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 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

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

时间:2019-04-24   来源: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词】

欢迎来到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好词好句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篇一
《小议古代含“致谢义”的词语》

小议古代含“致谢义”的词语

作者:韩宇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09期

摘 要:“谢”的古代的中心词义是道歉,后来,一般词义感谢渐渐成了“谢”的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从中国古代含有“致谢义”词语的使用、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古人的致谢更倾向于礼节仪式、实际行为和心理活动,而非言语本身。

关键词:古代汉语;致谢语;文人作品

“谢”字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解释为:“谢,辞去也。辞,不受也。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此谢之本义也。引为凡去之称,又为衰退之称。俗谓拜赐曰谢。从言射声,辞夜切,古音在五部。”可见,感谢义并不是“谢”的本义。“谢”的古代的中心词义是道歉,后来,一般词义感谢渐渐成了“谢”的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而“道歉”却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最后完全消亡,只以语素的形式存在于“谢罪”等现代汉语复音词中。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解狐举邢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之

曰:„子释罪,敢不下拜。‟曰:„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汉书·张安世传》:“尝有所荐,其人来谢。”这里的“谢”与现代的意义一样,指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予表示感激。此义在上古不多见。

古代汉语中存在大量含有感谢义的词语,例如:谢步,亲友前来拜访或庆吊,事后赴其家回拜表示感谢。谢忱,感谢的心意。谢表,旧时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

谢允,旧俗男方订婚,向女方送礼拜谢。谢帖,旧时受人礼物后表示答谢的回帖。 谢柬,即谢帖,感谢信。谢荷,犹感谢。谢恩,对别人的恩惠用礼节表示感谢。

谢候,答报致谢。谢酒,宴会结束,道谢告辞。谢情,感谢。谢启,旧时对人表示答谢的一种文体。谢将,感谢。谢笺,答谢的信。谢词,在各种仪式上表示感谢的话。谢贺,犹感谢。谢幕,演出闭幕后,观众鼓掌,演员站在台前向观众敬礼,答谢他们的盛意。谢意,感谢的心意。谢犒,酬谢犒劳。谢赏,感谢上级或长辈的赏赐。谢仪,即谢礼,酬金。谢德,感谢恩德。谢谒,进见拜谢。感知,感激知遇。感刻,感激之情,铭刻于心。感契,感激铭记。感荷,感谢。感恩,感怀恩德。感恩图报,感激他人对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感恩怀德,感激别人的恩德。感感,感激。感铭,感激而铭记于心。感激,衷心感谢。感激涕零,感激得掉下眼泪,形容非常感激。感谢,因对方之好意或帮助而表示谢意。

此外,含有感谢义的词语还大量出现在历代文人作品中,比如:

《宋书·庾登之传》:“登之与晦俱曹氏婿,名位本同,一旦为之佐,意甚不惬。到厅笺,唯云„即日恭到‟,处无感谢之言。”

元商挺《潘妃曲》【双调】“谢天地,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一回:“感谢诸位豪杰不避凶险,来虎穴龙潭,力救残生。”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赵大架子回称:„谢谢。‟”

汉语成语是中国人长期以来语言使用的结晶。表示感谢义的成语有恩恩相报、感恩戴德、结草衔环、千恩万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施恩望报、食毛践土、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投桃报李、忘恩负义、畏威怀德、香花供养、谢天谢地、一饭千金、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含有感谢义词语的发展情况,其大量存在说明表达感谢是古代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现在我们使用的致谢语相比,古代这些含有感谢义的词语显示出古人的致谢更倾向于礼节仪式、实际行为和心理活动,而非言语本身。

参考文献:

[1]钟卫,彭贵川.关于经典诵读的一种哲学立场:基于主体间性自觉的诵读[J].学术交流,2012(9):42-44.

[2]张欣.文本细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3]钟卫,彭贵川.关于经典诵读的一种哲学立场:基于主体间性自觉的诵读[J].学术交流,2012(9):42-44.

