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一必修一教案全集

发布时间:2023-03-20 11:09: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地理高一必修一
教案全集
前言走进地理学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学的内容和意义。2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学好地理课程指出正确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通过什么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2.了解地理学是什么、做什么和怎样做。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教具准备
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或论文精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新地理老师,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板书)。以后就叫我盛老师,不要叫我地理老师,更不要叫我“喂”。从今天起,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地理这门课。二、师生互动
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不要太虚伪哦,不要为了给我面子,就举手哦,那就太虚伪了哦。我数数看,123。啊!?我们班居然有×个学生喜欢地理,太让我吃惊了,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啦。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刚才看你没有举手,你肯定是不喜欢地理的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不喜欢地理哦,是这样。(我继续点乙同学)你好象也没有举手,我一边听,一边点头附和
其实你们说的都很正常,地理二字告诉我们地理学是围绕“地”和“理”两个字展开,初中以“地”为主,即是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4本书;高中以“理”为主,又分为系统地理(必修模块)和应用地理(选修模块),初中——因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故而你们的初中地理老师基本不“讲”“理”。就知道要你们背诵。而高中老师则既会“讲”“理”,也爱说“地”的,所以地理学就变得有血有肉了,学习地理便成了一种理性的享受。不过提醒你们高中地理可不像初中那样简单了,尤其是我们的自然地理,不可小视之,要做好思想准备哟!我再提一个问题:
什么是地理?你知道地理是研究什么东西的吗?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不过,严格说地理只研究地球表面,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理

-1-
表面的一门科学。地理表层通常是指与我们关系十分密切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土壤构成的。

地球表面这么多东西,我们具体研究什么呢?
对了,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大致分为自然的和人文的两大类(板书),他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文理)结合,在大学里与地理有关的专业很多,如勘探,科考,环保,城市及道路规划,旅游,气象,经济,军事等等通常是文理兼招的。我们初中学习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都叫做区域地理(板书)
区域性或叫地域(差异)性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简单地说存在地区差异的东西我们才研究。这里有,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才研究。例如刚才我们说的山,有的地方是山,有的地方是平原,这就存在差异了,这个就是地理里的地貌学;赤道附近的气温高,极地的气温低,这就存在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地理学的气候学研究的了;这里是森林,那里是草原,这就是植物地理学了;这里有城市,那里没有城市,这里城市多,那里城市少,这就是城市地理学了;我国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这就是农业地理学了;这里的工业发达,那里没有什么工业,这就是工业地理学。再说咱我们周围吧,南大,阳罗,黄茅洲,草尾哪里商店最多,这就是商业地理学。但最牛的教育机构沅江三中和医疗机构沅江二医院却分布在黄茅洲呢,这就是历史地理学……
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是科学,就一定能讲出道理,如果讲不出道理,让大家死记硬背,那就一定不是科学,地理是一门科学
因此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地理课的学习一定要把重点落在上,一定要注意分析每个地理问题的原因,如果没有弄清楚原因就不要去记。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如果我讲不出原因,只有两个原因:一、地理学家还不能正确的解释,需要大家以后研究,二、我自己都搞不懂,我没有办法说清楚。下面说一下我上课的纪律:
第一条纪律.上地理课不允许小声说话,但是可以大声说话。
在我的课堂上,大家可以随时打断我讲课提出问题,我很喜欢这样的学生,只要问题与我的讲课内容有关就可以了。我们一起讨论,如果我能马上回答,我立即回答,如果你的问题太难,我回答不了,我下课后查了资料在回答你。但是不准在下面小声议论哦,要说话就让全班所有同学能听见。第二条纪律,上地理课允许睡觉,但是不允许发出鼾声谁要发出鼾声影响他人听课,我就影响你睡觉。

最后我郑重承诺:
一、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正如你们平等的态度对你的亲朋好友。
二、以虚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意见和批评,正如你们以虚心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意见和批评。三、决不拖堂,除非我神志不清的那一天。

我所讲的大家都记住了吗?好,今天的地理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3.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和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从图表、资料中获取知识。

-2-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3.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宇宙环境的图片。
学生:分组进行月相观察,通过互联网或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整理近年来的天文趣事,及人类对宇宙的一些新探索。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盛夏的夜晚,我们坐在户外乘凉,仰望那满天的繁星,常听老人们讲“天上”的故事。人人都说天上好,你对“天上”了解多少呢?你想知道“天上”是什么样子吗?
书: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推进新课
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自己所知道的宇宙知识或神话故事传说等向全班汇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北斗星、哈雷彗星等等)
总结学生回答,并讲述)人类认识宇宙的路程漫长而曲折,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但对宇宙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可见宇宙范围估计为140亿光年,可谓“沧海一粟”
P6活动材料,完成12题。
(回答)1.光年是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由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2千米/秒,所以可以计算出1光年约等于94608×10千米。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23140亿光年,约为135×10千米。
2.面对以上天文数字,我们感到宇宙是巨大而深远的,人类是十分渺小短暂的,在天文学上用千米这样的距离单位已经远远不能适用于天文学这一领域,为此人们引用了光年这一新的距离单位。
通过计算,我们已经感觉到,宇宙是巨大的,各种天体之间的距离也是遥远的。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一简短的儿歌中,我们能感悟到什么呢?
书: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结)从刚才的儿歌中我们可能感悟到:天体是运动的,运动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而绕转,从而形成了天体系统。问题:
1.天体系统可分为哪些级别?它们主要由哪些天体构成?2.总星系就是整个宇宙吗?

