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文言文

发布时间:2018-06-28 03:37: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背诵。少(sh4o):小时候。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辍:中止。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织:这里指织的布。戒:警告。自是:从此。

译文: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ǎo,年老的妇女。(2[]完成。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选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1[]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借。(5[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不穿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书映着光亮来读。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螳螂捕蝉(《说苑》)

[选文]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5[务欲]一心想要。(6[前利]眼前的利益。

译文:吴王要进攻楚国,警告大臣道:如有人想劝我改变想法,就处死!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劝吴王又不敢,就拿着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就这样子三个早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的树枝上一边歌唱一边喝露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靠近,想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弹丸在它下面。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就停止他的进攻

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选文]

郑人且(1)有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3)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4),市罢(5),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将要。[]购置。(2[度(duó)]量度,动词。下文宁信度(dù)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3[]等到。[]往,到。(4[]。(5[]结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他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前往集市,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选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1[木兰]一种香木。[]这里指小匣子。(2[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3[玫瑰]一种美石。(4[]装饰边沿。(5[]退还。

译文: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珍珠)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这个盒子却还给商人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七)《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在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志气,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1.解释加点字词:集

2.翻译划线句: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寓意: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这则寓言高度赞扬了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

(九)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卒然:卒,同,卒然,即突然。 ②革:更,另。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译文:齐国的好赌勇的人,其中一个人住在城的东郊,一个人住在城的西郊,突然在路上向遇时说道:喝两杯怎么样?(直译实在别扭,姑且意译一次)酒过数巡,(他们)说了:还是弄点肉吧?其中一个人说:您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还干吗要另外找肉呢?于是准备好了调料,便抽刀互相割肉吃,到死为止。象这样的勇敢,不如不勇。

1. 解释加点字词:

                             

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 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

3.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

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十)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译文: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唉!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邻居回答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

参考答案:

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2.杨子 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十一)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今天我来的时候,遇见有个人要出远门,他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东西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在南而行动却向北。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答案:1.D 2.马虽然跑得快,但是这条路并不是去楚国的。3.略。

寓意: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十二)破缸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既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如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1、选出与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光持石击瓮,破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比先苦其心志        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2、翻译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十三)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该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对这则故事中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让我为百兽之长。

B 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

C 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

D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

2、根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

3、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答案:1A 2、狐假虎威 3、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或:说明做事情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十四)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注〕缁 ī :黑色。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雨了,(杨布)把白色衣服脱下,穿着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拿了根棍子就要去打狗。

  杨朱看见了,说:"你快不要打狗了,你自己也会是这个样子的。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了,你能觉得不奇怪吗?"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解素衣

岂能无

2 .解释下面的短语的意思。

衣素衣而出

迎而吠之

3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停顿两次

  向 使

4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

考生答案

1 .①下雨 ②“怪在句中属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2 . ①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冲着(杨布)大声叫唤

3.向者 / 使汝狗 / 白而往黑而来

4 .我明白了:看问题要看本质,而不能从表面看就下结论。杨布的狗只见主人白衣出去,回来见穿黑衣的人就不知是主人而大声吠叫,它只是看清了人身外穿的衣服即表面,而未认清这穿黑衣的人的本质也是自己的主人。而且杨朱也说了那番话。

(十五)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注释: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译文: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半信半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今邯郸之魏也远于市              庞恭从邯郸,竟不得见。             

2.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寓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十六)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wěi)①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大隗:传说中的神名。具茨:山名。奚:何,什么

译文: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这时,他们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 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那里吗? 那孩子说:知道 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那里。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 孩子说:治理天下,就象你们在野外邀游一样,只管前行,不要无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复杂。我前几年在尘世间游历,常患头昏眼光的毛病。有一位长者教道我说:你要乘着阳光之车,在襄城的原野上邀游,忘掉尘世间的一切。现在我的毛病已经好了,我又要开始在茫茫世尘之外畅游。治理天下也应当像这样,我想用不着我来说什么。 黄帝说:你说的太含糊了,究竟该怎样治理天下呢? “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 黄帝大受启发,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方才离开。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             B.问涂焉(,路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    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成语害群之马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

(十七)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孤林:独立的一棵树。(rěn)  卧席。濡(rú):沾湿。逾:同,更加。

译文:有个郑国人很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了全身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与白天相同的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案

1.⑴:移动 ⑵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十八)曾子杀猪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译文: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母亲就哄她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以后,给你宰一头猪吃。

  妻子从市集上回来了,曾子要捉一头猪来杀了。他妻子马上阻止说:我不过跟儿子开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很幼稚,处处向父母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做父母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因此,这不是教育孩子诚实的方法啊。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案:1. D(应为只是之意)
      2.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两个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
      3. 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十九)楚有祠者,赐其舍人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cí)祭祀 ②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固——本来。  ——对人的尊称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其舍人卮酒(    )          B、数人饮之不 (    ) 

C、吾能为之(    )            D、终其酒(    )

2、下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数人饮之不足       B、一人饮之有余        C、引酒且饮之        D、其邻人之父亦云

3、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足?                                                                 

4、写出这个故事的成语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理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ae9e1ef111f18583d05a45.html

《成语典故文言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