[4]肖雪莲.经典诵读情感价值的意义生成[J].时代文学,2012(11):184-185.

[5]林晓玲.浅析汉语富有文化内涵的四字格成语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英译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

[6]刘芳.行业语的泛化及其认知基础[J].语文学刊,2010(8).

[7]李传军.类固定短语生成的类推机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

作者简介:韩宇,女,1981.2,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一小,研究方向:词汇学。

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篇二
《文言文:古今异义》

Ⅰ、 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Ⅱ、古今异义的种类:

1. 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 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 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4. 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5. 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④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⑤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6. 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练习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②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③ 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7. 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 愿为市鞍马 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Ⅲ 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 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Ⅳ 综合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⑤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⑥ 属余作文以记之 作文: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篇三
《古代表示升迁的词语》

古代表示升迁的词语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6.授:授予官职。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9.复:恢复原职务。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

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徙齐王信为楚王。

2《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5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4.超迁:越级升迁。

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6.超擢:破格提拔。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提升。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7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如①《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②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

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篇四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

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没了朋友。‚忝为著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列子〃杨朱》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认为大豆是美味,卷耳茎、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还向乡豪夸赞。乡豪拿来一尝,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样难受,还闹了肚子。乡里人都嘲笑、怪罪这个人,这个人很惭愧。后来人们就以‚芹献‛作为菲薄的礼品的代称。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不是‚单独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

人们常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急就章‛,意谓自己匆忙完成,难免

粗疏。‚急就章‛和《急就篇》有关。《急就篇》又名《急就》,是汉代学童的教科书,全书无一字重复。传为汉代史游作,魏晋时期颇为盛行。该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因首句有‚急就‛二字,后因以为名。另有一说是遇到难字,缓急可就而求。后来人们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缺乏深思熟虑。

在谦辞中,‚窃‛也常用于自称。如:‚窃闻‛‚窃思‛‚窃以为‛。‚窃‛显然不是盗窃义,该怎样正确理解呢?‚窃‛本义为盗贼。引申为偷盗,又引申为私下和私自。《辞海》对‚窃‛这一义项的解释是‚犹言私,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窃闻‛即‚我私下里听说‛,‚窃思‛也即‚我私自忖度‛,而‚窃以为‛则可以理解为‚我个人认为‛。与‚盗窃‛的‚窃‛没有关系。

‚续貂‛用于谦称续写别人的著作。‚续貂‛,也叫‚狗尾续貂‛。‚貂不足,狗尾续。‛貂,一种毛皮珍贵的动物。古代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晋代朝廷任官太滥,貂尾不足,以狗尾代之。因以讽刺封官爵太滥。后比喻用差的续在好的东西后面。

归还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礼貌地称作‚璧还‛。这一说法和《史记》中的一则故事有关。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恐给予璧而不得城,蔺相如愿意奉璧前往,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后用‚完璧归赵‛比喻物归原主,简缩为‚璧还‛。

请托他人或表示感激他人时,常会用到一个敬辞‚鼎力‛,比如

‚多蒙鼎力协助‛。‚鼎力‛的‚鼎‛的意思是大。‚鼎‛,本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物,同时也是古代社会很重要的礼器,象征着王位和权力。由此‚鼎‛字引申出重大、重要等义项,含有明显的褒扬色彩,用来指称对方行为时,也就具有了尊敬的意味,如‚鼎力‛‚鼎言‛。

外交场合常用的一个敬辞是‚阁下‛,如‚总统阁下‛‚**阁下‛。‚阁下‛之称由来已久,本义指楼阁之下,借指在楼阁之下待命的下属人员。为了表达对在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不直呼其人,而转呼其侍从者转告之,‚因卑以达尊‛。这样,‚阁下‛就逐渐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称。

尊称别人的妻子,最常见的称呼是‚夫人‛。‚夫人‛一词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诸侯的妻子称作‚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员的妻子封为‚夫人‛。后来用‚夫人‛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对方身份的意味。