-3-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简单回答。
1.天体系统可分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等级别,主要由恒星、星云、行星、小行星、彗星、卫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2.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总星系只是我们探测到的可见宇宙部分,其空间范围不过是140多亿光年。
要了解关于宇宙的详细情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播放课件,认识宇宙中常见的天体或天体系统)

书:
(一)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学生自主探究后,回答)我们的地球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它由2000多亿颗恒星和很多由尘埃、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即星云组成。

恒星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需以光年为最小单位,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为比邻星,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
银河系外还有与银河系级别相同的恒星系统,我们称为河外星系。目前我们探测到的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它们都与银河系一样,包含着数十亿到数千亿颗恒星,如下图所示为天女座河外星系。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所有星系合起来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了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
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其中有一颗对我们人类来说特别重要,这颗恒星以及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有何特点呢?请同学们了解下一部分内容。
书: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
(播放课件“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让学生观察太阳系及组成,提出探究问题:

-4-

问题1:太阳系中行星为什么不能发射可见光?为什么太阳能够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问题2:太阳系由哪几大行星组成?它们有何共同特征?如何正确区分内地行星、地外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及所包括的行星?
问题3:小行星带位于太阳系的哪个位置?哈雷彗星绕日公转方向与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有何不同?其周期为多少年?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4:地月系是一个怎样的天体系统?导致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阅读教材P8“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自主探究后,合作小组内各成员讨论解决本组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恒星与行星的根本区别在于行星的质量和体积比恒星小得多,故不发出可见光。太阳之所以能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因为其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第二小组:太阳系共有九颗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它们按照距太阳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九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它们都是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绕日运行,并且绕日公转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地内行星与地外行星的划分是以地球的位置为界,水星和金星叫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叫地外行星。
木星和土星的体积和质量分别居第一、第二位,常常把它们称为巨行星,巨行星卫星数量多,而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
第三小组:小行星是一大批质量小得多的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基本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有时会运行到地球与火星之间,甚至闯入地球的大气层。很多科学家相信,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和哈雷彗星如下图所示。

第四小组代表:地月系是指由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总结)以上各小组讨论得非常积极,小组代表发言简洁生动,有的小组还展示了搜集到的图片,这说明,同学们课下是下了工夫的。
(承转)根据两周前的布置,同学们已经观察过了离地球最近的星体——地球的卫星——月球,
-5-
看到了月亮的阴晴圆缺,并搜集到了如“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等许多美丽的传说。那么,导致月相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根据活动探究中的观察记录,并利用“三球仪”演示,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月相的成因。
分组探究,并记录探讨的结论。
利用多媒体模拟日、地、月三者相对运动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周期(注意提示观察月相时的方向)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月相的规律(如右图)
上上西西(上弦月在上半夜的西方天窗,月亮的凸面向西)下下东东(下弦月在下半夜的东方天空,其凸面向东)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师生活动)以上我们学习了天体系统的组成及特点,请同学们总结完成框图:
天体系统的概念:各种天体受彼此间的引力作用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完成后依次显示)投影:

总星系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总星系仅限于目前天文学所说的可见宇宙,其半径约为140.52亿光年。
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地球所在的银河系,是由2000多亿颗恒星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其直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普通一员,太阳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5万光年。地球在太阳系中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然而又是太阳系乃至宇宙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
书:
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投影:
“太阳系示意图”、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见教材),合作讨论分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的形成条件及原因。


-6-
阅读、合作讨论,完成P11活动1.123)题。
①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即充足的液态水、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湿度范围及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被科学家称之为“金锁链条件”。产生这些条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千米),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地球上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特别是氧气。
.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昼夜温差不大,保护了地面生命有机体的存在。
②除具有优越的自身条件外,地球还拥有适于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即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促使地球形成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高级智慧生命——人类。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和探测,我们已知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在太阳系之外的其他星球上,有没有智慧生物存在呢?自古以来,就有“天外来客”“外星人”的传说,是否属实?我们今后将如何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外星人呢?这些都是每个中学生特别是天文爱好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及上网搜索材料,了解人类对地外生命的探索情况。
据科学家预言:20年内捕捉到外星人信息。

一位科学家大胆预测,如果银河系中确实生活着其他智慧生命,那么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射电望远镜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地球人在20年内捕捉到外星人的信息并与其取得联系。据科学家估计,银河系中大约有1万到100万个星球上的智慧生命也在发射无线电波,寻找生活在其他星球上的生命。
科学家预计,10年到20年的时间里,地球上的观测者就可能得到足够多的无线电信号,并发现第一个地外文明。但由于这些星球都距离地球2001000光年。因此,对方收到地球人的“回信”也要经历数百年。上图为科学家推测到的可能存在生命的某行星假想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宇宙之大,认识了构成宇宙的各种天体及它们之间因相互联系、相互运动构成的天体系统;知道了地球是银河系、太阳系的普通一员,地球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别,最显著的差别是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人类。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兴趣更浓,对自身的了解和对宇宙的认识必将进一步提高。
板书设计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光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主要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小行星、彗星等。2.天体系统的层次

