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传记

发布时间:2018-12-15 08:47: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文整体阅读(传文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封伦,宇德彝,观州蓨人。父子绣,隋通州刺史。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吾结怨于天下。”素惶恐,虑将获谴。伦曰:“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明日,果召素入对,独孤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听后言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素叹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炀帝而不吏务,每有承受,多失事机。伦又托附之,密为指画,宣行诏命,谄顾主心。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宇文化及之乱,逼帝出宫,使伦帝之罪。帝谓曰:“卿是士人,何至于此?”伦赧然而退。化及早署内史令,从至聊城。伦见化及势蹙,乃潜结化及弟士及,请于济北运粮,观其变。遇化及败,与士及来降。高祖以其前代旧臣,遣使迎劳,拜内史舍人。寻迁内史侍郎。萧瑀尝荐伦于高祖,高祖任伦为中书令。太宗嗣位,瑀迁尚书左仆射,伦为右仆射。伦素险被(bì,不正),与瑀商量可奏者,至太宗前,尽变易之。由是与瑀有隙。
    史臣曰:封伦多揣摩之才,有附托之巧。党化及而数炀帝,或有赧颜;托士及以归唐朝,殊无愧色。当建成之际,事持两端;背萧瑀之恩,奏多异议。太宗,明主也,不见其心;玄龄,贤相焉,尚容其谄。狡算丑行,死而后彰,苟非唐临之劾,唐俭等议,则奸人得计矣。
                                             (《旧唐书·卷六十三》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制度奢侈 制度:规模和尺度
B、然雅听后言 雅:平素,向来
C、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 闲:空闲,清闲
D、使伦数帝之罪 数:列举罪状加以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吾结怨于天下 卒相与欢,刎颈之交
B、伦见虞世基幸炀帝而不闲吏务 至激义理者不然
C、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不奏 上官大夫见欲夺之
D、请于济北运粮,观其变 思垂空文自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素营建仁寿宫,隋文帝认为他奢侈浪费,杨素非常害怕。封伦深谙皇后的爱好及文帝与皇后的关系,劝杨素不必担心。结果正如封伦所言。

B、大业期间,虞世基受到隋炀帝宠幸。由于虞世基不懂政务,因而失误颇多。得到封伦帮助后,他日益显贵。

C、封伦阴险狡诈,行为不端。与推荐自己为官的萧瑀同朝共事,在太宗面前,经常把两人事先商量好的上奏内容任意改变,导致二人有了矛盾。

D、封伦身为隋唐两朝大臣,其奸佞行为直到唐时才被发现,可见炀帝的昏庸,太宗的英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

  译文:                                                                           

2)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

  译文:                                                                         

3)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

  译文:                                                                          

5、文章最后一段评价封伦“有附托之巧”。请结合文章概括封伦“附托之巧”的表现。(3分)

  答: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表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席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位。年还,使有指,进谏,议大夫。迁尚书右丞,知吏部选。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清政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大将军,以杨子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隧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监国,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为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田委安畏服之。七年,百姓立祠祝祭。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饮食。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   强:勉力。  

B.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   向:仰慕。
C.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   居:居住。  

D.性宽易,与之接者。       接:交往。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权势以请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出财偿所亡   

而身死国灭,天下笑
C 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 得去,莫不流涕    

设九宾于廷,敢上璧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学习勤勉,知识广博,读书悟性很高,进入仕途后,他公正守法,以至大理寺、刑部官员执法不公而畏惧他。

B.西南少数民族归附朝廷,皇上派官员去安抚,官员们都畏葸不前,袁滋却毫不推辞,德宗当场嘉奖他。

C.袁滋办理政务仁慈宽厚,不订立什么条款规章,安抚流民,法外施恩,深得百姓爱戴,以至离任时“耆老遮道”。

D.袁滋虽然执法如山,政事清明简要,为人又极宽厚,但他在受命平叛时却因兄长的缘故,畏敌不进,贻误朝廷大事。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清政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

译文:

②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

译文:

③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

译文:

5.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袁滋的为人“慈惠”的。

:

参考答案

[答案]

 1C(闲:通,熟习)
2A(替/成为 B C 表承接D来,表目的)
3D直到唐时才被发现有误)

4、(1你知道我们夫妻年老,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散心,隆重地装修了这座宫殿,难道不是对我们的孝顺吗?