形容别人的言论、教诲使自己获益匪浅,有一种说法叫‚如聆梵音‛。‚梵‛来自古印度的梵语,对应的词是brahma,意为清净。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发出的声音为‚梵音‛,亦泛指佛、菩萨的声音。《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由‚佛‛入‚俗‛,俗语中把别人的言论、教诲等比作‚梵音‛,是一种美誉。

在祝贺别人搬家或者官职升迁时,常常会用到‚乔迁‛一词。‚乔迁‛语本《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义为高大的树木。后因以‚乔迁‛‚迁乔‛贺人迁

居或升迁。

在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或者照顾时,有一种礼貌的说法叫‚垂青‛。‚垂青‛一词中的敬意,来自‚垂‛字。垂,本谓挂下、悬挂,引申为伏、俯;用‚垂‛来称说对方的动作(比如‚垂青‛‚垂问‛‚垂察‛等),就隐含着对方的品德、学问等比自己高,对方施加于自己的动作是‚上‛对‚下‛的行为。‚垂青‛的‚青‛即青眼,与白眼相对而言。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表示对人尊重或喜爱;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现出眼白,表示轻蔑或憎恶。

与人初次见面或结识时,为了表示礼貌,可以用敬辞‚识荆‛。‚识荆‛的‚识‛,义为认识;‚荆‛,指韩荆州,即韩朝宗,唐代荆州长史。语本唐代诗人李白的文章《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后因以‚识荆‛为初次识面的礼貌用语。

某一事业或派别的首创者,常被人们尊称为‚鼻祖‛,指某一事业或学问的首创者。‚祖‛,本指始祖、祖宗,比喻创始人。那么这里的‚鼻‛字怎么理解呢?这里的‚鼻‛和‚祖‛是同义语素。‚鼻‛,本指呼吸及嗅觉的器官,不过在汉语方言中,至少在汉代就有将其当作‚创始、开端‛义的用法。扬雄《方言》第十三:‚鼻,始也。‛

‚尊‛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敬辞,‚尊兄‛‚尊亲‛‚尊夫人‛等即是。‚尊‛的本义是‚酒器‛,即后来的‚樽‛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酒必实于尊以待酌者……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古人饮酒,十分讲究礼仪,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篇五
《古代谦词》

古代谦词、敬词及雅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没了朋友。“忝为著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列子•杨朱》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认为大豆是美味,卷耳茎、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还向乡豪夸赞。乡豪拿来一尝,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样难受,还闹了肚子。乡里人都嘲笑、怪罪这个人,这个人很惭愧。后来人们就以“芹献”作为菲薄的礼品的代称。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不是“单独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

人们常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急就章”,意谓自己匆忙完成,难免粗疏。“急就章”和《急就篇》有关。《急就篇》又名《急就》,是汉代学童的教

科书,全书无一字重复。传为汉代史游作,魏晋时期颇为盛行。该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因首句有“急就”二字,后因以为名。另有一说是遇到难字,缓急可就而求。后来人们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缺乏深思熟虑。

在谦辞中,“窃”也常用于自称。如:“窃闻”“窃思”“窃以为”。“窃”显然不是盗窃义,该怎样正确理解呢?“窃”本义为盗贼。引申为偷盗,又引申为私下和私自。《辞海》对“窃”这一义项的解释是“犹言私,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窃闻”即“我私下里听说”,“窃思”也即“我私自忖度”,而“窃以为”则可以理解为“我个人认为”。与“盗窃”的“窃”没有关系。

“续貂”用于谦称续写别人的著作。“续貂”,也叫“狗尾续貂”。“貂不足,狗尾续。”貂,一种毛皮珍贵的动物。古代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晋代朝廷任官太滥,貂尾不足,以狗尾代之。因以讽刺封官爵太滥。后比喻用差的续在好的东西后面。

归还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礼貌地称作“璧还”。这一说法和《史记》中的一则故事有关。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恐给予璧而不得城,蔺相如愿意奉璧前往,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后用“完璧归赵”比喻物归原主,简缩为“璧还”。

