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溪驿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9-02-27 08:25: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葛溪驿阅读答案

【篇一:鉴赏诗歌之语言参考答案】

>主备人:武传胜 审核人:张宣成 备课时间:2013.10.15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 了解炼字试题的类型;

2. 掌握相应类型的答题模式。

学习重点

1.梳理诗歌中常见的炼字试题类型;

2.能鉴别出炼字试题类型,掌握炼字试题分析的方法、步骤,掌握并运用相应类型的答题模式。 课时数 4课时

考点阐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2013年高考17套语文试卷中,共有4套针对语言设置了考题,江苏06-13年高考中,0609两年对语言题进行考查。重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

一、炼字

(一)炼字的概念、理解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字,僧敲月下门句中字。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炼字的类型

诗词中所炼的字包括一些的意象名词,写景状物类动词、形容词,程度加深的副词,修辞手法的词,叠词、数词、摹声韵律的词。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诗词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能让名词性的意象有生动形态的主要是动词,这样,对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栩栩如生。要关注动词,关注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句中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句中字,王维日色冷青松句中字,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句中。字。这些词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二字就会大为减色。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者用了一个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特殊词

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拟声词: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它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种词汇,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醉红中。)

(三)典题分析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2013福建卷)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增强了诗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13湖南卷)

钓船归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 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2)简析首句中字的妙处。(3)

【参考答案】联系春深”“染衣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江苏卷)

鹧鸪天[]魏初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

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四)备考锦囊

1.常见的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

3)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4)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2.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3.归结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08全国ii卷)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9广东卷)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

1)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鉴赏诗歌的语言——诗眼

主备人:武传胜 审核人:张宣成 备课时间:2013.10.20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眼试题的类型;

2. 掌握相应类型的答题模式。

学习重点

1.了解诗眼的作用;

2.能鉴别出炼字试题类型,掌握该类试题分析的方法、步骤,掌握并运用相应类型的答题模式。 课时数 2课时

二、诗眼

(一)诗眼的概念、理解

古代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答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角度。

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也有表示时间的名词。分析诗眼主要是抓诗句子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营造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二)典题分析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四川卷)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字,写情扣住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试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本诗以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南京调研)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试题:关于此诗,有人说字统领全篇,有人说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字之中。正因为身处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三)备考锦囊

1.常见的提问形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解题技巧

1)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2)因为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要找到并理解诗眼就必须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主旨来考虑,结合句法的分析。

3)诗眼一般有暗示诗歌结构,表明思路,统摄全篇;交待作者的思想,表达诗歌的主旨。

3.归结答题步骤

【篇二:2011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侯方胜 2010.6.27.

卷(阅读题 66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日古代的书籍之路

何谓书籍之路?这要从丝绸之路谈起。丝绸之路的说法由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用以指称两汉之际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进入20世纪中期,好事者不断为之添枝加叶,遂使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处不至。而东亚文化交流的模式,我曾提出当是海上的书籍之路。当西方人坚信丝绸是从羊毛树上采集而来时,日本列岛的先民已经开始养蚕植桑,生产丝绸了。追溯中日古代历史,持续性、大批量的丝绸交易未曾出现,其影响甚至不及陶瓷。

日本从630年开始派出遣唐使。贞观五年(631),第一批遣唐使到达长安时,唐太宗因他们远道而来,敕所司无令岁贡,并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日本人甘冒鲸波之险,意欲得到什么呢?《旧唐书》已经给出答案: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遣唐使源于遣隋使,据《经籍后传记》记载,第一批遣隋使便为求书而来:是时国家书籍未多,爰遣使臣于隋国,买求书籍。第二批遣唐使回国(654)后,大使吉士长丹因多得文书宝物而获封户、晋位、赐姓,可见求书多寡还会影响仕途。有唐一代,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日本的典籍究竟有多少?9世纪后期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辑入汉文书籍157917345卷,其数量应该说是非常惊人的。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缘,日本公私珍藏唐代典籍颇富。据大阪市立美术馆编撰的《唐钞本》,仅日藏唐代写本就有《唐诗卷》等43种,其中不乏中国散佚、日本仅存的佚存书。唐末至五代,中原动乱,典籍散毁严重,吴越国王遣使日本,赍重金请抄天台遗书。日本遣日延为缮写法门度送之使,以至一宗教文,复还中国。由此可知,书籍之路并非自西往东的单通道,而呈往返环流之状。尤其是清代黎庶昌、杨守敬等掀起的东瀛访书热,使大量域内失传已久的珍籍完整西归。书籍之路佚书回归形式,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汉文书籍的生存时空。

沙漠,驼队,西方,夕阳西下,背负的是鲜艳的丝绸,这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大海,船队,东方,旭日东升,运载的是飘香的书籍,这是古代的书籍之路。但是,古代输往西域的丝绸,现在即便从深埋沙漠的遗存中出土,也已经腐朽而不堪穿用;而当年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智慧的源

泉。这些书籍是文明的种子。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超越时空惠及后代。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经过传抄、翻刻而流布世间,再经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1.下列对书籍之路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书籍之路是日本为加速文明进程,派遣隋唐使买求文书宝物泛海

而还之路。

b.“书籍之路是始于隋延至清,惠及日中双方文明发展的汉文书籍海上往

返之路。

c.“书籍之路是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汉文书籍生存时空的佚书回归之路。

d.“书籍之路是隋唐时期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海上运载书籍之路

2. 对于书籍之路丝绸之路的区别,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丝绸之路由中国通往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书籍之路仅限于中国与日

