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集)

发布时间:2018-12-20 11:58: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集)

教学目的:

1、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及运用其它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 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地理教学内容,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共五大章内容,其中第二章、第四章是重难点,第三、五章是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本期所教学生,均系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

教学时间安排:

本册教材共17节内容,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3课时 第二章:8课时 第三章:5课时

第四章:9课时 第五章:3课时

计划上半期完成13章的学习,后半期完成45章学习

教学要求

1、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精备细备每一堂课。

2、教学过程悉心讲授,引导学生弄清重点,突破难点。

3、精心设计作业,严格学生认真完成。

4、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力图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让我们走进地理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的]

1、 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 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

难点:使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启发法、 1课时

[教具准备]地图册、小黑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师生有感情的朗诵本章前言,引入

(过渡)什么是地理?地理是研究什么内容的学科?(展示小黑板出示的若干问题)

一、解开地理之谜

1、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黑板上的若干问题,而后各派代表回答,教师略以点拨。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感到疑惑的地理问题呢?

2、 学生提出若干地理问题,教师有选择性的回答

(小结)通过刚才的提问,不难看出,地理这门学科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总述)地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 创设情境:假设从常德出发,到内蒙古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旅行,你会考虑到哪些和地理有关的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2、 设问:你还能举出日常生活中需要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小结)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学好地理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导我们的生活,进一步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懂得确认方法,知道天气和气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不但如此,在我们的生产建设中,也离不开地理。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1、展示小黑板上的问题,学生分组探究,各派代表发言。

(小结)无论工农业生产布局也好,还是农业生产也好,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新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条件。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1、引导学生看图P41-3,揭示荷兰风车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看图P51-6,揭示阿拉伯人的服饰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学生齐读P4文字,了解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课堂小结]

派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P5活动12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解开地理之谜

与日常生活 与生产建设 与风土人情

[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学地理

[教学目的]

1、学会看地图,并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2、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3、通过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地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

难点:弄清比例尺大小与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地图册、常用图例符号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拿出课前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抽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教师对此评价。

(过渡)通过刚才的了解,同学们绘制的地图都很认真,但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在本节课解决.

1-17、设问:你的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2、引导学生阅读P61-7、图2-8,了解地图的绘制过程

3、小结:用绘制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区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就成为一副地图。

4、设问:庞大的地图家族中,地图可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类型?(学生看书回答)

(过渡)尽管地图种类繁多,但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三要素

一、 方向

(过渡)阅读地图,一般要学会看方向,你知道在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

1、 教师板画一个“米”字行,由学生填注方向

2、 检测:AB的什么方向?BA的什么方向?阅读P71-10,回答:国际机场在北大屿郊野的什么方向?

(过渡)在地图上,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定方向的方法?各是怎样定方向的?(围绕教材最后一段文字自学)

3、 学生回答,教师举例具体讲解如何利用指向标确定方向。

4、 设问:在野外,如果没有地图的情况下,你有哪些定方向的方法呢?(学生讨论回答,而后教师结合P8活动系统讲述,重点突出太阳和手表定向)

5、 学生完成P10活动1

(过渡)在地图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的符号以及标在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这就是图例和注记

二、 图例和注记

1、 解释图例和注记的含义

2、 引导学生熟悉图1-17的各种图例,注意区分相似的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差别

3、 学生快速熟悉,而后抢答小黑板上的图例符号

(过渡)我们熟悉了图例和注记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了

4、 引导学生阅读P91-16,查找运河、长城、首都等图例。

(小结)学生小结重点,教师点拨

(复习提问)地图上有哪两种定方向的方法,各是怎样定方向的?野外有哪几种定方向的方法?

三、 比例尺

(创设情境)假设给你一张长宽均为10厘米的纸,把我们教室的形状画在纸上(教室长9。宽7),你会怎样画?(学生回答)

1、 教师引入比例尺的含义及公式表示

2、 举例计算:在地图上量的甲、已两地相距5.4cm ,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080千米,求该地图的比例尺

3、 设问:比例尺有哪几种表达方式呢?(学生阅读教材P9文字,思考)

4、 教师重点突出比例尺三种方式的相互转换

5、 举例:比较大小 A 13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千米 C

(过渡)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要求内容详细,有的要求内容简单,在绘制地图时,如何选择比例尺的大小呢?

6、 学生认真阅读P91-15,图1-16 ,讨论完成小黑板上的表格

7、 设问:由此可见,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理事物范围大小之间有何关系?与地理事物的详简之间有什么关系?

8、 出题检测(见教材)

(过渡)在比例尺的三种表达方式中,线段比例尺能很方便的量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9、 引导学生完成活动3

(过渡)认识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后,我们基本上能够看懂地图。要学好地理,仅会看地图不行,还得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四、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1、 设问:常生活中,你可以从哪些途径来获取地理信息

2、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过渡)收集地理信息,仅仅是对地理知识有一个粗浅的了解,还要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五、 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结合教材讲述

(过渡)学好地理,光靠坐在教室里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周边环境,走进大自然,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六、 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设问:1、你曾经外出在哪些地方旅行?有什么收获/

2、野外旅行前,做过哪些物品准备?

3、采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旅行路线如何?

