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18-04-09 15:34: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作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沛公在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高祖本纪》

②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苏轼

③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又生于外强日逼,自顾不暇之危急时间,吾人生于是时矣,生于是国矣。安“忍”坐视不一救耶! ——周恩来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思维】

这份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难度。第一则材料是说刘邦因为有了“志在天下”的格局而克制了贪财好色的劣习,第二则材料是说志存高远者当懂得等待和忍耐,第三则材料是说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时,不可忍让退缩,而当奋起图存。仔细分析之后,三则材料应都与“忍耐”有关。这种复合材料审题的难点在于能不能从几则材料中找出共同点或共通点,从而圈定论题,确立观点。

身处当今的时代背景之下,面对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我们该不该“忍”?“忍”什么?“不忍”什么?为什么要“忍”或“不忍”?写作中,学生可以主张“当忍”: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包容忍让,海阔天空;自我省察,克制劣习。也可以主张不忍:对恶势力勇敢说“不”,去除身上太多的羊性,适度增加狼性;大胆张扬个性,活出真我,快意人生。当然更可以思辨性地提倡“当忍则忍,该出手时也出手”。

【立意与选材】

立意取向1

戒急用“忍”,行稳致远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忍”是一种等待,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忍”是一种退让,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忍”是一份坚持,是对外来诱惑的抗拒,是对生命境遇的承受。急功近利是当代人的通病,几乎所有人都追求快速见效,快速成长;太多人喜欢人前立威,“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欲“取远者众”,但克己自制者少之又少……这种背景下,我辈当心存格局, 戒急用“忍”,方能行稳致远。

【选材进行时】

{名言}

一、余秋雨:低头还有可能是试着扛起泰山的姿态,那看起来也像屈服。

二、宋代苏轼《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夫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三、清代学者夏锡畴:遇不如意事,须恬静忍耐以处之,若有一毫怨尤之意,便生出许多躁扰,不唯累心,亦且累事。

{人物类}

史铁生的母亲遭遇了唯一的儿子在最好的年纪失去双腿的厄运。如果说,史铁生的痛苦,是可以发泄的,是可以怨天尤人的,是可以自暴自弃的。那么,对于他的母亲来说,她的痛苦,就是撕心裂肺,就是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儿子可以用发泄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痛苦,她不但不能发泄,还必须忍受儿子的暴脾气;儿子可以绝望,她虽然也很无助,却必须帮助儿子重拾生活的信心。自己病入膏肓,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却将家人瞒得铁桶一样,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之痛。用自己的忍耐和坚强陪伴儿子,安慰儿子,激励儿子,传递给儿子走出困境、和病魔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素材筛选/

史铁生母亲的素材取自教材,是个很好的取材方向。又比取用史铁生本人来得新奇,典型,也更具有感染力。因为母亲对于苦难的承受是双倍的,母亲的坚强、隐忍带来的伟大力量不仅拯救了儿子,也启迪着所有人。苏轼的名言用的人偏多,虽能证明观点,但其他两条名言相对小众,更适合用于作文。

/运用点拨/

余秋雨的名言,要稍作化用,因为现有的表述侧重点在“那看起来也像屈服”,我们需要的是强调“是试着扛起泰山的姿态”。夏锡畴的名言侧重于修心,面对俗世纷扰他主动拒绝,这种“忍”出于自觉,论证力度更大。史铁生母亲的例子在陈述时,可以再稍微精简一些。

立意取向2

不“忍”,方显格局

周恩来说:“安‘忍’坐视不一救耶!”子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面对一些原则性问题,底线不可一再拉低。食品、药品安全,关系民生大计,问题本该“零容忍”;不正之风、邪恶之气、不良习性,关系人品国格,作为公民,不该只做“吃瓜群众”,一味容忍,而应该大胆说“不”;以地位代替判断,压制他人个性,践踏他人尊严,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遇之,每个人都该为尊严和自由而战,不该步步退让……不忍,方显格局。

