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寓言如何教

发布时间:2020-03-29 22:08: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寓言如何教

所谓“寓”,“寄托”之义也,寓言就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一种简短的故事。或者说是一种含有明显讽喻意义的短小故事。谭达先在《中国民间寓言研究》中指出:“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叙述和描写时,很少用繁冗松散之笔;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生动,在一篇故事中有的语言还具有特殊的幽默感、风趣性和寓意性。”寓言中包含一定的寓意是不容质疑的,一般而言,寓言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如《狼和小羊》阐明了对于那些图谋要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一切正当的辩解都是枉然,在不公正的强权社会里,强者对弱者常常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揠苗助长》揭示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另外还有《坐井观天》《亡羊补牢》《狐狸和乌鸦》《画蛇添足》《我要的是葫芦》等等,都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传达一定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哲理思辨性质。 下面谈谈在寓言教学中的做法:

A.揭示寓意的方法

寓言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揭示寓意:

分析人物语言。

案例1

《牛角尖里的老鼠》这篇寓言故事中有牛角与老鼠的对话,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分析老鼠的语言及其牛角的忠告便可以得出做任何事情如果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坚持错误,那么必然遭到失败的道理。

分析故事情节。

案例2

《小鹿遇虎》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们对老虎与小鹿这两种动物身体的特点与它们因此而所遭受的险遇让学生明白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漂亮,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的深刻含义。

分析关键性的句子。

案例3

《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都有龙的描写,及其后来真龙来后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好龙也,由此可见做人处事要表里一致,不能虚伪的道理。

分析事物特点或发展规律。

案例4

在教学《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时通过对禾苗的生长规律的揭示,以及这位农夫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驳斥,从而让学生懂得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辨证关系。

案例5

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这一现象的偶然性,如果没有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把它看成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会自食其果。

B.充分挖掘寓言的教育功能

陶冶道德情操。寓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植物、非生物的艺术形象来寄托某一道理。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得到了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教育。

启迪思维火花。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寓言故事里所蕴涵的哲理需要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

榜样力量的激励。寓言故事以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树起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传统美德的形象、道德规范的形象,这些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品味做人的道理,做智人、真人的真谛。

C.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小学的语文课本,选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寓言。在寓言里,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 。一般地说,我们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但是,由于寓言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 、讽喻性的特点,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 注意:一是寓言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绘不应再是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难点、重点,抽象概括的能力才是教学 的重点、难点;二是我们在教寓言时,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来达到明白寓意的目的,学 生思维稍一偏离,马上制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只有 在个性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自己安排好的 直线思维槽中往前滑,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如何使寓言教学落到实处

寓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于中国古代寓言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和很高的美学价值,所以很多寓言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这种故事叫寓言。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本上,平均每册只有两三篇,如何通过这为数不多的寓言让学生明理,受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并结合他人之长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珍视童趣 多元解读

在低年级寓言教学中要珍爱童心,珍视童趣。不能以绝对的是与非来框定学生思想,不给学生想象的余地。《坐井观天》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围绕小鸟与青蛙的“天有多大”展开争论。在我们看来,天的确是无边无际,大的很,小鸟说的对,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无疑是错的,但是如果按照我们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就错了。我问学生:小鸟和青蛙展开了争论,究竟谁对谁错呢?大多数同学纷纷表示小鸟说得对,也有同学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青蛙说得也对,同学们哗然,我接着问:“为什么?”并且对这个同学的勇气提出表扬!他果然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因为青蛙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说的是实实在在的真话,不是假话,所以不能算错!”同学们听后纷纷赞同,还有一个同学补充:“我爸爸去过内蒙古大草原,我觉得那儿的天比我们这儿的天就大。”还有一个同学说:“我在电视上看过青藏高原上的天空,看起来比我们这儿的天要大要蓝得多!”这些都出乎我意料之外,我趁机引导点拨:“看来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那么假如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它会说些什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也棒!”最后,我又说:“这则寓言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做什么事都不要骄傲,要做目光远大的人。”“不嘲笑别人,多体会别人的处境。”“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对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要全面地看事物”等等。在这个课例中,学生的智慧能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跳出书本之外,得到扩展,是非常令人高兴的。我觉得同学们从《坐井观天》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寓意的本身要多。

如果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用个人的主观意志限制学生的思维,那势必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教师就成了罪魁祸首。所以我们在教学寓言时,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中一定要珍爱童心、珍视童趣。

二、深入文本 多元解读

有的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发散的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想,而不是单一的、一元化地理解文本。如《纪昌学射》这篇寓言故事,就应该有多元的解读。我们可以从“飞卫”的角度来理解,即严师出高徒;可以从“纪昌”的角度来理解,即学习一项本领,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还可以这样理解,只有把一个个的小目标、阶段目标看大,做好,才可以更好的接近大目标,实现大目标。当然学生理解到这一层次是不容易的。可是,做教师的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有多元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这样教学的过程中才可以因势利导,顺学而为,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助学生“一臂之力”。