(小结)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旅行能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习的特点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留意我们就能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

(拓展思维)假设我们全班将去太阳山旅行,请设计一条旅行线路,内容包括:时间、旅行线路、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本节收获

(作业布置)见基训

(板书设计)

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 学会看地图

1、 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2、 方向

(1)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倍下南、左西右东”

(2)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 图例和注记

4、 比例尺

(1) 含义及公式

(2) 表达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二、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三、 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四、 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教学反思]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学目的]

1、 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

2、 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

3、 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4、 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难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具准备]

地球仪、经纬网仪、经纬网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

一、 地球的形状

1、 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

2、 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

(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3、 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渡)直到1522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4、 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5、 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6、 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P15材料,回答)

(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

二、 地球的大小

1、 学生阅读P16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 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 地球仪

1、 活动

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 学生上台指出

3、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4、 (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一) 经线和纬线

1、 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

2、 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 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

(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4、 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

5、 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6、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P18活动123,理解如何在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东西经,而后出题检测。

四、 经纬网

(创设情境)如果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你作为该船的船长,你会如何向救援船队报告船所在的位置(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要确定该船的位置,就需要学到和经纬网有关的知识。如何利用经 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如何一点的位置呢?

1、 举例说明:假设你要老师报告你在教室里的位置,你会怎样报告?由此引人经纬网的学习。

2、 展示经纬网图,提问:

3、 引导学生观察图2-122-132-142-15,了解经纬网图的几种变换过程

4、 展示平直经纬网图,回答:

5、 讨论完成P21活动的12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地球

一、 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 地球有多大

1、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 平均半径:6371千米

3、 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 地球仪

1、 认识地球仪

2、 经线和纬线(见表格)

3、 经度和和纬度

四、 经纬网(见图)

[教学反思]

本节地理教学,充分利用地球仪、经纬网等教具,让学生自主探究,弄清纬线、经线的特点,利用板图,让学生掌握了经度、纬度的划分。对于如何判断经纬度,能够充分联系实际,使学生充分理解经纬网的应用意义,并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如何判断东西半球这一难点突破不够。

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目的]

1、 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概况

2、 区分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掌握七大洲的面积、名称、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线

3、 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分布特征。要求学生将复杂的地图用几何简图勾画出来,培养学生处理知识划难为易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

难点:查找各州之间的分界线

疑点: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陆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法、自学法、绘图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地球仪、七大洲轮廓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是希望人们学会忍让,有海洋和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你想知道天空又多大,海洋有多广吗?

一、 海洋与陆地

1、 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地球仪上的兰色代表了什么?兰色以外的颜色又代表了什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谁占的面积大?

2、 学生阅读图2-17,回答:世界海陆分布的具体比例

3、 讨论P22活动12,得出结论: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在全球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 七大洲

(总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以大陆和岛屿的形式散布在海洋中。

1、 看书思考回答:a 什么叫大陆?什么叫岛屿?根据定义,在地球仪上指出大陆、岛屿、大洲。

2、 教师讲述半岛的含义并在地球仪上指出。

3、 提问:全球可分为哪几个大洲?

4、 学生先熟悉图2-20,讨论:怎样快速的记住七大洲的轮廓?能给七大洲的面积排序吗?。

5、 展示单独的大洲轮廓图,学生抢答。

6、 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而后上台指出

7、 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画出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讨论下述问题:

(1)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穿过的大陆有哪些?

(2) 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拿些?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打洲有哪些?

8、 学生对照地球仪,上台指答

9、 展示“东西半球挂图”,学生识记七大洲的位置,口答P23活动题

10、 提问:我们所在的大洲是哪个/亚洲的西面是哪个洲?西南面又是哪个洲?引入洲界的学习。

11、 引导学生阅读图2-23,找出洲界符号,观察讨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哪些地理事物?亚非洲界、南北美洲各以什么为分界?

12、 学生回答,教师在挂图上指出其具体位置。

13、 学生完成P25活动2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见填充图册。

(复习提问)世界的海陆比例?七大洲的海陆分布?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

(过渡)你们发现,不同大洲之间,一般以什么为分界?(海峡、海、山脉、运河等)那么,什么是海、海峡?它们与我们常说的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四大洋

1、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

2、 根据预习,回答海、海峡、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结合地球仪指出,以加深理解。

3、 全球可分为几大洋?各有什么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分组合作进行自述。

4、 结合挂图,引导学生识别四大洋在东西半球的分布。并强调:面积最大的洋?最小的洋?纬度最高的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洋?

5、 指导学生绘制七大洲轮廓几何图形并在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课堂小结]

       结合绘制的板图小结四大洋的位置、各自的特征。洲界、七大洲的位置

    [作业布置]

       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  二  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 海洋与陆地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 七大洲

1、 大陆、岛屿、大洲的含义

2、 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3、 洲界

亚欧:乌拉尔山、乌啦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三、 四大洋

1、 海、洋、海峡的概念

2、 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反思]

     本节地理教学,采用“看图-析图得结论-绘图”的教学思路,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动手绘图能力。使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的掌握较为形象直观,落实教好。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教学目的]

1、 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 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3、 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学会看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

4、 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5、 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形图,培养学生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及辨别地表形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

五种地形的景观突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陆地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各异。你认为我们这儿的地表起伏如何?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为什么?

一、 陆地地形

1、 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地形相关的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而后结合板图理解

2、 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设问: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地形吗?

(过渡)从地表景观来看,五种地形的地表形态的起伏各有差异,那么,我们应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呢?(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

3、 展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4、 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

5、 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

6、 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

7、 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

二、 海底地形

1、 学生阅读图2-37,回答海底地形的种类,教师重点讲述大陆架、大洋中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架。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重点,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用橡皮泥自制五种基本地形模型

(复习导入)陆地地形有哪些种类?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

(过渡)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在地图上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

三、 学看地形图

1、 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形鸟瞰图”,提问:你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到哪些地理事物?你能读出这些地理事物所谓海拔高度吗?能看到各地的坡度起伏吗?