【选材进行时】

{名言类}

一、台湾作家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二、林语堂: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然而这种品质走的太远,以致成为了恶习。

{事件类}

200779日下午,兰州雁滩一牛肉面馆的6名员工到黄河边一沙坑游泳时发生不幸,两名员工溺水,其中一名员工被及时救起,另一名员工沉入坑底。事件引起近千名群众围观,闻讯赶到的水上派出所民警叫来羊皮筏子下水营救,可是筏子客因费用问题几次放弃打捞。为了及时将溺水少年救起,4名好心市民冒着生命危险下水展开义务营救,可是没想到围观群众竟鼓掌起哄,每看到义务救人者呛水,现场的围观群众就会发出嘘声。

/素材筛选/

名言一入木三分地说出了麻木的看客心态,说出了问题的症结在于无原则的忍耐和退让,并讲出了由此引发的恶果,能很好地证明不该一味忍让。但语句偏多,应注意选择。林语堂的名言可以很好地引出自己的观点,类似于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曰”。新闻事件类素材经过剪裁后,也适用于这道作文题。

/运用点拨/

兰州有人溺水,群众围观事件极具冲击力。在写作时,要特别注意剪裁,注意材料叙述的倾向性问题,要遵循“叙述为议论服务”的主旨。侧重在围观群众的表现并可以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以俭省的文笔列举当代类似现象,然后重点剖析不能“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立意取向3

用“忍”无常,妙存乎心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处事亦如此。忍所当忍,为自己争得时间、空间,以图后效,忍受何尝不是一种抗争;为他人留下余地,以求和谐;不忍不当忍,亮明态度,承担公民责任;防微杜渐,以免贻患。“忍”也好,“不忍”也罢,都是手段,是过程;不是目的,也不是结果。采用哪一种态度,本就不该有一成不变的定律。忍乎?不忍乎?取决于内心对美和善的追求;也许听从内心的声音,更能显示对生命的尊重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选材进行时】

{人物类}

  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的高中生刘文展,因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劝退后,将自己的遭遇发到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20169月,刘文展以580分的中考成绩(满分780),考入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成绩排在全年级第20名。因此,他是学校的“免费生”,不需要缴纳高中的学费和资料费,包括后来被刘文展举报的“补课费”,也在免费范围内。

  刘文展表示他不能容忍学校“违规补课收费”,因为“很多同学交不起学费、补课费就辍学了。”他第一次举报之后班主任找他谈话,他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这更让他不能忍受,于是再次举报,内容除了“违规补课收费”外还包括“泄露个人信息”。

  他还曾向当地政府部门举报环保、路况等问题,还包括一起他遭遇的“暴力执法”。

{事件类}

  赖敏患有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即企鹅病。丁一舟在赖敏发病之后,决定和这位暗恋已久的小学同桌、初中同学在一起。

有一天,喜欢读三毛作品的赖敏说出了自己心底的声音:“与其在家里等死,不如出去看看。”令她没想到的是,丁一舟马上就付诸实施,放弃了造型师的工作,设计了一个心形线路,在地图上正好画出一个心形,带着赖敏和一条名叫阿宝的狗,骑着一辆车,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走心之旅”。

/素材筛选/

刘文展的事例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素材,也应该可以当成一个可以引发争议的素材。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他身上有一种现代人缺失的“较真”的劲头,有一股“士”的方孝孺式的迂。事实上是耿介,是正直。这个素材如果用得好,会给文章增色不少。和后面事件类的材料一样,都在关注当下,关注社会, 不但可以很好地证明观点,还可收激浊扬清之效,均是好素材。

