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积累吴冠中

发布时间:2019-08-09 16:04: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作文素材积累——吴冠中

【人物小传】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他是中国美术界最后一位学贯中西的泰斗级艺术家,在世时便曾于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等国内外一流美术馆举办过多次个展。他曾荣获法国文化部最高艺术勋位,并被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并在国际拍卖活动中不断刷新纪录,作品总成交额已达17.8亿元。他,就是横跨中西的绘画大师、被评论界称为“中国美术界的鲁迅”的吴冠中。

可以这样说,吴冠中是当今艺术界最特立独行的画家之一。在当今画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苟安于市场世俗标准的时代,吴冠中其言其行其艺,是另类、是孤品,留下一帧值得人们回味的剪影。

【经典素材】

1.学贯中西,继承与创新,敢于突破,直言不讳,充满个性,超越自我

概述:

吴冠中出生于江苏的农民家庭,想做一名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后考入浙江大学,在大一军训时结识了杭州艺专的朱德群,并开始对艺术着迷,后转入了杭州美院,走上艺术之路。他初恋文学,最终却牵手美术。受教于林风眠和潘天寿,林风眠接触的多数是西方思想的艺术文化,他主张中西结合;而潘天寿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艺与特点,世界上任一国家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当成莫大的骄傲,因此他提倡立足于民族艺术,要拉开中西画之间的距离。两位导师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吴冠中产生影响,但是他性格中的大胆叛逆使他突破自我,不拘泥于两位导师的意见。

吴冠中“横站”在政治、美学、人文诸画派间五十年,“穿越”于银灰、素白、艳黑诸基调间五十年成为一位不受成见束缚、勇于走向未知领域的悟通画家。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吴冠中曾这样为青年画家指点迷津:“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他提倡艺术家要尊重传统,但不要盲目迷信传统;提倡要为我所用地吸收外国现代艺术长处,反对照搬洋人的艺术,主张中国人要挺直自己的脊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融通中西、古今,把传统与现代、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具象与抽象有机融合起来,为我国当代艺术的开拓创新和多元发展树立了典范。他坚持探索绘画的形式美,不受油彩水墨等绘画工具的限制,寻求另具一格的艺术气质。他大胆冲破传统技法的束缚,逐渐跨过油彩与水墨等等各种工具技能的局限,“创立了新的笔墨样式,赋予了水墨画新的现代的审美趣味。”

吴冠中先生艺术创作重在自我感受,学古通古不泥古,器属大成。且常在平凡的创作题材中表现出非凡的才情和艺术精神,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地突破自我。而他不断超越自我的创造精神,充分体现在众多作品中,艺术手法千姿百态、大相径庭。

在他人生的道路上,石涛、鲁迅是他不争的灵魂伴侣和导师。他与石涛在绘画观念上经过几百年时空的跨越不谋而合,他们都坚持“笔墨当随时代”认为笔墨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应该是对当下人们生活的真实情感的再现,绘画应该融于生活,融于人群,而不是在那里自说自唱,然而融于生活并不代表随波逐流,吴老、石涛正是在这种波流中逆流而上,他们双脚踏着大地,头脑处在云端,凝视着生活着的人们的喜喜悲悲,他们是生活着,但同时也是观察者。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以勇于打破传统、提倡革新而著称的。鲁迅说过:“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艺术贵在创新, 对于先前艺术遗产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也是为了创新。正如鲁迅所说“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吴冠中继承了鲁迅的这种大胆叛逆、勇于革新的精神。他认真研究艺术创造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创造的关系,反对陈陈相因,反对画家自己重复自己,在漫长的创作实践中应该不断地突破自己, 超越自己, 由此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特立独行,不怕被人误解, 勇于纠正错误,敢于提出一系列鲜明的艺术观点、艺术主张,例如土洋结合,为人民作画,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等。他的这些观点和主张经受了各种考验,为新中国美术的不断演进提供了思想的动力。

