底的故事

1.打雷以后必定会倾盆大雨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大雨倾盆的。”2.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3.苹果的香味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4.快乐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5.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6.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7.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来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呵!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扣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花,种一畦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没法儿说!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每天,他仍是快快活活。

那人揶揄地问:"先生,住七层楼也有许多好处吧!"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多着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他问:"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8.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9.消费

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10.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篇四】苏格拉底故事

苏格拉底的故事

1.苏格拉底与几何学家的故事

对作图的重视是希腊几何学的一大特色。一个图形必须构造出来,否则就不能成为几何研究的对象。有一个关于苏格拉底与几何学家的故事,可以对这一点提供佐证。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前399年)是柏拉图的老师,本人终生呆在雅典。他没有留下著述.但他的活动和学说都由他的学生柏拉图记了下来。他奔走于雅典的大街小巷.逢人便谈,对那些自命不凡者予以巧妙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最富传奇色彩的两套对话方法是“助产木”和“苏格拉底讽刺”。所谓“助产术”,是对待好学的年轻人的方法,苏格拉底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引导对方弄懂本来不知道的一般概念。据说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这启发他发明了这套谈论方法。所谓“苏格拉底讽刺”,是对待自觉有知而实则无知者的方法。苏格拉底佯装自己无知,从对方已经认定的概念出发,沿着对方的思路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使对方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苏格拉底对这些方法的运用在柏拉图写的对话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

有一天苏格拉底与一位几何学家谈论“全体大干

部分”这个几何学公理,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使

几何学家大吃一惊:先画一个正方形ABCD,然后在

外侧引一条与AB等长并与之成锐角的线段AE,连

CE并作CB、CE的中垂线,两条中垂线交干O点,

逢OA、OE、OC、OD。不难得知 OD=OA, OC=

OE, CD=AE,因此△OCD≌△OEA,可以得出

∠ODC=∠OAE,∠ODC-∠ODA=∠OAE-∠OAD,

因为∠ODA=∠OAD,但这样一来就意味着∠ADC=

∠DAE,也就是∠DAB=∠DAE。证明到了这一步,几

何学家也不知如何是好,竟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全体并不是大干部分而是等于部分。他说:“啊,苏格拉底,看来数学上的真理也常常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有时竟是虚构的,这一点已经被你证明了!”

苏格拉底当然没有证明部分等于全体,在这里他不过是同几何学家开了一个玩笑。读者可以自己思考一下,苏格拉底的证明问题出在哪里?.

2.说谎者悖论

在古希腊一个叫做克里特的地方,有个名叫伊壁孟德的人。他是个传奇式的人物,据说他曾经一觉睡了57年。

一天,伊壁孟德说了退棒一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从此,判断这句话是真还是假难倒了许许等等的人。

假定撒谎者总是说假话,不撒谎者总是说真话,你也和我们一起试着判断一下伊壁

孟德的话的真假,想想他的活有没有问题吧。

因为伊壁孟德是一个克里特人,所以我们断定他所说的话不可能星真的。可如果伊壁孟德这句话是假话,那么克里特人就不是撒谎者,而是讲真话的,因为他是克里特人,他说的活必然是真话,所以这句话不可能是假话。

换个角度看看,如果假定伊壁孟德说的是真话,那以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可是伊壁孟德正是一个克里特人呀,他说的话必然是假话.从而形成逻辑矛盾!这就是逻辑悸论中著名的说谎者悖论。

3.柏拉图—苏格拉底悖论

柏拉图:苏格拉底下面要说的话是真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说的是假话。

4.理发师悖论

理发师悖论是个著名的悖论,是大数学家罗素提出来的。

在一座小城里,有一位自命不凡的理发师。在他的理发铺前竖立着一块招牌,上面写着理发师的告示:

“城里所有不自己刮胡子的人的胡子都由我来刮,我也只给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麻烦来了。谁给这位理发师刮胡子呢?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他就属于自己刮胡子的那类人,但是,他的告示中明确指出他是不给这类人刮脸的。因此他不能给自已刮。

如果由其他人给理发师刮胡子,他就属于不自己刮胡子的人,但是,他的告示中说所有这类人的胡子都是由他来刮的。因此,除他以外的任何人都不能给他刮脸。

看来,这位理发师的胡子只能留着了。

理发师悖论是罗素悖论的一个通俗表述。

罗素悖论是说:

如果所有集合可分力两类,一类是集合本身可以作为自己一个元素的正常集合。那么,所有不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组成的集合属于哪一类集合呢?

在数学中,集合论的严密性使数学得以“绝对严格”的基础。可罗素悸论恰恰揭示了在集合论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这个悖论动摇了数学“绝对严格”的基础,引发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

苏格拉底故事相关文章: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

贝的故事课文原文

《小萝卜头的故事》演讲稿

党史故事100讲建党篇观后感

诚信故事300字

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

红色小故事情景剧

党史小故事3到5分钟

小班学习故事:我们一起看书

红色故事演讲稿5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meiwen/159536.html


《苏格拉底故事【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