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地理课教案

发布时间:2019-02-25 00:57: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幼儿地理课教案

【篇一:高一地理教案 (500)

高一地理教案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臵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

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需求

的决定性因素。

2

1

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美国 )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

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一、 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篇二: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一)

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1

异的基本方

2

区自然环境

3

掌握分析地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增

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 ?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 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 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4、区域

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

分区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非季风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 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篇三:浅谈高中地理课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高中地理课教学设计

作者:刘旭东

【摘 要】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研究,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整体模式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需要高中地理老师继续研究。本文对目前教学设置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落实课程理念的基本条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设计的研究在当前更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三维教学思想的提出,为目前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研究定下一个基本的思路。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研究,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整体模式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需要高中地理老师继续研究。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基本内涵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概念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和教学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构建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办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地理教学设计概念的分析,我们看出其基本内涵强调的是:教学设计的宗旨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服务,在过程中,教师酱油领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导者。同时强调服务的对象是所有学生,而仅仅是老师喜欢的学生;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强调以系统的方法为指导。教师必须通过系统的方法整体来考虑地理教学的设计,防止设计的遗漏;地理教学设计要求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以促进有效教学的生成,实现教学的优化;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教学的整体思路定了,但在生成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时,应该预设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注意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c87fd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2.html

《幼儿地理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