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欢迎词 >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时间:2019-04-11   来源:欢迎词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欢迎词】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高考成绩查询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希望能帮助到你。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新入口:http://yjsxt.tongji.edu.cn/epstar/login/index.jsp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一)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办法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办法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办法

同研(2000)186号

(2004年7月修订)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研究生获取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重要途径。强化过程管理,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本保证。现就对研究生课程学习中的几个主要环节作如下规定:

一、排课与选课

1. 排课

公共学位课(政治、外语)以及面向全校研究生的数学、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和分班由研究生院培养处和开课单位共同组织落实。

各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由各学院自行安排,并应避免与公共课上课时间冲突。跨学院选修的专业课,应事先与开课学院协商,落实开课任务后,才能安排本单位研究生的选课工作,开课所需经费由双方协商解决。各学院需将本单位的开课情况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并将每位研究生的选课情况,书面通知其本人。

2. 选课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所在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与开学后一个月内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按培养计划修读研究生课程。新生第一学期选课手续按研究生院培养处有关通知的要求执行。

3. 补选和退选课程

研究生应按培养计划选课,一般不能随意变更。因故必须补选或退选已选课程的研究生,应在开学后二周内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退、增、改课程申请表》。经导师和学院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逾期不予办理。

课程一旦选定,必须参加考核,无故缺考或未按教师要求完成课程的教学环节者,按“零”分或“不通过”处理。

4. 免修课程

1) 入学前已在我校参加课程旁听且考试成绩合格又符合培养计划内容审定的课程(不含硕士生一外),如要求免修,可在本课程授课学期开学后二周内提出申请,填写《同济大学研究生旁听课程成绩认定申请表》,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

2) 入学前已参加我校课程进修班学习,且考试合格又符合培养计划内容审定的课程(不含硕士生英语一外),如要求免修,可按有关规定在本课程授课学期开学后两周内提出申请,填写《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考入硕士研究生课程认定申请表》,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

3) 对于入学前按同研(2002)109号文件规定,已修我校硕士生英语一外,即与我校2002级以后(含2002级)统考硕士研究生同堂同卷考试,并已取得学分,可申请免修,经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核后承认其所取得的学分。

4) 所有成绩有效期为四年,即从成绩取得之日起至硕士论文答辩日止为四年。

二、课程考试及考核方式

1. 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都必须进行考试。学位课程考试必须采取笔试,非学位课程考试可以采用笔试或口试,也可笔试和口试相结合,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培养要求,考试可采取闭卷或开卷的方式进行。

2. 教学实践(含专业实习、学术讲座)等必修环节的考核采用考查或写读书报告等方式。考查成绩根据研究生完成实践(实习)任务的情况加以评定。记分可采用通过、不通过两级制。指导教师应写出评语。

三、课程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1. 试卷命题

1)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考试,应由专业委员会成立命题小组,负责命题和确定评分标准。硕士研究生非学位课程考试,一般可由任课教师命题,且须经有关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审核。

2) 命题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主要考核研究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生学位课程期末考试应出同等要求的A、B两套试题,于考试前一周,将考试试题A、B卷交开课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专人保管。其中一份作为期终考试用卷,另一份作为备用卷。试卷要保证印刷质量,在印刷、装订、存放过程中应严格保密。如发现泄漏考题现象,必须追究责任。试卷应保存至研究生毕业后五年。研究生院将对试题和试卷进行抽查,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2. 考试安排

1)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在学校安排的考试周内组织课程考试。公共课程考试日期,由研究生院培养处统一安排,其余课程由开课单位自行安排,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考试日期不得随意提前或推迟,如因特殊原因需要提前或推迟的,须由开课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同意。

2) 根据考试安排,开课单位要对监考教师开出监考通知单。监考教师必须在考试前10分钟进入考场,并认真履行监考职责。每个考场凡有10人以上参加者,都必须有两位教师监考;80人以上的考试必须有三位教师监考。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必须参加监考。

3) 任课教师必须严格审核研究生参加课程考试的资格。凡因病、因事请假、旷课累计超过课程课内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者、未办理选课、旁听、重修手续者,,均不得参加课程考试。

四、课程的缓考

因病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可在课程考试前提出书面申请,请填写《研究生缓考申请表》。经学院(系、所)主管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缓考一般不单独安排考试。经批准的缓考与下一次研究生课程考试同时进行。其考核的成绩记载按正常考核处理。因事一般不能申请缓考。

