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文言文背诵

发布时间:2019-08-05 22:13: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少儿文言文背诵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不贪为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自己尊敬的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子罕最终也没有要那块宝玉。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ōu)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kuì)粮,过雍门,鬻(读音,卖)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读音,栋,中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读音biàn,鼓掌)舞,弗能自禁,忘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通仿,效仿)娥之遗声也。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去(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秦青对他的朋友说:一次,韩娥从韩国来到齐国,在经过齐国都城临淄时,身边带的 干粮吃完了,就在都城的雍门卖唱求食。她那动听的歌声召来了一 大批听众,人们把她围得水泄不通,一个个听得出了神。韩娥唱罢, 人们纷纷解囊,掷钱资助她。 韩娥用卖唱的钱买了吃的,填饱了肚子,便离开走了。但听过她 歌的人都觉得她那优美的歌声还在梁间回绕,一连好几天都没消 失,就好像她没有离去一样。当天,韩娥住进了附近的一家旅馆,旅馆中有人欺侮了她。她便 拖着长声哀哀地哭,哭声似泣似诉,附近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 的;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一片悲苦,相对流泪,三天吃不下饭。 他们发现韩娥已经走了,急忙把她追回来,一起谴责了那个欺负她的人,并要她再为大家唱几支歌。韩娥却不过雍门居民们的盛情;就为大家引吭高歌。街坊的男女老少听了,都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跳起舞来,把先前的悲哀忘得一千二净。韩娥唱完歌,雍门的居民们一起凑了不少路费,送韩娥上了路。 所以,雍门的人至今擅长唱悲歌,仿效韩娥流传下来的声调。

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译文: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面目表情都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丢斧子的这个人在山谷中挖到了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一举一动、面目表情,都不像偷斧子的样子。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内储说上七术》

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珍珠)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玫瑰点饰,用羽状的翠玉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这个盒子却还给商人珍珠。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人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人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译文:这个成语出自刘向的《说苑·正谏》。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叶公好龙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译文: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了鲁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说:传说你喜欢人才,因此,冒着风雪尘沙,不敢休息而来拜见你。 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觉得你所谓的喜欢人才倒是跟叶公喜欢龙差不多。据说以前叶公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 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 ,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 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现在我听说你喜欢英才,所以不远千里跑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来你不是喜欢人才 ,你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罢了。诗经早说过:心中所藏,什么时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离开了!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爱好某样事物,其实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欢!

孟母三迁

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长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写经换鹅

《晋书·王羲之传》: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羣相赠耳。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译文:王羲之生性喜欢鹅。山阴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十分高兴。道士说:你如果能写两章《道德经》,我就将整群鹅奉送给你。王羲之停留了半天,为道士写完,便将鹅装在笼子里带回家了。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jué)》

译文

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陶母责子

陶侃为东晋之大将军,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据《世说新语》改写)

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里的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父母,世人都很敬重他。他年纪轻时担任负责河道和渔业的官吏。曾经把一坛腌鱼赠送给母亲。母亲说:这是哪里来的?使者说:是官府所拥有的。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还增添了我的忧愁啊!

阿豺折箭

阿豺有子二十人,及老,临终谓子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1]

译文: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年老了,临终前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拿我的一支箭来,把箭折断在地下。过了一会儿,阿豺让他的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拿十九支箭把它们一起折断。慕利延折不断。 阿豺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一支箭容易折断,很多箭就难以摧毁了。你们同心协力,这样以后国家就可以巩固。说完阿豺就死了。

一字师   

郑谷在袁州,齐已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已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已一字之师。(选自《五代史补》〕   

 【译文】:郑谷住在袁州,齐已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已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双手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已的一字之师。

家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制作成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然而,玉石这种东西,有比较稳固的特性,即使不能为器物,也不否认是玉;可是人的本性,会随着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君子而会成为小人,这能不令我们时时思虑警惕吗?给二儿子欧阳弈。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shú)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shú)尔。康肃笑而遣(qiǎn)之。

译文:

陈康肃公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自我夸耀。他曾经在家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着他射箭,很久也没有离开。(老翁)看见他射箭十支中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头。 

陈康肃咨问(老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高超吗?卖油的老翁说:这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的。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杓子舀了油向下灌注,(油)从钱孔中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沾湿。(老翁)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

小儿击瓮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释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日喻

〔宋〕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译文: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
  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籥,一个譬喻接着一个譬喻地形容变化,这还有尽头吗?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见过道而主观猜想它,这两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然而道是永远不可求得的吗?我说:道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而不可以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子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陷入敌人的圈套。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而得到道。不去强求而自然而然得到,这就是致的意思吧!
  南方多善于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着水走,十岁就会游泳,十五岁就会潜水了。那潜水的人难道是随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打交道,那么十五岁就可以熟悉水性。从小不接触江河湖水的人,即使过了三十岁,连看到舟船也会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了怎样潜水的方法,照着潜水人的讲解而到河里去试着游水,却没有一个不遭没顶之灾的。所以凡是想不学习而一心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赋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所学繁杂而不崇尚儒道;现在用经义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明白要追求儒道却不肯专心学习。渤海人吴彦律,是位立志勤学的人,将去礼部应试,我写了《日喻》以勉励他。

