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设计全册

发布时间:2019-12-13 19:41: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

能力目标: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

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象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四、课时分配:2课时www.xkb1.com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 ,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内容,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地问题就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应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创新 ,勇于探索 ,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 ,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人的生殖

一、知识提炼

知识结构

知识提炼

1)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完成受精。

2)受精卵不断分裂,发育成胚泡,植入到子宫内膜中,这个过程叫着床,它是怀孕的开始。

3)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4)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中排出,这个过程叫分娩。

5)男性主要的性器官是睾丸,可以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6)女性主要的性器官是卵巢,可以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Xkb1.com

1.能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能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能描述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通过观察图片、看录象提高观察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增强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和胚胎发育

难点:胚胎的发育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回家问妈妈几个问题。(写在生物档案夹上)

我是从哪儿来的?

妈妈怀孕时的感受。

妈妈怀孕多少个月才生下我?

五、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又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呢?课前老师让大家问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是怎么说的?

生:妈妈说我是从大山里捡来的。

生:妈妈说我是从石头缝里刨出来的,爸爸说我是从肚脐眼里蹦出来的。

生:我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师:哪一个答案比较准确呢?那么,妈妈的肚子里怎么会有了你?你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一天天长大的呢?这恐怕有些父母说不清楚的。也有些父母认为生殖问题太敏感,而回避回答,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人的生殖同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相类似,也是由雌雄生殖细胞相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通过这节课,你会知道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回家后可以给父母讲讲,将来也可以给你的孩子讲讲。

师:大家互相观察,男女同学外观上有什么明显差别?

生:(回答略)

师:看看这两幅相片,猜猜哪个是小男孩,哪个是小女孩(出示两张七八个月大的小孩相片)。小时候男孩、女孩外貌差别不大,人们主要靠什么确定其性别呢?

生:(回答略)

师:可见,男人和女人最本质的区别是生殖系统不一样,并且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别。这是人的生殖系统正面图(出示深件)。请大家仔细观察,明确各个结构的名称和主要功能,联想一下这些结构在身体上的位置,并试着填写侧面图,有能力的同学把第12页第2题做一做,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识图、填图)

师:好。哪位同学能把你做的习题拿上来展示一下?(把习题通过大型投影仪显示出来,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并纠正)

师:大家的识图能力比较强。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子宫的名称和它的功能有关吗?

生:有关系。子宫就是孩子居住的宫殿

师:对。确切地说,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这些是生殖系统的结构,那么,什么是它们的功能呢?请看练习2

生:输精管和输卵管──输送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生:阴茎和阴道──精子出入的通道。

生:睾丸和卵巢──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并分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师:想一想,屏幕所示这些结构的功能,哪些已经在你身上发生?哪些还没有发生?

生:我在一本书上看见卵细胞的产生好像跟月经有关。

师:你说的不错。青春期以后,女同学逐渐出现了月经,男同学出现了遗精,这就说明他们分别能产生卵细胞和精子。那么,一个小小的精子和一个小小的卵细胞是怎样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呢?受精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要经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这是一个受精卵发育过程的示意图(演示课件)。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胎儿。仔细观察,什么时候胚胎开始具有人的形态?

生:第8周。

师:两个月左右的胚胎,长约25厘米,初具人的形态,此后称为胎儿。胎儿一天天长大,他(她)的营养是从哪儿来的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课件:子宫内胎儿、脐带和胎盘之间的关系)。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写在纸条上传给我。(识图、讨论)

生:胎儿为什么要生活在羊水里?

生: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相连的吗?

生:为什么胎儿的头朝下?

生:脐带断了怎么办?

生:双胞胎是共有一条脐带,还是各有一条脐带?

……

(大家分组讨论,课堂气氛很热烈,最后由老师简要点评)

师:如果父母抽烟、喝酒、吸毒,对胎儿有无影响?为什么?

生:有影响:毒素可以通过脐带、胎盘传到胎儿身上。

师:所以说吸烟不仅危害自己,也会影响下一代。胎儿发育成熟以后,就要与母体分离,这是分娩过程(动态的分娩过程),同时胎盘也要排出来。这样,一个新生儿就诞生了。新生儿的脐带末端则逐渐萎缩,日后就成了肚脐眼。打开档案夹。课前老师让大家回家访问妈妈。那么,现在你如何看待怀孕、分娩的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生:妈妈怀我时经常呕吐,吃不下饭,很辛苦。我要经常帮妈妈做家务。

生:妈妈怀孕时有一次生病,她坚持不吃药。

生:妈妈说她生我时很痛苦,现在我还不能做别的,我只有好好学习。

师:分娩是痛苦的,但新生命的诞生又是相当美好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人类的繁衍、延续。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人的生殖,包括生殖系统和生殖过程。靠男女生殖系统,自然孕育出后代是最自然、最平常的事情。可是有一些夫妇由于身体的原因一直不能生育。你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吗?

