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政治教案 > 【三国志11】三国志 曹操

【三国志11】三国志 曹操

时间:2012-09-23   来源:政治教案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政治教案】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 [晋] 陈寿 撰 / [宋] 裴松之 注 。下面是www.01hn.com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三国志 曹操,供大家参考!

  三国志 曹操

  【摘要】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所体现出的曹操,在后世是颇具争议的一个人,《三国演义》中被定性为“乱世之奸雄”,是一个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形象。《三国志》又将曹操视为当世之英雄,有悬壶济世之才。

  【关键词】《三国演义》 《三国志》 曹操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部作品对曹操的描写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定性为“乱世之奸雄”,是一个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形象。《三国志》又将曹操视为当世之英雄,有悬壶济世之才。其实无论是文学描写还是史实记录,曹操都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加上唯才是用的一系列政策,统一了北方。对于曹操的形象分析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仍然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

  一、曹操形象的对比分析

  (一)史料对于曹操的记载

  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呢?首先,《三国志》中的曹操,机智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有济世之才。曹操机警,有胆识。《三国志?武帝纪》中描写到:“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yu)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这里的描写,给予曹操极高的评价,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仿佛孙吴”。他还说:“先帝每称操为能”,说明了刘备对曹操的才能也是给予充分的肯定的。随后在《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大力宣扬了曹操的文治和武德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原文这样写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一直到西晋末年,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都是肯定性的,这即和当时作者和史学家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关,也和魏晋时期人们的英雄观念有密切联系。

  (二)两部作品中曹操的对比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所体现出的曹操,在后世是颇具争议的一个人,《三国演义》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性格特征的人。《三国志》不是这么描写,也不可能这样描写,前面说过陈寿是西晋的大臣,而西晋承袭曹魏,《三国志》就属于当代史,对曹操的描写则可能较为隐晦。我们暂且不论孰是孰非,且看两部作品的对比描写。

  1、曹操的政治才能

  首先,《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一个旷世奇才。他的机警和魄力表现在他的执政能力和统筹全局的能力等方面,如兴平三年,曹操同刘表张绣战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曹操)军前后受敌。公乃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之,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曹操同马超,韩遂战于潼关。曹操“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 又用贾诩计谋,离间马超,韩遂,最终大破之。曹操对于全局的统筹能力不仅是在对战争的掌控上,也体现在曹操治理属地的方面。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上的一个很成功的策略和手段。

  其次,《三国志》中的曹操还有着高超的政治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上的一个很成功的策略和手段。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自到洛阳晋见汉献帝,随后就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至此,曹操开始了他诛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诸葛亮对刘备评价曹操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段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是给予了肯定的。

  2、曹操的军事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始终是“奸雄”的代表,作者对于这些经典的战争,更多的是在表现曹操的残暴,虚伪的一面。刘备为吕布所追,曹操的谋士荀彧曾劝他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他却待刘备如兄弟,且出兵助刘备攻吕布。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听听他内心的独白:“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心。” 而且当时在攻打徐州,刘备受万民拥戴,曹操自然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果不其然,徐州最后落入曹操手中。《三国演义》突出的不是曹操的军事才能,而是阴险狡诈的心机和谋略。我们对比《三国志?武帝记》来看,文中描写曹操具有孝行,“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曹操举孝廉为郎后,曾任一些地方官,为官期间,多有作为,政绩显著,“百姓喜悦”。

  二、曹操形象被歪曲的原因

  汉末,社会动荡,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达到一个顶点,人民生活疾苦,天灾,人祸,各种矛盾一触即发。在这历史关头,曹操以一己之力,运用高深的谋略,成就了一代霸业,化解了社会危机和矛盾。于是社会就把“英雄”的桂冠给了曹操。

  到了唐朝和北宋以前,曹操在上层统治集团中的声誉都很好,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明确的称曹操为英雄:“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北宋时真宗命重修曹操庙宇,左丞相穆修在《毫州魏武帝帐庙记》中颂称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先显盛大之业于来世”。

  东晋末年至刘宋时期,封建正统思想得到确认,这个时期曹操的形象开始走向反面,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对曹操的形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其中以《曹瞒传》和《异同杂语》为代表,二者的倾向十分明显,对曹操丑陋的一面加以扩大化,从此曹操“奸雄”“汉贼”的形象开始慢慢形成,这也成为《三国演义》中塑造曹操形象的基本依据之一,罗贯中为宣传封建统治者的正统历史观,就肆意歪曲历史,贬斥曹操。这是不公平的。

  明代思想家郑思肖认为:“正统者,配天地,立人极,所以教天下以至正之道。彼不正,欲天下正者未之有也,此其所以不得谓之正统 。”“正统”观点是史学家评价历史是非的重要根据,三国历史本身就有着“正统”和“非正统”之分。虽然历史上关于曹操和刘备谁为“正统”谁为“非正统”,从西晋开始,不同时期的的史学家就有着不同的观点,到了罗贯中这里,《三国演义》指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具有皇族的合法性,名正言顺,于是刘备就是汉室的继承人,而曹操就是乱臣贼子的形象。

  近代的研究者在研究三国历史的时候,对曹操的评价才较为客观,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更是从历史的高度给予了曹操英雄的评价,1959年,翦伯赞发表了《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的文章,他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也是杰出的政治人物。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要把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真实分开来看。

  作者简介:

  李昕颖,女(1987—)民族:傣族,籍贯:云南省弥勒县,就读于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陈 巧,女(1992—),民族:汉族,籍贯:重庆市巫山县,就读于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jiaoan/2574.html


《【三国志11】三国志 曹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