请托他人或表示感激他人时,常会用到一个敬辞“鼎力”,比如“多蒙鼎力协助”。“鼎力”的“鼎”的意思是大。“鼎”,本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物,同时也是古代社会很重要的礼器,象征着王位和权力。由此“鼎”字引申出

重大、重要等义项,含有明显的褒扬色彩,用来指称对方行为时,也就具有了尊敬的意味,如“鼎力”“鼎言”。

外交场合常用的一个敬辞是“阁下”,如“总统阁下”“**阁下”。“阁下”之称由来已久,本义指楼阁之下,借指在楼阁之下待命的下属人员。为了表达对在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不直呼其人,而转呼其侍从者转告之,“因卑以达尊”。这样,“阁下”就逐渐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称。 尊称别人的妻子,最常见的称呼是“夫人”。“夫人”一词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诸侯的妻子称作“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员的妻子封为“夫人”。后来用“夫人”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对方身份的意味。

形容别人的言论、教诲使自己获益匪浅,有一种说法叫“如聆梵音”。“梵”来自古印度的梵语,对应的词是brahma,意为清净。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发出的声音为“梵音”,亦泛指佛、菩萨的声音。《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由“佛”入“俗”,俗语中把别人的言论、教诲等比作“梵音”,是一种美誉。

在祝贺别人搬家或者官职升迁时,常常会用到“乔迁”一词。“乔迁”语本《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义为高大的树木。后因以“乔迁”“迁乔”贺人迁居或升迁。

在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或者照顾时,有一种礼貌的说法叫“垂青”。“垂青”一词中的敬意,来自“垂”字。垂,本谓挂下、悬挂,引申为伏、俯;用“垂”来称说对方的动作(比如“垂青”“垂问”“垂察”等),就隐含着对方的品德、学问等比自己高,对方施加于自己的动作是“上”对“下”

的行为。“垂青”的“青”即青眼,与白眼相对而言。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表示对人尊重或喜爱;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现出眼白,表示轻蔑或憎恶。

与人初次见面或结识时,为了表示礼貌,可以用敬辞“识荆”。“识荆”的“识”,义为认识;“荆”,指韩荆州,即韩朝宗,唐代荆州长史。语本唐代诗人李白的文章《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后因以“识荆”为初次识面的礼貌用语。

某一事业或派别的首创者,常被人们尊称为“鼻祖”,指某一事业或学问的首创者。“祖”,本指始祖、祖宗,比喻创始人。那么这里的“鼻”字怎么理解呢?这里的“鼻”和“祖”是同义语素。“鼻”,本指呼吸及嗅觉的器官,不过在汉语方言中,至少在汉代就有将其当作“创始、开端”义的用法。扬雄《方言》第十三:“鼻,始也。”

“尊”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敬辞,“尊兄”“尊亲”“尊夫人”等即是。“尊”的本义是“酒器”,即后来的“樽”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酒必实于尊以待酌者……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古人饮酒,十分讲究礼仪,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酒席上,辈分、身份低的人向辈分、身份高的人敬酒,必定要举“尊”。敬酒这一动作和酒器“尊”之间的关联性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固定的联想,于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义,进一步抽象化,获得了敬辞的语用功能。

旧时社交场合或书信往来,常会用到“台甫”“台驾”“台鉴”等词语。敬辞“台”,来源于星宿名。《晋书•天文志》:“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西近

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篇六
《古人在书信中称谓、启词和结语》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

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 、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 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

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 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 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 ,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 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 、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 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 ,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 芳鉴”。

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 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 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 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 ,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 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

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 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 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 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 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

,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 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 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 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 ,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 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 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 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

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 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 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

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 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 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 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

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备。不赘。

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余容续陈。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 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

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 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 。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 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

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

,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 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 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 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

专此,致 专此,祝 专此即请 专此布达,即颂 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

即颂 即请 顺效 顺祝

或为:

此候 此请 顺致 顺颂 即候

或为:

