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诗歌 > 古代诗歌鉴赏(通用4篇)

古代诗歌鉴赏(通用4篇)

时间:2022-07-01   来源:诗歌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诗歌】

  中国的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鉴赏(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鉴赏篇1

古代诗歌鉴赏

(一)炼字题

1 解释该字的意思      ②画面+手法       ③感情、

例:早上五盘岭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问:“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斗”和“攒”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解答:①斗,意为争斗对峙。攒字意为聚集。江流回转曲折,两岸相互交错,山崖遥望对峙。

②斗,攒两字将山崖人格化,写出了山崖高耸遥望对峙的特点。太阳未出时群峰聚集。攒将山峰人格化,写出了群峰密集的特点。动态针分割线小

③表达了作者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的思想感情

(二)作用类

古诗中的句子,其作用一般是①总领全文②渲染气氛③埋下伏笔④提示下文⑤奠定基调⑥点明题旨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方法:①描绘该句子展现的画面   ②答出上面的任意几点   ③感情

例: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问:“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答:①这两句诗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

2 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

③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④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

注意:例题中③与④可以合并答,也可以分开答

(三)表现手法赏析类

答题方法:①答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分析           ②感情

例: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问:首联使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解答:①渲染,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

2 拟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由送春而牵动了思乡之情。

3 表达了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四)诗句赏析类

此类题一般要从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阐述“志”的内涵或“景”与“情”的关联;

解答方法:①现写出这句诗表达了什么     ②诗句中的表现手法+分析(如(三))

③感情

冥冥寒食雨刘一止冥冥寒食雨,客意向谁亲?泉乱如争壑,花寒欲傍人。生涯长刺促,老气尚轮囷。不负年年债,清诗断送春。

问:诗的颔联历来被称为名句,请简要赏析。

解答:①“泉乱如争壑”,写出山泉猛涨之势, “花寒欲傍人”,写出寒花瑟瑟,楚楚含情之状.

②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渲染出凄凉寒冷的环境氛围

3 寄寓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五)意象分析类

答题方法:①首先说明展现的画面      ②对画面进行具体描述

雨后慰池上芙蓉徐贲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

问:“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

1 作者描写了一个雨后观荷的画面

2 一个雨后新晴的秋日,芙蓉在寒波中寂寞地开着.特点:凋谢枯萎,远离世俗.

古代诗歌鉴赏篇2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意象意境)导学案

一、诗歌的形象内涵

(一)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先想到: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再想到:啼鸟:欢快的气氛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总结: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小结: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二)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解析:江面上静静倒映的明月离我只有几尺远,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光下柔和宁静,这时已快三更天了。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十分安恬。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春雨杏花: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二、诗歌形象的类型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1)自我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2)他人形象(诗中主人公形象)

《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解析——寥落:寂寞冷落。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这首诗很含蓄,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2、景物形象(景象)    这里的“景物形象”特指写景诗中的景象。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写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事物形象(物象)   这里的“事物形象”特指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

如:《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石灰这一物象。它在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然后在烈火中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诗人借石灰寄托自己不畏艰苦的的考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

三、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一)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素材积累:

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术语: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2、方法指津:★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

(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

3、答题示例

◆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中渔翁的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1)概括形象特点:本诗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3)指出形象的意义: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析: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参考答案】

(1)概括形象特点: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总括)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分析)

(3)指出形象的意义: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总结)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解析: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事,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⑴、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1)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2)藕花多处别开门。(3)

(1)次:次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2)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二)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景象)

【解读】此环节即是意象意境的鉴赏。因为“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指的是作者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的。

1、素材积累:

◆分析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分析意境特点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抒情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作者的感情类别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思友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

2、方法指津: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遵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的思维流程进行。即鉴赏流程:意象—意境特点——思想情感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即分析诗歌描写了哪些主要景物:①用自己的语言。 ②描绘出主要景物。

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要答出具体的情感,切忌空洞。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灵活变通】有时第一和第二步的顺序可以变换.有时只需答出意象即可而不必描绘。

3、答题示例

◆下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审题:此题是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