五、课程的重修

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不及格,允许“重修”一次。填写《研究生课程重修申请表》,并于下一次课程开设学期的前两周内,到研究生院培养处办理重修手续。申请“重修”的研究生,必须全程参加该门课程的学习,并按要求完成该门课程的各教学环节。重修费用按规定收取。

非学位课程考试(查)不及格者,若本人申请换选其他课程,须经导师同意,按重修课程办理有关手续。

重修课程的成绩记录方式与正常考试相同,但在登录成绩时,应注明“重修”字样。

硕士生外语(一外)课程学习、考试按同研(2002)109号《同济大学外语(一外)教学安排及考试规定》执行。

研究生在考试中舞弊,按《同济大学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处分条例》执行。

六、课程成绩的评定与管理

1. 成绩评定

1) 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一律按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评定,硕士生英语一外成绩评定按(2002)109号文件执行。

2) 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以课程结束考试结果为主,一般按平时占20%,课程结束考试占80%加以评定。

2. 成绩管理

1) 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考试后一周内,将《同济大学研究生成绩登记表》交所在单位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公共课课程成绩,由开课单位教务员或任课教师(英语课程)于课程考试后十天内输入《同济大学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并将由任课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签名、单位盖章的成绩单及时叫研究生院培养处。

2) 研究生院培养处将于学期结束两周后,开放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供学生查询成绩。

3) 成绩登记后原则上不能涂改,如需要改动,必须有改动人签字,并在改动处加盖公章方能生效。

4) 研究生本人不得直接找任课教师查卷、查分。若研究生有充分理由认为该门课程考试成绩与自己实际答卷出入很大需要复查时,应由学生所在院系在下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向研究生院培养处反映,由研究生院培养处向开课单位查询。研究生在学期间的成绩查阅,由所在单位教务员负责接待。如研究生所在单位没有收到开课单位的成绩单,则由研究生所在单位教务员直接向开课单位查询。

5) 各单位应在本届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审核每一研究生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执行情况,并按照统一格式打印“研究生课程成绩登记表”,经本单位教务办公室负责人审核,学院(系、所)领导签字后一式六份,送交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核盖章,以备存档、论文答辩、就业等需要。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二)
2016年同济金融硕士(MF)招生简章

同济大学2016年招收(秋季入学) 攻读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代码

同济大学的学校代码为10247,同济大学报考点的代码为3103,金融硕士的专业代码为025100,考试方式为全国统考。报考院系可经济与管理学院(代码为040)或数学系(102),入学后由双方联合培养。

二、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金融硕士全日制班仅接收推荐免试考生。

5.除推荐免试考生以外,其他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且录取后全部纳入金融硕士在职班(授课时间为周末与部分节假日):

(1)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并且须在现场确认时提交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2) 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在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

三、报名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1.网上报名

考生必须首先在2015年10月10日至31日(每天9:00至22:00),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

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考生应选择学习、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考生如要选择同济的考点,需持有上海户口或工作单位应在上海(户口不在上海但工作单位在上海的考生,现场确认时需提供截止至2015年12月27日在有效期内的《上海市居住证》或2015年8、9、10三个月的社保记录(需至社保网点打印《参保个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情况》和《养老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

考生网上报名填写的本人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必须准确无误,政审材料、录取通知书一律按上述地址通过邮局挂号寄送。如因地址不详导致延误投递,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生网上报名填写“毕业证书编号”时,务必按毕业证书上的“证书编号”或“学校编号”或“电子注册号”填写。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学信档案”频道(网址: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并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持境内学历的考生提供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cn)出具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有效期不早于2016年4月30日)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原件,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的考生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址:.cn或

考试时间与考试科目:

考试地点以准考证通知为准。

2.复试

我校实行差额复试。

参加复试分数基本要求和复试安排预计于2016年3月公布,考生届时可凭网上报名编号和身份证号登录同济大学2016年招收秋季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网址:

我校将在复试时对考生的报名材料原件及报考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发现可疑学历证书时,我校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指定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考生参加复试时请带好以下材料:

(1) 复试通知书;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2) 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

(3) 学历证书原件;

(4) 网上报名时未通过学历校验的考生应持指定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原件;

