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代词

发布时间:2019-10-12 03:38: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常用文言代词

代替词、短语、句子的词,叫做代词。代汉语中代词属实词,而在古代汉语中代词的归属有分岐,一些语法书把它归入实词类,一些把它归入虚词类。笔者以为代词虽具有一些实词的性质,但本身的意义还比较虚,不比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实在、确定,所以应归入虚词类。在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里对代词已有一些例释,这里单独列一节对代词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

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一)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的有“吾、我、余、予”等,相当于“我”“我的”。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胜若,若不胜。(《庄子·齐物论》)

一瓶一钵足矣。(彭端淑《为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硕鼠,硕鼠,无食黍。(《诗经·硕鼠》)

十年春,齐师伐。(《左传·曹刿论战》)

然自后多在外,不常居,(归有光《项脊轩志》)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苏轼《石钟山记》)

生以乡人之子谒(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国事至此,不得爱身。(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北驱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分当引决。(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外,“朕”在先秦是一个一般人都可用来自称的代词,相当于“我”,如“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到秦始皇才法定为始皇帝自称的专用词,以后为历代皇帝独用。自称的代词还有“自”“已”。如“文天祥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所不欲,勿施于。”(《论语·颜渊》)

2、第二人称 常见的有“尔、女、若、乃、而”等,相当于“你”“你的”。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

何知?(《左传·殽之战》)

居,吾语。(《论语·阳货》)

他日当用之!(归有光《项脊轩志》)

何为生我家?(黄示羲《原君》)

毒之乎?(柳宗元《博蛇者说》)

役,复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翁。(陆游《示儿》)

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3、第三人称 常见的有“之”,相当于他、她、它。“其”相当于他、她、它(的)。“彼”相当于他、他的。(“之”“其”在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一节里已有详细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幸而杀,甚善。(柳宗元《童区寄传》)

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

4、人称代词的谦称与尊称

①文言文里的第一人称有时用谦称表示,但谦称不是人称代词。男的谦称自己为“臣、仆、走”,女的谦称自己为“妾、奴、婢子”,古代诸侯谦称自己为“寡人、孤”。翻译时都可译为“我”。

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请就汤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嗟呼!嗟夫!如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虽不敏。(张衡《东京赋》)

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孟子·庄暴孟子》)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当与孟德决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文言文里的第二人称常用尊称“子、君、公、卿、夫子、先生、足下、陛下、殿下、阁下”表示“你”、“您”,但尊称不是人称代词。

吾知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子·公输》)

不久死耶?(纪昀《刘东堂言》)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开。(杜甫《客至》)

欲何言?(《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范晔《乐羊子妻》)

先生生我。(马中锡《中山狼传》)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梁启超《谭嗣同》)

此外,对皇帝称“陛下”,对王称“殿下”,对大官称“阁下”,对不同官职的人称“将军”“大王”以代替“您”。

5、关于副词“相”“”的活用

副词“相”在第五节“一词多义”的“相”这一目里有所阐述,这里再补充数例。“相”在指代接受动作的一方时,可以指代“我、你、他、她、它”,有人又把它叫做指代性副词,它不属人称代词的范畴。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思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相煎”等于说“煎我”。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莫相忘”等于说“莫忘我”。

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三国志·鲁肃传》)“相迎”等于说“迎你”。

他日归洞庭,幸无相避。(李朝威《柳毅传》)“相避”等于说“避我”。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相望”等于说“望他”。

副词“见”放在动词前又不表示被动,就是表示他人对自己怎么样,指代“我”“自己”。有人也把它叫指代性副词,它也不属人称代词的范畴。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背”即“背我”。意思是离开我去世了。

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柳宗元《童区寄传》)“完”“恩”两个动词之间用“与”来连接。意思是“完”“恩”,即“保全我”“厚待我”。

岳父见教的是。(《儒林外史·范进中举》)“教”即“教我”或“教训我”。

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恕”即“宽恕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见录”即“记着我”。

熟语中有“见谅”,即“原谅我”。

6、人称代词的单复数

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分别。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不分单复数。如“吾、我、尔、汝、之”等人称代词既可以表单数“我、你、他”,又可以表复数“我们、你们、他们”。如果一定要起指明表复数也可以在人称代词之后加“侪、辈、等、属、曹”。如“吾侪”“我辈”“尔等”“尔曹”“汝曹”“若属”“吾属”。另外,在“之”后加表复数的词,如“之流、之类、之属、之徒”。

(二)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词叫指示代词。根据所指的内容可以分为近指、远指、虚指、无指、特指。

1、近指 所指的人或事物的距离比较近。有此、兹、斯、是等。相当于“这”“这个”“这种”“这里”。

何遽不为福乎?(《淮南子·塞翁失马》)

何竟日默默在,大类女郎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知将军宽之至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游快且愧矣。(徐宏祖《游黄山记》)

总此十思,宏九德。(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某所,而母立于。(归有光《项脊轩志》)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心足以王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指物作诗立就。(王安石《伤仲永》)

2、远指 所指的人或事物距离比较远。有彼、夫、其等,相当于“那”“那个”“那里”“那样”。

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

逝将去女,适乐土。(《诗经·硕鼠》)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病者所见非鬼也。(王充《订鬼》)

乃歌“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怀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未必有实也。(王充《订鬼》)

3、虚指 指代不准确说出来或虚构的东西。

是以某某易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余在狱,犹见姓。(方苞《狱中杂记》)

一夫不耕,受之饥。(贾谊《论积贮疏》)

没,行数十里。(《世说新语·周处》)

4、无指 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多用“莫”“无”。

残贼公行,之或止。(贾谊《论积贮疏》)

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庄子·庖丁解牛》)

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5、特指 所谓特指是说他们跟其它指示代词有特别的不同。即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其它词类结合起来构成短语,才有指代意义。“者”“所”就是两个特别指示代词,在本书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里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从略。

(三)疑问代词 用来发出疑问的代词叫疑问代词。

1、代人的疑问代词有“谁”“熟”,相当于代汉语的“谁”“哪”。

缇骑按剑面前,问:“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孰为汝多知乎?(《列子·两小儿辨日》)

2、代事物的疑问代词有“奚”“何”“孰”,相当于“什么”“哪个”“为什么”“怎么”。

孟尝君曰:“客好?”(《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暇治礼义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不为政?(《论语·为政》)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3、代处所的疑问代词有安、焉、恶、奚。相当于“哪里”“什么”。

洞庭君在哉?(李朝威《柳毅传》)

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在?(《孟子·尽心上》)

子路宿于石门,晨(城)门曰:“自?”(《论语·宪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b64ec6ce53a580217fcfe62.html

《常用文言代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