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

发布时间:2019-01-18 22:56: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学习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3. 认识坐标系,合理建立坐标系。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参考系。

学习难点:质点概念的理解。

课程引入:

奔跑的运动员、急速行驶的火车、舞蹈演员的旋转……一些常见的机械运动我们如何来描述哪?请同学们展开讨论。

提示:我们可否把一些物体无限的缩小,直至到一个点来描述那?是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点哪?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来研究。

知识点一:质点

1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物质点

1、只占位置,不占空间2、可代替物体全部质量3、理想化型,实际不存在

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2、思考与讨论

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

(1) 观看太阳系运行的模拟动画: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能否把地球视为一个点呢?

(2) 观看火车运行模拟动画:一列沿京沪铁路运动的火车,若研究它从上海到北京的运动能否把它简化为一个点?

(3) 观看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的模拟动画:研究地球上各处的季节变化时,能否把它视为点呢?。

(4) 观看火车过桥的图片。研究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运动时,能否把它简化为一个点?

讨论:

(1)物体是否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看作质点?

(2)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是什么?

(3)物理中的质点跟几何学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大的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随时都看成质点吗?

提示: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质点就是这种物理模型之一。

小结: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知识点二、参考系

1、观看太空站的图片。设想一下,你和你的同桌正在太空站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在“地球人”看来,你们随太空站以很大的速度绕地球运动。

思考:你和你的同桌能感到自己在高速运动吗?为什么?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为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另外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否则无法判断。这个用来作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择原则

观测方便 是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

通常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3、参考系的四个性质

标准性:用来作参考系的物体都是假定不动的,被研究的物体的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

任意性:参考系的选取具有任意性,但应以观察方便和运动描述简单为原则。

统一性: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时,应选择同一个参考系

差异性:统一运动的物体,参考系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知识点三:坐标系

如果一个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沿直线运动,怎样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呢?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条直线运动,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运动,即在同一平面运动,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当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其三要素是: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作业与任务:

1、完成教材配套练习

2、巩固和预习下节内容

第二节:时间与位移

学习目标:

1. 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在实验中测量时间的方法。

2. 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3.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4.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5. 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6.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7. 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学习重点: 1. 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和区别。

2.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3.s-t图

学习难点: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s-t图

课程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

大家想一下,如果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那么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用到那些物理量那?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还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时间轴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时间轴上一段线段表示的是一段时间间隔。

讲解:

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会说,我们7:30上课,8:20下课,一节课是40分钟,我们多少点吃饭,多少点睡觉,其实啊,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些关于时间的说法,那么,同学们能否告诉大家,究竟什么是时间呢……

教师:要给出时间的定义,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时刻的概念,我们先画出一条时间轴,你们也可以拿出你们的手表,你们手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瞬间,这一瞬间就叫做时刻,就像9:00是一个时刻,9:01也是一个时刻等等。对应在时间轴上,时刻就是一个点为了表示时间的长短,人们把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成为时间间隔,简称为时间

时间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个时刻点之间的距离。

任何时刻都可以作为时刻零点,我们常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作为零点。

二、路程和位移

1. 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

有方向,是标量

2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那么什么是标量什么是矢量那?带着问题我们继续。

3.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4.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

讲解: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图

要到达某一位置,物体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走过的路程也就不一样。因此,为了表达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在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位移: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成为位移。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如位移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如路程、温度、质量等;

矢量相加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相加遵循算术加法法则。

四、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五、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具体我们第二章讲)

六、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

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

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

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或发生

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

条倾斜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②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③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的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④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⑤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⑥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⑦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课堂练习:

l. 在下图甲中时间轴上标出第2s末,第5s末和第2s,第4s,并说明它们表示的是时间还是时刻。

解析:如图乙所示,第2s末和第5s末在时间轴上为一点,表示时刻

2s在时间轴上为一段线段,是指第1s末到第2s末之间的一段时间,即第二个1s,表示时间。第4s在时间轴上也为一段线段,是指第3s末到第4s末之间的一段时间,即第四个ls,表示时间。

