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翻译

发布时间:2020-02-23 23:11: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1), 行与诸将相逢,辄(zhé)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2),军中号为整齐(3)。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4)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5),乃更部分诸将(6),各有配隶(7),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8)以此多(9)之。

2注释

1)伐:夸耀。

2)表识:标帜。

3)军中号为整齐: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的。 

4)屏:远离(他人),避退。 

5)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6)更部分诸将:重新安排各个将领的任务。更,改动。

7)隶:隶属。

8)光武:指汉光武帝 刘秀

9)多:赞扬。

3译文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女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节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疑似》

2翻译

大梁城的北部有座叫黎丘的小山,(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村中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

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

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

注释 :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效:摹仿、效法。昆:兄。

邑:地方。丈人:对老者的尊称。之:到。

道:在路上。苦之:使他受苦,折磨他。

诮(qiào):责备。

岂谓:怎能说是。谓:通,是。

触地:伏地叩头。

孽(niè):作孽,这里是冤枉的意思。

昔:过去,这里指昨天。

责:同,讨债。

夫():彼,那个。

固:本来。

端:故意。

旦:白天。

反:同,返回。

逝:往,去。

吕不韦,战国人,秦始皇时期任秦相,执政十年间,攻取了的大片土地,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秦始皇亲政,吕不韦因罪免职,忧惧自杀。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以儒家、道家思想为基础,集合了各家之学说,是中国汉代以前政治、军事、哲学、谋略思想的集大成者。该书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黎丘丈人】 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错误的人。

这则小品说明了辩察相似之物、疑似之迹的重要。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父崎,顺帝时为司徒。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父崎,顺帝时为司徒。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灵帝初,征拜太中大夫,侍讲华光殿。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伏。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负:对不起

 B.州里服其不校             校:计较

 C.齐之以刑                 齐:治理

 D.其性度如此               度:推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认者得牛而送还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C故吾惧其死也          ②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D宽尝于坐被酒睡伏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宽为人宽容,在一次外出的途中,有个丢失牛的人误认了刘宽的牛,事后刘宽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人,反而对他宽慰有加,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美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而对犯有过错的属吏,他只是象征性地表示羞辱,从不施加刑罚;政务上如果有了功绩,就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及的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他的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已穿好官服准备上朝的时候,让侍女故意用肉汤污其官服来试其会不会发怒,但刘宽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

 

答案

1.D(度:气度、气量)

2C (故:所以,连词;A而: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表转折关系,却;B以:是介词,用,是连词,因为;D于:是介词,在,表被动)

3.B。(从不施加刑罚错,应是只是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以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他们施加严刑

 

附译文:

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父亲刘崎,在汉顺帝时担任司徒。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了他然后自己步行回家。过了一会儿(译成不久也可),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么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者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

2注释

阳子:也做杨子,据说就是杨朱,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逆旅:客栈

恶:丑陋

小子:这里指旅店主人

贵:尊贵,受尊重

贱:受到冷淡对待

自美:自己认为漂亮

故:原因。缘故

去:离开,此指去掉

安:哪里

爱:被人所爱

3翻译

阳子(杨朱)到宋国去,住宿在客栈里。客栈的主人有两个姨太太,其中的一个很美丽,其中的一个很丑陋。长得丑的人受尊重,长得美的人却受到冷漠对待。 阳子问客栈主人这样做的原因,客栈的主人回答说: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而骄傲,所以我不认为她美;那个丑的自认为丑陋,但我不认为她丑。阳子说:弟子记住了!品德高尚而又不自以为贤明的人,到哪里去不受尊重呢?