尽管经历过文革的打压,但吴冠中依然延续着他不迁就、不趋附、不被左右的真实个性,从青年时期就热爱鲁迅的吴冠中,尽管没能从事文学,但鲁迅的独立和批判的风骨却支撑着他在文革后的文艺批评和社会批判。在吴冠中的心目中,“中国可以没有齐白石,但不能没有鲁迅。”“如果没有鲁迅,我根本就不会从事艺术;没有鲁迅,根本就不会有今天的吴冠中。并直言“中国画近亲结婚,代代相因,越来越退化,甚至变得越来越猥琐。”“鲁迅先生说过因腹背受敌,必须横站,格外吃力。我自己感到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但居然横站了五十年……”但正因为费力而决绝地保持着“横站”的遗世独立姿态,他打通了西画与国画、美术与工艺之间的藩篱,成为在诸多领域中独树一帜的格外醒目的存在,而不在乎是否会被“艺术主流”边缘化。

吴冠中一生爱憎分明,以飞蛾扑火的护法精神探求真理,坚持真理必胜的信念让人叹服。他用如椽巨笔记录了人生的悲喜甜酸,也记录了时代和艺术的沧海桑田。晚年吴冠中除勤奋创作外,还以敢言著称。他以切身之体验,痛陈体制弊端,语不惊人死不休,视鲁迅为自己精神上的父亲的他,真正做到了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

思考:吴冠中事例中有几重继承与创新?(个性)

吴冠中说“尊严”

  20世纪70年代末,在一次全国美协理事会上,一位领导在发言中强调“艺术应该服从政治需要”。吴冠中当即站起来反驳:“政治第一,艺术第二,这样的第二,永远是第二,艺术永远上不去。”会议结束后,报纸上出现大量批判文章。吴冠中平静地说道:“艺术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尊严,如果依附政治,艺术就不会有生命力……”

  吴冠中的一个学生曾为当时一些知名画家筹办了一次画展。画展非常成功,但吴冠中却在展后对学生提出了批评:“我十分感谢你的工作,但有些地方我看不惯。比如在介绍来宾的时候,你先介绍各级官员,然后才介绍到会的艺术家:

官员都坐在前排,艺术家都坐在后排。这尽管是形式问题,却暴露了官本位思想。”“我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坚持独立的人格,别自弃、自贬!”

作品体现:

吴冠中的“彩墨画”应该算是一种新中国画,它不强调传统中国画的“骨法用笔”, 但注重传统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它突出色彩、水墨、对比、构成,是一种“中西杂交混血”,但他表现的仍然是正宗的“中国情调”。他不追求雄浑博大的表现方式,不是那么注重笔墨线条的传统,江南风景,小桥流水等都是他的表现对象。他的画是抽象的, 是具有强烈形式感的,他注重整体画面的构架,把具象溶于自己的内在思想感情中,经过对物象的高度提炼,用抽象的形式语言表现纯粹的、简练的、充满激情的带有极长个人面目的意象性符号,他表达的韵味是中国的,我们看到的也是充满了东方情调的独特彩墨画。

《双燕 是吴冠中最满意的作品,黑白对比的颜色,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组合构成一种形式美 , 有抽象意味但又不同于抽象 。虽然借助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构图理念,但是他却凭借自己对视觉形式的敏锐融合中国风骨大胆构图,让其具有视觉张力,但却不觉得是在模仿西方绘画,使作品呈现多样化个性。吴冠中巧妙的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文化,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可感可居的理想世界。