生:可以用试管婴儿技术。

生:还可以用克隆的方法。(学生可以针对这两种方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很感兴趣,教师也参与其中)

师:其实,人体本身存在着许多奥秘,这还有待于人类进一步去探索。

七、典型例题

1.在各器官名称前的括号里填出正确的功能代号

器官名称功能

)睾丸            A保护睾丸和附睾,控制温度

)阴茎            B尿液与精液排出时的通道(有特殊结构保证两者不会同时排)

)阴囊            C男性产生精子的器官

)尿道            D男性的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泌尿系统的器官

)输精管          E分泌黏液,便于精子游动

)精液            F在睾丸上面,储存精子,是精子成熟的地方

)精子            G输送精子的两条小管

)附睾            H男性生殖细胞

)前列腺          I含有精子和少量营养的乳白色液体

【答案】C D A B G I H F E

【分析】了解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本题强化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各个器官的结构的认识,并了解其基本功能。

2.正确排列下面各生理过程的顺序

A精子上行到输卵管;B精子经过阴道;C发育成熟,分娩; D进行细胞分裂,产生两个、四个……细胞;E形成一个小胚泡;F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胚胎;G植入子宫内膜;H精子通过子宫;I形成受精卵;J初具人形,成为胎儿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 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B H A I D E G F J 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受精的过程和胚胎发育的过程的了解。可配合有关图片讲解本题,使学生能正确这两个生理过程,避免想当然的错误认识。

八、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男女生相互讨论,便于交流,矫正了原先男生和女生分别学习的形式;

2充分调动学生查找资料、字典和词典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3结合多媒体,进行了直观教学,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牢固;

4小组讨论学习效果好,充分发挥了各个学生的潜能,培养了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第三节青春期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类的产生中的第三节,是前一节人的生殖的深入与延伸,又是下一节计划生育的前提与基础。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在人体发育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形成健康度过青春期的愿望,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确保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包括身体形态及生理结构、功能变化和青春期心理变化)。

2.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变化,对自身变化进行适时合理调整,健康度过青春期。

能力目标

1.通过课前小组内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在课堂中的讲解,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抗拒恐惧心理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情感目标

1.体验人体发育过程中,发生在青春期的重要变化。

2.形成健康度过青春期的意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2.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变化。

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对自身变化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健康度过青春期。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发挥集体优势,充分运用陶行知的“连环教学法”,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身体、心理上的问题。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3.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2.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四、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一网

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查阅课本P41-42“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填写在教科书上。

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设疑、提问、引入新课。

巡视,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表格。

大多数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1.1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并与同学交流。举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18的旁边,再举出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20的旁边。

讨论: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书。

当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交流,评价。

二、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2.1提出问题

看课本P23中的插图,互相交流,各小组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到各个小组中进行个性化指导。

2.2作出假设

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2.3.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计划。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咱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2.4得出结论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www.xkb1.com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

2.5表达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小组间进行交流。

水与无机盐维生素的种类,缺乏时的病症和相应的食物治疗

对误差人进行反思。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

创设疑问,引入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三、.膳食纤维

根据角色扮演情况,将相关知识填人课本P25lP262

组织、引导学生诊断、讨论。

小结

积极发言,谈自己的收获及感想。

练习巩固

自行完成练习,也可小组讨论。

巡视、指点。

教学反思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基本功 ,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应做到洋思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教学生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

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

2.6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三、消化的全过程

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4插入课本P3512题和p34技能训练。

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四、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

4.1小肠的特点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皱襞的模型。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结构特点。

五、小结、课后练习

4.1小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4.2布置课本P35练习第3题。

教学反思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素质教育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 ,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点

1.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三、教学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教学需要;电视报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展开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评比栏和课前课后学生设计午餐食谱营养差异性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展开调查或收集有关合理营养、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课前尝试为家长或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带各种食品包装袋;课前询问家长购买肉类、鱼类及其他食品时是怎样挑选的。

五、课时分配 2课时

Ⅱ教学过程

一、合理营养

1.1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课前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主讨论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营养的危害。

1.2什么是合理营养?

观察、讨论、归纳: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

1.3“我”该怎么做?