2)皇后是一个妇人,只喜好华丽。皇后内心如果高兴,皇上的心思也一定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我知道的原因。”

3)下面的奏章如果不合皇上的心意,就牢牢扣押下来不上奏。(译文中解:下面如有违背皇上心意的奏章,都扣压下来不上奏。)

5、(1)虞世基被炀帝宠幸但不熟习吏务,封伦指点他处理政务讨好皇上,世基更加被宠。(2)见宇文化及走向衰落,转而追随士及,投降于唐,受到重用。

译文

  封伦字德彝,观州蓨县人。父亲子绣,是隋朝通州的剌史。封伦年少时候,他的舅舅卢思道常常说:“这孩子聪明见识超过一般人,将来必定官至卿相。”开皇末年,江南发生叛乱,内史派杨素前去征伐叛军,委任他当行军书记官(记室)。杨素将要(负责)营建仁寿宫,(被)召回当任土木工程建筑监督。随文帝来到仁寿宫住所,看到宫殿规模宏大,奢侈浪费,大为恼怒,说:“杨素是不忠诚老实的,用尽百姓的财力,装修宫殿,替我在天下百姓中结下怒恨。”杨素非常害怕,担心将(因此)遭到贬谪。封伦说:“你应当不要担心,等到皇后来到,对你必定有所恩赐。”第二天,果然杨素被召入宫对话,独孤皇后慰劳杨素说:“你知道我们夫妻年老,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散心,隆重地装修了这座宫殿,难道不是对我们的孝顺吗?”杨素退朝下来问封伦道:“你凭什么知道皇后会恩赐我?”封伦说:“皇上生性俭朴,因此当初一见宫殿的宏大华丽就发怒。但是皇上向来听从皇后的话。皇后是一个妇人,只喜好华丽。皇后内心如果高兴,皇上的心思也一定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我知道的原因。”杨素叹息佩服道:“揣摩推求的才能,我是比不上的。”杨素依仗荣贵和有才能,对人大多欺凌侮辱,只有对封伦十分赏识,送给财物。多次在皇上面前称赞举荐封伦,因此封伦被破格提升为内史舍人。大业年间,封伦看到虞世基受到隋炀帝宠幸,而虞世基又不娴熟政务,常常接受皇上的诏令,但办事大多失误。封伦就又依附虞世基,暗中替虞世基指导谋画,宣布执行皇帝诏命,谄媚顺从皇上。下面如有违背皇上心意的奏章,都扣压下来不上奏。判决刑事案件,措词严厉,苛刻地援用法律条文,极尽诬陷;记录功勋,实行奖赏,一定要抑制和削减。因此,虞世基日益得到皇上的宠幸,日益尊贵,而隋朝的政治日益败坏,都是封伦所干而(造成的)。宇文化及发动叛乱,逼迫皇帝逃出皇宫,指使封伦列举皇上的罪状加以责备。皇上对封伦说“你是一个出来求官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呢?”封伦羞愧地退回来。化及不久就委任(封伦)当内史令,让他跟从到聊城。封伦看到化及的势力日益窘迫,就暗中勾结化及的弟弟士及,请求到济北运粮来观察情势的变化。待到化及失败,和士及一起来向(唐军)投降。唐高祖因为封伦是前朝的旧臣,就派出使臣来迎接慰劳他,授予他内史舍人的官职。不久,又提升他为内史侍郎。萧曾经向唐高祖推荐封伦。唐高祖任命封伦为中书令,唐太宗继位时,萧瑀升调为尚书左仆射,封伦升调为右仆射。封伦向来阴险心术不正,和萧瑀商量好可以向皇上上奏的事,到了太宗皇上的面前,全都改变原议,因此和萧瑀有了矛盾。
  史官说:“封伦有揣摩推求他人心意的才能,又有随机应变依附别人的聪明。和化及结成同党而列数炀帝的罪状,也许有惭愧的容颜;巴结依附士及而归顺唐朝,却完全没有羞愧的脸色。当建成执政之时,办事举旗不定,持两种态度;背负萧瑀的恩义,上奏时有太多不同的意见。唐太宗,是一代圣明的主上,没有发现他的私心;房玄龄,是一代贤明的宰相了,尚且还容允他的谄媚。狡猾的谋画、可耻的行为,死了之后才彰显出来.如果没有唐临的殚劾,唐俭等人的奏议,那么奸狡之人的阴谋就能够得逞了。