(1)“片云”“孤月”是说自己犹如一片漂浮在远天的云,又象是一轮高悬在长夜中的孤月,意境冷清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解析: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三)如何鉴赏咏物诗(即“事物形象”的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1、素材积累:

表达技巧: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方法指津:

分析思路: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鉴赏流程:

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3、答题示例

◆例1:                   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此诗是诗人任侍御史时,因上书论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所作。

试分析诗中“蝉”的形象。

答:该诗以蝉为题,因蝉感兴,并以吸风饮露,行为高洁,而遭际不幸的秋蝉自比,抒发了诗人的高洁之志以及世道的艰难,自己无辜受害的冤屈。通篇托物感怀,借蝉明志,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作者的不平和悲愤。既是咏物,又是写人,物我一体。

解析——①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犯。 ②玄鬓:即蝉鬓。古代妇女的鬓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像蝉翼的影子,故玄鬓即指蝉。 ③高洁:指蝉,其实是自喻。

西角高墙外,枯瘦的古槐树上,秋蝉在一声声嘶鸣, 狱中囚禁的我,思想的心绪一阵阵渐深。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哎,又还能有谁为我表白皎皎廉洁的一颗心。

这首咏物诗,名为咏蝉,实为自表心迹。诗人抒写了因无罪被诬,无人相信自己的高洁而为之辩白的忧愤。但忧愤之中又有着超然的心态,不愿与俗流为伍。

4、练习训练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古代诗歌鉴赏篇3

一、不同题材诗歌的思想感情特征

1、山水田园诗

(1)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2)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3)厌恶官场,向往隐居生活

(4)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2、边塞征战诗

(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2)状写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情别绪

(3)讽刺并劝诫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4)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间风俗

3、咏物抒怀诗

这种诗往往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即诗人通过对物(意象)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诗人笔下的物具有美感,并寄寓了作者的情怀和志向。

4、咏史怀古诗

(1)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2)怀古伤今,描绘夕盛今衰之景

(3)借古讽今,或者怀人伤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5、赠友送别诗

(1)表达对友人的留恋、思念

(2)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劝勉

(3)表达别时的离情别绪,依依不舍,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

6、羁旅思乡诗(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7、即事抒怀诗

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山河。

二、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的决心

(3)报国无门的悲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之情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2)思念亲友

(3)边关思乡

(4)闺中怀人

4、离愁别绪

(1)依依不舍的留恋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心志的告白

5、生活杂感(伤春悲秋、寄情山水、失意苦闷、吊古伤今、怀才不遇)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夕盛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古代诗歌鉴赏篇4

题型点拔: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题型点拔:诗歌鉴赏中的“分析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3)说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

(2)A.在艺术手法上,第三、第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权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B.拟人,通过“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来表现自己的愁绪,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凄凉。

C.互文,“雨中”与“月中”,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终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使表达的内涵显得更为丰富与深刻。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四川)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3.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05湖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剌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峰,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参考答案:

(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题型点拔:诗歌鉴赏中的“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条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广东)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07山东)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7全国Ⅰ)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指导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抑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表达了苦闷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题型点拔:古诗鉴赏中“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①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头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全唐诗》收录作者为金昌绪,《佩文韵府》认为此诗为盖嘉运所作。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1.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07浙江)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阳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永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7安徽)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5全国Ⅱ)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苦坐”的“影”陪伴着“抱膝苦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题型点拔:古诗鉴赏中“一词领全诗”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2全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题型点拔:古诗鉴赏中“观点不同”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这字用得好,有人认为那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4湖北)

次北固山①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①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参考答案: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二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清新的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狗崽子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人家绕,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著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与散文文本对话的关键词

语文课本里,散文文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散文文阅读对话自然成了学习中的重头戏。从品味语言出发,把握引发作者情感的对象特征,领略作者寄寓的情思感悟,赏析作者构思行文的独具匠心,自然是散文学习必须遵循的规律。可散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和审美意韵,因此在与散文文体对话中自然有其个性的要求和解读的策略。

一、形与神

“形散神聚”是对散文一般特征的概括。“形散”指选材的丰富和行文的自由。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一个全球事件,小到滴水粒沙,都可进入作者的视野。作者在文中尽情纵横想象,驰骋思维。与广博的选材相适应,散文行文的笔法自由,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神聚”指散文不论看起来多么自由“散漫”,但总有统摄全文线索、主题、意韵等。