答案:见解析

2. 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某一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位移为零,该质点不一定是静止的

B. 在某一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路程为零,该质点一定是静止的

C. 在直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

D. 在曲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小于其路程

解析:位移的大小为起始与终了位置的直线距离,而与运动路径无关。路径是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为零,质点肯定静止。选项B正确。位移为零,在这段时间内质点可以往返运动回到初始位置,路程不为零,所以选项A正确。位移大小在非单向直线运动中总小于路程,所以选项D正确。直线运动包括单向直线运动和在直线上的往返运动,所以选项C错误。

答案:ABD

3. 从高为5m处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下抛出一个小球,在与地面相碰后弹起,上升到高为2m处被接住,则在这段过程中

A. 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m

B. 小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m

C. 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m

D. 小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m

解析:本题考查基本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理解位移和路程概念,并按要求去确定它们。题中物体初、末位置高度差为3m,即位移大小,末位置在初位置下方,故位移方向竖直向下,总路程则为7m

答案:A

练习

1. 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的是

A. 天津开往德州的625次列车于13h35min从天津发车

B. 某人用15s跑完l00m

C.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19h开播

D. 199771日零时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 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

B. 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C. 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D. 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3. 如图所示,在时间轴上表示出下面的时间或时刻

A. 4s B. 5s C. 3s D. 6s

4. 如图所示,某物体沿两个半径为R的圆弧由ABC。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物体的位移等于4R,方向向东 B. 物体的位移等于2R

C. 物体的路程等于4R,方向向东 D. 物体的路程等于2R

5. 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时刻表示时间极短,时间表示时间较长

B. 时刻对应物体的位置,时间对应物体的位移

C. 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刻

D. 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

6. 3s内表示的是 s的时间,是从 s末到 s末,3s内表示的是

7. 一质点绕半径为R的圆圈运动了一周,如图所示,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若质点运动了周,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此运动过程中最大的位移是 ,最大路程是

8. 质点沿一边长为2m的正方形轨道运动,每1s移动1m,初始位置在某边的中点,如图所示。分别求出下列各种情况下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并在图上画出各位移矢量。

1)从A点开始第2s末时;(2)从A 点开始第4s末时;(3)从A点开始第8s末时。

9. 在一大厅里,天花板与地板之间相距8m,将一小球在距地面1m高处竖直向上抛出,运动ls小球与天花板相碰,随即竖直下落,最后静止在地板上。

11s末小球的位移多大?方向如何?

2)抛出后的小球,最大位移是多大?方向如何?运动路程共有多大?

答案 1. B 2. D 3. 4. AD 5. BC

6. 1、第2、第33秒这段时间间隔

7. 02R R2R

8. 1)位移:X1m 路程:L12m 2)位移:X22m 路程:L24m

3)位移:X30m 路程:L38m 图略

9. 17m 竖直向上 27m 竖直向上 15m

小结:

1时刻是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的某一瞬间,对应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时间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对应时间轴上两个时刻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2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叫路程,其单位通常用米(m),另外还有千米(km)、厘米(cm)等。路程是标量。

3位移:位移是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通常用符号S表示。位移是矢量,它与物体具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其单位与路程的单位相同。

注意:①位移与路程不是一回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除此之外,两者大小不会相等。②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学习目标

1. 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 明确速度的计算公式、符号和单位,理解记忆速度是矢量。

3. 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率和速度的区别。

重难点:

1. 匀速直线运动及速度的概念的理解;

2、利用公式v=s/t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把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但在前面一节中,我们知道路程并不能确切地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和运动方向,因此,初中课本对速度的描述是不准确的,现在我们重新定义,把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率,路程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因此,速率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那么,我们究竟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 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二)新课内容