祝颂请 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

恭叩 恭淆 恭颂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请 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

恭颂 恭请 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

谨祝 谨贺

对晚辈:

此询 顺祝 即问 祝(你)愿(你)盼 望

对祖父,颂祝;

起居永福

对父母辈,颂祝:

金安 福安

对尊长:

康安 钧安 崇安 履福 颐安

对女长辈: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

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 岁祺 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

近祺 日祉 时吉 时绥 起居安吉 行止佳胜 工作顺利 台安 大安

当日可达之信,颂: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篇七
《古汉语常用词》

古汉语常用词

1 、逐:(1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2 )引申义:A、追击 B、赶跑、驱逐 C、放逐(古诗文中常见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义: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A、冲撞、触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谒”二字连用,即指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C、干预。

3 、极:(1 )本义:房屋的正梁。(2 )引申义:A、北极星B、最高的地位C、最高准则、标准D、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 E、达到极点、穷尽(动词) F、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 H、非常、最(副词)。

4 、济:(1 )常用义:渡过水流。(2 )引申义:A、过河的地方B、帮助、给济、拯救之类,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 C、受益,得到好处 D、成功、成就事业。(3 )济济(请三声):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 、天:(1 )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2 )引申义:A、天帝、上天 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C、头等大事 D、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 E、把头发剃掉。

6 、道:(1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义:A、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 B、规律、道理 C、思想学说、政治主张 D、理想、志向 E、美好的道德 F、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 H、引导、疏导(后写作“导”)G、遵循 J、称道、述说。

7、过:(2 )本义:走过、经过(2 )引申义:A超过、胜过 B、过分、太甚C、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D、责备、批评E、过访、拜访F、过失、错误。

8、责:(1 )本义:债款、债务(zhai四声)A、收取债款、讨债(动),如本课“往责于东邑”B、索取、要求、责令(ze) C、责问、责备、审问、责罚 D、责任、职责。

9、诛:(1 )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 )引申义:A、要求、索取B、声讨、讨伐C、治罪、惩处D、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10 、相:(1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义:A、相貌;观测命运B、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1、作某国或某人的相2、使作相(名词);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以上各义均读xiang 四声)(3 )用作副词读xiang(一声):互相;.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属偏指一方用法。“杂然相许”

11 、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 )引申义:A、给人饭吃或喂牲口B、-谷类熟食(名词)

注意:1、“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鱼、水果叫“食”不叫“饭”。

2、“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3、“饭”本来是动词,上古也 一般用作动词,名词“饭”是由动词“饭”派生出来的。不能倒因为果,把名词“饭”看作本用,把动词“饭”看作活用。

12 、食:(1 )动词,读shi (二声),吃。(2 )动词,读si(四声),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引申义为:养活,喂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 )名词,读shi (二声),泛指吃的东西。(4 )名词,旧读si(四声),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1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词义扩张后,泛之一般的张开,开启(2 )引申义:A、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B、兴起C、发生、萌生、萌发D、开拓、开僻E、陈述、禀告F、开始。

1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A、发出、产生;兴起B、出发;

使出发、派遣C、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F、表达、抒发、传布。

15 、国:(1 )古义:A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诸侯的封地叫“国”如本课“有国有家。”;西汉,诸侯王的封地也叫“国”。B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国的国都。(2 )今义:国家。

16 、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与“国”相对。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义:家庭。引申义: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

17 、至:(1 )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A、抽象义,到某时B、达到最高的职位C、极、非常(副)D、最完美的(形)

“至”与“到”在“抵达”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往往带宾语。

18 、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 )引申义:A、接触B、知遇、遇合。“遇”可与“接”合成同义复词,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义上相合。这两个词也都有接触的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 )本义:升登,上。(2 )引申义:A、上车、乘车、驾车B、驱马驾车C、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借助、利用、趁机会。(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四声)B、兵车单位—出使C、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 0、先、后