茅盾的《风景谈》就是一篇形神兼备的佳作,从不同的角度细腻描绘了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等六幅图画,看起来很散,实则聚合在一起共同表现了当时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军民昂扬崇高的精神风貌。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从留恋古诗词中听雨的妙处,到回忆旧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到神思飞度,念起祖国江南雨声,从过去到现在,从大陆到台湾,从白发如霜埋首听雨的现在到活泼飞扬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真可谓思接千载,神骛八极。蒙蒙细雨中寄寓了作者思乡爱国感喟生命的情思。

与散文文本对话中要感知并理清作者所绘之“形”,这里的“形”,或是景,或是物、或是人、或是事,从而把握文本的“神”。“神”既可寄寓在所绘之“形”的背后,也可体现在一些醒目的词句或段落中。如“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就流露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凄苦和愁怨。

二、小与大

散文文本大多形式短小精悍,被称为文学园地里的轻骑兵。散文的“小”不仅指篇幅小,更指它的“题”小,常常追求“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的境界。“小”与“大”在散文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以小见大”是散文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

“小”题的背后常常蕴涵着博大深远的意义。作者常常选取自己生活境遇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作为抒写的对象,把自己全部的生活体验和长期的生活感悟,融合于所吟唱的草木沙石中,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细微与抽象深刻相接,从极“小”见出极“大”。

陆蠡《囚绿记》记叙作者旅居古都北平时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等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于平淡中包孕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感情和民族的精神。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在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中,想起了被幽囚的常春藤。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期望“有一天”重见常春藤心愿,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一枝小小常春藤的背后竟然有如此宏大广博的思想意蕴。

“小”是“大”的凝聚,“微”是“著”的浓缩。“小”的背后,往往关涉着作者对社会、时代乃至宇宙人生的深刻领悟和透彻思考。在与散文文本对话中,要充分感知文中一事一物的细微,探幽览胜,从细小感受宏大,从平凡领略奇特,从局部推测整体,从表象窥实质。

三、情与理

“情”是散文的命脉和魂魄。阅读袒露心迹的文本,仿佛走进了一扇扇敞开的心扉,感知到作者心灵的搏动,倾听到作者衷肠的诉说。阅读老舍先生《我的母亲》,我们会被文中真挚的怀恋之情所感动,眼泪模糊双眼。

散文的情常常与理相依,否则就会流于空泛和空洞。石评梅说:“深刻的情感是经过长久的理智的熏陶的,是由深谷底潜流中一滴一滴渗透出来的。”朦胧的情感由于理性的参与而得到深刻的升华,潜在的理性又因情感的滋润而变得充实。只有在理性的指引下,情感才可能突破个人情感的局限性,而与时代精神和历史相通汇。

余秋雨《道士塔》飞扬的激情因理性思考的介入,给文本打上了沉重的文化反思底色,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披情入理,情理交融。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似盐融于水,不知何者为盐,何者为水。尤其是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在做一个科学的论断,但作者内心的情感却汹涌澎湃,他恨封建暴政,他怨国民麻木,他盼中国走出循环的怪圈,几种感情熔铸于这一结论中。同时文中的议论以作者的情感为内在动力,正是暗夜沉沉之时,作者心潮翻滚,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强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认识,才促使作者在灯下奋笔疾书,发出如此深刻的议论。

与散文文本对话,在陶醉于清醇情感的浓郁芳香时,不要忽略了理性的清澈光辉。

四、虚与实

散文中的“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物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散文的着眼点在“虚”,“实”是为虚而设的。只有“实”十分充盈而富于暗示性,才可以向“虚”转化和升华。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绘了故都秋天各种丰盈充实的平常“实”景:秋晨居民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号称“北国特产”的衰弱“秋蝉”,奇而有味的“北方的秋雨”,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等。我们通过对这些“实”景的揣摩和品味,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物风情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把握到作者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可以触摸到作者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

优秀的散文文本都是处理“虚实”关系的典范。作者往往由“实”生“虚”,以“虚”写“实”,写“实”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虚”,写“虚”是为了升华“实”。如果只有“实”,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只是模仿,毫无生气和灵魂;如果只有“虚”,没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缥缈。

