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发布时间:2020-03-27 03:54: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

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先秦

特点:

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名家注:

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周易·说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

2)两汉

特点:

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名家注:

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

特点:

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疏(正义)”。

名家注:

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

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名家注:

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十三经注疏》:即为《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作的十二本疏与《经典释文》的合称。

5)清

特点:从材料出发,详尽可靠流于繁琐。

名家注:

例:阮元《校勘记》(为《十三经注疏》而作)

(三)古注的体例、内容

1、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注解体例,常见名称有

2)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3)章句——“离章辨句的意思,如赵岐《孟子章句》。

4)集解体——又称集注,集说,集释 ,是一种汇集众说的注解体例,如何晏《论语集解》。

2、内容——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

△原文: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

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

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

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

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

[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

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

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

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

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

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遄速也○遄市专反

1)解释题意

2)离析章句

3)说明章旨

4)解释词义

5)解释语句

6)注音释义

7)讲解语法

8)记述典章制度

(四)古注的名称、术语

1、名称:故、训、传、记、注、解、笺、章句、集解、校注、说、诠、述、学、订、校、考、证、征、集传、隐、疑、义、间诂、义疏、疏证、音义、正义、音训、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等。

2、术语

1释义术语

曰、为、谓之:译为“叫做”。

例:《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毛亨传:“后熟重,先熟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嫉,害色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 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②谓:译为“是指、是说”。被解释的词放在“谓”前,“谓”后的话往往用来说明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例:《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怀王也。”

③貌、之貌:译为“……的样子”。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例:《楚辞·哀郢》: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犹、犹言:译为“等于、等于说”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用引申义训解本文。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但也。”

2声训术语

之言、之为言:必须用声音相通的词语来作注释,即“声训”。

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3)注音术语

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例:《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变。”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遥游用来是也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若、读如:主要是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例:《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4校勘术语

衍文:也叫衍字,简称,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

脱文:也叫夺字,简称,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73ce768e9951e79b892705.html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