师生合作,为本班制定一个合理营养的文明公约。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设计午餐食谱再次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并对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评一评,比一比,然后参加全年级的设计赛,并把好的作品办成生物专刊。

合理营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阅读书上提供的信息并观察书上的插图或自制投影片,结合身边实例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理营养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并利用节假日亲自烹调,为长辈献上一份爱心。

阅读课后“营养师”资料,拓宽视野

创设问题情境,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实例,指导学生阅读书上提供的报刊信息,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并参与全班交流、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有效性。归纳并用投影片展示该如何做到合理营养。

关注健康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注:书上第三节内容可作为学生调查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之一)

课前提出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或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做出评价。

二、食品安全

2.1整体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根据课前布置,发布收集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听取学生的资料发布,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2.2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a.安全的包装食品。(会读包装袋上的内容)

b.非安全的包装食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盒上的内容,分组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并纠正或补充某些内容。

就课前了解的知识进行组间交流。

听取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建议学生课后到菜市场进行“实战演习”。

三、预防食物中毒

3.1小专家进行现场小讲座,听取有关知识,并提问和补充。

和学生一起听取小讲座,对进行讲授的同学予以充分肯定。

防止食品污染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3.2讨论: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吗?为什么?

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农药含量少,可放心购买,对吗?

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最终会导致食品的污染?

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认真听取学生讨论并及时点拔。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肯定学生的分析,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了解绿色食品

阅读有关资料,思考并了解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课本中有关绿色食品的资料,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都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承认他们理解能力以及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在讨论中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 ,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充满学好生物课程的信心。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

3. 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4.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5.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 问题的能力。

6.意识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7.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呼吸系统的模型。

学生: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Ⅱ教学过程

1.新课引言

通过思考生活常识,弄清婴儿第一声啼哭的科学道理。

2.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生活常识,通过生活经验(婴儿啼哭)引出每一个人自生下来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呼吸。

3.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1通过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成统的组成。

3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3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资料,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4.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5.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与讨论。

6.思考分析,鼻的作用及其内部结构是有限的等问题。

通过提示每段资料的内容,引导特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

学生从中找出相关信息。

61提问:鼻具有什么作用及内部结构特点,找到解释问题的突破。

62训练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常识了解 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了解到到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7.交流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8.呼吸道的作用 咽的作用

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自进行角色扮演,说出自身的体会,通过身的体会,意识到边吃边说的危险

自我教育,逐渐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演示幻灯。

8.观察会厌软骨模型,

9.喉的作用

提出问题:嘴巴是不是发声器官,

了解喉是发声器官,知道应当注意保 引导学生思考喉的作用。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咽和喉的作用;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

总结本节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关注环境,加深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巩固练习 讨论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

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而且要从学生地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地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地机会。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发散和开放性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

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课时安排:2课时

Ⅱ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方案二: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

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21测量胸围差

方案一: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己的胸围差。

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

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

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提纲如下:

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 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

2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24观察录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师的引导厂思考,并得出结论。

25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容积变化引起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换气。

26质疑: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呢?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观察,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的演示说明。

23模拟膈肌运动

231观察教师的演示,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232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233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234引导学生小结呼吸运动的过程。

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关系的例子(如冬天盖厚被子感到胸闷等)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说出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的关系,留下悬念: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由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内容: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气体进入肺内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按资料分析中的实验装置操作;

.取两个锥形瓶,分别装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为什么在实验置中设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耳球向另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气体交换原理

嗅到教师喷出的香水,理解气体总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向教室内喷洒香水,引导学生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说明气体进入人体也遵循31扩散原理。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11观看挂图,认真听老师讲解。理清思路,综合概括。

312回忆所学知识,合作交流,归纳问题的答案。

313引导学生归纳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内的过程,并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反馈。

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自己解决疑惑。

提问:进入血液的氧最终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14小结和练习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蛄本节内容,并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

课后实践

课后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学的肺活量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并给予评价。

教学反思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

2.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指导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准备有关吸烟危害性的资料。

2.学生:调查家庭成员吸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Ⅱ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复习提问:呼吸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导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1资料发布

211几位学生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余学生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指导学生发布这些信息。

212阅读课本P5253的资料分析,并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代表本组同学的意见,组内其他学生补充。

指导阅读,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分析、评价,给予鼓励。

资料分析

214说出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分析,了解吸烟的危害。

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为家长算笔吸烟帐。

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

分析资料,并质疑:吸烟危害健康,为什么有人还要吸烟呢?

小组成员阐明对吸烟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从报纸上剪贴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说出治理沙尘暴的对策。

出示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21结合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

讲述煤气中毒的原理,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探宄方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强化认识,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展示探究步骤,提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小结和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探究

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和交流。

组织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课后活动

到有关部门获取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图片资料和几种大气污染的图片进行导入,让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做憋气(30 s)小游戏,引出空气对人的重要性,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本节课我分为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布置学生预先查阅资料,引导学生事先做个调查,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图片;亲属中吸烟的人数,亲属中“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质量的关系”,“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等等。学生利用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在课堂上与课本的“资料分析”一起进行讨论;二是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通过实验室学生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通过讨论和实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认识到工厂排放的废气、燃烧的垃圾、汽车尾气等都是污染大气的祸源,它们时刻袭击着我们的呼吸道和肺,使呼吸系统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让学生特别关注大气污染问题,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应当怎样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但在上课时却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调查到的资料基本上都是关于“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这一方面的,其他方面资料很少,几乎没有人调查亲属中吸烟的人数,亲属中“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致使最后要由老师补充这方面的资料。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人血的永久涂片的观察,进一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能。