与散文文本对话中,要有品“实”赏“虚”的意识。先品味把握文中“实”之特征,由此生发开去,品悟“实”中所蕴涵的“虚”,然后由“虚”返观“实”之精当传神,这样才能领会散文文本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

突破“贫乏”,让作文出彩

一、敏感的心是写好作文应具备的修养。

作文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个人的主观情感活动,是一种书面的表情达意,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所以,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有一颗敏感而富有人情味的心,成为一个“多情”的人、“善感”的人。这样,面对生活才有真切的感动,才能与生活同速心跳。当我们作为一个感情主体,以各种方式去感受生活时,会为一片落叶而深思,会为一场春雨而欣喜,会为一个灿烂的笑容而感动,于是就有了想倾诉的冲动。当这些情感从我们的心中流淌出来、喷发出来时,就成为真正的好作文。真正的好作文是一种不可扼制的情感的倾诉,而不是单凭娴熟的写作技巧就能获取的。

二、善于捕捉瞬间的触动是写好作文的契机。

若要作文,就要有“意”的抒发,而“情”的流露,有“感”的调动。而“意”“情”“感”均来自对人、对事、对物的真切感受,源于嗅味听触,酸甜苦辣无不具有。哪怕一个字、一个表情、一件小事,只要拨动了我们脑神经中最敏感的部分,就能触发我们的奇思妙想,让我们文思涌动、妙语连珠。尽管这时或许只有片言只语,却依然能够激起“我要作文”的强烈冲动。但细微的感受往往来得模糊而短暂,让人防不胜防。随着美妙瞬间的悄然逝去,“我要作文”的强烈冲动就会烟消云散。因此我们要及时地把握某些美妙的瞬间涌起的写作冲动,哪怕只是点滴奇思,几行妙想,也要不失时机地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只要碰到这种触动,思想的火花就会在外物的撞击中升腾起来,它将带着我们的感触飞翔于笔端,那时即使没有美丽的语言,即使笔触是稚嫩的,技法是粗疏的,我们也能写出动人的篇章。正如叶圣陶所说:“作文贵在有味,最主要的是触发工夫。”

三、间接的人生体验是突破作文内容平庸的法宝。

学生的作文绝不应该局限于自身的生活实录。应真心去感悟生活,用积极的心态去关爱他人,体验他人的生活,感受他人的情感。人则同心,心则同理,他人的生活我们同样可以“感同身受”,同样可以有所感触,激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同时还应关注社会。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社会现象,这将直接影响选材的角度和思考的力量,最终决定作文的深度。谛听来自他人、社会的声音,我们自能拥有另一种人生,作文也就有了一片新天地。

四、精美语段烂熟于心是医治语言“贫血症”的良药。

抄下大量深刻隽永的警句妙语,记下大段诗情画意的优美语段,并非就能使语言顿时生辉。要想真正能在下笔时自然流露,流畅成文,还应多翻多看,随时背诵。只有反复揣摩,认真品味,才能活学活用于自己的文章中。实践证明,多读读诗歌,语言自然凝练;多背背词曲,语言自然优美;多看看杂文,语言必然犀利。醉心于朗诵张晓风的“曾翻阅汉高的白云,曾翻阅唐玄宗的牡丹,曾翻阅陆放翁的大散关的,那风,今天也翻阅你满额的青丝,而你着一袭的青衣,走在千古的风里”,你的语言自然而然地“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沉湎于背诵简贞的“茶一口饮尽,浅腹陶杯内幽然走烟,像五步一徘徊的魂”,即使文章不能如看一路山水,如闻满街市声,如参悟禅意,兼想一路心事,也能有一点“天籁之感”,一点“奇侠风骨”。说到积累与熟记,我们不应该忽视课文与文学读本,毕竟这两者是我们最熟悉的。新教材注重文学性,很多篇目都要求背诵,名篇、重要段落,我们都能脱口而出;如果不用,背诵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语段,语言同样可以增彩。“谁注定你只是一棵又黄又蔫又长不高的小草,谁注定你只是一只漫无目的的漂游的小船,谁注定你只是‘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呢?只有你有了目标这片沃土,小草也可以拔地而起与树比高;只要你有了目标这个掌舵的水手,小船也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你有了目标这双翅膀,小鸟也可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段文字中所引用的句子因为熟记于心,所以顺手拈来,令人叹服。熟记课文中精彩的语段,还可以进行仿写:“鱼儿寻找辽阔的大海,鸟儿寻找无垠的蓝天,老虎寻找浩瀚的森林……他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极限,人类也在寻找中发展自己。”这里仿写的是《黄鹂》中的重要段落,作文因为有了这一段多了几分灵气。所以,读书不仅在于广博,不仅在于积累,更在于熟记。

