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随笔 > 教师暑假散文随笔-一个教师的暑假随笔

教师暑假散文随笔-一个教师的暑假随笔

时间:2019-09-02   来源:随笔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随笔】

一个教师的暑假随笔是什么,有什么需要注意到的地方?下面是五度学习网http://www.wudu001.com分享的一个教师的暑假随笔。供大家参考! 

  一个教师的暑假随笔(一)

  个人自学读书笔记

  一、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

  我们是教师,都是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民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夫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引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我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到现在还是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情很快会提上我生活日程中。

  我看到书上的某一片断,总在不停的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家人的态度。我感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的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的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工作了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好人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的实在太少了,有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发展”“教师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新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前进的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要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去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品德高尚的人。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新教育也教育了我,在新教育实验学校,让我有了成长的舞台,我喜欢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学生、工作、家人、孩子。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同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的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是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一个教师的暑假随笔】

  《教师人文读本》给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新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学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的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二、————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期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在于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纵观今天背负着“省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的快乐在哪里?

  “一个人在求学的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然能听见响声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是按排的作业,回家海的完成家长的作业。邻居家的孩子,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管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作业。

  每每想到这,厨卫人模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孩子从繁重“家作”中解脱出来,我会和他做游戏,看他画画,欣赏他唱歌跳舞,引导他读书明理,带他去看路边艺人的奇妙收益......带他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个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记忆中都是五彩缤纷的。

  三————《教师的事迹从哪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我收到了深深的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便作为教师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式比苏霍姆林斯基缩写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他仍想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他像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一个教师的暑假随笔(二)

  《中 国 教 育 报》 第二届“全国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大赛”

  获奖作品

  一等奖

  追寻教师的精神品质——《致青年教师》读后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尹超 2010年9月9日5版

  二等奖

  课堂缘何变得静悄悄——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实验小学 范里 2010年9月16日5版

  教育就是一门慢艺术——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山东省平阴县教师培训中心 王永军 2010年9月23日5版

  三等奖

  站在讲台上 她就是语文——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感 安徽省全椒县实验小学 张业厚 2010年10月21日8版

  我与课本的情缘 江苏徐州铜山县汉王镇中心中学 董宝珠 2010年10月28日5版

  永远不要错过这些书——《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读后感 中央教科所深圳南山附属学校 周其星 2010年6月24日5版

  “大教育书馆”奖

  慎重对待课堂上的价值多元——读《教学作为德性实践——价值多元背景下的思考》天津市复兴中学 吴奇 2010年12月9日5版

  【暑期征文·教育专业组】

  追寻教师的精神品质

  ——《致青年教师》读后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尹超

  时隔多年,吴非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集《致青年教师》出版了。年轻老师们手捧书本,爱不释手,动情处忍不住泪花闪动。封面上白色小楷体字映人眼帘,告诉我这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书中,作者把30年教学经验和教训倾囊托出,教学经验背后留下的则是为人之师的风骨和大爱。

  什么是教师的风骨?风骨是一种信念,一种品格,一种正气。对于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吴非老师用他犀利而又率真的语言回答——捍卫常识。这里的常识可以说是一切泛教育性的伦理和准则。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常识辩护,为人性的正直、善良和德性的美好辩护。不仅如此,我们也应以同样的准则教育孩子。

  作为一位教师,吴非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骨。他擅于发现真理,这些真理并非纯教育性的认识,而是源自生活、源自人生的真知灼见。他敢于批评,而且语言所指之处都是教师群体的软肋。他坚定不移地崇尚真知,提倡教育工作者要光明磊落,要有胸襟胆魄,并从人性美的高度对教师形象进行了极有说服力的论证。可以这样说,他带给我们的信念和操守,让基层教育避免了随风唱和的堕落;他带给我们的反思,让我们避免了在庸俗的体制中推波助澜。坚持这样的正气,中国教师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品格。

  

【一个教师的暑假随笔】

 