油画《北国风光》——此幅作品描绘了中国北方自然景象的气势磅礴,融合了中国笔墨的细腻与西洋油画色彩的和谐,作为吴老极为珍贵的画作。

2.不畏艰难,执着追求,淡泊名利,坚持创作,气节,大家风范,睿智,豁达

吴冠中老师是一位瘦得让人惊讶让人心疼的老人,很难想象,在广阔的大地上,在幽密的森林里,在险峻崎岖的大山里,在人流挤挤的闹市里,到处都有他写生画画的影子。多少年来他如一日的坚持写生坚持创作。他赞叹万物的奇异与美好,赞叹大自然的伟大与美丽。他不断地吸取着大自然的精华,真挚地描绘着。这种外在的美好与吴老心中火热的真情相撞在一起,于是创作就便有了灵光。吴老一生不断地开拓着中国人的审美境界,他不骄不躁、不气馁、不盲目、不虚空的兢兢业业的从事着绘画。吴老一生挺拔,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他挣脱了人世间种种世俗的、虚荣的干扰,得到了心有山川河谷却一无所求的、高雅的、清静的、脱俗的心态。

出身农家的吴冠中,个性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淳朴和倔强的宝贵品质。不管走到哪里。他永远怀念那郁郁葱葱的“水乡青草”和善良朴实的父老乡亲。早年,他毅然放弃了学工科的机会改投杭州艺专,在象牙塔里苦苦修行,是出于对美术的痴迷,直到浪迹天涯,留学法国,直到晚年周游世界,旧地重游……他之所以没有和同窗好友一样在法国留下来,是因为这无法解脱的“寻根情结”。尽管带着赤子的热忱回到祖国,遭到的是政治迫害、生活磨难的打击,尽管住杂院、居陋室、吃粗茶淡饭、骑旧自行车、用公共厕所,与留洋同学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无法相比,他仍不改其志,痴情依旧,在故乡的土地上寻找艺术生命的源泉。

吴冠中原本是主攻人物题材的,从人物题材向风景题材的转向 ,表明了他不肯向极 “左”的文艺思潮低头的宝贵品质,“正因坚信自己的感情和感觉,才敢于决不向强加于我的艺术观屈服,真理在,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

1946 年,吴冠中公费留学到巴黎,他如唐朝李白衣袂飘飘, 直抵长安开始理想中的翰林生涯一样,内心激昂飞扬! 法兰西学院院士苏弗尔皮教授对于人性美的颂扬深深影响了吴冠中。 勤奋、刻苦的他在清贫中大量汲取西方现代艺术的精髓。 回望故乡,他有所顾虑和犹豫,可是当他所崇拜的画家梵高的话闪现耳畔时, 他坚定了内心的抉择——“你是麦子, 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人行道上枯萎掉。 ”(爱国、责任感

望见天涯路,故乡的云朵飘到麦地里,谁也没有料到,那里会是荆棘丛生。上世纪50年代,吴冠中被美术界斥为资产阶级文艺观,他所钟爱的人物画被批判为“丑化工农兵”,他只能改道转攻风景画。人生处处有转机,从此,他蜚声画坛的便是吸天地之精华的风景画。上世纪 60 年代,文化大革命风暴袭来,他被禁止作画,“茶”是他的笔名,苦茶的滋味他尝了一壶又一壶,一个人慢慢品啜。 在炼狱十年中他肝炎病发作,人生似乎陷入了绝境,突破的点到底在何处?

梵高的话, 再次萦绕在他的耳畔——苦难永远没有终结! 吴冠中不顾身体疼痛,以作画来自戕,他便是那鲁迅笔下的过客,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上世纪 70 年代,他刚背起农民拾粪的柳条筐作画架和画箱,在野外写生采风,却又陷入“黑画风波”的政治漩涡……直至 1979 年,他 60 岁,吴冠中大型个人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他的绘画事业才真正进入了丰收期。他在井冈山、在海南、在西藏、在苏州、在黄山、在鼓浪屿……搭起画架就忘我投入, 哪管风雨飘摇,哪管饥肠辘辘,哪管世人非议,他似荆轲站立在易水边,风萧萧,升腾起的寒气笼罩住了秋天的草木,他是自由的自己,勇敢、刚毅,又孤绝到底。

吴冠中画过一副名为《野草》的油画,画面中,各种鲜亮颜料画成的野草包裹着鲁迅的遗像,尽管鲁迅的面目模糊,但是神情却充满了不屈和力量。凝视着这幅作品,我们更能理解吴冠中先生,他如鲁迅一样,在燃烧这短暂的生命,去完成对艺术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眷恋