 /运用点拨/

材料难在写法,既然观点是“用‘忍’无常,妙存乎心”,那么最好是一个主体在处理问题时既有“忍”的成分,也有“不忍”的成分。比如,刘文展不能容忍学校乃至社会上的“不平”,大胆而又积极地行使公民权利,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的觉醒。他的可贵在于不仅为自己的利益而争,也为他人的利益而争,但他的身上没有“忍”的成分,所以将这则素材用在第二种立意更好。丁一舟和赖敏的材料则不然。他们勇敢承受生活中的磨难,用令人崇敬的积极态度精彩着他们的人生。这里对生活磨难的承受是一种坚忍负重,对内心“要去看世界”的热望,不克制,不压抑,而是在艰难中创造条件让这份热情喷薄而出。这个素材就可以很好的证明观点,而且来自大热的文化节目“朗读者”,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积累素材的途径。

【结构与表达】

结构一:并列有序,分合有致

①用苏轼的名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开篇,引出观点“忍是成事的前提,发则是忍的终极目标,忍而后发,是成功的关键”。

②主体部分用分论点的形式解构中心论点,做深入分析。

分论点1:“忍”于“发”前,是准备,是积蓄,是待时而动的谋算。

分论点2:“忍”而不发,最终也尝不到秋实之美。

分论点3:“忍”“发”兼具,方可有所成。

③用哲学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和比喻的手法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忍”是量的积累,“发”是质的飞跃。忍而后发,才会在隆冬之后,春播夏耕之后,品尝到最甘美的秋实。既有哲学的高度,又有文学的温度。

结构二:对比阐释,是非分明

①从老庄之道的“与世无争”,到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再到近代的“绥靖政策”,得出“忍”的哲学大行其道,再联系现实中的校园霸凌事件提出论题:究竟何谓“忍”,何时 “忍”,如何“忍”?

②本论部分对“忍”与“辱”进行对比辨析,指出“忍”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今日“忍”,是为明日的一飞。而“辱”则是懦弱,是麻木,是对尊严的自愿出卖。

③结论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指出辨乎“忍”“辱”之境,以水之柔弱攻坚克强,近以保身,将以有为。

片段一

立意方向:戒急用“忍”,行稳致远

君子之忍,不为苟且,而为更远处的理想;不为私利,而为天下众生。盛世之时,不慕荣华,甘受寂寞;乱世之时,率众出山,悬壶济世。忍于浮华,而不忍于危难,堪称高士。

点评:短短一段文字,用三组整句,每一次句式的对称,都对应了内容的对比,以君子之忍的特点“忍于浮华,而不忍于危难”收束全段。不但语势澎湃,而且饱含深情,又充满理性,很有感染力。

片段二

立意方向: 不“忍”,方显格局

我们所言之“忍”并非胆怯,更不是懦弱,而是骨子里一份不灭的斗志,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坚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那种在患难之中的麻木不仁,与我今天所倡导的“忍”有着本质区别。在万马齐喑的清末民初,中国饱受列强凌辱,国人要不忙着颓废于鸦片的烟雾里,要么忙着沉浸在观赏人家屠戮国人的表演里。民众陷入奴才的世界不能自拔。这种以丧失良知和尊严为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行为结果的“忍”,是愚弱无能,最终必将走向死路。于是鲁迅以笔为投枪,林觉民等烈士以鲜血为药剂,不“忍”愚昧之“忍”,拯救贫弱中国。

点评:作者在两段文字中将自觉的“忍”与集体无意识的“忍”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用激情饱满的语言,厘清概念,表述主张,避免了认识上的误区。同时运用大家熟悉的人物和事件,把鲁迅、林觉民等人的不“忍”和国民之“忍”再次形成一层对比,是非立判。这是相当精彩的一段论述。

片段三

立意方向:用“忍”无常,妙存乎心

中国一直以“和为贵”立身世界。开放时代的基调注定要有大国泱泱的包容气度。正如中国减免非洲等不发达国家的债务,这是“忍”中友善的一面;南斯拉夫使馆事件之“忍”,是特定时代里大局为重的“忍”的智慧。而今,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我们既以开阔的胸怀包容多样,隐忍为盾,避其锋芒;也无惧强权,航母下水,海洋造礁,恰当之时,亮出自己的利刃。

“忍”为盾,“不忍”为剑,不是犬儒主义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莽夫好勇无谋之举,而是一种重心在内,理性分析后应有的态度和举措。