2、 继续阅读图2-39,并和图2-38比较,讨论:这幅图与上幅图相比,有什么明显不足?

(过渡)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地表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3、 先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而后结合板图加深理解,并强调: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 ;各条等高线不相交;等高线上的所有点海拔都相等,相对高度都是0

4、 学生回答P31活动第1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不但能反映各地的海拔高度,而且能反映出地表的坡度起伏

5、 学生观察图2-42,思考: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排列的疏密有什么关系?(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6、 学生口答P31活动2

7、 出题检测:

(过渡)等高线不仅能反映出坡度的起伏,而且还能反映出不同的地形和山体部位类型。

8、 结合投影,讲述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形类型。(先看海拔,再看相对高度)

9、 引导学生阅读P302-44,指导学生如何辨认山脊、山谷,而后介绍陡崖、鞍部山峰等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10、 出题检测:

1、引导学生观察P302-40,思考: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明显的不足?(线条太多,看起来费劲)

(过渡)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因为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没有色彩变化显得单调。如果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看起来直观清晰,这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12、结合图2-412-45,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并得出结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和高原、或丘陵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基训

(板书设计)

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

1、地形的含义

2、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见表格)

3、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二、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洋盆、海沟

三、学看地形图

1、等高线

1)含义

2)等高线的疏密与表示的坡度陡缓的关系

3)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

四、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反思]

本节地理教学,从五种地形的景观突图片入手,引导学生看图归纳五种地形各自的特征,并注意区分相似地形的异同点,使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理解较为透彻,但在“世界主要地形在地图上落实不够,此外,在如何辨认不同等高线表示的地表形态讲述不够透彻

海陆变迁

[教学目的]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但的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意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难点: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

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1975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2、 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3、 教师举例说明:如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4、 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于哪里呢?主要来自于内部的火山、地震

5、 学生看书思考:什么是火山、地震?

6、 教师结合资料说明:火山和地震能在短时间里改变地表形态。并初步让学生树立防震意识。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三、 大陆漂移假说

1、 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 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3、 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4、 学生齐读P15文字,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具体内容

四、 板块构造学说

1、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i)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表示板块张列, 表示板块碰撞。

2)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4)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3、结合模具,讲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五、 火山和地震

1、学生观察图2-54,思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

2、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3、应用提问:20051月,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大地震,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问题。

[课堂小结]

理解基本理论: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教学反思]导入新课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对于世界火山地震多发区成因的探讨能让学生准确把握。但在海洋的生成与发展问题上因缺乏直观教具,讲解的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人口

[教学目的]

1、 了解当今世界人口的总数,会通过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

2、 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

3、 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并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4、 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的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疑点:让学生分析欧洲一些国家一直处于人口负增长的状态的影响。

[教具准备]

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及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看图法、启发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一学生朗读有关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报道。设问:听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

一、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 预习回答:目前世界人口已经突破了多少亿?

(过渡)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呢?

2、 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图2-31,而后由学生完成活动的12

3、 设问:如果以1800年作为世界人口增长的一个分界点,那么1800年以前和180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呢?

4、 设问:从资料观察,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如何?

(过渡)通过观察发现,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仍然是快速增长。那么。你想不想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呢?

5、学生阅读P40材料,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并计算,一节课的世界里,世界上要增长多少人。

(过渡)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那么。人口增长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5、 学生阅读教材P40文字思考,而后教师结合活动讲述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计算方法。并举例讲解。

6、 例:假设灌溪2005年人口为4万人,2005年出生并成活了婴儿4000人,死亡1000人,求灌溪200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7、 学生完成P40活动,以加深理解。

(过渡)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改善,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促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

8、 导读地图册“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设问:哪些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属于什么国家?哪些大洲的自然增长率低?属于什么国家?

9、 小结: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过渡)世界人口总数虽多,但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而有的地方人口稀疏。怎样来衡量一个地方的人口疏密程度呢?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向学生讲述人口的密度的含义及公式表示。学生利用计算器,完成P41

2、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阅读,,按如下步骤:

1)先认识图例。

2)设问:人口密度在100/平方千米的地区分布在哪些大洲的什么部位?

3)对照世界地形图,从地形、气候、纬度位置、交通等方面讨论为什么这些地区成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

4)哪些地区的人口密度在1/平方千米以下?对照世界地形图,观察:这些地区分布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各由什么特点?

3、小结:由此可见,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与什么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结]本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作业布置]

填充图册

[复习提问]

世界人口的总数是多少?人口的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哪四个地方

(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并设问:游戏中,老师曾两次皱眉,那么两次皱眉产生的原因相同吗?

由此引人人口问题的含义:既包括人口增长过快,也包括人口增长过慢产生的问题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过渡)从目前世界人口的总数来看,是巨大的,而且世界人口还在快速的增长。那

么,越来越多的人口为满足自己的生存发展,又哪些需求?(吃、穿、用、住等基本生存

需求,以及教育、医疗、就业、等)

1、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发展带来哪些不

利的影响?

2、教师结合教材小结:

(1)资源消耗太多,滥砍滥伐森林、草原

2)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恶化

3)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问题难以解决,人们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3、学生讨论P43活动,以加深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设问:人口增长太快不好,那么人口增长过慢时不是就好呢?人口增长过慢会带

来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5、 教师结合有关材料和教材,小结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6、 设问:人口增长过慢、过快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那么,怎样解决人口问题呢?(学生对此各抒己见)

7、 教师小结: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1、 学生阅读P44活动,思考:为什么乡村人口要向城市迁移?

2、 结合活动2,讨论:乡村人口能无限制的向城市迁移吗?会产生什么问题?应怎样解决?