2.通过血常规化验单的测定值与正常参考值的比较,学会认识血常规化验单,并能初步预示某些疾病,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节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2.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及对化验单的解读,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

3.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

1.血液成分和主要功能的教学。

2.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的培养。

四、教学策略 血液对每个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教学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出示一张血液化验单,让学生讨论化验单的主要内容,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捕垫;3、出示课前准备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讨论资料分析中的3个问题;4、关于血浆,只需作简单地介绍,并指出,水占了血浆的绝大部分,这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献血作捕垫;5、关于血细胞的学习,可先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以及数量的多少,教师在介绍这一内容时,应特别注意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化脓、伤口处血液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安排

一、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对比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带领部分同学于课前活动时间到菜场取猪血或鸡血;

2)按实验组准备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3)脱脂棉、消过毒的针和载玻片、体积分数75%的酒精;

4)血常规化验单及我国成年人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教参上有);

5)白细胞吞噬细菌的CAI课件。

2.学生准备:

1)取4~5支各装有几滴质量分数为5%的柠檬酸钠溶液的试管到菜场取血;

2)有条件的同学准备血常规化验单;

3)网上查阅血液的有关知识。

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加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那么,共分几层?

学生:三层。

二、[讲授新课]

教师:最上层是什么颜色?

学生:淡黄色。

教师:对,这一层叫血浆。血浆中含有哪些物质,有什么作用呢?下面自学P60有关内容。

学生:(自学,归纳)

教师:请一位同学将归纳结果写在黑板上。

(一位同学将归纳结果写在黑板上)

教师:血液分层后,红色的下层及白色的中间薄层都是血细胞,下面大家先看书了解血细胞的种类和特点。

学生看书。

教师:现在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教师:投影教参P84人血涂片的制作并作适当讲解,指导学生制作人血涂片并进行观察。

学生:学习、制作人血涂片,观察并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教师:红细胞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学生:归纳红细胞特点和功能?

教师:一边与学生一起归纳,一边在黑板上记录。

教师:播放白细胞的CAI课件。

学生:看课件,归纳白细胞特点和功能。

教师:记录。

教师:血液被称为是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什么不是器官?

学生:思考,交流,尝试回答。

在引导学生学习“血液为什么是流动的组织(而不是器官)?”这教学内容时,由于学生先前所掌握的“组织”、“器官”概念属于“上位组织者”,因此我运用了“渐进分化”的教学策略,并按以下方式组织:

1、(通过媒体展示或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述)器官、组织概念,再次明确先前所学的器官、组织的概念: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的结构;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许多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先行组织者)

2、(通过多媒体展示或语言表述)进行比较,由于血液只是由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组成,从而让学生明确:血液只能属于组织的概念范畴。(当前学习内容)

3、引导学生回顾人体四大类基本组织及各组织的功能

(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

4、分析:血液不停地循环流动,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到组织细胞中,具有营养的功能;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血小板能止血和加速凝血,它们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作用,因此血液具有保护的功能,这些都与结缔组织的功能相吻合。从而得出,血液属于结缔组织,是流动的组织。(当前学习内容)

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习得知识的顺序和大脑认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显然,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与保持。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教师:记录,利用板书比较三种血细胞的区别,结束课程。

四、[巩固练习]

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时,看到的数量最多的细胞是( )

A.上皮细胞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答案:B

2.血红蛋白的主要特性是( )

A.容易和氧结合,不易分离

B.容易和氧结合,也易分离

C.容易和一氧化碳结合,也易分离

D.在氧浓度高时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时易和氧分离

答案:D

3.病菌侵入人体后,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到防御和保护功能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小板 C.白细胞 D.红细胞

答案:C

4.人的血液由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答案:血浆、血细胞

5.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与血红蛋白的特性有关,血红蛋白是一种含__________的蛋白质,呈__________色。它的特性是: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__________,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__________

答案:铁、红、结合、分离

6.人体的三种血细胞形态、大小和特点各不相同,你能判断出以下特点分别是哪种血细胞吗?具有核的是__________,双面凹圆饼状的是__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_

答案: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31~4题做在作业本上,第5题自己练习解读。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第一课时内容)

二、血液

 Xkb1.com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效果与预设差距不大,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教学原则。成功之处体现在:
  1、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贯穿整节课。每一个问题、每次动手制作,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到评价每组合作制作的血液循环途径模型时,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点。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会学。
  2、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课件图片、视频的展示,将抽象变为直观,提高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3、为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创设了理想的学习环境,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合理地使用了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性学习形式学习设计实验方案。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4.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观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分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难点: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Ⅱ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录像:医院外科诊室的几个不同出血状况的病人,医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提问:你们看到了几种出血现象?医生为什么对不同出血症状的病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2.讲授新课

21提出问题:

想知道人体有几种血管吗?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如何?