-7-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探究内容: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活动或探究的办法、过程: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探究结果:小论文,班级展评。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分析表达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图。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太阳辐射现象,了解太阳辐射在不同方面对地球的重要影响。
2.学会从互联网、报刊上收集近年来出现的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暴现象,分析归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宇宙观。教学重点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具准备教材插图、太阳能量来源录像、课件、投影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知道了宇宙中有各种天体,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请大家看投影,填写有关内容投影:1.天体系统的级别

2.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位置。

-8-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承转)除上述内容外,我们还分析了地球上产生生命物质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这节课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书: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推进新课
师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地球。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能量总量的二十亿分之一。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万物生长靠太阳”,陆地就是靠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阅读教材插图,了解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并结合教材P下标12活动,掌握太阳常数的概念。
板书:
1.太阳辐射、太阳常数
①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可见光区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占太阳辐射总辐射量的绝大部分,紫外区和红外区所占比例较少。

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

②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即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其数值为824/平方厘米·分)如下图所示:


-9-
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图
③太阳辐射可以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阅读P13活动,了解太阳辐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书:
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了解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状况,探讨提高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的措施。
“大棚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使光热水土有机结合,从而打破一年中作物生长的时间限制,实行反季节生长,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农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投影:
读“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回答问题。

1)山东省位于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区。2)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贫乏区在
3)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在,其成因是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但有时太阳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会给地球带来麻烦。例如,2003年10月23日到11月5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日本的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那么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书: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投影:
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

同学们看太阳大气结构图。太阳外部结构分为哪几层?分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分别位于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呢?请同学看图回答。
(学生回答)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位于光球之上,呈玫瑰色。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很好。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就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有哪些呢?请同

-10-
学们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书:太阳活动的类型
(回答)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黑子、耀斑和太阳风。
阅读P14材料,了解太阳黑子的成因、周期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投影:
太阳黑子图

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研究资料表明,黑子的活动与天气、气候等有明显的关联性。
投影:
“读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回答问题。1)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年。
2ABC三个测站中,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全部为正相关的,全部为负相关的是,三测站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周期约为年。
3)除气候外,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还有哪些方面?

投影太阳耀斑及太阳风图,让学生阅读分析,了解两种活动对短波通信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大约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释放出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耀斑活动的周期大约也是11年。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11-

除黑子、耀斑外,太阳活动在日冕层表现为太阳风。书:太阳风
太阳的日冕层温度超过百万度,那里的许多带电粒子运动速度超过350千米/秒时,就能脱离太阳的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
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在极地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特别在太阳活动高峰时,太阳风格外强烈。
投影: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总结评价。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表。
根据所学内容填表(表内“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以下空白待填)投影:

概念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成因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
特点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
所处对地球位置的影响光球

黑子
耀斑色球日冕


太阳风(简单介绍)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影响到各地区所获取太阳光照的多少,而太阳活动则改变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等。
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以便有关部门及早作好准备,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板书设计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2-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大气分层

2.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圈层太阳活动光球
黑子
现象
对太阳活动的指示作用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离子流对地球电离层、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局子数的增减作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色球耀斑11
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为太阳活动强均有影响,产生磁暴、极光、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弱的主要标志
日冕太阳风
气候异常等现象带电粒子流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观察太阳黑子
探究内容:观察太阳黑子,思考黑子与耀斑的关系,搜集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实例资料。
探究过程、方法:观察要在黎明或黄昏时间,因为太阳在地平线附近时,亮度低,不伤眼睛。选用一架放大倍数较大的望远镜,在物镜上放一块有色玻璃,以减弱阳光强度。对准太阳,调整焦距,就会见到太阳清晰的光盘上有一些亮度低的“黑斑”这就是黑子。如果能长期观察,作好记录,还能发现它的周期性变化。
探究结果: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总结,全班交流。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3-太阳光球上常出现的暗黑斑点
一般以太阳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投影:
(投影表格,提问检查)
黑子耀斑太阳风
概念

成因

特点

所处位置光球色球日冕
所处位置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黑子耀斑
概念
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
成因
特点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光球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志;活动周期为11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色球日冕
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能量造成的
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空白内容。
投影表格,巡视检查指导学生自学情况,并板书课题及表格内容。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方向转动。

-14-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如下图所示。

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4小时吗?
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课件显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

1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推进新课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分步显示讲述:
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360°)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生学生回答。
师从E1E2,地球自转了360°。因为是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564秒,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5-

23
若以图3中的太阳作参照点,则太阳日的长度应为E1E3的时间间隔(显示太阳日的长)
指图分析,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E1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自转了一周多。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E3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自转的速度主要有线速度和角速度,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读图提出探究性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少?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赤道上的地点自转的线速度是60°N上的几倍?如何证明呢?从地球自转线速度考虑,发射卫星是在海口好呢,还是在太原好?为什么?
观察“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小组合作探讨以上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6-
1地球自转一周为360°,所需时间约为24小时,故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360°/24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不同纬度的纬线圈长度除以24小时。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均相等,都是15°/小时。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性评价并讲述:
关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60°N上的几倍问题,我们可用画图分析的方法寻找答案。师画板图如下图,R为地球半径,r60°N地球自转的半径。
生到讲台,在黑板上证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60°N上的2倍。如下:

∵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V=2πR÷24小时
60°N上的自转线速度v=2πr÷24小时r=Rcos60°=1/2RV=2v
(承转)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请同学们观察动画“地球的公转图”,这是从地球的北极上空观测到的公转情况。投影:

请同学们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讨论回答:问题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
问题2: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太阳是否位于这个轨道的中心位置?太阳的位置在那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否变化呢?
椭圆轨道图投影:

-17-

(简单介绍椭圆的基本特征:长轴,短轴,椭圆中心,焦点)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展示表格

时间

远日点
7
速度快慢

平均角速度

问题3:地球公转过程中的速度是化呢?如果变化,有什么变化规律吗?近日点2

是变化的。近日点最快,过后越来越慢,到远日点最慢,然后又逐渐加快。问题4: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
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54846秒。(巩固训练)
填表,完成自转、公转基本特点表格。地球围绕运动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由西向东23564地球地轴极看:逆时针
秒地球自转的自转
从南极看:顺时针真正周期由西向东
在北极上空看1个回归年:地球太阳球公转:逆时针转365548公转
在南极上空看46球公转:顺时针转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60°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0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
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
(画横线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投影逐步显示)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时可采用列表对比法,加以理解掌握。

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格所列项目思考回答:
投影:

-18-
地球围绕运动中心
运动方向运动周期23564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60°N60°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极点处为0
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地球地轴
自转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地球公转


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
学生回答的同时,对应表格中的每个空格逐个显示答案。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据此,思考下列问题:诗中所说的“地”位于何处?这种现象是由哪种地球运动造成的?
(回答)“地”在赤道地区,这种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地球自转运动除每日绕地轴旋转一周外,还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推进新课
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学生想象,教师启发思考: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光线照亮了球体的多少?为什么?2)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光线和教材插图中太阳光线有什么不同?4)昼夜之间的分界线叫什么?它与太阳光线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球体如篮球、足球等演示说明)
观察、思考后回答。
生小结: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
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作出了标志(彩色粉笔画点或贴一彩纸点等),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
1)当太阳光照射北京时,哪些国家在白天?哪些国家是夜晚?观察回答:北京为白天,伦敦、纽约是夜晚。
2)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北京和纽约是在白天还是晚上?观察后回答:北京为夜晚,纽约成为白天。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连续转动地球仪,上述城市的白天和夜晚不断转换,引起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19-
4)转动地球仪时,观察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关系?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晨昏线是自东向西运动。5)地球上某地一个白天和晚上周期大约是多少时间?(回答)为一个太阳日,约为24小时。
以上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分组演示,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投影:
判断图中EFGH四点哪些在晨线上、哪些在昏线上?

学生回答:EGH在晨线上,F在昏线上。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否发现,家乡河流的右岸冲刷比左岸严重,厨房排水时,水是逆时针方向排出的,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呢?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将获得明确的答案,即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发生偏移造成的。
书:
(二)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拿一把雨伞,撑开,将其比作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的支架杆代表经线。若雨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若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流动轨迹是否和刚才相同;如不同,水珠偏离“经线”的左侧还是右侧?若将雨伞逆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转动时,水珠如何偏离?
观察演示实验,分组讨论: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有何规律?举例说明有何影响。如何用左右手定则判断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时,可采用“左右手法则”,具体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如下图所示。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这种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地球自转产生的另一个现象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书:
(三)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1.地方时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
1)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先见到日出,哪个先送走落日?为什么?
-20-

2)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多长时间?每1°相差多长时间?
认真观察并回答以上问题。北京较乌鲁木齐先见到日出,也先送走落日,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
如何计算地方时?步骤如下:
1)画数轴如下图,计算经度差:AB两地的经度差为118°+45°=163°(同减异加,即同为东经度或西经度,两地经度数相减为两地的经度差,两地分别为东经度和西经度,两地的经度数相加为两地的经度差)

2)确定东西方向:A向东走可到达B地(采取此法时不能过日界线)
3)利用公式计算:

书:2.时区和区时
指导学生阅读时区划分图,提问:
1全球共分为多少个时区?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
2)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从北京出发到伦敦的游客,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4)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有什么区别?二者相差多长时间?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1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划分为12个时区。
2伦敦中时区,开罗东二区,莫斯科东三区,北京东八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从北京到伦敦后手表要拨后8小时。
3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
4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不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两者相差16分钟。
总结学生回答情况,并分析区时计算的方法与步骤(与地方时的计算相同)计算公式:

完成教材P22活动中训练题。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书:
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启发学生思考
哪个时区的时刻最早?哪个时区的时刻最晚?为什么?