点评:作者善用修辞,短短一段文字比喻、排比、对比,用得其法。将“忍”比作“盾”,将“不忍”比作剑,始终扣住这一比喻行文,不但具有设计感,而且语言精准,有文采。最重要的是文字极具思辨性,分析问题,全面、客观、理性,同时,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澎湃的激情,可以说,既做到了以理服人,又做到了以情动人。

【升格与范文】

阅卷者说:复合材料作文,重在综合把握材料内涵,找出材料的共性。论述类文章的写作的难点是材料的选用、剪裁和剖析。材料的选用不能太过陈旧,要有观照时代的意识;剪裁和剖析要服务于观点的表达。

三类卷40

做一名“忍者”

(用观点做题目,简洁明了。但纵观全文,题目不能统摄全篇,因为后面四段在呼吁不能“忍”)

日本有一神秘群体谓为“忍者”,平常时匿于普通人之间,不能辨出丝毫差别,待危急之时,则挺身而出,施以“忍术”,救人于危难中,事毕,则遁走不见。

孩童时,我便将其看作英雄。而今长大,我却从中窥见更不一般的东西,比如“忍”。苏轼曾说: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忍者一心追求他们心中之道,不以其才能作为通向地位财富的钥匙。远离利禄而安于清贫,此可谓忍得住诱惑。(用日本“忍者”和苏轼的名言开篇,两个材料确实都与“忍”有关,但是两者的侧重点并不一致:日本“忍者”侧重平常的隐匿,危难时的出手;苏轼的话则强调成事须慎重。而作者选用这两个素材是想引出“安于清贫,忍得住诱惑。”的观点,选材不当。)

莫言曾说,多年前,刘再复先生希望他做一条鲸鱼。莫言回信道,在我周围的文学海洋里看不到一条鲸鱼,但却游弋着一群鲨鱼。鲨鱼体态优雅,擅长进攻。而鲸鱼躯体笨重,但却一心往前。即使被鲨鱼咬掉一块肉,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我做不成鲸鱼,但会永远牢记鲸鱼的精神。作为作家,最忌讳的就是忍不住世俗名利的诱惑。而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皆有这么一股“鲸气”。古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创造“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传奇,前有一股“痴气”的钱钟书闭门谢客,写就《围城》一代经典。可而今呢?除了看到新一代在“王者荣耀”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摇头晃脑地念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还有什么呢?再吃一个,再玩一局,再等一会儿,在这种种诱惑面前,以上说辞便是堕落的根源。(这段论证材料都是比较合适的,但因在表达时缺少倾向性,比如写鲨鱼和鲸鱼的区别时应该侧重突出鲸鱼的善于“隐忍”,而不应该只强调不改变方向。另外三则事例顺序需重新斟酌,或按时间,或按领域,不能太随意。)

忍者多救人于危难之中,此所谓不能忍,即刘欢所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回望过去的百年,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找救国之道而苦苦挣扎。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期间,老师曾在课堂上放映一个短片,短片中是一群中国人在围观一个中国人受洋人欺负,鲁迅受到了极大震撼,这可忍不了,于是弃医从文,愿用笔为武器,揭开社会沉沦的黑暗。警示所有中国人。

可而今呢?前有“小悦悦事件”,孩子被车辆碾压,数十行人经过,却个个视而不见,现又有老人跌倒不愿扶。如此冷漠的行为竟成了我们忍耐力最好的时刻。那么以后呢?犹记当年孟祥斌一跃而入婺江的豪迈壮志,他用行为告诉我们什么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才是真正的“忍术”啊!(这两段转入“忍者不忍” 的层次,是将文章推向深入,也使文章走向深刻严谨的部分。作者的构思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构思不成熟,表达不到位,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首先鲁迅的弃医从文,是大家熟悉的,笔墨应用来重点剖析鲁迅身上“不忍”的精神。“小悦悦事件”“扶不扶”的例子也应该侧重分析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该“忍耐”,而该“出手”。孟祥斌跃入婺江不是“豪迈壮志”,而是“见义勇为”。)

真正的忍者有的是忍得住诱惑的心性,有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魄力和勇气。

英雄,如此而已。

(结尾短小精悍,最后一段改成“英雄,本当如此!”就更好了。按照全文,题目改成“做一个真正的忍者”似乎更为妥当。)

一类卷55

细呷茶香与豪饮烈酒

俗话有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细细品来不无道理。然又有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那么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忍与不忍又该如何抉择?