22实验题目: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仔细阅读课本P64—65,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材料用具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换成尾鳍色素深的行不行?

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选择实验材料。

221方法步骤

操作过程中同组的同学要相互合作,针对小组讨论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尝试,会看到不同的实验效果。观察过程中,要不断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鱼鳃湿润。如果实验时间太长,要换小鱼,继续实验。

222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观察到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还要注意移动培养皿,尽可能观察到小鱼尾鳍末端,找到毛细血管,(识别出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然后边观察边移动培养皿,根据血流情况,分别找到小动脉和小静脉。

223表达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交流本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实验中看到了几种血管,血管内血流速度如何,并讨论课本P65的讨论题。

224总结: 观察到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241动脉

结构特点: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功能: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2242观察课本P66图Ⅳ—35,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思考:毛细血管有何功能?总结出毛细血管的功能。

提示:重点观察管壁、血流速度、管大小,红细胞单行通过、物质交换过程。

2243静脉

结构特点: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

功能: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首先观看自己手的“青筋”,并用手触摸,比较与触摸动脉的感觉有何不同?

分析“静脉瓣”。思考课本P672题。

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

3.归纳总结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各小组讨沦,合作设计出一份归纳表格,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准又全面。

小组评价。

指导和及时评价。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

各小组选代表展示所收集到的有关血管疾病的资料和信息。

及时鼓励。引导学生健康地生活。

教学反思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认同和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说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课时安排2节课

Ⅱ教学过程

输送血液的泵 ——心脏

1.将右手放在胸门左侧,感觉心脏输送血液时的搏动。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2.心脏的结构

21分组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每组思考课 P68"讨论”中的一个问题。

教师巡视和指导。(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的知识,并推测它的功能)

211每组派两名代表(一名负责文字说明,一名负责展示相关图片、心脏模型),陈述本组的观点和结论,本组其他同学可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教师及时点评(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12心脏有发达的肌肉,心脏分四个腔,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不同,心脏内有瓣膜”心脏连接着血管。

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行重组和加工。

213展示:课件内容“心脏的结构”(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加深对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心脏的功能发挥各自的想像并提问。

思考与阅读课本P6 第二段。

每组另派两名同学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同学分工同上)

认真观看。

五位同学作总结性发言:“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

展示:课件内容“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教学反思

有关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形成认识、发现问题,学生探索的欲望强烈,主动性强。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容易产生枯燥感。本节课教学采用了视频展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方式,通过介绍途径使学生熟悉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教学效果较好。存在的不足,主要是课堂节奏把握控制,引导要得当,否则容易偏离正题。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1.尿的形成过程。

2.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准备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和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课时分配

1课时

Ⅱ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1.排泄和排遗

凝神专听,产生好奇心,猜测。

阅读思考,知道排尿、排便是为了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通过阅读能区分排泄和排遗,知道其他的排泄途径。

创设课堂气氛。提问:同学们在每天的课间时不时地都要往一个地儿去。这地点是哪里?去干什么?人为什么要排尿、排便?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

带着问题、疑惑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设疑,引入新课:你想知道尿是怎样形成的吗?请让我们走进本节课吧! 学习新知识。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模型,四人一组,分组讨论相关问题,记录并交流讨论结果。

2.1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2.2提问:

2.2.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2.2.2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

2.2.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回答。

在总结后质疑;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3.尿的形成

3.1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对质疑进行思考。观察肾的内部结构课件,对肾的内部结构做大致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了解肾单位的基本组成。

出示动态的从肾剖面到肾单位的放大的课件,结合课件讲述,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肾和肾单位;

提问:你能大致描述肾的内部结构吗?采用竞赛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对学生的描述给予积极评价。

推测,带着问题进行资料分析。

3.2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在尿的形成过程中对血液有过滤作用,肾小管对水和营养物质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四人一组,认真阅读资料,对P82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充分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并结合观察肾内部结构的课件,推理、讨论、表达、交流。

质疑: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血液会不会发生变化,血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展示肾的内部结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肾小球、肾小囊壁和肾小管的功能。

引导学生:比较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有什么变化,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却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

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排尿主要排出的是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

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和肾的各种结构的功能。

4.尿的排出

4.1阅读P83课文中相关段落,了解尿排出的过程,再度思考教师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加深理解排尿的意义。

4.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2第一、二段,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质疑给予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解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3第二、三段内容,再次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尿排出的过程和意义。

练习

当人们患病时,医生往往会检验病人的尿液。你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想一想这有什么道理?在某人的尿液中发现有较多的蛋白质,想想看这可能是肾的哪一结构发生了病变?如果发现有葡萄糖呢?