-21-
师生结合下图分析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请大家仔细观察,日界线和180°经线吻合吗?
不吻合。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
很好。这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投影:
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八区)于101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时,到达目的地当地时间是(
A.10215B.1023C.10115D.1013
读下图,回答23题。

2.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判断甲地时间为(A.8B.9C.15D.16
3.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6日,其余部分为77日,判断甲地时间为(
A.3B.9
C.12D.15
4.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
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小时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
5.一架飞机于10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变更为(A.不变
B.102
C.930D.931

-22-
6.通过我国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A.120°EB.东九区中央经线C.120°WD.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答案:1.C2.B3.B4.D5.C6.A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了昼夜交替、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地转偏向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区时等知识,特别是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利用日界线进行日期的判断等既是高考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多加训练,熟练掌握。
按教材P18P22活动要求,测量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板书设计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
北半球右偏(二)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移(三)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1.地方时2.时区和区时3.日界线


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投影:思考:
北京时间20088820时,第29界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伦敦杰克先生要观看现场直播,他应该什么时候收看比较合适?
1.一大组的同学向西求结果。2.其余组的同学向东求结果。
12时区
0时区812时区

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总结引出课题--日界线推进新课
日界线走向及换算规律

-23-

观察、思考后回答。
生小结:日界线大致经过180度经线,过日界线日期要变换一天,东减西加。板书:
日界线大致过180东减西加日界线上的趣闻
从前,在日界线附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某一年,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行。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风,船体剧烈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她先生下一个女婴,5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她又生下一个女婴。结果,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这种罕见的情况,也只有在日界线两侧才会发生。

难到就只能这样吗,你有何高见?观察,讨论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总结。补充:自然自界线
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书:
自然日界线时间为0东加西减(自然过渡)基训P1314题:图为北极,阴影区为321日,非阴影区为322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NA的经度为___NB的经度为____
2)此时,北京时间为3____时。


4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知道地球
-24-
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一侧偏移。还了解了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那么地球的公转运动又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下一部分。
书: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推进新课投影:

“阳光花园”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
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阳光充足,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
要想帮助赵亮弄明白阳光被挡住了的问题,还须要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地球上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是否取决于近日点或远日点距离的变化呢?不是。北半球冬季为近日点,夏季为远日点。不是地球距太阳远近造成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请同学们观看地球公转状态的图片和公转的动画演示。
媒体显示: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数值目前为23°26′,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保持不变的。请同学们看图中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多少呢?
66°34′。
地轴在空间上北端指向北极星,并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这样地球总“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在轨道位置的变化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一定的空间内来回移动。
板书知识结构,并请同学们看图说出黄赤交角的概念。书:

-25-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太阳直射点?投影:图片

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图中的平行光线中穿过地心的那条光线为直射光线,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公转图中连接日地中心的线为太阳直射光线,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直射点。
请同学们观察动画“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是否相同?2)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界线在哪里?
3)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上?过后它将向哪个方向移动?展示动画:“地球二分二至点的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观察后学生讨论回答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
2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为北纬23°26′,最南界线是南纬23°26′。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3春分日(321日),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春分日过后直射点将向北移动,夏至日(622日)时移动到北纬23°26′,即北回归线上。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日(923日)阳光直射赤道。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冬至日(1222日)移到最南位置,太阳直射南纬23°26′,即南回归线,此后直射点再向北移,第二年春分日321日前后)重新回到赤道,如上图所示。

-26-
我们把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36554846秒,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回归年。
请同学们根据动画演示,填写下表:
日期移动方向
321日→622日→923日→1222

太阳直射点

需要注意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位置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
观察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日点的位置。
(回答)时间上夏至日比远日点早一些,冬至日比近日点早一些。夏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远日点,冬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近日点。
刚才我们重点分析了太阳直射点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回归运动,在地球上产生了哪些现象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22活动和P23的阅读材料来解决这些问题。
合作探究,完成活动123题,阅读P23材料,结合前边地球自转现象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了解晨昏线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①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世界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和冬至日是太阳光线直射点可能达到的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有的地方会出现24小时全为昼或夜的现象,即我们所说的极昼和极夜。
②通过观察和绘制太阳光照射图,我们能较容易找到一年中因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消失的最大范围的界线为南北纬66°34′两条纬线。
③根据太阳直射范围和极昼极夜的范围,我们可将地球划分为五带,如下图所示:

地球上的五带
图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球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南北极圈以北、以南的地方为北寒带和南寒带。
学生活动:1)看图说出五带的界线和名称,各热量带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的情况,并以此说明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减少的原因。
2)填表
界线范围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有无阳光直射现象课堂小结

-27-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其周期为一个回归年,并产生了五个不同的热量带。
板书设计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5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不仅产生了地球上的五带,还导致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太阳高度发生了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本节课第二个问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推进新课
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请同学们读图观察。课件展示图片(地平线、太阳光线图,地球侧视图阳光直射赤道)

太阳光线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什么叫正午太阳高度呢?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变化规律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看下图。
课件显示:
“春、秋分日的阳光照射侧视图”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图中正午太阳高度数值大小是怎样变化的?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即由赤道向南北递减。

-28-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越大还是越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请同学们看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课件展示:
“夏至日、冬至日太阳光照侧视图”

夏至日全球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冬至日全球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冬、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书: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填表