  除了师者的风骨,《致青年教师》给人的另一种感动,就是教师的大爱。

  大爱是什么?从吴非老师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大爱是有一颗装着学生的心,必要时甚至可以把它掏出来。大爱是自然与理性同在,在遵守教育伦理的同时让孩子看到“星空”,看到“辽阔”。大爱是不放弃理想,是敞开博大的充满诗意与童真的心,毫不掩饰地、直率地表达爱与憎,敢于突破寻常教育规训的条条框框。大爱是干脆作为一个儿童,沉醉于孩子们的图画与歌谣中,体验纯粹的诗意与快乐。

  有学生问吴非老师,时隔十多年,你最看重我们身上的什么?吴非老师坦言,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们的成绩,而是对他们“人”的认识。吴非老师还说“我们都有不一样的志趣”,他指出,人们对老师的希冀与苛求未必都是有益而且合理的。

  生活中,吴非老师让我们做一个情感健全的真人。面对学生的冷酷自私,我们可以愤怒;面对个人智慧无力解决的教育困境,我们可以悲伤无助。在这里,德育学者们要求教师要永远“敦厚温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信条并不总是有用的,而教师真实的表情,包括流泪、发火,都有利于学生人性的苏醒。

  作为特级教师的吴非还把半生积累的教育艺术倾囊相授:“在和学生对话时,你可以学习传教士的虔诚,但是你不要在学生面前扮演圣徒,不要把和学生的谈话当作布道。可以经常说些学习以外的事,如果和学生的谈话全是围绕学科学习,对学生很不利。谈话不要带着目的,不要让学生认为你有机锋城府。”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展现自己真性情的作品,其可贵之处,除了一如既往的质朴、大气以外,还在于它以一种对人生哲学进行审美的形式扣人心扉,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针砭人生各种心理痼疾,这让此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边界,直指整个“人生”。

  课堂缘何变得静悄悄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实验小学 范里

  暑假想出游,想读书,然而总有意想不到的人找你,预料不到的事烦你。想要坐定看一本书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书,真是很难。

  在碎片拼出的空闲里,我遇到了佐藤学,遇到了他写的《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日本东京大学教授,20年间共访问过1000多所学校,参观过7000多间教室,他的文章“多使用日常语言来描述具体形象”。读他的书,你看不到居高临下的做派,看不到引经据典的铺陈,看不到诘屈聱牙的矫情,有的只是同事交流一般的随和,却又在不经意间,让你点头连连,大呼精彩。

  “日本小学教室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在欧美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之后,越往上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渐渐地成长起来。与此相对,为什么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

  这段描写是很多读过此书的老师不能忘却的情景,中日两个国家虽然隔山阻水,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教室里的生态又多么相似。

  去年,我在墨尔本一所学校停留了一周,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形。学校都是小班教学,没有统一教材,老师驻室办公。孩子和老师就像家人一样,相互熟识,亲密无间。老师对每个孩子的秉性了如指掌,顽皮的孩子叫到跟前耳语几句,就撒娇而不撒野了。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席地而坐,听课的时候想坐就坐,想趴就趴,喝水如厕只要不影响别人就行,形式上十分自由,但是孩子们的眼神都聚焦在一起,他们凝神静听,不管是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真是到了形散神不散的意境。要是有不听课捣蛋的怎么办呢?那就“一边凉快去”。我就看见教室一角单独坐着一个面壁思过的孩子,猜想是受了惩戒了。

  在这点上,源于德国的华德福学校的教育观念更令人深思。他们的课堂上,老师既不表扬谁,也不批评谁。让孩子在参与活动时,不为了表扬而活动。反观我们的课堂,在我们的教育失去最初的创造力后,表扬和惩罚作为外在的学习推动力,已经渐渐地异化成为学习的唯一动力,这难道不是值得我们反思吗?【一个教师的暑假随笔】

  我们喜欢热闹的课堂,众生喧嚣中,小手高举,小脸通红。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他们,只顾自己的表演,对于别人的发言不愿意认真倾听,常常赶教案的进度,把学生的发言引导、驱赶、逼迫到自己的预设轨道里,就算大功告成。但是,这难道是老师的过错吗?在教材统