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x1x2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就可以通过坐标的Δx=x2x1来表示,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Δ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2.速度 表示质点运动 快慢 方向 的物理量。

1)定义:质点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 比值

2)定义式:v= s/t

3)单位: m/s km/h cm/s 等。

4)矢量性:速度的大小用公式计算,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

1.平均速度

在前面一节中我们学习了,位移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和运动方向,因此,在这里我们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平均速度:用物体位移和产生这段位移的时间的比值成为平均速度。公式

定义:表达式中所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方向相同。

④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取不同的时间段或位移段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否。

2、 瞬时速度

刚才已经知道,平均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并不能准确的描述物体在每一时刻的速度情况,为了表示任意时刻的运动快慢,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瞬时速度。【实验探究图1-3-2,顺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一点,而时间表示为时间轴上的一段距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我们再把时间压缩成某时刻的一个点,就可以得到顺时速度的定义。

①定义: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②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如果时间非常小时,就可以认为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③瞬时速度精确地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快慢。

④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就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测量仪器:速度计(速度计所指的数值就是某时刻汽车的瞬时速率,随着行驶的快慢而定

五、小结、反思

掌握某一物理量的最根本方法是紧扣定义,因此准确把握各物理量的确切含义、区分是标量还是矢量,是学习本节的关键。

六、典例精讲:

例1: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相距60km,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它以60km/h平均速度通过前一半路程,接下来用时45min通过后一半路程。那么它在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多少?

解:设全程的路程为2S,则

km/h

例2:一辆汽车沿直线运动,先以15m/s的速度行驶了全程的,余下的路程以20m/s的速度行驶,则汽车从开始到行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为多少?

解:设全程的路程为2S,则

七、课堂小测验:(1~3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的位移相等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等

c.任意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d.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跟所需时间的比值是一个恒量,则此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下面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c

a.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b.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等于零

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一辆汽车,开始以5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20m,后又以10m/s的速度行驶了20m,那么汽车在行驶40m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否正确?

习题巩固:

1、完成课后作业

第四节: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学习目标

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安装和使用。

2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学会粗略测量瞬时速度。

3.理解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掌握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

重点: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由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3画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难点1对纸带数据的处理。

2图象的画法及对图象理解。[来源:__Z_X_X_K]

课程讲解:

一、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为磁电式结构,其构造如图2.9-1。当线圈通以50赫的交流电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使振动片(由弹簧钢制成)磁化,振动片的一端位于永久磁铁的磁场中。由于振动片的磁极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其振动周期与线圈中的电流变化周期一致,即为0.02秒。 在永久磁铁的磁场作用下,振动片将上下振动,振动片的一端装有打点针,当纸带从针尖下通过时。便打上一系列点,相邻点之间对应的时间为0.02秒。

二、电火花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时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出点迹的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所示。使用时,墨粉纸盘套在低盘轴上,并夹在两条纸带之间。当接通220V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列点迹。当电源频率是50Hz时,它每隔O.02s打一次点。

三、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问题1. 电磁打点计时器中怎样安放复写纸和纸带?

师总结:将复写纸套在复写纸定位销上,推动调节片可以调节复写纸位置.将纸带从复写纸圆片下穿过即可.

问题2. 振针打的点不清晰或打不出点可能有哪些情况?

师总结: 1)调整复写纸位置或更换复写纸。

2)调整打点计时器。(可能是振动片的振动幅度太小了,可以调节振动片的位置;可检查压纸框的位置是否升高而阻碍了振动片使振针打不到纸带上,可将压纸框向下调节到原来的位置;可能是振针的位置太高,调节振针直到能打出点为止)

3)可能是选择的46V的电压太低,可适当调高电压,但不得超过10V

问题3.为什么要先打开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先工作12s再松手打纸带?可不可以先松手再打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师总结: 打点计时器打开电源后要经过一个短暂的时间才能稳定工作,所以应先打开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12s后才能松手打纸带.这样做可以减小误差

问题4. 打点计时器打完点后要及时关闭电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总结:因为打点计时器是按照间歇性工作设计的,长期工作会导致线圈发热而损坏

指导学生动手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要让学生按步骤有序操作,并打出几根纸带。

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143所示,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从打出的纸带中获取数据?指导学生用列表格的形式把数据列出。

(2)怎样根据纸带上的点迹计算纸带的平均速度?