“先” 甲骨文形体从止从人,止就是脚,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如成语“身先士卒”、“争先恐后”。常用的引早义有:A、先做某事。B、带头,做出表率。C、动作 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D、表示时间,在……之前。E、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常表示已故的。F、名词,祖先、先辈。

“後” 甲骨文左边是彳,右边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本义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引申为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主 要用法有:1、动词。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B、延后,推后。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常作状语。如成语“先斩后奏”。3、形容词,位置、 时间或次序在后的。4、表时间,在……之后。5、名词,后代。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除个别书以“后”代“後” 外,上述意义都不写作“后。”汉字简化以后“後”简化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与:

“与”从舁牙[篆文“牙”讹作“与”],本义是赐与、施予,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常用的引申义:A、附和、新附。B、赞许、称道,读yu(四声)。C、参预,读yu(四声)。D、在其中,读yu(四声)。E、介词,跟,同。F、连词,和。

22、解

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 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

B、打开,开放。C、破碎,离散。D、松弛,懈怠。读xie(四声),后来写“懈”。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F、理 解,知晓。

23、读

读:阅读,诵读。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

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

“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B、除去,废除。C、死亡。

25、徒

“徒” 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师徒”连用,泛指军队。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C、特指门徒, 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劳役的人,仆隶。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G、仅仅,只不过。在这个意 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

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泛指保护,保全。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儿的妇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

“造”本义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

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异乡。E、野生的。

29、达、理

“达” 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B、胸襟宽阔,豁达。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D、通行的,共同的。“达” 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 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B、治理狱讼的法官。C、纹理。D、条理,情 理,道理,规律。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 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 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

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B、因……犯罪,触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

“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B、单独,单单。C、副词,仅仅,只不过。

32、适

“適”是形声字,本义是到……去。在这个意义上,“适”和和“之”、“如”是同义词,使用上也没什么明显的分别。“适”和“往意义接近, 用法不同:“适、之、如”都可以带宾语,而“往”在上古汉语中不带宾语。“适”与“嫡、敌、谪”上古时读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古书中“适”和 “適”是不同的两个字,“适”读kuo(四声),主要用作人名。现在以“适”为“適”的简化字。

33、信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义有:A、忠诚,诚实。B、真实,确凿可信。C、副词,表示果真,的确。D、守信用。E、相信,信任,信奉。F、信约,盟约。G、信物,符信。H、外交使臣,传送书信的人。J、信件,书信。K、假借为屈的“伸”。

34、举

“举”本义是两手把东西举起来。引申义:A、捧着、提起。B、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

C、举出,提出。D、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推举。E、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检举,举报。F、做,举动,发动。如“在此一举”。H、拔取,占领。J、包举,穷尽。K、形容词,整个。

35、谢

“谢”是个形声字,从言高射声,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引申义:A、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B、告辞。C、告诉。D、以言辞相问候。E、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F、衰退,消亡。

36、实

“实”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A、财货,物资,实利。B、充实,充满。C、实,谷物。D、实际内容,实际情况,E、忠实。F、副词,实在,确实。

37、直

“直” 的基本意义是不弯曲,跟“曲”或“枉”相对,引申义:A、首先品质的正直,忠直。B、径直,直接。C、副词,简直。D、当着,迎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值”。E、价值,工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F、“直”与“特”古间相近,所以做副词也有“仅仅,只不过”之类的意思。H、特意,故意。

38、利

“利”本义是刀剑锐利,刀口快。引申义有:A、迅速,敏捷。B、顺利,方便。C、利益,好处。D、特指财利。E、特指功名利禄。F、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H、富有,丰饶。

39、受

“受”是形声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两方面的动作,从施事方面而言,“受”具有“给予”义;从受事方面而言,“受”具有“接纳”义。“受”从“接纳又绰为“遭受”。“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也就是说,在表示“给予”的意义上,“受、授”是古今字。