结合学生的反馈做出总结:

布置预习作业

访问有经验的农民,了解人粪尿和化肥的优缺点以及各自在农田中的施用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得到了许多体会,从而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一个更好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更加轻松地收获知识。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Ⅰ教材分析

学目标

1.列举人粪尿的资源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了解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几种方式。

2.锻炼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人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潜在的资源价值,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粪尿的资源价值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当地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方式。

课时分配 1课时

Ⅱ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回忆、思考、进人情境。

1.复习提问:

谁泉告诉大家排尿的意义?质疑:人体排出的废物到什么地方去了?它对人类真是“一无是处”吗?

2.根据课前预习和所做的调查,各小组发言人分别展示调查结果并进行交流。

请各小组展示调查结果。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别给予评价,对调查不充分的小组,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新知识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活动,得出人粪尿与化肥相比,具有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优点,尤其是能改良土壤这一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观点的贯彻实施。

对学生搜集的信息加以肯定或补充。

引导学生了解人粪尿的资源价值,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

3.人粪尿的价值

3.1分析课本P85的资料,结合学过的知识,回忆、思考、讨论和交流。

引导:人粪尿对人来说是废物,那么同学们可知道农作物为什么“喜欢”它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书上的资料。调动学习气氛,对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评价。

3.2通过计算得出结果,产生惊讶,肯定人粪尿的价值。

小结:一个成年人每年要排出8千克的人粪尿。试计算一下,全国每年要有多少人粪尿排到环境中?要是人们能很好地利用,这是不是一笔财富!

4.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引导: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人粪尿呢?

科学知识告诉我们:要利用好人粪尿,就要对它进行无害化处理。

4.1建立沼气池

4.2高温堆肥

阅读课本,知道人粪尿对环境的影响,了解为什么要对人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

交流调查结果。

为什么要对人粪尿进行处理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能不能在书上找到答案?

4.3兴建生态厕所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发言人发言交流,描述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得出“有害”变“无害”的有效途径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处理。

引导:在你的调查过程中,是否了解到了人粪尿的处理方法?课本上介绍的几种处理方式,你见过吗?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有条件的地区,可播放相关录像。

小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生物圈。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好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有不少感受。不妨认真对照当地人粪尿的处理和利用情况,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

引导:通过资料分析,你能描述一下这几种方式各自的优点吗?你能用简练的语言告诉大家“有害”变“无害”的有效途径吗?鼓励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对上述问题作小结性回答()

布置作业:课本P82l2题。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利用学习资料,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2.通过观察、阅读、自学、讨论和总结,

3.描述神经系统与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4.尝试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体验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激励自己更加有效地学习。

教学重点

1.描述神经系统与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2.尝试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足球“点球大战”的精彩片段;神经系统与神经元组成和功能的影像资料;有关人体各类细胞的课件。

学生: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Ⅱ教学过程

1.神经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生动的足球“点球大战”精彩片段并思考:守门员应具备什么样条件才能准确扑到足球?哪个因素最重要?

1.2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能说明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快慢呢?

创设情境,把精彩的足球“点球大战”片段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出反应速度的概念。

1.3做小游戏,测定反应速度。

思考:要顺利完成本游戏,身体各部分应该怎样默契配合?

组织学生做小游戏(如接直尺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问题。

结合自身感受,自由发言。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引出本节课题。

1.5资料分析

脑血栓

脊髓损伤

扭伤

肿瘤

个人阅读资料,诊断病情。

小组会诊,针对资料产生疑问及联想,进行交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小组派代表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组内成员补充。

总结出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活动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完成。

1.6大屏幕显示甲、乙、丙、丁四位患者的病情,指导学生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寄予希望。

引导学生体会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活动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完成。

2.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观看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影像资料。

观察教材中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图。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表格,分类记录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②小组汇报,大屏幕展示表格,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提供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影像资料,从整体上感悟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指导学生设计表格。

引导学生围绕表格设计展开想像,选派几组有代表性的展示,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进行评价,同时强调脑、脊髓的功能。

3.神经元的组成及功能

3.1观察人体各类细胞的课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区分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异同。

交流讨论,认真思考并举手回答,组内补充,组间评价,畅所欲言。

3.2观看神经元组成和功能的录像。尤其要反复观看“传导”的慢镜头,深刻体会神经元形态结构的特殊性是与它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相联系的。

启发学生比较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异同,给予评价。

3.3播放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汇报。

4.你所知道的有关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哪些?怎样预防?