  一、进度统一甚至作业统一的环境中,老师和学生不都是“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吗?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先生认为除了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程等原因之外,还有我们的学校文化,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等,使得日本的幼儿园、小学与初中、高中的课堂生态有了如此明显的不同。他认为,长大的学生会尽力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中学生拒绝发言,面无表情地坐在教室的情景,不仅仅是中学任课教师的责任,幼儿园、小学的教师也必须对此负责任。

  而我觉得,佐藤学如果能联系东西方文化差异等方面看待问题,他就不会把棒子仅仅打

  在老师身上了。国外机场、商业大街人流如潮,却安静有序;市民公园风景如画,却不见人群拥挤,更没有嘈杂声响,他们追求自我,也尊重环境,在默契中得以和谐共存。再看看我们这片喜欢热闹的土地上,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挤,广场、街头都是大妈大婶扭秧歌、扇子舞,公园、茶室更是拉嗓子,唱大戏,这种卡拉OK式文化熏陶下的市井民风是如此的不同。

  教育就是一门慢艺术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山东省平阴县教师培训中心 王永军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部著作我已记不清看了几遍,但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受,我也将“教育是慢的艺术”当作自己执教的座右铭,而最近的一次美食之旅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领悟。

  家居的小区门口新开张了一家餐馆,美其名曰“好滋味慢餐馆”。只见过快餐馆却没听说过慢餐馆,这名字起得可谓别致,我们一家三口便禁不住前去探个究竟。进得屋来,只见房间不大,却是窗明几净,透着清爽。店里只有中年夫妻二人,听口音像是吴越人士。老板娘微笑着迎上前来让座,手脚麻利地冲茶倒水。茶甘香如兰,竟是地道的西湖龙井。老板笑道,刚从杭州老家寄来的。夫妻二人并不催着点菜,随手打开了CD,绵软的吴音缓缓飘散开来,却是王文娟版的越剧《红楼梦》,优哉游哉地品茶听戏,仿佛置身江南水乡。一壶龙井下肚,肚子也开始咕咕叫起来,便叫了老板娘点菜。老板娘递上的菜单像高档楼盘宣传册般精致,随手翻看果然是别有洞天,每道菜谱不但有精美的图片,而且还附了“菜品人生”表述菜的来历和典故,饶有一番情致。

  那杭州名菜“西湖醋鱼”,又名“宋嫂鱼”。相传宋代西子湖畔住着打鱼为生的宋氏兄弟,恶棍赵大官人见宋嫂颇具姿色,便谋害了她的丈夫,又欲加害其小叔。宋嫂劝小叔外逃,行前用糖醋烧制了一条草鱼,寓意生活甘甜之后勿忘昔日辛酸。后来做官的小叔偶然吃到了肉质鲜嫩、甜中带酸的醋鱼,便辗转找到隐居的嫂嫂,“西湖醋鱼”遂和故事一起流传下来。一盘“醋鱼”竟寓意了五味人生。【一个教师的暑假随笔】

  老板娘推荐的“干炸响铃”也蕴藏着一个故事:古时恶霸唆使无赖到小酒馆闹事,专点没有的豆腐皮,并扬言要砸掉小店招牌。只见一位好汉跨上黄膘马挥鞭而去,片刻间却听得马铃儿叮当,好汉已手托豆腐皮出现在小店门口。店老板感激万分地为好汉烹制下酒菜,把豆腐皮卷成了马铃儿形状干炸,入口时只听声脆如铃,“干炸响铃”就这样问世了。婉约江南竟也有这等豪爽轶事!

  趁着等菜的工夫,便向老板娘打探这“好滋味慢餐馆”的来历,老板娘悠悠而谈:他们原来一直做快餐店,钱也没少挣,可常年早出晚归身心俱疲,年龄大了就想换一种活法。就像新开的这家“好滋味慢餐馆”的店名一样,好滋味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说话间,两道菜已然上桌,老板娘笑辞道:“您几位请慢用”。仔细品尝着“西湖醋鱼”的酸甜,耐心咀嚼着“干炸响铃”的酥脆,果然发现有别样的滋味„„

  走在回家的路上,依然感到唇齿留香。人的一生不正像品尝大餐一样吗?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时,才能更好地体验五味人生的苦辣酸甜。可是现代社会车水马龙、步履匆匆,越来越多的人在浮躁中迷失了方向,哪里还有时间重新审视自我?生活即教育,生活如此,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中考、高考夺标,教育者们早起晚归忙于“填鸭”。为了迅速吃饱,孩子们扑在知识的面包上狼吞虎咽„„而当问及“烤鸭”和“面包”的滋味

  时,学生们却是一脸的茫然。一俟高考结束,总会有毕业生把书本付之一炬高呼道“解放了!”难道教育形同扼杀,学校竟似监狱?