4寓意

做人要品德高尚而又不骄傲自己的长处才对;恃才而骄傲被人轻视,贤德而谦虚受人喜爱。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从,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选自《东坡志林》)[1]

译文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在休息时间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武平产猿

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且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宋濂《猿说》)

武平这个地方盛产猿猴猿猴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光。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很温驯,但不离开母亲。母猴很狡猾,不能接近。猎人在箭上涂毒,等到母猴放松的时候射它,母猴看自己不能活了,将乳汁洒在林间,让小猴喝。乳汁洒尽后,就气绝而亡。猎人用母猴的皮鞭小猴小猴悲哀的鸣叫,让猎人抓住。每天夜里一定要枕着母亲的皮才能睡觉,更有甚者则抱着母亲的皮而死。哎!猿猴尚且知道有母亲,不忍心看到它死,何况人呢?

鲁昭公弃国走齐

鲁昭公弃国走齐(1),齐公问焉(2),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3)昭公对曰:吾少之时(4),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5);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6);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7),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8)

鲁昭公失掉鲁国逃亡到齐国,景公问他说:您为什么这么年轻却这么早就失掉了国家呢?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呢?昭公回答说:我年轻时,有很多热爱我的人,我自己却不能亲近他们;有很多劝谏我的人,我却没能采纳他们的意见。因此朝内朝外都没有辅佐我的人。辅佐我的没有一个人,阿谀奉承我的人却很多。这就好像秋天的蓬草,根很孤单,可枝叶却很繁茂,秋风一到,根就要拔下来了。

罗可性度宽宏,词学赡丽。尝预乡荐,见黜于礼部,遂慨然不复有进取意,以疏放自适。人有窃刈其园中蔬者,可适见,因蹑足伏草间避之,以俟其去。又有攘其鸡者,可携索就之,其人惭悚服罪。可执其手曰:与子幸同闾里,不能烹鸡以待子,我诚自愧。(选自范正敏《遯斋闲览》)

罗可性格宽宏大量,(擅长写作)华丽的词赋。曾经在乡中被推荐,但被礼部废黜,于是很感慨,不再有求官的意愿,借疏狂放纵自娱自乐。有偷割其园中蔬菜的人,恰好被被罗可发现,罗可便蹑手蹑脚地趴在草里躲避他,等他离开。又有偷他的鸡的,罗可把鸡捉住给他,偷鸡贼惭愧地(向罗可)认罪。罗可拉着他的手说:和您同住一条街上,没能杀鸡来宴请你,我很以此惭愧。

孟子齐宣王曰:王之臣,有妻子其友而楚游者,也,冻馁妻子,则如之何王曰:之。曰:士师不能,则如之何?王曰:之。曰:四境之内不,则如之何?左右而言

注释

谓:对......

托:托付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于:给

之:到……

比:等到

反:同"",回来

则:却

冻馁(něi):受冻挨饿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弃:断绝,抛弃

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属官

治:管理

士:当指士师的下属

已:止,这里指罢免

四境:泛指国家

治:治理得好

顾:回头,看

左右:两旁站立的随从

他:其他的

3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有个臣子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他的妻子儿女在挨饿受冻,那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典狱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掉他! 孟子说:如果一个国君,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么怎么对待他呢? 齐宣王环顾四周,说些其他的话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回头与左右亲信谈别的事情了。)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hān,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生淮(huái)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15),寡人反取病焉

3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了这消息后,对身边的左右大臣、侍卫们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楚国,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好呢?

左右的大臣回答说:在晏婴来的时候,请允许臣等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经过,这时候,大王您就问

他是什么人?’”。臣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您问:他犯了什么罪?臣回答说:他犯了偷盗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什么人,犯了什么罪?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

晏子起身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过,橘树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出生成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橘树和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可是进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了嘛?

楚王(尴尬地)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2译文

庞涓已经为魏国效力,(又)得以被惠王封为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叫人把孙膑叫来。孙膑来了后,庞涓担心他的贤能高于自己,嫉妒孙膑,就用刑法将孙膑的膝盖割掉,并在脸上刻字,想把他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倦,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士大夫的志向是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边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注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列子》)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 穿这白衣服出门去了 遇到天下雨 就把白衣服解下来收了起来 穿着黑衣服回家 但是他的狗不知道 迎着他狂吠不止 杨布发怒了 就要扑上去打它 杨朱说 你还是不要扑上去打它了 你也还就是那个样子 假如当初让你的狗白着出去 却黑着回来 难道你就不会奇怪吗

齐桓公,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而得乎?