在日常生活、劳动和体育锻炼中,有哪些情况容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安全建议?

组织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

学生提出一些安全建议,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寄予期望。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较抽象、难理解,不易处理。曾经,我也尝试过给资料让学生分析,自主建构,可学生仍不显主动。如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让学生充满收获。如何评价学生,评价表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布置探究任务时发放课堂过程评价表,保证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情感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新课标第一网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3.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4.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学生:复习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知识。课代表准备一个做相反动作的游戏活动,并配以音乐。

课时分配:2课时

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复习

提问

人体神经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神经系统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复习旧知:神经系统各部分的组成。

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2.导言:反射参与活动:打手。抓手指。

21讲述游戏规则。组织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活动是在你们的什么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 22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引发学生思考: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23精讲:基本方式是反射。强调刚才我们做的两个活动都是反射。

一个同学到前面,让另一同学站好,双手背后。教师在第一个同学背后用牙签扎他的手。

拿出解剖针,示意第一个同学扎第二个同学的手。

3.实验:膝跳反射

小组讨论:反射的概念。

进行交流。

带领学生继续活动:牙签扎手。

拿出解剖针,示意学生到前面来重复上面的活动。

指导学生做膝跳反射。

引导学生通过这几个活动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4.小结反射的概念。

41种类

简单的反射:生来就具有的。

复杂的反射: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42举生活中反射的实例并分析。

解释教师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举例并分析。

提出问题:以上所举实例中,哪些反射是生来就具有的?哪些反射是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活动:做相反的动作。

小结。 带领学生做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

5.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制定探究计划。

(第二课时)

1.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11实施探究计划

组织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

12提出的问题和作出假设。

各小组复习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制定假设

将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小组内交流,同组的同学讨论并完善计划

小组内先交流自己制定的计划,然后通过讨论完善计划。

以某一小组的方案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完善计划。

13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

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计划,进行探究活动,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

巡回指导、帮助各小组实施计划。

汇报与交流。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小结。

14帮助各小组得出结论。

组织小结并作出评价。

2.反射弧

21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22传人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

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引导学生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23神经中枢:产生冲动,传给传出神经。

24传出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2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

分析“手拿烫馒头后,来不及思考就扔掉”的反射弧的组成。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

学习问题源自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自己最关注的问题,学生们竭尽全力,查阅资料,讨教父母,寻找直观材料(好几个学生带来了有典型病症的CT),很好地挖掘了阅览室、网络、学生个人潜能及家庭资源。
  

第四节 激素调节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2.说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3.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说出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4.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教学重点

学生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能够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教学难点

有关资料的教学安排与归纳、整理,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人体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

学生: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照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搜集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

课时分配:1课时

Ⅱ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观察自己的身体,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根据学过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很容易联想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是性激素作用的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升入中学以来身体的变化,从已有的性激素的知识入手,引出激素调节的课题。

1.人体内、外分泌腺的主要区别:有无导管、分泌方式及分泌量等

说出自己知道的腺体,如唾液腺、汗腺等。

1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找出不同之处,并举手发言。

激素是由人体内的腺体分泌的。首先提问学生知道哪些腺体,进步说明:唾液腺汗腺等腺体不同于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利用课件展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加以区分,教师给予适当补充。人体的内分泌腺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12学生观察并记忆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及它们所分泌的主要激素。

通过大屏幕展示人体内分泌系统,通过光标闪烁促使学生更好地记忆腺体的名称及所分泌的主要激素。

2.介绍几种激素的主要功能

说明:激素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虽少,但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却很大。

21生长激素

观察图片,感到惊讶,从而激发求知欲。

讨论并发言,总结生长激素的作用。

(展示资料1)

出示侏儒症、巨人症等患者的图片。

分析发病原因,引导学生总结出生长激素的功能,并教育学生不要对这样的患者有不礼貌的态度。

22甲状腺激素

分析资料2,联系兴趣小组的实验,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2,向学生提问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关于兴趣小组的实验,可向其他同学推广。

学生观看录像,进一步体会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重要性,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展示资料)

适时展示甲状腺疾病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地方性甲状腺肿、甲亢等),拓展知识面。

23胰岛素www.xkb1.com

分析资料3,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小组讨论、归纳胰岛素的作用。

感受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和科学家勇于探索、不为名利的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3及有关糖尿病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胰岛素的作用。

24介绍阅读材料《王应昧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观看比赛并说出此时的心理感受:面红耳赤、情绪激动,进而谈谈自己都在什么情况下情绪比较紧张、激动。

播放精彩足球比赛的录像。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特别兴奋或突遇危险时的心理感受及身体状况。

