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发布时间:2019-06-12 02:05: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篇一: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现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
  景象。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雨水节气
  雨水是24[3]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18日或19日开始,到3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
  劝。”,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4]
  惊蛰节气
  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5日(或6日)开始,至320日(或21)结束,约15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5日(或6日)。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北京地区,北海冰融化,雁飞,蜜蜂开始群飞,春雪终止,榆树开花。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2]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民俗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5]
  春分节气
  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20日(或21日)开始至44日(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20日(或21日)。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点指东经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923日(或24日)经过此点。中国文献中指的春分点,通常指黄经0°与赤道的交点。春分点的确定,始于商代(约在公元前1820世纪)。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玄乌至,雷始发声,始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之篇》有:“春节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
  好。”此日阳光直射赤道,几乎全球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点位置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昼短而夜长。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春季开始。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京地区,山桃、加拿大杨、连翘、杏树、玉兰等树木相继开花。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春分时节,在中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根据近几年来对沙尘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处在3月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
  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竖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6]
  清明节气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着春天的节奏,45日中国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民俗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的得名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码”。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源于“清明风”。春秋时《国语》中记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汉朝刘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记载。古人将一年中的“八风”都起了名字:东风叫明庶风、南风叫景风(亦名凯风),西风叫阊闾风,北风叫广莫风,东北风叫条风(又叫融风),东南风叫清明风,西北风叫不周风,西南风叫凉风。
  “清明风是一年中的八风之一,是冬至后吹过45天条风和45天景风以后吹来的温暖清新的风。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霏霏、和风拂拂,正是种植庄稼的大好时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所喜欢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清明雨”对植物生长尤为重要,农谚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之说。
  饮食
  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可滋水涵木。
  春天,肝阳上亢的老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老年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饮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7]
  谷雨节气
  进入公历四月的谷雨节气,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节气,虽同有一个
  “雨”字,但在涵义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而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不过这谷雨的谷字不仅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谚语说“谷雨无雨,交回田主”,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雨水的重要。下面说说谷雨期间的主要天气特点:
  春天由于天气多变,因此在饮食和养生方面很讲究,谷雨到时,已是暮春,我们该如何健康饮食、吃适合这一季节的食物呢?暮春气候复杂,不过绝大多数地区都多大风天气,此时人体就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就会随之下降,容易诱发、加重感冒与很多慢性病。这个时候,""水就显得特别重要。一夜春眠之后,人体内水分消耗较多,晨起喝水不仅可补充因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洗涤已排空的肠胃,还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喝水量以250毫升为宜。
  风沙
  按照二十四节气,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处在暮春时节的谷雨,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冷空气大举南侵的情况比较少了,但影响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并不消停。4月底到5月初,气温毕竟要比3月份高得多,土壤干燥、疏松;空气层不稳定,上层风动量下传,锋面气旋活跃,共同引发的大风、沙尘天气比较常见。