作文选登:

独倚窗台

高一16学生

被我倚靠过的窗台不计其数,亭台楼阁里雕花的窗台,欧式白漆吊花窗台,现代时尚的玻璃落地窗台……然而上述种种,始终无法留住我飘荡的记忆,唯独是祖屋那扇朴素却不平凡的窗,那个依傍着杜鹃树,常有片片落红旋于其上的窗台,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让我爱上了于窗台独倚时不一样的感觉。

只是一次偶然,经过那个窗台时,我停住了脚步。不知道为什么,有一股奇怪的气息从外飘了进来,似乎来自天涯海角,又仿佛只是来自窗外的街道,携裹着热烈、奇异,浓浓的韵味。我不由自主地倚靠在窗台边,带着一丝莫名,睁大双眼向外张望,也不知道自己要得到怎样的结果。楼下的小巷此刻热闹非凡。巷口的粥粉铺内蒸腾着浓浓的白烟,烟气里肉包子、牛肉粥的气味分子在猛烈地碰撞着。平日出入都会和我们打招呼的店铺老板娘躲在白烟后面摆弄着她的锅碗瓢盆。“一碗猪肉粥。”客人隔着乘杂物的架子下单。老板娘手里忙活着看了客人一眼,便认准了,爽快地答道:“一碗猪肉粥!先找位子坐下。”再看正在吃东西的顾客。有的西装革履,公文包就放在自己的膝上;有的带着小孩,孩子到处乱跑,家长边吃边吆喝着。哈,还有邻家的那双老夫妇,也就在边上有说有笑的,怪不得每次请他们过来吃早餐,他们总摸着圆圆的肚子,说吃饱了。还看那卖豆腐的,推着车子从巷口起到巷尾,叫着“山水豆腐啰!”,“新鲜豆腐花啰!”,一声比一声大,一声比一声有力。突然我家大门敞开,奶奶走了出去,跟卖豆腐的说了几句,卖豆腐的把大勺子伸进车里舀了几勺豆腐花装进袋中,递给奶奶。

扶着窗台,一边是热闹的市井生活,一边是空空的厅堂,真有一种居幽谷而知人世的味道。至此,我便爱上了独倚窗台的时光。午后的阳光在窗外照得正烈,居于窗台之内,吹着室内的凉风,凭着充足光源,细细品读一本小说,是我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此时街外人不多,几个人的细语声,小狗庸懒的吠叫声,停在杜鹃枝头鸟的啼叫声和书中淡淡的意韵缠绵在一起。微风一起,一片绿叶,一朵红花就落在书页上,落在我的手心里。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竟可以如此意地活着。这一切,是此窗此台赠予我的。

对着窗台,可以什么也不做,很浪费光阴以发一下午呆,或是胡思乱想一通。想想时光倒退一百年,一千年,有多少深闺女子,像我这样独倚窗台。盼的是自由,守的是寂寞。易安当年感叹“人比黄花瘦”,写下“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时候,也许也曾当窗而坐,思念此什么吧。看到川流不息的汽车,我又想几十年前人们还只是骑单车,就像王阿姨现在这样——看,她正骑着车载着她的孙子回家呢。于是,又不禁自言自语:“家乡变得真快呀。”

如果没有了窗台前的小巷,如果没有了杜鹃树,如果窗台不是向南而是向北,又如果没有了祖屋这扇窗台,也许就没有了这些关于独倚窗台的加快了。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meiwen/159319.html


《古代诗歌鉴赏(通用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