书: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已观察了夏至日太阳光照图,请思考下列问题:地球上哪个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
-29-
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个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为什么?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因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此刻为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最近的时候。南半球此刻为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最远的时刻。
冬至日的状况如何呢?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如何呢?
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1)地球上总有2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并且以直射纬线南北对称分布。2)某条纬线与直射纬线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阅读教材P24活动,按要求完成活动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正午太阳高度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距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小,而且某地区和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和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相差多少。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求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了。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纬度差,我们就可以以这样的公式来求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即H=90°-φ-δ︱。
式中的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任何一天的δ可以在天文年历中查到),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投影:
分别求算出二分二至日时,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春、秋分日:H90°-40°-0°︱=50°
夏至日:H90°-40°-23°26′︱=73°26冬至日:H90°-40°+23°26′︱=26°34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赵亮的房子的问题,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原因?
因为赵亮父母6月份去看的楼房,此时由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赵亮家前楼的影子较短,而到了1月份,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前楼的影子较长,所以遮住了赵亮家的楼房。
晨昏线是地球上白昼与黑夜的界线,既有日变化又有季节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1内容,让我们共同分析晨昏线的季节变化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书:
昼夜长短的变化
请同学们看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晨昏线的变化。思考:不同的季节晨昏线与经线圈夹角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春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所有的纬线被晨昏圈平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晨昏圈与经线圈偏离,夹角越来越大,到夏至日夹角达到最大,23°26′,因此晨昏线也偏离北极23°26′,故北纬66°34′以北的纬线全部在白昼中。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夹角逐渐减小,到秋分日晨昏圈与经线圈又重合在一起,此时晨昏圈又平分所有的纬线,直射点继续南移,晨昏圈又偏离经线圈,到冬至日交角达到最大,为23°26′,此时经线圈偏离北极23°26′,北纬66°34′以北的纬线全部在黑夜中。
请同学们看动画“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展示课件),总结出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越向北昼越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昼长达最小值

-30-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向南昼越长,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昼长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
(在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①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南半球情况相反;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小。
②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情况相反;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低值。
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赤道最大,并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师: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特别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区最明显,这样就产生了四季。在天文学上,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由于地球不停地公转,地球上春、夏、秋、冬也就不停地更替。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课件演示,了解了黄赤交角的产生、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昼夜范围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五带和四季的更替等内容,建议同学们学习本节内容时,一定要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初步构建起动态的变化的空间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则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62240°N的昼长=1222时的夜长=1451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122240°的昼长=622时的夜长=9094、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小时
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如:62220°N的昼长+20°S的夜长=24小时20°N的昼长=20°S的夜长=1313

-31-
5、在某地,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这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后的这一天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大致相等。
如:在摩尔曼斯克,421日与夏至相差约两个月,则夏至后的两个月823日,那么421日与823日这两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都大致相等。这两天约2点日出,22点日落,昼长20小时,夜长2小时。
同理,在某地,与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与春分(或秋分)后多少天的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大致相等。
6、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最多。南北极点除两分外,要么是极昼,要么是极夜。如:某日,太阳直射在10°N则从70°N开始出现极昼,70°S开始出现极夜。7、正午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除外);午夜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出现极昼现象。
如:夏至,66°34S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则从66°34S开始出现极夜现象某日,80°S的午夜太阳高度为0°,则从80°S90°S出现极昼现象8、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夜长昼长=昼弧÷15二、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此时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呈同心圆状递减,至晨昏线上为0度。


(1图中圆心O点为直射点,左侧弧CAD为晨线,右侧弧CBD为昏线,且左侧晨线的中点A点必在赤道上,地方时6时,右侧昏线的中点B点也必在赤道上,地方时18时,OCOD(视直射点O在哪个半球而定)地方时为12
①若此时为两分,则AOB三点的连线为同一纬线,即赤道;C点为北极点,D点为南极点
②若此时非两分,则AOB三点不在同一纬线上
a、若O点在北半球,则沿OC线北极点在C点以南,图中没有南极点,且C点所在经线与OD所在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b、若O点在南半球,则沿OD线南极点在D点以北,图中没有北极点,且D点所在经线与OC所在经线也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2)沿着COD线,太阳高度与O点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如,E点与O点相差30°,则两分时,E点为30°S夏至时,E点为30°-23°26=6°34S冬至时,E点为30°+23°26=53°26S
-32-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半年,夏至(北半球)时,北回归线以及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则达到最小值;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夏半年,冬至(北半球)时,南回归线以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则达到最小值
3)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的纬度
如:某日太阳直射20°N,则90°N的正午太阳高度=20°
4)当极点出现极昼时,在同一天,极点的太阳高度终日不变
如,622时,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午夜的太阳高度也时23°26′,这一天,极点太阳高度终日不变再如,某日太阳直射20°N,则北极点在这一天的太阳高度始终为20°5)某纬度出现极昼时,
该地午夜的太阳高度=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2=直射点的纬度-90°-当地纬度)=极点的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
如,622时,70°N的午夜太阳高度=43°26-90°-70°)×2=3°26=23°26-90°-70°)=3°26再如,某日太阳直射10°,
85°B的午夜太阳高度=15°-90°-85°)×2=5°=10°-90°-85°)=5°
三、日出日落时间分布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日落时间越来越晚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日落时间越来越早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600前日出;日落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1800后日落
冬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600后日出;日落时间先逐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1800前日落
3、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出时间=12-冬至日时该地的日出时间
如:62220°N52330秒日出,则1222时该地的日出
时间=12-52330=63630
4、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落时间=36-冬至日时该地的日落时间)
如:62260°N211430″日落,则1222时该地的日落
时间=36-211430=144530
5、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小时6、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该日夜长的一半
7、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8、赤道总是600日出,1800日落四、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判定