“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是他一生最执着的探索。从东方到西方,又从西方到东方,土土洋洋,洋洋土土,艺术没有边界,用广博的视野、睿智的思想将之巧妙融合,倾其整个艺术生涯攀爬着。月光下,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李白最喜欢的形态是把自己还原成一个侠客, 在中国文学史上腾挪闪现。 吴冠中在当代画坛上,也有同样的气质。

3.爱国情故园心、责任良知、“根”

梵高说过:“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萎掉。”吴冠中西洋游学,接引艺术创新的熊熊火种,点燃荒芜陈腐的传统艺术园地。毅然归国之后,深入山川,写生绘画,终于开垦出中国绘画现代化的一片崭新天地,之后更是无私捐赠,让作品做后来人的参考借鉴。

他永远也忘不了当年留学欧洲时碰到的一件事:那天,他坐在伦敦红色的双层公共汽车上,待售票员来售票时,他将一枚硬币交给她。这时旁边的一位英国“绅士”递过一张纸币买票,售票员顺手将吴冠中刚才交给她的那枚硬币递给他,谁知那位“绅士”大怒,拒绝接受这枚中国人拿过的硬币,非要售票员重新另取一枚硬币给他……这侮辱性的一幕像尖刀一样插在吴冠中心上,淌着血,一直记忆到今天。国家不强大,就要受人欺侮;个人没本事,就要受人轻慢;我古老的祖国啊,什么是你最正确、最迅捷的发展之路呢?

吴冠中将思考埋在心底:过去世界看不起中国,中国自己陈陈相因的传统审美,又的确狭隘,让人看不起。他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拿来”,借鉴,改造,创新,不用传统笔墨,画出传统精神,重新光大灿烂的东方文化,让全世界真正认识到她的价值——这是他创作的思想底线,也是他一辈子孜孜矻矻、始终不渝的艺术长征。

不了解他的人看他整天写写画画,涂涂抹抹,一辈子和颜料、色彩打交道,殊不知,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只为艺术而艺术的“技术主义”的画匠。他的眼睛紧密关注着时代的进程,思考从未停止过。他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晚年的吴冠中还透露了一个秘密:上世纪40年代末他赴法国留学时,本是抱定“不打算回国了”的想法,因为当时在国内搞美术毫无出路可言。但在巴黎呆久了,他越来越觉得那灯红酒绿、“画人制造欢乐”的社会与自己不相干。“祖国的苦难憔悴的人面都伸到我的桌前!”于是,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无论被驱在祖国的哪一角落,我将爱惜那卑微的一份,步步真诚地做……”

对于自己的作品,吴冠中只给自己的子女选了几幅作品做纪念,其他的都捐出去了。虽然吴冠中的画作在市场上价格很高,但吴冠中最大的心愿和追求是让大家欣赏其画作,而不是挂在家里,因此坚持不把最精彩的作品出售,而选择捐给公立博物馆。“如果把这些画卖掉,就不知道到哪去了。尽可能留在美术馆,让后面的人有所参考。批评也好,什么也好,但是让他们知道,前面的人是这样苦地走过来的,可作为别人的借鉴,蓑草乃新苗之肥!”。

4.严谨、较“真”的治学态度、责任感、追求完美、超越自我

吴冠中是较真儿的人,他不想在艺术上留下人生遗憾。

吴冠中绘画的一生上演了无数的烧画事件,大规模的烧画至少有三次。上世纪50年代吴冠中创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后来他翻看手头原作,感到不满意,便连续烧毁。“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全部毁坏后烧掉。1991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也全部毁掉,此举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一个艺术家能够果断地处理自己的画,这说明他有着很高的追求,而且也有非常高的眼力,他能够及时地判断自己的作品是否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是一种非常认真的对待艺术的态度