  1993年、1995年、1998年、20XX年的谷雨期间,都出现了强沙尘暴、沙尘暴。其中,19935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市的黑风,瞬时最大风速达34/秒(12级),能见度陡降为零,风沙形成的沙暴壁高达300-400米,上下有三层结构,每层有一球状尘团滚动,最下层呈现黑色,中上部红黄相间,以每小时90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各地的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气温降到-2-2℃。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至今令人毛骨悚然。大范围的浮尘天气,昏黄的天空,落下的黄尘,让诗人所描绘得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景象暗然失色。谷雨花信:一候牡丹,二候酴醾,三候楝花[8]
  立夏节气
  55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
  篇二:24节气与12时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人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来指导农事活动、衣食住行及养生美容,20XX6月入二十四节气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气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此外,每个节气还分三候,五日为一候。
  根据季节的不同变化,24节气又可以分为几类:
  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2、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3、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不同节气的含义分类:
  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2、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4、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1、“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但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2、“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3、“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24节气的时间
  1-6月份,节气一般是每个月的6号和21号。7-12月份,节气一般是8号和23。日期一般是固定,有时也差一两天
  立春26号左右
  雨水223号左右
  惊蜇36号左右
  春分323
  清明45
  谷雨422
  立夏57
  小满522
  芒种67
  夏至622
  小暑78
  大暑722
  立秋87
  处暑823
  露水97
  秋分922
  寒露107
  霜降1023
  立冬117
  小雪1123
  大雪128
  冬至1222
  24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与养生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24节气的变经随时影响着人体健康顺应24节气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防病健身,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例:小寒养生:
  1、起居:总的原则是固护元阳。方法:1、早卧晚起,必待日光;2、减少房事次数。
  2、饮食:当归生姜羊肉汤配以人参、黄芪、何首乌、当归、阿胶等中药补益气血、滋补肝肾。
  3、运动:慢跑、跳绳、踢毽子。注意不可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冬季韧带弹性和关节灵活性
  降低,所以运动时避免损伤韧带和关节。功法:每天二十三至三时之间,盘坐,右大
  腿压在左小腿上,右小腿稍向前放,左手掌按在右脚掌内上方,右手极力向上托天,手心朝上,指尖朝右方向,转头目视上托之手。然后,左右手足交换,动作相同,左
  右各十五次。叩齿:即上下牙齿相叩,叩齿三十六次。漱津:即舌舐上颚,并两颊、上下齿唇间,此时唾液则增加分泌,养生家称为津液,待津液满口分三次咽下,意想
  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三次。吐纳: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三十六息而止。主治:
  营卫气蕴,食人即吐,胃脘痛,腹胀,身体困重,心下急痛,二便不畅,黄疸等。
  参考附件《陈希夷24节气导引做功图》。
  4、情志:冬日阳光减少,且气候寒冷,容易使人出现情绪低落,甚至精神抑郁,故应适当参加
  文体娱乐活动,适当运动,以振奋精神。
  5、经络:酉时,即下午5时至7是肾经当令,故每日酉时进行经络养生效果更佳。方法:1
  用热水泡足30分钟2、用大拇指用力点按涌泉穴(肾经的原穴)、太白穴(脾经的原穴)、太渊穴(肺经的原穴)各36次,调补肾、脾、肺三经的气血阴阳。3、把手搓
  热,温煦督脉命门穴,温补一身之元阳;温煦任脉关元穴,温补一身之元阴,增加生命的动力。
  6、预防疾病:冻伤、皮肤瘙痒、寒哮、老慢支、肺心病、寒痹。
  24节气与时辰
  地球绕太阳一周,对于气候的影响古人将其规律概括为二十四节气。那么一天二十四小时,地球自转一周,太阳东升西落,也可以借用二十四节气来大体上说明其冷热寒温的变化。
  以中午正十二点,太阳直射地面,午时一阴生,为夏至,夏至一阴生。以晚上转钟十二点,太阳北沉,子时一阳生,为冬至,冬至一阳生。
  以这个规律来排一天二十四节气,晚十二点冬至,转钟一点小寒,转钟二点大寒,三点立春,四点雨水,五点惊蛰,凌晨六点春分,七点清明,早八点谷雨。早九点立夏,十点小满,十一点芒种,十二点夏至,下午一点小暑,下午二点大暑。下午三点立秋,四点处暑,五点白露,黄昏六点秋分,晚七点寒露,晚八点霜降。晚九点立冬,晚十点小雪,晚十一点大雪,转钟十(: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二点冬至。至此一天二十四节气,排满二十四小时,为一循环。
  24节气与四季根据上面一天内二十四小时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排列规律,我们可以将一天分为四段,即一天之春夏秋冬。
  凌晨三点立春,到早九点立夏,这段时间为一天的春天。
  早九点立夏到下午三点立秋,这段时间为一天的夏天。
  下午三点立秋到晚九点立冬,这段时间为一天的秋天。
  晚九点立冬到凌晨三点立春,这段时间为一天的冬天。
  24节气与24
  从人体解剖学得知,颈椎骨七块,胸椎骨十二块、腰椎骨五块,合起来共二十四块,它正好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
  这种巧合正是体现了人为小宇宙、天地为大宇宙之观点。每一块脊椎骨都对应着一个节气。而且,在二十四节气的那一时刻,就是天地交泰的一瞬间,宇宙中可发生多种奇妙变化。宇宙中的生物、植物及万物,它们各自的慧光能量流都发生了由低能向高能的转变,以及各自磁场方向的改变,而后逐渐消失,回到原来状态。
  第一颈椎——大雪
  头、耳、鼻、喉、脸、头痛、失眠、眼疾、记忆减退、眩晕
  第二颈椎——小雪
  喉、舌、声带、口、昏眩、耳鸣、扁桃腺炎、腮腺炎、直肠炎
  第三颈椎——立冬
  咽、颊、肩、咽喉炎、颈、肩酸痛、呼吸困难、痤疮、湿疹
  第四颈椎——霜降