(小结)以恩格斯的名言作为本节小结语,以引起学生共鸣。

(作业布置)

基训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 世界人口总数:突破60亿

2、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1800年前人口增长缓慢,1800年后,人口增长迅速。

3、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稠密区

3、世界人口稀疏区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的含义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3、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4、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目前世界人口状况及人口增长的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能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密度。通过对各种资料、图片的分析,学生能深刻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都能带来一定的问题,从而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理论。做得不够的地方是:对于欧洲国家为什么会处于人口负增长状态的原因未加以探讨。

世界的人种

[教学目的]

1、 立了解人种划分及三大人种各自的特征

2、 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人种的分布地区,并简单了解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通过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增强学生读图能力,通过比较各人种的分布地区,提高学生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4、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各人种之间人格平等,树立科学的种族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种的划分,特征及分布

难点: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

[教具准备]

世界人种分布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世界人口的分布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不但如此,世界各地的人的模样也不同。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吗?

一、 人种的划分

1、 根据预习回答:世界的居民可以划分为哪几类人种?划分的根据是什么?

2、 教师具体讲述“体质特征”包含的含义

3、 将全班学生分为三大组,结合图片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种,从肤色、眼色、毛发、脸型四个方面描述各人种的特征,而后上台讲述

4、 设问:根据描述,我们属于什么人种那么不同的人种之间通婚又会产生什么人种?

(过渡)为什么不同的人种体质特征的差别会这么大呢?主要是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造成的。

5、 一学生朗读材料,师生共同理解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小结)虽然不同人种的肤色差异很大,但人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人种都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各项,各种族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过渡)了解了三大人种的特征,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三大人种在地球上的分布呢?

6、 导读图3-8,理解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按如下步骤进行:

(1) 先认识三大人种分别代表的颜色

(2) 设问: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的什么部位?白色人种分布在哪些大洲?黑色人种分布在哪些大洲的什么方位?

(3) 展示挂图强化记忆并强调:黑色人种分布最广的大洲十那个?三大人种分布最广的是什么人种?

(过渡)人种的分布不但与地理环境的制约,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有联系

7、 学生阅读P46材料,思考:为什么南北美洲会有大量的黑种人分布?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

见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采用学生对照三种人种的外貌特征图片自我画像,提高了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世界的人种分布图”,由学生自己归纳人种的分布地区,提高了学生的看图能力,总的说来,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成功,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目的]

1、 知道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种类及作用,能运用世界语言分布图了解六种语言的分布。

2、 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点,能运用“世界宗教分布图”了解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和分布。

3、 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分析、观察世界地图的能力

4、 让学生深刻理解初中阶段学会英语的重要性,通过了解世界宗教,让学生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树立无神论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语言的种类及分布,世界三大宗教的种类及分布

难点:世界三大宗教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读图法、自学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

世界语言分布图、世界宗教分布图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在家里,你和亲人、朋友在一起交流时,离不开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语言?你还会使用哪些语言交流?

(过渡)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应当了解有关世界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一、 世界的语言

1、设问: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哪些?

(讲述)目前世界上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有30%有文字。不同的语言发音

不同,文字不同,分布地区也不同。六种联合国工作语言各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呢?

2、展示表格,学生看书思考,找出六种联合国语言的分布地区和国家

4、 学生每回答一种语言的分布,教师即结合挂图指出其对应的国家和地区

5、 设问:观察世界语言分布图,思考: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什么?使用人数最广的语言是什么?为什么英语能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过渡)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我们必须把它发扬光大,而英语作为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只有掌握了英语,才能融入世界,所以必须学好英语

二、世界的宗教

1、设问: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世界三大宗教是指什么?

(过渡)世界上有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宗教不仅传播范围广,而且对国家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在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呢?

3、 教师简介宗教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明确: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主宰一切的神和上帝,培养学生的无神论观点。

4、 阅读“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并结合P49-50的文字,自学

(1) 分布最广的宗教是哪种?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其经典著作是什么?发源于哪个国家?

(2) 佛教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的什么方位?你知道它的发源地是哪个国家?

(3) 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的什么方位?其教徒称什么?我国的穆斯林主要分布在哪里?其经典著作叫什么?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什么?

5、 学生回答每种宗教的分布时,教师结合挂图指出,而后展示表格小结

6、 结合P50习题熟悉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1、六种联合国工作语言

2、六种联合国工作语言的分布(见表格)

二、世界的三大宗教

1、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三大宗教的分布(见表格)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地图,通过地图来获取地理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但在教学中,由于缺少一些图片和资料,讲解的较为枯燥,语言表达也较为

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的]

1、 聚落的了解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 要求学生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4、 通过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5、 通过民居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法、启发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

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学生欣赏地图册P20图片,设问:图上反映的各是什么景观?三副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三幅景观分别反映了城市和乡村的两种景观。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聚落

一、 聚落的形态

1、 设问:通过预习和书本上的图片,你能给聚落下一个定义?

2、 学生根据聚落的定义,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举一些聚落的例子。

(过度)从同学们们的举例来看,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上市,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城市和乡村就是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

3、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观察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分别从景观、生活方式、人口、建筑、环境等方面讨论城市和乡村聚落的特征,而后分别派代表描述。

(过渡)的确,城市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对周围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4、 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城市问题?