本之间的交流。

b.“丝绸之路输送的丝绸早已失去使用价值,书籍之路输送的书籍却可

以惠及后代。

c.“丝绸之路使中西方在贸易交往中互惠互利,书籍之路则从根本上影

响中日文明进程。

d.“丝绸之路已成定论,被国际上广泛接受;书籍之路则是作者提出的

新见解。

3.下列不属于日本公私珍藏唐代典籍颇富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 日本官方重视从中国求书,遣唐使求书多寡甚至影响到仕途升降。

b. 唐代统治者对遣唐使持欢迎和鼓励态度,为其多得文书宝物提供了方便。

c.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邻,这有利于日本使者通过各种途径泛海求书。

d. 遣唐使携归书籍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经过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之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

祯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戍。给事中徐贞明等群拥入狱,视具橐,亦

逮谪外。御史刘台按辽东,误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绳督之,台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帝为下台诏狱,命杖百,远戍。居正阳具疏救之,仅夺其职。已,卒戍台。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等亦数破贼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

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然持法严。驿递,省冗官,清庠序,多所澄汰。公卿群吏不得乘传,与商旅无别。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辄不得补。大邑士子额隘,艰于进取。亦多怨之者。

张居正死后祸发,尚书李日宣等言: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

——《明史〃张居正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课吏职,信赏罚 课:考核

贷:给予

风:通,讽刺

右:支持、帮助 b. 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c. 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 d. 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

5.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举措的一组是(3分)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

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

帝为下台诏狱,命杖百,远戍

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驿递,省冗官,清庠序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朝臣们认为他劳苦功高,不便法办。张居正于

是借机调开他的儿子,才派人飞快去逮捕他,他才不敢反抗。

b. 张居正采纳漕臣建议,责令运粮士兵紧急发运,避免损失,于是太仓粮

食充足。受此启发,他命令事事都要按大小缓急规定期限。以后,官员

们都不敢延误公事。

c. 张居正有时喜怒无常,稍有不合意者,就大加责骂。绘事中徐懋学、御

史傅应祯请求他宽大为怀,却受到处罚,因此大小官吏怨声载道。

d. 张居正还能知人善任,让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镇守蓟州镇,两广督

抚殷正茂、凌云翼前去破贼,张佳胤前往浙江安抚。一时,边境安宁,

社会稳定。

7.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译文:

2)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

译文:

3)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

译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8.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

1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

2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

3)回首向来萧瑟处, (苏轼《定风波》)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7)寻寻觅觅,。 (李清照《声声慢》)

8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

神线

郑能四十出头,是个下线工,活儿不重,在钢板上画线,以供电气焊切

割或机械加工。

郑能可以不用圆规、卡尺就在钢板上画圆,有人开玩笑说是阿q梦寐以

求的那种圆,是绝活儿。大家都叫郑能神线

神线郑能的工资虽不高,但三六九能就着咸菜喝几杯小酒,就不羡

慕厂长科长们大鱼大肉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

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像爱自己的家那样爱着自己的企业。但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厂子宣告破产了。

下岗的郑能顿时茫然无措,天天靠喝酒来麻醉自己。郑能妻子所在的厂子也是勉强开工,工资也不高。没多久,郑能家的油盐酱醋就发生了危机……

妻子劝郑能出去找工作。

郑能出去跑了一圈,以他这样不上不下的年纪,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人家最高的年龄界限也必须是在三十五岁以下。

郑能又开始喝酒,喝醉了就骂自己是废物。

郑能的妻舅是一个工商所的小头儿,见郑能这个样子,就跟他说:不如去我管的那个市场看自行车吧,也算是废物利用。

郑能叹了口气,就随了妻舅。

妻舅把郑能领到市场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扔给他两段旧绳子,就走了。 郑能刚用那两段旧绳子绾成一根,在空地上围出一个圈来,就陆续有人推来自行车要他看管。妻舅告诉郑能,每辆车子收两角钱。

这是一个蔬菜市场,从早晨到傍晚,买菜的人熙熙攘攘,大都是骑了自行车来的。先寄存自行车,买完菜,再骑自行车回家。

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

晚上回家,郑能从皮包里倒出一大堆毛票,让妻子女儿帮他数一数。

妻子女儿数完后,惊喜地说:有二百多块呢!

郑能高兴得头都大了:那么多?!这差不多是他先前上班时小半个月的工资呵。

然而,这样的惊喜可不是每天都有的。

郑能像呵护自己的女儿那样呵护着握在自己手心的那条绳子。

有时候,郑能还会喝着小酒,嚼着花生米,对着屋角的那条绳子自言自语:你嘛,才叫真正的神线。我——屁都不是,顶多是废物利用……”

说这话时,郑能望着窗外,眼中露出悲哀的神色。

11.从文中看,在郑能这个不幸的小人物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闪光

点,请简要加以概括。(6分)

答:

12.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6分)

答:

13.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上很相似,分别出自郑能的妻舅和他本人之口,分

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不同内心情感。(6分)

答:

14.郑能终于赚到了钱,可是文章最后却写到了他眼中悲哀的神色,你认

为他为什么而悲哀?试做分析。(7分)

答:

【篇三:【高考领航】2015一轮考点训练:第三章阅读古代诗歌2-3-2-1 word版含答案]

s=txt>日暮倚杖水边

[]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眼指出它在诗中的具体内容,答题时第一步要答出共性的内容,第二步要配合具体诗句知人论世分析其个性内容。

[答案] “羁绪是全诗的诗眼,是一种羁旅之思,其共同情感是游子漂泊在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首联)。除此外,它在诗中具体还指谪官的愁思(诗的颔联所用的典故)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颈联直抒胸臆)年华易逝的伤感(尾联苍颜华发今如许的描写)宦海浮沉的厌倦 (尾联便挂衣冠已慢迟的描述)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夜宿驿站之索寞凄凉况味,寄寓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

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

[答案] 本诗以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0cb2a93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d.html

《葛溪驿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