  颈部肌肉、臂、肩酸痛、牙痛、甲状腺
  第五颈椎——寒露
  手肘、食道、气管、气管炎、咽喉炎、手臂酸痛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第六颈椎——秋分
  甲状腺、手腕肌、大拇指、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
  第七颈椎——白露
  甲状腺、中指、肱肌、甲状炎、手臂外侧、中指、肱、无名指酸麻痛
  (胸椎十二节)
  第一胸椎——处暑
  心脏、气管、食道、前臂、心脏病、气管炎、气喘、手腕痛、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第二胸椎——立秋
  心脏、气管、食道、背肌、食道炎、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血压、心跳不规律
  第三胸椎——大暑
  肺、支气管、食道、胸腔、支气管炎、肺炎、食道炎、肋膜炎
  第四胸椎——小暑
  肺、食道、乳房、乳房炎、慢性胃症
  第五胸椎——夏至
  肝、胆、胃、脾、肝炎、胆囊炎、低血压、胃炎、面疱
  第六胸椎——芒种
  胰、胃、胆、肝炎、胃炎、胆囊炎、胃胀、食欲不振
  第七胸椎——小满
  肾、胰、十二指肠、胃溃疡、糖尿病、十二指肠炎、扁桃腺炎
  第八胸椎——立夏
  肝、胃、胰、肾、小肠、小肠炎、头痛、便秘、风湿
  篇三: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每年的2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夏至:每年的6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
  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3655小时4846秒,为方便以365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28天的二月增加为29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2912小时44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354天,比阳历少11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
  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
  的名称,后来又用“19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这二十四个节气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跟二十四节气相似,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亦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把黄道分为12等份,因此占星学中十二星座的开始及结束日期或其前后一天必定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
  图: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注:十二星座对应的黄经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现在观测到的星座位置与黄经度已不符。
  节气与西方文化中的黄道十二宫有对应的关系。但黄道十二宫是时间段而不是时点。
  白羊座对应于春分到谷雨
  金牛座对应于谷雨到小满
  双子座对应于小满到夏至
  巨蟹座对应于夏至到大暑
  狮子座对应于大暑到处暑
  处女座对应于处暑到秋分
  天秤座对应于秋分到霜降
  天蝎座对应于霜降到小雪
  射手座对应于小雪到冬至
  摩羯座对应于冬至到大寒
  水瓶座对应于大寒到雨水
  双鱼座对应于雨水到春分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春季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2-5日交节
  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18-20日交节
  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5-7日交节
  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20-22日交节
  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4-6日交节
  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19-21日交
  夏季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5-7日交节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20-22日交节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5-7日交节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21-22日交节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6-8日交节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7-9日交节
  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22-24日交节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7-9日交节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22-24日交节
  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8-9日交节
  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
  度,10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7-8日交节
  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22-23日交节
  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6-8日交节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21-23日交节
  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5-7日交节
  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太阳一年里在恒星间或天球划过的轨道称为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图:回归年、朔望月和二十四节气
  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夏至昼最长(北半球,下同),冬至昼最短,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确立的气。其后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至于其他的节气,便以该段季节常见的天气现象或农业活动而命名,这些节气某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气候。由于24节气是根据中国的气候制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6459e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f.html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