5、 教师展示表格,比较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改造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向自然索取的也越来越多。城市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

6、 引导学生观察P51“集镇“和”乡村“景观图,思考:这两种聚落从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各有什么特点?(沿河沿山麓分布)这说明了聚落的分布与什么有密切的关系。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分布特点: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1、 学生分组讨论P53活动2345而后回答,教师点拨。

2、 设问:由此可见,聚落的分布受地理环境中的哪些地理要素的影响?(气候、水源、交通、地形)

(小结)虽然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表现出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性和适用性。你还能举例说明吗?(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我国南、北方房屋建筑的特点说明此问题)

3、 展示练习:见基训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重点

[作业布置]

(复习提问)聚落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哪些地理要是素有关?

(引入)地理事物总是处在不但的变化之中,规模较小的乡村也能逐渐演变为规模教大的城市

1、 引导学生如何阅读P52两组图,而后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书本上的练习。

四、 聚落的演变

乡村——集镇——城市:人口的聚集、用地规模的扩大、生产方式的改变、交通的不断发展

(过渡)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作为后代的我们,应该好好的利用和保护

五、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 设问:你知道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是否都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2、 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些什么?国家应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小结)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

1、含义

2、形态:城市和乡村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聚落的分布特点: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公路分布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受气候、水源、地形、交通等制约

三、聚落的演变

乡村——集镇——城市:生产方式的改变、用地规模的扩大、人口的进一步集中、交通的不断发展

五、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学目的]

1、 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区别,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阅读简单的天气图

2、 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3、 能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4、 能收看不同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的天气状况。

5、 通过对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天气符号及课后阅读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天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行为,树立环保意识。

,pd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能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难点:理解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看图法、启发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主要天气符号(自制卡片)、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今天是1026。天气怎样?气温怎样?昨天天气怎样?我们常德地区的夏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一、天气

(过渡)如果你清晨上学,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天气状况了。那么,什么是天气呢?

1、学生通过预习回答,教师小结

2、提问:我们如果要知道明天的天气状况,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呢?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师否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学生回答)

3、继续提问:你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我们今天上午的天气和下午的天气相同吗?这说明了天气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过渡)多变的天气特点,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你能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吗?

(过渡)由于天气具有的多变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每天关注天气预报,那么,我们该怎样收看和收听天气预报呢?我们首先得学会看卫星云图。

4、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P22卫星云图,说明卫星云图的几种颜色代表的含义,重点突出:卫星云图上的黄色代表了沙尘暴天气,近来,这种天气在我国北方的天气预报次数有所增加,表明了我国北方的荒漠化问题严重。

5、读图提问:根据卫星云图,判断:我国的东北地区大部分是什么天气?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什么天气状况?学校所在地又是什么天气状况?

6 设问:在卫星云图上,能较全面的看出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吗?

(过渡)卫星云图只能大致的反映出某地的阴晴状况。要想教全面的反映某的的天气状况,还需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天气符号,我们要学会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的天气符号

1、结合实际谈谈:电视台在拨报某地的天气预报时,往往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展示小黑板上的常用天气符号,学生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天气符号。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识别风向和风力大小

4、学生记忆2分钟,而后教师出示自制的卡片,学生分组抢答

5、学生两人一组,拨报活动1城市天气预报,而后上台表演。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气候,那么什么是气候?气候有什么特点?

三、天气和气候

1、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气候的含义和特点

2、教师展示表格,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含义特点

3、展示相关语句,学生判断哪些说的天气?哪些说的气候?

4、指导学生阅读“大气环境监测”了解关心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5、设问:表中哪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最差?为什么?如果你是该市的环保局长,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天气和气候

一、天气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的天气符号

1、卫星云图

2、常用天气符号图

三、气候

[教学反思]

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的]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理解等温线的概念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2、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及降水的类型

3、了解降水量的观测方法,掌握等降水量线的概念,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4、通过阅读气温降水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及降水的逐月分配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温线及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等降水量线及世界降水的分布

降水的主要类型

难点:世界降水、气温的发分布规律、降水的几种类型的判断

[教具准备]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世界气温分布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我们感觉怎样?(很冷,气温较低),你们想了解世界各地的气温变化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设问:你们想知道与气温有关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自主回答)

(过渡)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不少,要想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气温的测定

一、气温

1、学生欣赏P604-4、图4-5,设问:为什么同样都是冬季的时候,我国的黑龙江是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而我国的海南岛却郁郁葱葱的椰风海韵?(气温的不同)

(小结)气温的差异是导致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那么,什么是气温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回答,并设问: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

3、学生自学P62活动,而后自主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4、设问: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天气预报播放的气温是指什么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

5、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7 ,认识温度计及计算日平均气温。

6、设问:依此类推,如何计算一个月的平均气温?一年的平均气温

7、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日平均气温=以上四个时间观测的气温之和/4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的每天的日均温相加/这个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每个月月均温之和/12

(过渡)一天之中,气温有高有地,一年之中,气温也有高有低。学生联系实际回答:一年之中,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一天之中,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

(讲述)由此可见,不同的时间,气温是不同的。那么,同一时间,全球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1、引导学生观察P61图,找出等温线。并提问:根据等高线的含义,你能推断出等温线的含义吗?

2、结合板图,讲述等温线的含义并强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等温线上所有的气温都是相等的。

3、 导读P61图,设问:从图中看,哪个大陆最炎热?哪个大陆最寒冷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在哪里?学校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4、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 以赤道为起点,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往两极去,有什么变化规律?这说明了世界气温的分布与纬度有怎样的关系?

(2) 观察北半球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设问: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那么两个明显的弯曲在哪里?这说明了同一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是否相同?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冬夏季节海陆气温的变化规律

(3) 由左到右描绘出北半球10度等温线,你会发现在哪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对照世界地形图,你发现这个巨大的拐弯处是哪个地形区?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世界气温的分布又有什么规律?

4)观察北半球和南半球的等温线的弯曲情况,谁的等温线更平直?为什么?