在我看来,遇事,小则忍,大则不忍,方为上策。小忍如同煎煮清茶,细火慢熬,方可熬出茶性,品出茶香。

在个人修身与抱负的实现上,小忍显得尤为可贵。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古有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后成就“连百万之功,战必胜,攻必取之功”;今有时代楷模朱彦夫饱受伤残改造山村并写下30余万字自传《极限人生》。他们皆知“小忍”之理,方可在饱受精神与肉体折磨后,涅槃重生。

南美鲑鱼忍受过巨大水流的冲击才可进入温暖海域产卵。苏武忍过数十年的边关牧羊生活,不忘汉节。耐得住寂寞,才可能守得住花开。《天龙八部》中的无崖子正是耗费了三年时间,才制出三十年无人能解的“珍珑棋局”,足见“小忍”之重。反观西楚霸王,本可逃渡乌江,重拾山河,而他不忍眼前之辱,乌江自刎,了断所有退路。正如毕淑敏所说:“树木十年百年方可成为栋梁,故要养深积厚。”“小忍”是时间的锤炼与打磨。木犹如此,人当胜之啊!

刘震云说:“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可“忍”真的能摆平天下事吗?

若面临亡国灭种的灾难,众人皆选择忍而缄默不言,无人奋起,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大则不忍”如豪饮烈酒,酒入喉,辣烈入场,痛快淋漓。

两千多年大泽乡的一句呼喊石破天惊,“大楚兴,陈胜王”,喊出的是天下黎民的愤懑和忍无可忍;近代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抗词,不忍眼见陈陈相因,愿为变法流血第一人。

鲍照曾在《代出自蓟北门行》中写道:“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正是因为人们在危难时刻的“不忍”,才能展示一个人的气节与操守,以一人之力,唤醒千万人,合力挽狂澜。在抗战时期,如果人人都如东北军不放一枪一弹,又如何取得抗战的胜利?所谓“大不忍”,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与气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与抗争。

“隐忍”固不恶,“不忍”亦可贵。忍与不忍的选择,本是一种智慧。“忍”是一种柔软低调的姿态匍匐前行,“不忍”是一种匹夫有责的勇敢与坚持。

小处忍,如饮茶,茶叶经过水与时间的洗礼后细呷茶香,齿颊留芳;大处不忍,则如豪饮烈酒,畅快淋漓。

阅卷亮点

①文题先声夺人。用比喻手法,将两种选择分别恰切地喻为“呷茶香”与“饮烈酒”,提出论题。形象化的表达中和了议论文说理的抽象特点,理性与感性兼具。

②立论准确,观点鲜明。“小则忍,大则不忍”的观点将材料所给的话题综合衡量,全面理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在行文过程中能始终围绕观点行文。

③内容丰富,选材恰当。文章在选材时,极具层次感:古与今,物与人;有事例,有名言;有正面,有反面。每一则材料都适时服务于自己的观点,让文章理据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④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引论——本轮——结论,清清如水,一目了然;“小则忍”——“大则不忍”分论点步步推进,而又分合有致;题目、开篇、过渡、结尾,相互照应,结构圆熟,足见小作者思维之严谨。

⑤语言精彩,既可闻见墨香,又可感受真情。遣词造句,有一定功底,诗文名言信手拈来,修辞运用、句式选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内容的表达。并且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命题者给定的论题是怀着一份真情在写,情动于中,理行于外。既有说服力,又具感染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89b5c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3.html

《作文素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