(用纸带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除以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根据,求出在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S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的乘积。)

(3)在打出的B、C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如果纸带上的点迹分布不均,那么,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运动的速度较大还是较小?

(在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很小)

四、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①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片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②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③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④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之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五、用图像表示速度(直线运动)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用v-t图象来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v-t图象的画法

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计算出的不同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值,在坐标系中描点,最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条能够描述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

思考:怎样画出速度—时间图象?为什么要用平滑的曲线“拟合”?

2v-t图象的信息)

⑴任一时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⑵速度的变化情况及相应的时间

六、典例精讲

【例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 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

A.时间间隔 B.位移 C.加速度 D.平均速度

解析:从打下的纸带上数一下点的个数就知道时间,因为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故A选项正确。

用刻度尺量一下任意两个点间的距离,就知道了物体的位移。故B选项正确。

从纸带上不能直接得到加速度、平均速度,只可以间接计算。故C、D选项错误。

答案:AB

【例2】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50 Hz时,振针每隔0.02 s在纸带上打一个点,现在用此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速度,当电源的频率低于50 Hz时,数据计算仍然是按照每隔0.02 s打一个点来处理的.则测出的速度数值与物体的实际速度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解析:当电源频率低于50 Hz时,实验中实际时间间隔大于0.02 s,数值计算时如按照实际时间间隔,得到实际速度,若实验时仍用0.02 s作为时间间隔来计算,实验数值比物体的实际速度偏大.

  点评:有关实验误差的分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突破方法是根据实验原理分析,同学们应该仔细体会,理解.

【例3】用同一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0.1 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1-4-4所示.求小球的平均速度.

图1-4-4

  解析:根据题意,小球从1 cm到6 cm位置,位移s=5 cm,所用时间t=0.3 s,平均速度vst=0.17 m/s

  点评:本题初看是一新情景的题,经分析可看出本题的做法与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一致.题目不难,学生能很快求出平均速度.所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例4】如图1-4-5所示,是一条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0、1、2、3、4、5、

6是七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计数点到0的距离如图所示.求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并画出速度一时间图线.

  解析:(1)1点是0、2间的中间时刻,求出0、2间的平均速度即可认为是1点的瞬时速度,同理2、3、4、5点的瞬时速度也可求出.0和6两个点的瞬时速度不便求出.然后画出速度一时间图线.注意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即:v1=0.195m/s,v2=0.40m/s,v3=0.51m/s,v4=0.69m/s,v5=0.70m/s。

(2) 以O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横坐标:表示时间 纵坐标:表示速度

  根据第一问计算出的结果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然后连线得到图象如图1-4-6所示.

图1-4-5

图1-4-6

七、小结

八、习题巩固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重点、难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

初始时刻的速度(m/s)

可以达到的速度(m/s)

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

0

30

20

火车

0

50

600

摩托车

0

20

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讨论与交流】飞机、汽车、运动员的速度分别从什么变到什么?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经一段时间后变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当末速度大于初速度时,加速度为正值,物体在加速,当末速度小于初速度时,加速度为负值,物体在减速。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6加速度越大,表明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得越快

7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

⑴含义不同: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快慢.(加速度是速度时间的变化率.)

速度是位移变化的快慢.(速度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

⑵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

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

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分别举例说明.)