-33-
1、直射纬线的判定
1)晨线(或昏线)与过晨线(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的那条经线交角为多少度,则直射纬度就是多少度

2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度互余
3)与正午太阳高度或午夜太阳高度为0°的纬度互余2、直射经线的判定
1)地方时为12的经线
2)过切点的那条经线,大部是昼3)与0时经线正相对的那条经线
4)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或平分昼半球的经线
5)俯视图上,与太阳光线平行或重合的那条经线五、季节的判定
1、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为北半球的冬半年2、只要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夏半年;只要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冬半年
3、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4、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5、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书: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回答得很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投影: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
-35-
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书: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一)地壳
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投影:

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
投影:

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吗?
(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岩石。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36-
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②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大,被称为硅镁层。
③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出特点。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的相关问题。
书:(二)地幔(提问)1)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变化?
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是如何形成的?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投影:
“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总结精讲)

地球内部的分层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
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结构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深度从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3)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35004000℃,压力约为150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5.6,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书:(三)地核
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自学课文。

-37-
(学生总结回答)
1)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2)地核的情况是推断性的。在地下29005000千米深处的外核范围内,地震波的横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物质接近液体。在地下5000千米以下的内核,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增加,横波又产生,则为固体。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这是因为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而增加,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加,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加,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加较快,而温度的增加较慢。在地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了。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显著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点,物质就以固体存在了。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与铁镍陨石相类似,所以称为“铁镍核心”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可划分为哪些圈层?
(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书: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大气圈
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
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千米。
书:(二)水圈
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
(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总结评价,并转入生物圈。书:(三)生物圈
提问:什么是生物圈?其范围包括哪些部分?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什么?
(合作讨论回答)①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即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明,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③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分布的区域,即地面以上100米,相当于木本乔木植物的大致高度;海面以下200米,相当于阳光能透射到的水深,因为这一部分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具备最适宜生物生命活动的温度、水、氧、二氧化碳及营养条件。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它的出现却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下地幔为可塑性固体。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为外核近于液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物
-38-
质成分主要是铁镍,称为“铁镍核心”地球的外部也呈圈层结构,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是因为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四大圈层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是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一)地壳
(二)地幔:软流层岩石圈(三)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一)大气圈(二)水圈(三)生物圈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探究内容: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探究过程、方法:观察、分析、推理、讨论。探究结果:
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状态是固态,地核(外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2.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3.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2.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2.地壳的物质循环。

-39-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相关的岩石标本、课件、相关的图片及资料。学生:采集岩石标本,预习新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哪些?投影:

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核、地幔、地壳。很好。你知道吗?地壳是不断变化的,祖国的宝岛台湾在恐龙称霸地球的侏罗纪、白垩纪1亿年前),与祖国大陆是连为一体的。当今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态各异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物质运动与能量循环,贯穿大自然运动和演化的全过程。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书:
第二章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过渡)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了解氧、硅、铝、铁等主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然后指图强调)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就是矿物。阅读教材P30第一段文字。
书: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
么是矿物?矿物就是矿产吗?物是有确定的化学成分、物质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物不是矿产,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才称矿产。
回答得很好。矿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目前约有150种,而矿物超过3000种,矿物在地球上分布十分广泛,到处可以看到,你能举些例子吗?
(列举回答)我们吃的盐,用的石油、天然气、黄金、镁矿石等。

-40-
很好。矿物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大多数矿物以什么形式存在?石油、天然汞呢?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什么?
绝大多数矿物是以固态的形式存在。石油、天然汞是液态矿物,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正确。矿物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几十种,请阅读教材的小栏目“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
常见的金属矿物有哪些?
常见的金属矿物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矿可进一步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等。
对,常见的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石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磷石等。关于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三类岩石,我们将在下面重点学习。
你能辨认出是哪一种矿物吗?课件展示:常见的矿物

石英、金刚石、方解石。
非常好。能告诉同学们你辨认的根据是什么吗?形态、颜色、透明度、光泽等。
(强调)不同的矿物,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和条痕等多不相同。刚才我们看到的石英晶体呈透明的六棱柱,两端为六棱锥状,它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用途广泛,如玻璃的主要成分就是石英(二氧化硅)。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可以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投影:
学生用约1分钟的时间速读表格,了解常见矿物的相对硬度等级。
莫式硬度计(鉴别矿物的相对硬度等级)简表矿物名称等级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2345678910简要说明
多为乳白色块状,指甲能轻易地在其上划出痕迹多呈白色束状集合性晶体,指甲能较容易地划出痕迹多为透明或半透明晶体,指甲划不出痕迹,曲别针可以划出痕迹常为多种颜色的半透明晶体,小刀可以轻易地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小刀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一般小刀很难刻划,但玻璃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能够在玻璃和普通钢铁上刻划出痕迹多为晶体,宝石类矿物,能在石英上刻划出痕迹多为晶体,宝石类矿物,能在黄玉上刻划出痕迹自然界最硬的矿物,宝石,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
分组实验,全班分为甲、乙两组,教师提供矿物及相关的物品。
甲组: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Fe3O4)与赤铁矿(Fe2O3乙组:实验二,有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和石英等几种常见矿物,你如何将它们快速地区别开来?