谁不珍爱自己的作品?谁不怜惜自己的“病儿”?熊熊烈火舔食的不仅是先生的画作,也是先生的辛劳和切肤之痛!吴冠中感叹 :“生命末日之前,还将大量创作,大量毁灭,愿创作多于毁灭!”他只想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作给后人 :“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

对待作品的态度,吴冠中有这样的人格 :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从不拿出去,好画更舍不得卖,也不为金钱画画或接受任务作画。最后的几年里,他将毕生的创作散尽——曾向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捐赠作品。吴冠中曾表示 :“我跟孩子们开玩笑,我不是你们的摇钱树。我的作品不是遗产,房子、钱可以留给你们,但作品要捐给国家。”吴冠中认为,自己的艺术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所以要把最好的作品留在中国。“以前为了做展览卖掉过一些,但更多好作品一定要捐给国家。”

一位对艺术纯粹追求的大师,因为对自己作品的不满而尽毁前作,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大师往往就是在超越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否定自己的、超越自己的,同时又在这种连续循环的、呈螺旋式上升的批判自我、扬弃自我的磨砺过程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颠峰,谱写出一曲曲沉雄浑穆的华美乐章。

5.淡泊名利、平淡从容、质朴、富有与贫穷、坚守清贫

吴冠中很富有。2010胡润艺术榜上,91岁的吴冠中以2.2亿元成交量排名第二。而在各个拍卖行里,吴冠中的画总是站在当代中国画价格的最高处。但是吴冠中又不富有。直到去世,他还住在上世纪90年代初搬进来的一处两居室的旧房子里。家中装修很简单,他的书房不足5平米,除了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一张书桌和椅子。有人说他住在螺蛳壳里。而吴冠中则自称“下蛋的窝儿”。

这样一位作品屡屡拍出天价的画家,却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他并没有把这大笔的艺术财富化为私有,他一次又一次大手笔地把自己的天价作品捐赠给国内的美术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吴冠中还在为自己的画寻找归宿。对艺术一丝不苟,对名利的淡泊,这是吴冠中留给世人的最深刻印象。

吴冠中是一个富有的穷人,他富有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精神,而他贫穷的,是奢华和欲望。就在5平方米的“蜗居”里,吴冠中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20年,平淡从容。感觉的真实源于心灵的真实,吴冠中天性率真,去尽浮华,视富贵荣利如浮云粪土。有道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格的高洁和伟大,正是吴冠中能够攀越艺术高峰的基本前提。

一位艺术家,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利益所惑,不为权贵所扰,这是难能可贵的。相反,现在有的艺术家,很难被大众所认同所接受所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平心静气做学问,无法甘于清贫纯粹追求艺术,也很难守住创作中的孤独与寂寞。作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吴冠中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人文精神与绘画内容融为一体,从而在中国画坛形成了独特“吴氏”流派。大师之大,不仅在于知识的大,更在于精神之大。吴冠中之大,大在他散尽作品不取分文,大在他愤怒批评不畏排挤。大师之师,在于为人之表率,为学之先锋。吴冠中名满天下,却能自毁作品,只愿留下最好的美的作品。就这样,吴冠中以独立视觉思考而独树一帜,以针砭时弊、破除传统制约而开拓创新。语言的锋芒代表了他思考的高度,强烈的艺术个性彰显其正直的文化品格。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将仍奋力攀向我将跌死的高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经典语录】

吴冠中语录:

1.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2.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3.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4.艺术是无用之用,无为之为。真正的艺术品虽看似没有物质价值,却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神量。

5.我是麦子, 一定要种到麦田才能生根发芽。

各界热评:

1.著名画家赵士英:“他一生精力都用在绘画创作、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上。他为人处世态度鲜明、表达直白。他视画如命,假如不能为艺术而生,那就为艺术而死。”