                                                                      

1.C(居,应为“过了,停留”)

2.BA通过,介词;B替,给,介词;被,介词;C用(凭)什么身份,介词;D才,副词)

3.D(“执法如山”不确,“畏敌不前”不合文意)

4.1 他为政清廉宽简,从其他地方流散到他管辖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那聚居的地方起名为义合里。

2)刘辟谋反,朝廷诏令袁滋任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

3)袁滋病重,立遗嘱处理身后事,三年后,(那地方)仍然有条理次序。

5、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直接写他“未尝设条教”,“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正面表现他的“慈惠”。以别人对他的态度侧面烘托他的“慈惠”,如“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译文]

袁滋字德深,是蔡州朗山人。他努力学习,知识广博。年轻时依附道州刺史元结,他读书能理解其中的旨意。被作为处士推荐,担任詹事府司直。有一次,他的下属官员入狱,他查实了那人的冤情。后袁被推荐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给人定罪,有失公平,害怕袁滋严守法令上报,通过权势来请求,袁滋最终没向上报告。韦皋开始招抚西南少数民族,德宗下令挑选郎官前往抚慰晓谕,其他人都害怕去,惟独袁不辞荒远,德宗当场嘉奖他,提升他为祠部郎中,兼御史大夫,赐给他金紫衣,持节充任使臣。一年多才回来,又出使有指,提升为谏议大夫。不久又授官尚书右丞,主管吏部的辁选事宜。他要求出京任职,担任华州刺史。他为政清廉宽简,从其他地方流散到他管辖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那聚居的地方起名为义合里。然而他专以慈惠为行事的根本,不设束缚人的条款,人们都很敬重仰慕他。百姓有过失犯法的,他都放过不予处罚。抓到小偷,有时同情他们窘迫,拿钱来赔偿他们的损失。后被征召任左金吾大将军,派杨于陵代替他。袁滋离开时,年纪大的人拦道,不让袁走,于陵派人告示大家说:“我不敢改变袁公的政令。”人们都纷纷跪拜,才让他离去,百姓没有不流泪的。

宪宗开始处理国政时,任命袁为中书侍郎,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谋反,朝廷诏令袁滋任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走到半路,又凭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的身份担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这时叛军气焰正盛,加上袁滋的兄长在蜀地被刘辟劫持,袁滋害怕不能保全兄长,久久不敢前进。被贬为吉州刺史。不久,又调任义成节度使。渭地是用武之地,东有淄青,北魏博,袁严密防备,力推诚信,尽力用怀柔政策,使他们归顺。李师道、田委安害怕并佩服他。过了七年,百姓为他立生祠祈祷。袁病重,立遗嘱处理身后事,三年后,仍然有条理次序。他性情宽容平和,跟他接触的人,都感到他的诚恳,以至他的家人都难见到他的喜怒。平淡节俭地过日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31c84bcf84b9d528ea7a2c.html

《文言文传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