5、小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6、展示相关的练习,使学生会灵活运用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复习提问)世界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导入新课)展示几副景观图片:热带沙漠气候景观、热带雨林气候景观,设问: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吗?

三、主要的降水类型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降水的形成过程

2、结合教材,讲述降水的两个基本条件,并补充说明:小水滴要相互碰撞,使体积能增大到凝结出来的程度;空气在上升运动是,空气的温度才能下降

(过渡)科学家根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4、 学生认真阅读P63-64的文字初步了解三种雨的形成过程,分析三种鱼形成的基本条件。

5、 教师结合板图,讲述三种雨的形成过程及多发地区

6、 设问:家乡夏日的暴雨属于哪种降水类型?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降水属于什么类型?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属于什么降水类型?

(过渡)各地的降水量有多有少,那么降水量的多少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

7、 学生自学P64“活动“,了解降水量的测定,并推算: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各是怎样测定出来的?

(过渡)通过世界各地的年平均降水量的测定发现,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降水多,如印度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最高达26406毫米,被人们称为世界雨及,而位于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有时甚至几‘年不下一滴雨,河流稀少,被人们称为“无流国”,那么。世界降水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

五、 世界的降水

1、 导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而后学生讨论完成P65活动123

2、 教师结合挂图小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1)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 回归线穿过的大陆附近,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两侧为例,重点讲述此规律)

(3) 中纬度地带,大陆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 在世界地图上,展示相关的点,由学生判断降水的多少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4、 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学校所在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并回答当地的降水量能否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求

[小结]

教师结合挂图和板图,引导学生小结本堂重点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

(复习导入)

降水有哪三种基本类型?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将气候资料用表格、坐标或等值线等直观的方法来表示学会了阅读和使用这些资料,就能快捷地了解和比较各地的气候特点

一、如何绘制气候资料图

1、 提问: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

2、 板画空白的“气温降水柱状图”,引导形式观察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代表的含义:横坐标表示一年的12个月,纵坐标左侧表示气温,用摄氏度表示,纵坐标的右测表示降水,用毫米表示

3、 结合板图,讲述气温曲线的绘制方法,而后根据美国落杉机的气候资料,师生共同绘制气温曲线

4、 结合板图,讲述降水拄图的绘制方法,而后根据美国落杉机的气候资料,师生共同绘制降水柱状图

二、如何分析气候资料图

以已经绘制的气候资料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资料,使其掌握方法:

1、 看气温曲线:查找气温的最高月分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并注意出现的季节,而后计算气温年较差

2、 在图上查找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降水各是多少毫米?特别注意年降水量的季节差异

3、 根据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洛杉机的气候特征

4、 学生讨论完成P66活动12,并归纳分析两地的气候特征

[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

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 气温

1、 含义及表示方法

2、 测定

(1) 日平均气温=4个时间段的气温相加/4

(2) 月平均气温=每天的日均温相加/该月的天数

(3) 年平均气温=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和/12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 等温线

2、 规律(略)

二、 主要降水类型

1、 对流雨

2、 地形雨

3、 锋面雨

三、 世界的降水

规律略

五、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

1、 如何绘制气候资料

2、 如何阅读气候资料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一课时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热量的分布规律,了解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培养学生探求规律的能力

3、通过了解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热量的差异

[教学设想]

先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太阳光线的特点,再对比观察高、低纬度太阳辐射的热量差异,然后得出不同纬度气温的一般分布规律,最后得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教具准备]

地球仪、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欣赏地图册P29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气候呢?

(出示投影)让学生整体感知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1、学生朗读该段文字,从整体上感知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联系实际提问:从早上到中午到晚上,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为什么?(因为太阳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

(过渡)由此可见,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角度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地表的气温就越高。

3、讲述太阳高度角的含义,而后板画两副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图,判断:哪副图的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4、板画:同一速太阳光线照射的地平面的三点,判断三点获得的太阳光线是否相同?为什么?(因为太阳光线是平行的,三地的太阳高度角相同)

(过渡)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地球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相同吗?

6、教师可用手电筒照射地球的低、中、高纬度,由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纬度越高,光斑越小,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纬度越低,光斑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

8、 设问:为什么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呢?(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9、 设问:由此可见,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其形成的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与全球气温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

10、 小结: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表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低,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11、 举例判断:下列四地中,气温最高的是( ),其影响因素是(

A 15S B 66N C 85 N D 5N

12、联系实际提问:居民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节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

[小结]教师小结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教学目的]

1、 掌握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2、 通过学习地球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析图视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疑点: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地球的形状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但地球的形状影响气候,而且地球的运动也影响着气候?

1、 整体感知:地球的运动包括两种方式:自转和公转

2、 展示表格,学生回顾旧知,复习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有关知识

3、 教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以北京为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地球自转使北京产生了怎样的地理现象?

4、 设问:北京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每时每刻的气温相同吗?什么时候气温最高?

5、 小结:正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全球各地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人们在经历昼夜交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6、 设问:昼夜交替能否该为“昼夜现象”?为什么?

7、 教师结合地球仪,让学生明白:即使地球不自转,在地球上仍然存在着昼夜现象。

(过渡)那么,地球公转会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8、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A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B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是直着身子转还是斜着身子转?

C 结合P69图思考: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

(过渡)正是地球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存在665度的夹角,这就使的一年内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上有规律的来回移动,从而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9、 引导学生读图4-20,思考: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地球上的哪两条线之间来回移动?