2.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吴冠中先生他的人生和艺术有三个最重要的特点。第一个方面,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一生不断地朝着更高的艺术境界去探索去努力;第二个方面,他在艺术方法论上走的是中西融合的道路,把西方艺术的现代特点和中国艺术写意的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他个人强烈的面貌;第三个方面,吴冠中先生是一位非常热爱自己祖国和土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描绘的都是他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不断地行旅,不断发现,接近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来开展创造的特点。”

3.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吴冠中为榜样,始终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高远的艺术追求,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淡泊名利、潜心创作,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艺术境界,创作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努力成为德艺双馨、深受人民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大师。”

4.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杨力舟:“吴先生的笔下生风,其点线面间,不经意处散发着大美。”

5.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包林“除了具备艺术天分外,对于工作十分敬业和勤奋,像一个战士,他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看吴冠中的画,犹如欣赏一首唐诗、一阕宋词,那是一种阅尽繁华见真纯的意境。小而精致的运笔,简约洗练的线条,卓而不凡的气势。在他的画中,静中有动、由近及远、浅处见深,零散间蕴含大气候,辽阔处遇见小惊喜,叫人在笔墨浓淡之间生出无限遐思。

黑、白、灰是江南的主调,也是吴先生作品创作色彩的基石。他将画与诗、家与船、水乡与渔村融为一体,使江南的名胜成为画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画廊济济,展览密集,许多画匠为争抢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外界的喧嚣并没有影响吴先生的画风,他坚持守望朴素的心灵,秉承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并振聋发聩地指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一语震惊画坛。的确,作为一代画师,吴先生的画秉承不染之风,轻灵飘逸,用笔极简。他画过一幅《阿尔泰山村》,尺寸在97厘米×180厘米。整幅画基本没有色块,尽皆线条构成,而且大多是黑线,配以少量红细线。他以为这些线表现了阿尔泰山的雄伟壮阔,层层叠叠,美不胜收。吴先生用线手法多样,以线条为主的作品还有《大江东去》《汉柏》等。比如《春如线》,美得一见倾心,令人窒息,大师不画红花,不画绿柳,而将黑灰错落的点和线渲染全屏,只是一些星点夹杂的红和绿啊,就像灵秀的春姑娘撒下织网,直把人间万物俘获一尽,置于苍茫无望间任其渐渐复苏。比如《轻舟远黛》,寥寥竹叶几笔舟线,一泼墨成一山河,岁月沧桑尽出其里,万千心事尽在其间。

在他去世前,有人曾提议以“东西贯中”办一个展览,并用这个特别的方式来回报吴冠中对故乡的热爱,但他大摇其头,以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拒绝了。画如其人,不媚俗,不流于浮华是吴冠中的人品。吴老这一生清心寡欲,虽然作品在国内外市场频频拍出数百万美元、上千万人民币的高价,却并未抬高他对生活的欲望;尽管他向社会捐赠了数百幅价值连城的名作,自己却居住在只有几十平方米小屋里。一次讲座,新加坡著名摄影师蔡斯民拿出了一组绝版照片——“吴冠中毁画”从未曝光过的图像讲述着吴老把200多张作品撕掉的故事。回想那段场景,蔡斯民仍心有余悸:“我在旁边看得真是心惊肉跳,这一张就是一百万元啊!”晚年的吴冠中,曾作为当时中国健在的画家中身价最高者,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106月,在北京翰海举行的春拍会上,吴冠中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拍出了5712万元的高价。

吴先生的画是一部书,他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部耐人寻味的读本。自传《我负丹青》云:“身后是非谁管得,其实,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一代大师做了一辈子丹青,却拒绝市场的规则,他觉得绘画不在技巧,内涵最重要。“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他梦想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丹青负我”。大师勤勉写生,始终不满于己,他说他的画并没有画好,逼仄于许多感情而无法以画笔来表现,由此声称,“下辈子不当画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优秀的艺术家莫不将自我融于自然,在汲取天地之精华中颐养书画。吴冠中先生一生不负丹青,他把心埋进土地里,把对故乡山川的眷念之情寄予画幅中,使其与心灵共融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d2caf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dd.html

《作文素材积累吴冠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