3、典例精讲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3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

分析(1)物体:(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40秒内属于的改变量为,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方向方向相同,即方向相同。

分析(2)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为,说明方向相反,说明方向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4、从v-t图象中看加速度

加速度在大小上等于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因此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t图象的斜率等于质点的加速度,

如图中甲图象的加速度a1=2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乙图象的加速度a2=-2m/s2,负号表示其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三)小结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四)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一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 加深学习利用纸带求某时刻瞬时速度的方法。

3. 进一步提高用描点法作图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画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难点:1.对纸带数据的处理。

2.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

一、课程引入

1、电火花计时器使用 电源,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每隔 打一次点,打点时间间隔由 决定(选填“电压大小”或“电源频率”)。

2、下图为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的一部份,点间时间隔为T,尽可能精确测B点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是VB =

3、本实验用到的仪材有

二、新课精讲

实验过程(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桌上,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连接好电路(注意:滑轮应 伸出桌面

2、把细绳的一端拴在小车上,使细绳绕过滑轮,下面挂适当的钩码。把纸带穿过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停在 靠近打点计时器的 的地方,先 开电源 ,再放开 小车 让小车拖动纸带运动,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了一系列点。

4、换上新纸带,重复两次。

5、从3条纸带中选择 点迹嘴清晰 的一条纸带,舍去 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 。

找一个适当的点作为计时起点。为了方便,减小误差,通常不用0.02s为时间单位,而是用每打 5个计时点 的时间 0.1 s为时间单位,在纸带上选好的计时点下面标0,在第 1 点下面标1,在第 2 点下面标2……,标明的点叫计数点,则相邻的计数点时间间隔为 0.1s (如下图所示),两相邻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

6、测出x1x2x3…………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直接标在纸带上.

据v1= = (第一空填公式,第二空填测量和计算结果)

据v2= = (同上); 据v3= = (同上);

据v4= = (同上);可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将结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三、实验注意事项

1、牵引小车钩码的质量要适宜,如果质量过大,纸带上打的点太稀疏,如果质量过小,打的点过于密集,不便于测量距离。

2、实验前应将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纸带。

3、实验前应该先开电源,在释放小车。

4、要避免小车和滑轮相碰,在小车到达滑轮前要及时用手按住小车。

5、打完一条纸带应立即关闭电源,避免打点计时器因线圈发热而损坏。

四、小结与练习

1、掌握用打点计时器测小车速度的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上节课中,我们对小车的速度通过实验进行了探究,那它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那?我们通过图像知道它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也就是说它的速度是均匀增加的,那我们成这种速度均匀增加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精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图象: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斜率表示加速度。

分类:匀加速和匀减速。

研究物理量的关系,可以用列表法,图象法,还可以用公式法。推导公式: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

所以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规律

速度规律:v=v0+at

三、典例精讲

1:汽车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解析:初速度v040km/h11m/s,加速度a0.6m/s2,时间t10s

10s后的速度为

vv0+at

110.6×10

=17m/s

61km/h

2:某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

解析:根据vv0+at

v0vat

0-(-6×2

=12m/s

思考:以这么大的初速度行驶的话,刹车4s后的速度是多少?

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例1 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飞机离地而某一高度静止于空中时,运动员离开飞机自由下落,运动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以5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则在运动员减速下降的任一秒内(

A.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小5m/s

B.这一秒末的速度是前一秒末的速度的0.2

C.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末的速度小5m/s

D. 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小10m/s

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变化了:,且这一秒末与前一秒初的时间间隔为2s,所以m/s,故AB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又因为这一秒末与前一秒末间的时间间隔为1s,因此选项C也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D

答案CD

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问题

[例2]一个物体以5m/s的速度垂直于墙壁方向和墙壁相撞后,又以5m/s的速度反弹回来。若物体在与墙壁相互作用的时间为0.2s,且相互作用力大小不变,取碰撞前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那么物体与墙壁作用过程中,它的加速度为(