10、 展示表格,学生阅读图4-19,讨论完成:

注:对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看P69大图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而后联系实际生活说明。

(讲述)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样就使得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因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尤其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春秋季,由于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无论是对于南半球来说,还是北半球,都会感到春暖球凉,而在夏至日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多些,因此北半球进入炎炎夏日,而南半球则是一年中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时候,是冬季。而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少,因而进入寒冷的冬季。

(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始终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就使得全球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全球划分为“五带”

11、 学生讨论完成P70活动45题,教师结合板图,讲述五带的范围,特点。

12、 学生口答P71活动67

(小结)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地球各地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因而是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也不相同

[教学目的]

1、 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掌握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的能力,利用图学习,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 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海陆气温变化的差异

疑点:海陆分布和地势除了对气温有影响外,还对降水有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使得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地区气候各不相同。那么。同纬度的所有各地气候是否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又是什么?

四、 海陆分布与气候

1、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夏天赤脚走在水泥路面上和赤脚走在水中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过渡)根据以上原理,夏季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哪里的太温度升得块,气温高。

2、 继续提问: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在中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一般也不同,那么,哪儿较早?哪儿较晚

(过渡)海陆分布不仅影响着气温,也影响着降水

3、 复习旧知,提问:中纬度地带,沿海和内地的降水有什么不同?

(过渡)除了前面的因素外,地形中的山脉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首先表现在山脉对太阳的屏障作用。

4、 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讲述: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的阴坡和阳坡的冷暖、干湿状况产生很大的差异。

5、 教师板画秦岭山脉南北两测的气温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6、 复习提问:地形雨是这怎样形成的?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有什么不同?

7、 引导学生观察图4-234-24,分析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形成的原因。

(过渡)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摄氏度。

8、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P30“山地垂直景观示意图“理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9、 设问:赤道地区有可能出现雪峰吗?

10、 学生讨论完成P72活动12

11、 反馈练习:

五、 人类活动与气候

(过渡)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比较大。人类的活动,既能够改善局部环境,也能破坏环境

1、 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有哪些活动能够对气候产生有利的影响?哪些活动对气候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2、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结合教材小结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三个表现

3、 结合P724-25,重点讲述城市热岛效应

4、 设问: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人类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不利影响

[小结巩固]

[作业布置]见基训

[板书设计]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1、 太阳光线的特征与地球形状的特征

2、 地球上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与气温的关系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气温越高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球公转产生季节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五带(图略)

(1) 地球公转使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 地球公转使得赤道以外其他各地发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3) 地球公转形成四季的变化

(4) 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二、 海陆分布与气候

1、 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2、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三、 地形地势与气候

(一)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 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2、 山脉对低层空气的阻挡作用

(二)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1、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积极影响

2、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消极影响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教学目的]

1、掌握世界气候分布图上的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掌握世界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 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做一个简洁的描述

3、通过对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观赏自然景观,唤起学生珍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种气候的分布、特征

难点: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疑点:如何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以外的数据资料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热带的气候类型

(导入)复习提问: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正是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世界各地的气候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世界气候的差异

(讲述)习惯上,人们常按照地球上的五带来称呼气候,但这并不具体。科学家们则根据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组成的气候特征,划分出一系列的“气候类型”

1、展示投影,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世界的气候类型

一、热带的气候差异

1、 学生观察P744幅热带景观图,讨论描述四种热带景观的景观特征并分析原因,从而引入热带气候类型的学习

2、 判断:从四副景观图中,你能判断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中降水量的多少吗?

3、 阅读P75四幅气候资料图,猜测各代表了哪种热带气候类型

4、 教师结合图4-30,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热带气候资料来分析 其气候特征:先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而后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归纳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全年高温多雨

5、 学生根据上述方法,判断第四幅图反映的气候特征

6、 学生分组讨论“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观察时注意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月份,而后学生总结两种气候的特征

7、 设问: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资料,有什么异同点?

8、 小结:相同点是气温特征相同,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同,不同点在于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比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要多。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出现的时间不同。

(过渡)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哪里呢?

9、 引导学生读图4-344-37,逐一分析得出结论,而后结合挂图强调

10、小结:如何判断热带的气候类型

(1) 先看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度数,如果在20摄氏度以上则属热带的气候

(2) 再通过降水量的多少判断属于哪种降水类型。

10、 展示小黑板,小结四钟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亚热带的气候类型

(复习提问)热带有哪些气候类型?各有什么特征?

(讲述)从热带的气候类型的纬度分布来看,热带气候类型绝大部分分布在地球上的热带地区。在温带的较低纬度,既不象热带那么炎热,也不象温带其他部分的冬季那么漫长,非常适宜人类的居住,被单独划分出来称为亚热带

二、亚热带气候类型

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亚热带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地球上的哪些地区。

2、 学生阅读图4-38,说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哪些大洲的什么方位?对照世界政区图,是哪些国家?

3、 教师结合挂图强调其分布地区

(过渡)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呢?

4、 引导学生如何分析温带的气候特征:(1)先看最高气温出现在几月?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月份?气温是多少?

2)看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

3)综合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及气温的季节分布特点归纳气候特征

5、结合本地实际,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5、 学生阅读P794-41,说出地中海气候分布的大洲?并说明发布的纬度位置特点和海陆位置特点(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6、 学生阅读P804-42,分析地中海气候的特征

7、 结合教材说明在地中海气候影响下的植被特点: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8、 学生阅读P79最后一段文字

9、 比较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资料和地中海气候的资料,比较起异同点

10、 小结本堂重点

[作业布置]见基训

温带的气候类型

四、 温带的气候类型

1、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温带有哪些气候类型?