  而近年来教育界急功近利之举还少吗?幼儿班学校化、变态的“奥数”热、爆炒高考状元„„人们为眼前的名利所诱惑,不惜饮鸠止渴。教育是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和发展周期;教育更是一门艺术,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书本知识,更要给予他们人生的价值与理念。从事教育工作就必须耐得住寂寞,留得住希望。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如享用一席色、香、味俱全的盛宴,重要的不是吃饭的速度,而是欣赏、咀嚼、品味、内化的过程,尽情享用美食所给予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愉悦。吃饭不仅仅是为了求饱,还应当成为一种享受。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升学,更应该成就学生们做人的根本。教育就是一门慢艺术。

  站在讲台上 她就是语文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感

  ■安徽省全椒县实现小学 张业厚

  没有想到,在这个炎炎的假期,《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能带给我如此多的愉悦和幸福,连着读了两遍,还是不忍释手。作者薛瑞萍仿佛就是年龄稍长于我的同事,在每一页里与我侃侃而谈。我为她的真诚和朴素而感动,为她对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的率性和驾驭之力而慨叹,更为她的博览群书和语言功底而深深折服。

  我初以为书名有点矫情,近年来读的教育随笔中就有一些属于这种风格。但是,这本书的开篇《不说爱》像一阵清风刹那间吹走了我的疑虑——“现在我发现,我连尽职都谈不上,我之所以努力,是因为除了教书,别的什么也不会。这一行再干不好,就只有喝西北风了,而且,我是那么贪婪地想得到尊敬。所以,我的敬业,骨子里透着自私呢。”这可看作一句大实话,也可看作自嘲,其中满含着真诚和自信,一下子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引导我饶有兴趣地读下去。

  薛老师的真诚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她不掩饰对借读生曾怀有偏见,但当借读生赵亮转学后,她又进行自责式的反思:“我对他笑得太少„„从今以后,无论是谁,只要进到我的教室,喊我一声‘老师’,就是我的孩子。”她的教师观有点不符合传统,她说:“我痛下决心,决不把工作带回家。„„身为教师,最反感的就是‘春蚕’、‘红烛’之类的比喻,不是因为它的滥俗,而是因为在它的背后,隐含着对教师的深刻愚弄。”她的话不卑不亢,不忸怩作态,可谓字字珠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如果一个老师缺少了“真”,又怎能教出“真人”呢?所以在她的课堂里,才有学生与她毫无顾忌地争辩。这种民主的学习氛围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早已成了师生之间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作为班主任的薛老师除了智慧,还有狡黠与可爱。当调皮的张源带电子宠物被同学揭发时,张源也揭发大多数人同样带有电子宠物。一场轰轰烈烈的“清剿”风暴似乎正在酝酿。此时,为了让众多双眼睛不再盯着张源,薛老师巧妙地给他指出了两条路。“无论如何,学生不能成为管理的工具。保护他,教给他做人处世之道,这才是我们班主任的职责„„”我相信,薛老师已不仅是把班主任作为一种工作,她对学生的大爱隐含在她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只是她“不说爱”而已。对于学生的告状,薛老师认为“烦”,可又不能少,因为可借此了解班级的状况。为此,她引导小胖墩儿不告状,又引导学生学会告状。拥有玩魔方一样管理智慧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的爱戴呢?作为她的同行,我是深深仰慕。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薛老师有自己的思想,不唯教材教参,“绝不上违背理性

更多相关内容:
《教师暑假散文随笔-一个教师的暑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