再比如《扁鹊治病》这篇寓言,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从扁鹊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既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又是一位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医生。

多视角、多方面、多维度地解读寓言故事,这本身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折射,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容忽视。

三、多种途径 明理解意

封丹说得好:“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生动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正是由于寓言本身具有教训性和讽刺性的特点,所以,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寓意。而理解寓意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感知形象 理解寓意

教师要把寓言里的艺术形象当作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来教,不应过早涉及寓言的寓意。因为感知、分析寓言的主人公形象是教学生领悟寓意的前提条件。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寓言的两个主人公——季梁和他的朋友。季梁的朋友自恃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好,以为很快就能到达楚国,并且固执己见不听劝,只能越走越远。同时,我着重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对话去分析两个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如教学《南辕北辙》时,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也说明了朋友的提醒忠告是很重要的。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比喻愿望好、措施不得力的情况。

(二)、联系现实 理解寓意

从寓言的写作方法上来看,寓言往往是运用很多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谈古论今,拿小比大,借物喻人等等。但是,小学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讽喻的对象并非限于艺术形象本身,经常不能脱离直观形象,仅仅是停留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理解上,并而出现就事论事的倾向。例如三年级的学生读了《掩耳盗铃》一课后,一般只得出“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认为别人听不见,真笨”。这样的认识,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对此,我们在教学寓言时应该先向学生讲清其写作特点,使学生明白寓言的针对性和讽喻的所在性。然后,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并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实际例子,帮助他们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实例的相似之处,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共同说明的道理,从而理解和提示寓意。

又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自己犯过错误吗?犯了错误有没有接受别人对你提出的意见?结果怎么样了?这些事情跟“亡羊补牢”的故事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我们应该从寓言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训?这样,学生通过上述的引导和思考,加之联系自身实际,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其实,寓言本身就是与现实相联系的文章,因此,教学寓言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

(三)、探求因果 理解寓意。

一般来说,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而每一个原因又必然会引出一定的结果。所谓“善有善报,有因就有果。”确实,寓言故事中所反映的现象和所揭示的道理,也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例如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中的求剑者未能找到剑的原因,是因为他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是因为喜欢听好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还有《画蛇添足》中的画蛇者之所以弄巧反拙,就是因为他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等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迅速分清寓言中的前因后果,这样就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寓意,并且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所谓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四)、由浅入深 概括寓意。

在寓言教学中,学生知道个别的艺术形象,只是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这是准确理解寓意的起点。但这种认识有待于教师对他们的帮助,引起他们知道事物的本质。在概括寓意中,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将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概括寓意。

例如《群鸟学艺》一课,我们则可以这样设计和组织教学,帮助学生逐层深入地概括寓意:

第一步,讲述故事的内容,获取感性知识,并启发学生思考:群鸟指哪些鸟?它们为什么要去学艺?向谁学?学的结果又怎样?

第二步,从书中解脱出来,试就事论理,启发学生思考:最后为什么只有小燕子学到手艺?然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你是否也看到或遇到同类的事情呢?

第三步,进一步认识,理解寓意、概括寓意。启发学生思考: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这样,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理解,从而正确地概括寓意。

四、创设情境 发散思维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的的独特感受,让课堂成为学生释放灵性,点燃思维火花的场所。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分析课文之后,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1)读到这里,你能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故事的意思吗?(2)更羸不拉弓,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我想通过创设的语境,使学生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领悟寓意,抒发对更羸的赞叹之情。同学们对射箭高手的经验之高表示认可和赞扬后,我又问:“你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感受吗?”

有的说:“更赢的知识还是很广博的。他能从鸟的叫声和飞行的快慢中判断鸟的状态,可见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很细心的人,这一点儿我应该向他学习。”

有的说:我们应该从这只可怜的惊弓之鸟身上,吸取教训,不要像它那样,只因为被箭射过后,一听到弓弦响就坠落在地。我们要从小培养自己经受挫折的考验,比如:不能因为一次考试不及格,以后见到考试就害怕。”

还有的说:“我觉得更羸的作法不值得称赞,和我们现在提倡的爱鸟与护鸟是不相符的。鸟是人类的朋友,更何况是一只受过伤的鸟,更值得我们同情和保护。”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已见,踊跃发言,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要提倡的吗?这样去学习寓言,我们学生的思维定会不断地发展!通过这些回答,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既理解了课文,又对现实的学习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吃透文本,根据不同的寓言故事,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使寓言教学扎实有效。在今后的寓言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学习,认真钻研,力争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60791652d380eb62946d0b.html

《小学寓言如何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