40、诚

“诚” 的本义是指心意真挚,诚恳的思想感情,引申义有:A、真实可信。B、副词,实在,的确。注意:“诚、实、信”三个词在诚实,真实的意义是同义词,区别在 于:“诚、信”用得较多而“实”用得较少,在词义色彩上,“诚、实”较为接近,都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表里如一;而“信”侧重于言语的真实,强调言行一 致。在用作副词上,表示果直、的确的意义上,三者没有显著区别。

41、毙

“毙”《说文》作“ ”,表示向前倒下。引申指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先秦古书中表示扑倒义的“ ”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被改成“毙”,所以现在见到的先秦古书中的“毙”通常仍应解释为仆倒,不能理解为死亡。

怎样抓住词的本义

学习抓住词的本义,对掌握古汉语词汇很有帮助。

首先,抓住词的本义,有助于掌握多义词。古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一个词的义项,少则二三个,多至十几个(其实有些只是根据现代汉语的翻译分析的),一般的也有五六个。例如“监”在古汉语中常见的有六个义项: ①照影。人无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②借鉴。成汤监于夏桀。(《荀子•解蔽》)——成汤借鉴夏桀〔覆亡的教训〕。

③监视。监视四方。(《诗经•大雅•皇矣》)——四方:指天下。

④监督。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就让吴广暂时代理为王,监督众将向西攻打荥阳。

⑤官名。宦官,监。〔卫鞅〕因景监求见孝公。(《史记•橐木记》)——〔商鞅〕通过名字叫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又为官署名,如中书监。

⑥镜子。明监所以照形也。(贾谊《新书•胎教》)——明亮镜子是用来照(人的)形象的。

“副”在古汉语中有七个义项:

①音pī,破开,剖分。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史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的人破开瓜。

②次,贰,位居第二。康居副王抱阗将数千骑,寇赤谷城东。(《汉书•陈汤传》)——康居副王抱阗率领数千骑兵,侵扰赤谷城东面的地区。 ③辅助。为万民副。(《素问•疏五过论》)——作为万民的辅助。 ④符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⑤书籍文献的副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史记•太史公自序》)——把它藏在名山,副本存在京师。

⑥首饰。编发作假髻叫“副”。副笄六珈。(《诗经•鄘风•君子偕老》)笄:插在发髻上的簪。珈:笄上的玉饰。

⑦器物多数配套叫“副”。南郊太庙祭器,令所造两副供用。(《唐会要•祭器仪》)

乍一见,感到“监”、“副”的义项多而复杂,难以掌握。但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义项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各个义项之间,或基本意义相同,或有 一定的引申关系,而且许多义项与词的本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监”,它的本义为“照影”,相当于今天的对镜子看自己的面影。上古的时候没有铜镜一类 的东西,人们只能用器皿盛上水当镜子,所以字从“皿”。后来“监”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则出现了“借鉴”、“监视”、“监督”等意义,这些意义的基本点是一 样的,都与“看”的动作有关,它们之间的差别是由使用的对象不同造成的。“副”是形声词,从“刀”,意义与刀有关。上列七个义项中,只有剖分与刀有关,所 以“副”的本义是剖分、破开。剖分的结果是分为两半,由此引申有“第二”、“副本”、首饰(假就是头发的“副本”)等义。剖分出的两半必然相契无间,由此 引申出“符合”(“符合”是偏正式复合词,

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篇八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初度:指初生之时。语出《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襁褓:泛指背负或包裹小儿所用的东西。后特指未满周岁的小儿。 孩提: 2~3岁的儿童。语出《孟子?尽心》“幼儿时期,孩提之童。” 总角:泛指儿童时代。语出《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语出《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龀,儿童换牙,脱乳齿换恒齿。刚换牙,指七八岁小童。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语出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因为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语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语出《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纪》“小者待年于国”。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指50岁。也称“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语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又称“花甲子”、“平头甲子”。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泛指老人。耄,**十岁的年纪;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语出《对酒》“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鲁颂?宫》“黄发台背”。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以上就是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好词好句。想要了解更多《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好词好句内容哦! 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古人表示感谢 古人表示感谢的诗词 感谢词句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gushi/53694.html


《古人表示感谢的词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