3译文

曾经有一次齐桓公外出,看见一个废墟,就问主人是谁。有人告诉他说:这是郭氏的废墟啊!齐桓公)又问:郭氏(的房屋)怎么会成为废墟呢?(那人)回答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齐桓公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是生存之道,为什么反而成为了废墟,是什么原因呢?(那人)回答道:赞扬好人却不能任用,憎恶坏人却不能除去。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却不能用,就会怨恨;恶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就会仇视他。与好人结怨,与恶人结仇,想要不灭亡行吗?

4注解

1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为春秋五霸之首。

2、故:旧的。

3、墟:废弃的家园。

4、或:有人.

5、复:又。

6、曷: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7、善善:爱护.尊重好人。前一个是动词,尊重,爱护。后一个是名词,指好人。

8、恶(wù)(è):憎恶坏人。恶(wù),憎恶。恶(è),坏人。

9、焉:语气词。

10、所以为存:生存的方法。 所以:用来……的方法。

11、用:任用。

12、去:铲除。

13、其:代指郭氏。

14、尊:看重。

15、贱:轻视,看不起。好:友好

16、夫:古汉语的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17、欲:想要 毋(wu):无,不

18、得乎:可能吗?

19、贱:轻视。

20、毋:不。

5启发

郭氏的失败代表了一种处世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碰壁。认识和处理问题不要过于绝对和极端。

炳烛而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有一天对一个名叫师旷的乐师说:我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说:那(君王)为什么不赶快把火把点起来?”晋平公生气地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就认真地对他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把的光亮。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听了说:你讲得很好。

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欲:想要。

暮:晚。

何:为什么。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乎:呢。

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

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好;喜欢,喜好。

阳:阳光。

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善哉:好啊。

13)戏:戏弄。

且所谓文者(文章的目的),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文辞技巧)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文辞形式之美,犹如器物有刻镂绘画的外饰)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器物有美丽的外饰,未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器物以适合使用为目的,刻镂绘画等外观只是美化器物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也不能不注重文采),勿先之,其可也。

况且所谓文章,无非是务必要做到对社会有益罢了;所说的语言表现,就好像器物上有雕刻绘画一样。如果精巧而华丽,不一定就适用;如果适用,也不一定就精巧华丽。总之要以适用为根本,以雕刻绘画作为外表修饰罢了。不适用,就不称其为器物了。不修饰它的外表,也能像不适用一样,不称其为器物吗?肯定不是的。然而外表修饰也不能不讲,只是不要把它放在第一位就可以了。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3]

2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无不给:……的人;,都。[4]

意欲不敢言:,心里想;,想要;:但。[4]

阮后闻之,听说;,代词,代这件事。[4]

以车……,干什么。[4]

,就,于是;,代词,代那辆车。[4]

作品译文

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即使这样,)只要有人想借用阮裕的车子,他都会借。有一个人要为母亲送葬(而需要用车),心里想要借车却不敢(对阮裕)说。阮裕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要车还有什么用呢?于是,(阮裕)把那辆车烧毁了。[3]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有一个滏阳人焦通,性好酗酒,在对待父母的礼法上有过错,被堂弟告发。彦光并没有处罚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焦通于是就受到了感化而醒悟,有难过有惭愧,无地自容。彦光就教训他,等他明白道理之后就让他同家了。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白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原文

        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不?李答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遂授剡县。

译文

       李弘度经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扬州刺史殷浩知道他家境贫寒,就问他:您愿意委屈自己,做一个小县令么?李弘度回答说:像《北门》篇里那样的牢骚慨叹,早就让您听说了。我现在就像一只走投无路的猿猴奔窜山林,哪里还能顾得上去挑选该爬上哪棵树呢?殷浩于是委任李弘度做剡县县令。

曾子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立节》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节操的。

原文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翻译

孔子谒见齐景公,景以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平民,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的品行也难与他相提并论,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点也不马虎啊!