(5) 加盖出具单位公章的大学课程学习成绩单原件,在资格审查时交由我校收存。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三)
关于2015年同济大学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的通知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关于2015年同济大学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的通知

各院(系、所):

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派出国留学工作,提高派遣层次扩大研究生派遣规模。2015年我校实施的国家公派项目包括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研究生院已于11月24日、25日在嘉定和四平校区专门为学生召开项目说明会,28日为院系召开动员会。结合我校情况,现公布2015年同济大学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办法,希望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能积极执行。

一、 选派项目、类别及人数 1. 1) 2) 2. 1) 2) 3. 1) 2) 3) 4)

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全国计划选派300人,选派对象主要为艺术类专业优秀在校学生;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36—48个月;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24个月;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2—24个月;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12个月, 主要通过国内高校与国外学校/机构的合作渠道派出。

二、 选派原则、派出专业 1. 2. 3. 4.

三、 选派办法

1. 各学院(系、所)根据研究生培养及学科建设需要,布置遴选、推荐工作,并须安排领导和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2. 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导师及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各学院(系、所)负责选拔推荐工作;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评审并确定拟选派人员名单。

选派工作应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科研基地和平台、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坚持“三个一流”原则,选拔最优秀的学生,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流院校或国际我校各学科专业均在选派范围之内。

各学院必须在确保选派学生质量基础上,积极推荐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士、

发展规划。

知名的研究所及实验室(不含港澳台地区)师从一流专业导师。

点支持国内发展薄弱,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的艺术类专业或交叉空白学科。

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全国600名, 2015年重点支持农业推广、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社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2-24个月,不限名额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12个月,不限名额,有中外合作项目(含双学位)的学院可以申请;

工作、国际金融、国际法等专业领域;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6-24个月,我校推荐名额125名(各学院分配名额见附件1)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36-48个月,名额不限

硕士研究生。

3.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项目主要依托学院(系、所)及导师与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合作渠道选派;同时可利用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学校外事办公室现有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合作项目渠道派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通过校内现有中外合作项目派出。

具体实施办法已邮件发给各学院负责老师,或可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及研究生院门户网站“国际交流”栏目下载。2015年我校CSC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申报名额增加至125名,学校按照120%比例分配给各学院进行推荐,然后进行专家评审确定最终推荐申报人选。各学院在推荐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时可根据计划名额和本院实际申请情况,按推荐优先顺序上报名单,最终学校将按我校分配名额向留学基金委上报推荐候选人。如未能按计划推荐,将会影响研究生教学状态绩效评估及明年博士生招生名额分配。希望各学院尽可能动员与国外院校、机构有科研合作的导师利用此项目派出学生。

请各学院尽快动员学生,帮助学生与国外学校联系沟通,并按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如有任何疑问,可联系培养处袁老师,65981601,[email protected](瑞安楼506)

附件:

1. 2015年同济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院(系、所)名额分配表 2. 2015年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工作进度安排表

注:国家公派本科项目请联系教务处。

研究生院培养处 2014年12月15日

附件 2015年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工作进度安排表【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附件 2015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院(系、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名额分配表

一、 分配原则

1. 2015年我校获得的CSC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申报名额为125名;学校按照120%比例分配给各学院进行推荐,然后进行专家评审确定最终推荐申报人选;

2. 按照各个学院博士生在校人数及去年联合培养博士生录取情况分配计划名额;

3. 各学院在推荐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时可根据计划名额和本院实际申请情况,按推荐优先顺序上报名单,最终学校将按我校分配名额向留学基金委上报推荐候选人;

4. 如未能按计划推荐,将会影响研究生教学状态绩效评估及明年博士生招生名额分配。 二、

分配名额如下: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四)
同济大学会计硕士(MPAcc)招生简章

同济大学会计硕士(MPAcc)招生简章

同济大学2016年双证会计硕士MPAcc招生简章(仅供参考)

一、代码

同济大学的学校代码为10247,同济大学报考点的代码为3103。本简章所指的会计硕士(MPAcc)的专业代码为125300,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代码为040,考试方式为管理类联考。

二、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并且须在现场确认时提交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2)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在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

三、报名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1.网上报名

考生必须首先在2015年10月10日至31日(每天9:00至22:00),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考生应选择学习、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考生如要选择同济的考点,需持有上海户口或工作

