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历史教案 >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2021-03-14   来源:历史教案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历史教案】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

  1.(2019·洛阳一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C.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D.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2.(2019·承德联校质检)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

  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3.(2019·济南期末)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这反映出当时()

  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C.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D.共和政体不断完善

  4.(2019·榆林一模)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谈到新文化运动时引用时人观点说:“中国人没有语法不科学,书写说话不科学,太不像话,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据此判断新文化运动()

  要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B.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C.具有鲜明的西化色彩   D.以改变文字来改变社会

  5.(2019·凉山模拟)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

  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由此可知立宪派()A.主张西学中源说

  质疑西方宪政制度意在减少立宪阻力D.力促中西民主结合

  6.(2019·昆明二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

  学浅释》;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民约论》。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C.表明士人对传统文化认识趋向理性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7.(2019·濮阳模拟)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D.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

  8.(2019·东北五校质检)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

  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B.引入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    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    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11.(2019·石家庄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

  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10.(2019·洛阳统考)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

  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C.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

  11.(2019·日照调研)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12.(2019·惠州模拟)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

  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二、非选择题

  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

  京条约》里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

  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

  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宋思想家叶适)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

  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材料二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

  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一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人及知识界力主“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梁漱溟是不赞同的。他第一次在北大开课时便对“打倒孔家店”的学生说:“我此来除为释迦、孔子解释发挥外,更不做别的事。”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更是大胆地批评了新文化运动“向西走”的不对,公开声称要“向东走”。他

  称“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来得高妙”。他断言: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刘友梅《梁漱溟:世界文化未来

  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子时代的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叶适、谭嗣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及各自目的。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胡适、梁漱溟文化主张的共同倾向。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12:CAACCDDCACBA

  答案(1)夷狄观变化: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史实: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因素:在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答案(1)不同:更多地继承了孟子的思想;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主张;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任答2点即可)共通之处:都否定孔子以后的儒学,都认为孔子及其以前的学术才是真正的儒学;都认为当时的儒学应该

  改变。目的:叶适为了回归原始儒学(孔子时代的儒学);谭嗣同为了宣传维新变法。

  倾向:存在绝对化的认识。态度:辩证看待、继承发展、改造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jiaoan/146627.html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