-41-
(学生分组活动,合作讨论、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甲、乙两组代表回答:
甲组:①从颜色上来看,磁铁矿是黑色,赤铁矿是红褐色。
②从对磁铁有反应上看,磁铁矿可以被磁化,赤铁矿不能被磁化。乙组:从颜色、形状、硬度等方面可以将它们快速区别开来。你们的结论很正确,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整合知识:

(承转)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书:(二)岩石
展示课前采集到的岩石标本,学生传看、观察。
谢谢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的岩石标本,自然界中的岩石种类很多,形态各异,每块岩石都有自己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请大家先来欣赏老师搜集到的岩石标本。
(展示三大类岩石标本,并用多媒体展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投影:

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实际的标本,及刚才看到的图片,完成下表。
投影: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读教材P3133的相关内容,观察讨论,同位合作填表。指导学生,并检查做题情况。投影:岩石类型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粒较大
喷出岩:具有气孔等构造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具有片理结构,重结晶作用明显
岩浆岩岩浆活动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沉积岩外力作用
石灰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变质作用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同学们填得很好。那么三类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课件显示:
岩浆岩的形成动画

-42-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我国许多著名山岭,如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多由花岗岩组成;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常见的有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流纹岩在我国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分布很广。玄武岩多气孔,这是识别玄武岩的重要标志,玄武岩分布广泛,海洋几乎全部为它所盖。
课件显示:
沉积岩和化石的形成模拟动画

岩层示意图

沉积岩和化石的生成图
仔细观察动画,了解沉积层岩的形成过程,思考并回答:1)沉积岩有哪些突出的特征?
2)什么是化石?形成化石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回答:1)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足迹等的总称。
形成化石的主要条件:生物的遗体、遗骸、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埋没,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碳化或被其他物质置换、填充逐渐演变而成。
(强调)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根据岩层和化石可以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如:有丰富的植物化石的含煤岩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因此,沉积岩能很好地反映地球的历史。
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沉积物的特点不同,因而形成的沉积岩也不同。常见的沉积岩有哪些?
投影:
-43-

生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回答得很好。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先的结构成分、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投影:

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变质岩的形成条件是什么?高温、高压的作用下。
正确。常见的变质岩是由哪些岩石变质而来的?
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石英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片麻岩。回答得不错。地壳的物质组成学完了,这部分内容你掌握了吗?投影:
(学生单独回答

1.读“岩浆岩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处常见的岩石是:①,②2)就形成条件的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区别?
2.作为重要建筑和装饰材料的花岗石和大理石在成因上分别属于岩和岩。参考答案:1.1)侵入岩喷出岩
2)从形成条件上来看,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逐渐冷却形成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急速冷却而成的。从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一般分布在地下,喷出岩分布在地表。
2.岩浆变质
(承转)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5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5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书: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44-
(一)地质循环
什么是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哪里?
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不错。地质循环有哪些影响?
在地质循环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地质循环不断改变着地球的表面形态,使地表形态变得丰富多彩。
对。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有些高山被夷为平地,有些地方则隆起成为高山。如: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质循环使得地壳表面形态不断变化,那么组成地壳的岩石也会相互转化吗?
会。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石灰岩、页岩、砂岩都是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岩,它们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可以形成变质岩,这说明岩石是可以转化的。
回答得很好。那么三大岩石是怎样转化的呢?书:
(二)岩石的转化课件显示:
“三类岩石转化循环图”

结合教材P3334的文字,认真观看动画,并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单独回答问题。请同学们说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1岩浆岩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中上升,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回答得很好!大家看动画,因地壳上升和剥蚀作用而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重力能等外力作用下,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又是如何形成变质岩的呢?
2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
不错。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地壳中的岩石就这样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中。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岩石转化循环动画,绘制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同桌之间协作,绘制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图。可能有:
课件显示:
图①

-45-

图②

图③

同学们画得很好,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很多种,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尽可能画出更多的图来。
投影:
完成图中内容:
1)在图中方框内填出岩浆和三大岩石的名称。

2)写出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ABCD(学生单独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补充或强调)参考答案:1)左:上是岩浆岩,下是岩浆;右:上是沉积岩,下是变质岩。
2)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
课堂小结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板书设计
-46-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岩石类型及成因探究内容:
1.你所居住的地区有几种岩石?岩石的名称是什么?辨认它是三类岩石中的哪一种?该岩石由什么矿物集合而成?
2.观察岩层是水平的,还是倾斜的?
探究过程、方法:分组调查或实地考查、查阅资料、网络查询等。探究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同学间互相交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学生:搜集当地地貌资料以及岩层的弯曲变化情况。课时安排2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地、美丽的江南茶园)。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
地表有千姿百态的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等。
很好。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书:

-47-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推进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媒体显示:
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风力侵蚀形成雅丹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为什么是不断变化的?书: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阅读教材并合作填表。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填写,每人自选一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填写)同学们填得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请同学们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内力作用。
对。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让我们先来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多媒体展示)播放喜马拉雅山形成的模拟动画。
大家看到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地壳的运动引导了地表形态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其运动的呢?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解释很多,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是板块学说。
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投影:
六大板块示意图

-4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6c2a5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15.html

《高中地理高一必修一教案全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