A. 10m/s2 B. 10m/s2 C. 50 m/s2 D. 50m/s2

思维入门指导 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是高考要求的五种能力中的两种能力。近年高考对考生能力考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本题的考查即为推理能力的考查,考查了基本知识的应用问题。

解析:由于取碰撞前的初速度为正方向,则初速度v0=5m/s,末速度为v = -5m/s,因此物体在与墙壁作用过程中,其加速度为: m/s2D正确。加速度的负值不代表加速度的大小,只表示加速度的方向.说明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加速度的负值也不能说明物体在做减速运动,如果此时物体的速度也为负值,则物体做的为加速运动。

关于基本公式的应用

[例3]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经5s后做匀速运动,最后2s的时间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静止,则质点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多大?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质点的运动过程包括加速一匀速一减速三个阶段,如图。

在解决直线运动的题目时要善于把运动过程用图描绘出来,图示有助于我们思考,使整个运动一目了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学们要养成这个习惯。

图示中AB为加速,BC为匀速,CD为减速,匀速运动的速度既为AB段的末速度,也为CD段的初速度,这样一来,就可以利用公式方便地求解了。

解析:由题意画出图示,由运动学公式知:

5m/s5m/s

应用于CD段()得: m/s2

负号表示av0方向相反。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4.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重点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难点

1.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

2.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一、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S=Vt及矩形所围成的面积。那么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又如何来求那?

二、新课精讲:

利用微分思想推到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图示课本P38

S=1/2(V0+V)t

V=V0+at

带入可得:S=V0t + 1/2at2

1、若V0为正方向,S>0,说明位移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S<0说明位移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用图像表示位移

全易通P50

三、完成课后练习

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分两个课时讲

第五节: 自由落体运动

学习目标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重点难点

1.了解探索过程,明确探索的步骤,同时了解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提炼自己的学习方法。

2.“观念-思考-推理-猜想-验证” 是本节的重点思路,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参考。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这一正确认识却经历了曲折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的史实知识,了解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落体运动的。

1、历史的错误:关于下落物体快慢

阅读教材第一段,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识呢?

2、伽利略的逻辑推理

阅读教材第三、四段,提出问题:伽利略是怎样论证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

3、猜想与假说

阅读教材“猜想与假说”部分,提出问题: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伽利略是怎样做的?他作出了大胆的科学猜想,猜想的内容是什么?

科学的猜想,或者叫假说,这是对事物认识的模型,是对事物认识的基础,是建立概念描述规律的前提。

4、实验验证

伽利略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说,伽利略把他的结论外推到90°需要很大勇气?

(陈述)实验验证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任何结论和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否则不成理论。猜想或假说只有通过验证才会成为理论。所谓实验验证就是任何人,在理论条件下去操作都能到得实验结果,它具有任意性,但不是无条件的,实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验证,而与实际有区别。

5、科学的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很注重方法,物理学习也要注意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对现象一般观察一提出猜想-运用逻辑推理一实验对推理验证一对猜想进行修证(补充)-推广应用。

阅读教材“STS”《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与社会》短文,对自己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

二、典例精讲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B.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g是标题,有大小无方向。

B. 地面不同地方g不同,但相差不大。

C.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

D. 在地面同一地方,高度越高,g越小。

例3、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1:2,体积之比是4:1,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求下落的时间之比,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

例4、质量为2kg的小球从离地面80m空中自由落下,g=10m/s2,求

1、经过多长时间落地?

2、第一秒和最后一秒的位移。

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下落的位移。

练习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A.物体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竖直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

  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

  D.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2、在忽略空气阻力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块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则关于两块石块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B. 轻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C. 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两块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

D. 两块石块在下落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3、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图象是:(  )

s s v v

t t t t

4、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正确的是( )

5.在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记录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下列哪些措施,有利于减少纸带受到摩擦而产生的实验误差( )

A.改用直流6v电源

B.电源电压越低越好

C.先拉动纸带再接通电源

D.纸带应理顺摊平,不要让纸带卷曲和歪斜

6.如图所示的四条纸带,是某

同学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得到

的纸带, 纸带的右端后通过打

点计时器。请你用简短的语言

描述图示每条纸带记录的物体

的运动情况.

