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一种语词凝练

发布时间:2020-04-05 12:33: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诗词歌赋的教育。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可以使他们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并有高尚情趣的人。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应成为高中生必修的语文素质。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诗歌教学的现状又是如何呢?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老师常常感到诗歌难教,学生也觉得只学到一点诗歌常识,对学过的诗歌也仍然似懂非懂,难以读懂悟透,更不用说形成诗歌分析、鉴赏的能力。就我的教学感受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许多同学,学中国古典诗歌,只知死记硬背名句佳篇(因为高考有名句填空),也背诗歌鉴赏答案(也知道要考,而且分值颇高),但对诗意的把握、诗情的感悟还停留在低层次。平常的诗歌鉴赏题要么抄抄资料,要么粗浅理解,更有人误读诗意,令人啼笑皆非。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扎实有效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形成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认识。 我们确实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该如何走出误区,切实提高诗词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引导学生品味和鉴赏诗歌?

、悟意象之意

“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歌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歌作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曹操观沧海另外,在分析诗歌时,我们还必须掌握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含义。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便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借助特殊意象可迅速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境之目的。读者也可由此探究诗人的情感意图。如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常代表思乡,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柳即“留”,多表示送别等等。 只要我们能紧紧地扣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寻诗中美点

品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和富有蕴藉的,咀嚼诗歌语言会让我们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 1、修饰词 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2、动词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中的诗眼。古人在创作、欣赏诗歌时,十分注意咀嚼字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字和“空”字均为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3、数词、副词 有些诗歌中还应注意数词和副词的使用。数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竹外桃花三两枝 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空”、“好”二字。 所以,品味语言可以加深我们理解诗的感情,欣赏诗的风格。

意境美,诗,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这一规律决定了诗歌必然具有意境,对诗歌的学习,关键是怎样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歌也是如此,对于诗歌的意境,重在品味。

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可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味,通过语言这个外核走进意境这个内核。如明月别枝惊鹊

诗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具体的意象,对意境的品味,可以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味来进行。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面写的是诗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抬起头来不经意地望见了南山。实则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包含着深远的意蕴:“菊”是孤,傲高洁的象征,反映了诗人的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南山是纯真自然的象征,表现了诗人“性本爱丘山”的心性。诗人采摘菊花之时,忽然发现了自己与菊花、与南山的本性是多么的相似,因而借助“菊”、“南山”这样特定的意象,我们能深刻领悟陶潜的自然率真与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这便是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意”了。 总之,意境的探寻,是我们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的赏析、诗歌美感享受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一环节,才能让学生挖掘到诗歌的内在美,得到美的熏陶,陶冶美的情操。

意境的美离不开景与情的结合,我们可以从情与景中去品味作者营造的意境。在此,情与景就有机的融合,构成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境。

情感美,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作家赵丽宏写道,“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智”,“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选入教材的诗歌,大多属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它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

诗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只要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这能充分吸收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营养。我们真正走进了诗歌的内核,受到诗歌精神的熏陶,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诗歌教学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析手法之巧,诗歌多用表达技巧,这是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使用技巧能够收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近显远的功效。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象征、反接等等。诗歌的结构技巧主要是照应、铺垫、抑扬等。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还是常见的几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衬托)、对偶、设问 、反问、双关、互文、引用(用典)等。李白/李清照

诵读中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领略诗歌的气势、韵味和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收集中丰富

联想中再现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

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创造,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的欣赏”。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还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从诗歌的创作过程看,是由生活到作品,通过诗人的联想和想象开拓诗的意境,表现或深化诗歌的主题。从诗歌的特点看,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必须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因此必须选择最有典型意义最有启发性的生活片段,并将其拼接到一起,为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服务。因此我们在分析作品时,必须教会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会诗歌的内蕴;通过想象,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如在鉴赏杜甫的《月夜》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月夜思亲的妻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情景,而通过“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想象,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景色的凄凉以及诗人悲伤的心情。 当然,鉴赏诗歌还可从题目入手以及要“知人论世”,这里就不一一赘叙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e640840d5bbfd0a78567323.html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