2、展示挂图,整体感知温带的气候类型及及分布地区:北半球的温带

3、将学生分成三组,结合P80-83文字和图片,分别探讨: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地区、气候特征

4、学生各派代表上台指出其分布地区及气候特征,教师点拨

5、展示表格,小结四种温带气候的分布地区及特征

5、 引导学生综合比较温带六种气候的差异和共同点:

共同点:年温差比较大,四季分明

差异:1月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的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均匀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的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四课时 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导入新课)学生欣赏地图册上封页景观:设问:为什么同样是在高原上,景观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四、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1、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表格自学:

2、 教师结合挂图指出,加深印象

3、 结合P854-57,指出应重点掌握的气候类型分布区

4、 学生识记,点答

5、拓展思维:如果你要进行一次南极旅行,应做一些什么准备

[作业布置]见基训

[小结]

世界的发展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教学目的]

1、 明确不同类型的国家应从领土面积、人口多少、政治体制等方面了解他们

2、 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认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3、 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原因

4、 通过图表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认识发达国家的差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家的领土面积、人口多少、分布状况、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难点:如何从数据上说明这些问题

疑点:发达国家为何发达,发展中国家为何落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

(世界政区图、及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于世界的地形,气候,居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的国家。

1、设问: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学生自主回答)

(过渡)世界上的国家很多,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2、学生预习教材。

一、 不同类型的国家

1、 学生预习回答:世界上共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2、 教师结合地图,举例分析国家和地区的含义

3、 设问: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它们呢?(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4、 结合P87资料,强调面积居于前十位的国家和人口居于前十位的国家,而后结合挂图,在地图上指出上述国家的位置.

(过渡)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还可以把各国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 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5“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分布图”,设问:从大洲来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从半球的位置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什么半球?

2、 教师小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并强调:根据分布特点,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往往称为“北”,发展中国家则称为“南”

3、 引导学生对照世界政区图,找出主要的发达国家的位置,并提问:中国属于哪类国家?

(过渡)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悬殊,所以各方面差异较大。

三、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1、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照P90活动题的思路,结合书本讨论本国的特征。

2、 设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最根本的原因 什么差异造成的?

3、 引导学生阅读P885-2,从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两方面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大。

4、 讨论:发达国家为什么经济发达?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济落后?(分组,结合书本上的资料和图片,讨论回答)

5、 教师板图小结,使学生理解

6、设问: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

(过渡 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认识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这种经济差异,不甘落后,抓住机会,不断发展,极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6、 结合教材最后一段文字讲述。

[小结]学生小结本堂重点,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见基训

[板书设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一、不同类型的国家

1、 领土面积大小不一

2、 人口多少悬殊

3、 政治体制不同

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

2、分布特点

(1) 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洲、大洋州(北半球)

(2) 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

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1、 差异的表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

2、 产生的原因:

3、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国际合作

[教学目的]

1、 明白国际间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冲突,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 能从经济领域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 通过分析国际社会的矛盾矛盾与冲突,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通过认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 难点:如何认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 疑点:国际矛盾与国际合作应当如何解决

[教具准备]

世界政区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冲突,你知道有哪些矛盾与冲突吗?(学生自主回答)

一、世界的矛盾与冲突

1、 引导学生阅读P92图,结合世界政区图,了解各国际矛盾冲突发生的国家和地区。

2、 设问:在上述国际冲突中,有哪些国际冲突是由于经济矛盾造成的呢?

3、 小结:虽然导致世界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是导致世界冲突不断的主要原因

4、 结合P93阅读材料,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

(过渡)当今世界矛盾和冲突不断,作为世界的人民对此持怎样的态度呢?

5、 学生阅读P93的文字与材料,思考:图片和材料说明的什么问题

二、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过渡)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那么作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 学生阅读P94文字,联合国为什么要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三、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1、 设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商品是从国外进口的?(如劳上斯赖斯汽车、法国葡萄酒、麦当劳、各种影片、波音喷气式飞机、可口可乐、奶粉))我们中国又有哪些商品出口到国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世界各国的经济格局已经打破,世界经济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 学生讨论完成P94活动的23题,进一步理解国际合作的好处

(设问)为什么当今的世界能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

3、 学生结合教材文字,讨论回答,教师结合教材小结。

4、 拓展思维:当地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有哪些优势?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外商合作。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

见基训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一、 世界的矛盾与冲突

1、 主要的矛盾与冲突

2、 产生的原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二、 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1、 三大问题: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污染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国家合作和经济全球化

1、 产生的背景

2、 国际合作的好处

重要的国际组织

[教学目的]

1、 了解联合国的总部所在地和安理会的主要职能、联合国的主要职责

2、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主要职能

3、 了解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所在地,理解奥林匹克的精神

4、 通过了解国际组织,使学生认识到它即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又是国际斗争的场所,培养学生的辨证能力

5、 通过认识中国在国际组织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联合国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世界上存在着哪些矛盾与冲突?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世界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冲突,但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要通过国际合作的形式来实现。因而为了某些方面的合作,相应的成立了许多国际组织。

1、 设问:你知道哪些国际组织呢?(学生自主回答)

一、 联合国

1、 设问:联合国是一个国家吗?

2、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向学生简介联合国的由来及产生时间。

3、 学生阅读P965-11,看图说出联合国的总部、机构各是什么?教师重点强调安理会的职能

4、 设问:联合国这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它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学生回答后齐读)

5、 结合书本,讲述联合国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 世界贸易组织

三、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四、 红十字会

列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回答:

1、 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宗旨、总部、主要职能。中国什么时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性质、总部、精神、理想

3、 红十字会起源的时间、性质、宗旨、主要任务

[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 见基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72ad28d6529647d2728522d.html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