得出结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帮助同学分析原因:大脑皮层兴奋一促使肾上腺激素分泌一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一血管扩张、面红耳赤。

4.总结、练习

小组讨论,设计表格,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设计表格,归纳出各种激素的主要作用。

教学反思

活动精加工,深挖掘。本节以学生活动贯穿首尾。活动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脸,从语言设计上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解剖、观察大脑后及时组织总结,使大脑的形态结构特点深深地烙在学生脑海中。学生汇报各主题研讨学习时,课堂气氛民主,允许学生随时提问,给时间让学生交流,激起思维碰撞,将活动成果感悟、内化,保证了学生知识、能力提高。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3.进一步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采取措施的资料。准备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调查或收集资料。

课时分配:1课时

Ⅱ教学过程

1.课外收集资料

课外分组查找资料: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危害及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意义;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帮助学生确立查找目标,提供查找线索,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后通过分析努力及借助资料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交流

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指导各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有利于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意识到团体的力量,增强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信心及决心。我为环保献一策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经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后,总结出几条可行性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积极地参与到环保的活动中,鼓励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加倍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2.辩论赛

学生分成正反两组在课上展开辩论(需要学生在课下查阅好有关资料)

正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面影响。

反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

课上学生之间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坚定自己的信念,气氛热烈。目的是提高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能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最后达成共识,共同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适当引导,将辩论引入一个平等、自由、热烈的氛围中,防止同学之间的互相攻击,并给予学生高度的评价。最后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必须要下大力气保护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3.学生抒发对祖国生态环境的热爱

在课堂上自由畅谈去过的风景区,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展示美丽的祖国。

举一些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起预测可能带给我们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日常的一些小活动可能都会影响甚至破坏环境,启发学生保护环境应从身边做起。

教学反思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能造成不良影响。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发展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

2.怎样设计科学的探究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H试纸,配制pH4的硫酸溶液,清水,烧杯,纱布,大培养皿,提醒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学生:准备食醋,当地的雨水,小麦的种子,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分,收集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例,准备废电池的浸出液,当地的土壤(非酸碱性的),设计科学合理的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

课时分配

2课时

Ⅱ教学过程

1.复习探究的一般过程

根据自己的设计和教师所举的例证,分析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配制雨水模拟液(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21组间讨论、交流,确定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实验方案。

22用食醋和清水分别配制pH4的酸雨模拟液和pH5.6的正常雨水模拟液。

23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制pH4的酸雨模拟液。

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配制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拟液,要告诉同学浓硫酸对皮肤有严重的损伤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硫酸配制酸雨模拟液? 对比实验

一: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为酸雨,则可用pH4的食醋液与自然酸雨做对比实验)

二:分别用硫酸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三: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硫酸酸雨模拟液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四:用清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并与一和三做对比。

指导学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组实验以减少偶然性;指导学生把各个培养皿贴上签标号以免弄混;启发学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选择对比液的科学依据。

24收集数据

一周内不断观察各方案中小麦种子的发芽状况,最后列表收集各组数据。

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指导学生收集数据的方法。

25分析数据,讨论交流

各小组分析数据,讨论结论并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证;思索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3.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31准备实验溶液

一:讨论、交流、确定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

二:破碎废电池浸泡出的稀释液。

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帮助确定科学探究方案;向学生讲解制备破碎废电池稀释液的注意事项。

32对比实验

一:分别用破碎废电池的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

二:把小麦种子分别埋在用破碎废电池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里并

测定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不正常,用pH5.6的食醋雨水模拟液代替)

指导学生做好对比实验,处理好实验后的废弃物。

分析并整理、交流数据

列表收集各组数据,然后各组间交流并谈谈实验后的感想。

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收集数据并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反思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进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Ⅰ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调查自己所居住地方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亲自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2.组织学生将调查的结果在课上交流,全面地认识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拟定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为当地环境保护出谋划策。

3.认同作为地球的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2.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时分配

1课时

Ⅱ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亲自获得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11走出校园分组去调查自己生活地方的生态环境,通过亲自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意识到保护环境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2课上交流,制定计划

13将调查的结果在课上交流,通过交流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有那些问题,并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保护环境的计划引导并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

2.对校园周围环境进行局部调查,写成校园环境保护条例

21将查找的资料,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分享,互相交流,形成从现在做起的环保意识。

22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的一些无意识的小活动,可能都会影响甚至破坏环境,唤起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23到环保部门或大庆环保网站,了解本市的空气状况、水源状况、城市垃圾的处理状况、本市的植被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状态等

相互交流,形成综合报道,拟订一份切实可行的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把环保倡议书帖到环保网站的BBS上。

鼓励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课下分组实施,并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受到环保教育,使环保意识扎根人心。

教学反思

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52db2c50c22590102029d36.html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设计全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