一举三得

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qú)取土,不日皆成巨堑(qiàn)。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译文

祥符年中,皇宫中失火。当时由丁晋公负责营建恢复宫室,怕从远处取土,丁晋公于是下令就在大街上挖地取土,没有几日便挖出好多土地,地下也形成很宽很深的沟。接着决开汴水,引水入沟中,成为水渠,将从各地运来的木材等建筑物,通过竹排木筏由此水渠运至宫门处,用于建造宫室。完工后,又把废弃的瓦砾石灰土壤及各种杂物填入沟中,又变成原来的街道。这样做了一件事,而成就三件事,凿地成渠,即有了土的来源,又可运送建材,又方便建造宫室,一举三得,总共节省的费用超过亿万。

熟读精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译文: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但凡要是看书,要把桌子台案整理,让桌子洁净平正,将书本整齐地竖放,让身体坐正,面对书本,详细缓慢地阅读字句。认真仔细分条明细地阅读。要念得字字响亮,每一个字都不要错读,不要少读一个字,不要多读一个字,不要把字词颠倒,不要牵强附会,只是要多诵读几次,自然而然的就上口了,隔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如果书读的熟习了,不用看解释说明,自已就明白书的大义了。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便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没用心,眼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心,只是在盲目朗读,就不会记忆深刻,就算能暂时记下,也不会记的很牢。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用了心去读了,眼和口岂不是也就跟着到了?

岁不我延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已矣,是谁之愆?
译文:不要说今天不学习还有明天,不要说今年不学习还有来年。岁月流逝,时间不等人。呜呼时间被浪费了,这是谁的过错?

女娃杀虎

太平县聂氏女,年方十三岁,随母采薪,母为虎搏去,蹲之将食。女持刃自后跳上虎背,用手交抱,连割其颈。奋掷不脱,遂自困死。女舍归,告乡人共收母尸。

译文:太平县有姓聂的女孩子,才十三岁。跟着母亲去(山上)砍柴,母亲被老虎抓走了。老虎蹲下来将要吃(女娃)的母亲。女娃从后面拿着刀跳上老虎背,用两手勒紧老虎的脖子,用刀不停地割老虎的脖子。老虎奋力的跳跃,但也不能把女娃摆脱,终于老虎陷于困境,死掉了。她丢下死虎,回到村里,告诉同村人,一起收母亲和老虎的尸体。

外科医生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译文】 有一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医术.一败将在战场上回来,被乱箭射伤了,一直刺入身体里,把这个医生叫来让他治疗.这个医生手里拿了一把大剪子,把露在身体外面的箭身剪掉,便跪着等着将军的奖赏.将军说:"箭头还在身体里需要尽快治疗啊."医生说:"我只做外科的事(那些内科的事跟我无关),不要拿这个来怪罪我.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译文:

从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变得节俭(却)困难(了)。饮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事情的艰难,()不会轻易地花费钱财()。每一顿饭吃肉喝酒,可以置办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不饿不冷就够了,何必图个吃好穿好?经常在拥有的时候想着没有的时候,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再想着拥有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能)常常享受到温饱了。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王冕读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众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鞭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痴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然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就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译文: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要做则做》

后生家每临事,辄(zhé)曰:吾不会做。此大谬miù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yē)?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cuō)(tuó)。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译文:年轻人每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总是说:我不会做。这种说法实在是太不对了。凡事只要去做也就学会了,不做又怎么能会呢?还有,有些人每当要做一件事,就总是推脱说:姑且等到明天再做吧!这种想法也是非常错误的。凡事要做就做,如果只是一心拖延,那就会耽误了一生的前途啊。
我们家族中有一位钱鹤滩先生曾作过一首《明日歌》,非常好,我顺便把它抄写在这里:一个明天啊又一个明天,明天是多么多呀!我们这一生如果只等明天,那么一切事情都会被白白耽误了。世上的人都苦于被明天所拖累,一天一天,春去秋来,不知不觉晚年就要来到了。每天早晨看着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着太阳向西边落下去。日子就像这流水和夕阳一样日日夜夜地流转不停。就算能活到100岁,又有多少个明天可以指望呢?请各位都来听听我的《明日歌》吧!

蜀鄙之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而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彭端淑(白鹤堂诗文集))
[译文]
蜀国的边远地方,有二个僧人。一贫一富。穷的和尚有一天对富裕的和尚说:我想到南海的普陀山去,怎样?”那有钱的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和尚说:我有一瓶一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好多年以前我就打算买一只船沿江而下,到现在还没买成。你靠什么去呢!”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并且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a33f342f60ddccdb38a00c.html

《少儿文言文背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