养:供养之地。

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廪丘:地名。

丘:孔子,名丘。

趣:同

比行:相提并论。

显:显赫。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离开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元方这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你很久,已经走了。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原文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译文

世上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一定要坐那儿看着他,等他醒来。不是等他醒酒,而是在等他害怕。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直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才知道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部分字词注释

食:吃

必:一定

俟:等待

以为:认为是,以为是

击:打

即:就

逸:逃

之:到

则:原来

气:气势

启示

再强大可怕的困难,只要我们无所畏惧,就一定能战胜它。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11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妇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有时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父亲每次审理有关人命的重案,母亲总是拉着我立在他桌子前面说:希望您不要忘记,您还有这样一个儿子!父亲就频频点头。又过了十年,我们回乡,在鄱阳县定居下来,我那时将近二十岁。第二年,娶妻子张氏。母亲把媳妇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教她纺纱织布、刺绣缝纫,象我小时候救我读书一样。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憾:抱怨 信:信任

译文

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

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裘:泛指衣服。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希望(愿的古义)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孔安国])。

十一月,庚午,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颢,絪之孙,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右拾遗内供奉,以文雅著称。公主,上之爱女,故选颢尚之。有司循旧制请用银装
车,上曰:吾欲以俭约化天下,当自亲者始。令依外命妇以铜装车。诏公主执妇礼,皆如臣庶之法,戒以毋得轻夫族,毋得预时事。又申以手诏曰:苟违吾戒,
必有太平、安乐之祸。颢弟顗,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昏,良有以
也!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遣妇郑氏。由是终上之世,贵戚皆兢兢守礼法,
如山东衣冠之族。

十一月庚午日,万寿公主要出嫁给起居郎郑颢。郑颢是郑絪的孙子,当朝进士,做过校书郎、右拾遗内供奉的职位,以言行文雅闻名。公主是皇上的爱女,所以选郑颢做女婿。主管婚姻的官员按照旧例请公主使用以银装饰的车辆,皇上说:我想用节俭的制度来治理天下,应当从我自身开始。下令按照外戚贵妇的待遇用以铜装饰的车辆嫁女。下诏命令公主妇女的礼节,要和其他的臣子、庶人一致,告诫她不能小看丈夫家族的人,不能干预朝政。又下手诏说:如果违反了我的告诫,必然会有像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一样的祸患。郑颢的弟弟郑顗,曾经得了危重的病,皇上派使臣去探视。使臣回来后,皇上问:公主在哪里?使臣回答说: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场。皇上很生气,叹口气说:怪不得士大夫家不肯和我家通婚,原来是有原因的呀!紧急召公主入宫,让她站在台阶下不看她。公主害怕了,流着泪向皇上谢罪。皇上责怪说:哪有家里小儿得病,不去看望,还去看戏的道理!又把公主赶了回去。从那以后一直到新皇上继位,贵族外戚都很守礼节法令,犹如山东孔孟之乡最有礼节的人。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高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父母相允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范乔的乡亲在腊月偷偷去砍他的树,(人有高者恐怕是人有告者之误),有人告诉他,范乔看上去(阳与阴相对,阴是私下的意思,阳是公开的意思)就像没有听到一样。那些乡亲惭愧地走了。范乔告诉他们说,你们节日里来砍柴,是为了取悦父母。何必惭愧呢?范乔了解世情,循循善诱,就像这件事所表现的一样。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释】

  闻过则喜

有:同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与人为善: 与:偕同。[1]

【翻译】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战国时期,孟子对他的弟子们谈到勇于接受批评的问题时,举出历史上三个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即子路、禹和舜。春秋时期鲁国人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为人诚实,刚直好勇,别人指出他的缺点时,他虚心接受,并且十分高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ddae0e226fff705cd170a2e.html

《文言文小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