7.某次实验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开始取若干个计数点,.从点痕的分布情况可以断定纸带的运动情况是 .若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从打下A点到打下D点,共13点,历时 s

8.物体在刚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瞬间( )

A物体同时获得加速度和速度

B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C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速度仍为零

D物体立即获得速度,但加速度仍然为零

9.下列关于自由落体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10m/s2

B.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

C.不同地区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不一定相同

D.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答案:1.D 2.C3.C4.C5.D 6.A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D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7.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0.24秒

8.D 9.C

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一节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学习目标:

1.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4. 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学习重点:重力

学习难点: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精讲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只要有力就必须有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是相互的,力存在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力的矢量性:有大小、有方向

4、力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上,每个力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他力的存在而改变。

5.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接触②不直接接触

6.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变化。

7.力的作用效果

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例如用脚踢足球时,用力的大小不同,足球飞出的远近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足球飞出的方向不同;击球的部位不同,球的旋转方向不同。

二、力的图示

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这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①选定标度:画出某一长度的线段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并把该线段所表示的力的大小写在该线段的上方。所选标度要适当(力的图示上刻度不能过少,也不能多而密,要便于作图计算),一般标度的大小应是所图示的力的1/n,n为除“1”以外的正整数。

②画一个方块或一个点表示受力物体,并确定力的作用点。

③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线段(根据所选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垂直于力线段的小短线)。

④在表示力的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的旁边标出表示这个力的字母或数值。

3.注意:①箭尾通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②若在同一个图上作出不同的力的图示,一定要用同一个标度。③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不同。力的示意图是为了分析受力而作,侧重于画准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上没有标度,线段的长度只定性表示力的大小。

三、力的示意图

与力的图示相比,只要求在图中准确画出力的方向,表达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力即可,不要求准确画出力的大小。

四、力的分类

(1)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分类

①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等。

②效果力:支持力、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2)按作用方式可分为接触力(如支持力、压力等)和场力(如重力等)。

(3)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内力和外力。

(4)按力的关系可分为:共点力、共面力、平行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5)注意:正确区分性质力和效果力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相同,如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性质不同的力,可以叫同一个名称,如重力、弹力都可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都可叫动力,其作用效果可以相同。同一个力,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用绳子拉小车前进,绳子对小车施以拉力,又叫弹力、动力等。

五、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产生

静止释放的物体竖直下落。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这众多的事例说明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也叫重量,常用符号G表示。

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其本质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②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不论是否与地面接触,都受重力作用。重力与运动状态和接触面情况均无关。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竖直向下即垂直于(当地的)水平面向下,沿重锤线向下。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能将“竖直向下”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垂直于地面向下”或“指向地心的方向”。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

3.重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共同决定

①在同一地点,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所受的重力可能不同(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不过这种差异很小,一般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其重力大小恒定不变。

②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是G=mg.式中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用kg;g是一个与地理位置有关的量,反映地球对物体作用力的强弱。(g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通常情况下(在地球表面附近),取g=9.8N/kg,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③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其依据的原理是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作用的相互性: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或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特别注意:拉力或压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是有条件(平衡)的;且不能认为拉力或压力就是重力,因力的性质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不同。

④重力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学过“万有引力”就明白了)。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六、重心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1.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引入重心的概念,就把实际作用于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等效地代替了,于是原来的整个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代替,从而使研究问题大为简便。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上叫等效方法。

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它是在保证效果不变的前提下用一种简化的形式来替代原来的形式以使研究问题方便些。注意:重心并不是重力的实际作用点,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更不能认为地球只吸引物体的这一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5e3400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3.html

《高一物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