单位应在上海(户口不在上海但工作单位在上海的考生,现场确认时需提供截止至2015年12月27日在有效期内的《上海市居住证》或2015年8、9、10三个月的社保记录(需至社保网点打印《参保个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情况》和《养老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 考生网上报名填写的本人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必须准确无误,政审材料、录取通知书一律按上述地址通过邮局挂号寄送。如因地址不详导致延误投递,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生网上报名填写“毕业证书编号”时,务必按毕业证书上的“证书编号”或“学校编号”或“电子注册号”填写。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学信档案”频道(网址: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并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持境内学历的考生提供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cn)出具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有效期不早于2016年4月30日)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原件,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的考生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址:.cn或

考试时间与考试科目:

2015年12月26日

8:30-11:30 (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4:00-17:00 (204)英语二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以上科目中,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组织编制。

2.复试

我校实行差额复试。

参加复试分数基本要求和复试安排预计于2016年3月公布,考生届时可凭网上报名编号和身份证号登录同济大学2016年招收秋季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网址:

我校将在复试时对考生的报名材料原件及报考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发现可疑学历证书时,我校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指定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考生参加复试时请带好以下材料:

(1)复试通知书;

(2)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

(3)学历证书原件;

(4)网上报名时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持指定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原件;

(5)加盖出具单位公章的大学课程学习成绩单原件,在资格审查时交由我校收存。

考生复试时须参加体格检查,身体状况应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和我校相关规定。未达到高校招生体检标准者,取消入学资格。

复试内容包括政治、综合知识、外语口语与听力、专业外语。复试重视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倾向的考核,全面、准确地考核考生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协作精神【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等综合素质。我校会计硕士复试的考试形式和内容由有关学院会同学科、专业委员会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专业实际情况确定。

五、录取

我校根据初试和复试成绩,结合考生已有学习或工作业绩等整体素质和政审结论,择优录取。 对在报名及考试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未通过我校复试、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参加复试基本要求的考生可自愿调剂到其他院校录取。

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须在被录取前分别与同济大学、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的合同,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

考生录取前,须按有关通知上传资格审查材料电子文档和寄送政审材料。

六、学费、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制2年,因特殊原因,经学生申请并由学校批准,最长可延长至5年。学制及学习年限包含授课时间、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时间。

学费为148000元人民币,按学年分期缴纳。

七、其它

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试题及复习资料。

有关我校研究生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收费标准等信息,可在同济大学网站查阅。 有关招生信息、成绩发布、复试通知等均请留意同济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网:如本简章与教育部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规定有冲突,将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执行。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五)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入口:http://yjsxt.tongji.edu.cn/e…… ...

下面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入口:http://yjsxt.tongji.edu.cn/epstar/web/swms/mainframe/home/index.jsp


更多校园信息,请关注>>>校园快讯>>>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六)
华师教务系统

  华师教务系统>> http://jwc.scnu.edu.cn/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是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同济、沪江、东亚体专等学校的教育、动物、植物、音乐及体育等系合并而成,以大夏大学原址为校址。 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7月,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首任校长马君武。建校初期,设文、理、教、商、预五科,后曾增设高等师范专修科和法科。

大夏大学创建后,许多著名学者曾来校任教,其中有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马君武、周寿君、邵力子等。大夏大学建校27年,培养学生近20,000名,毕业生6,000余人。包括一批为国为民的有识之士。如熊映楚,曾是武汉农民运动的重要干部;雷荣璞、陈国柱分别是广西、福建建党干部之一;吴良斌(亮平),最早翻译恩格斯《反杜林论》,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郭大力、周扬、叶公琦、陈赓仪等都在大夏大学学习。学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如胡和生、陈子元、李瑞麟、刘思职等四位中科院院士,翻译家戈宝权,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古典文学评论家王元化和青铜器专家马承源等,还有不少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其他知识界人士。

光华大学是1925年从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地处今华东政法学院)脱离出来而创建的。首任校长张寿镛。建校初期,学校设文、理、工、商四个科14个系。学生们在致力于学习的同时,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也开展得生气勃勃,在江南八大学校的国语、英语演讲比赛中屡居前茅,还曾获江南八大学校网球、足球、越野赛的锦标。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学生达14,000余人,完成大学学业获得学位者2,4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邓拓,中科院院士徐僖,著名学者周而复、赵家璧、张芝联、吕翼仁、张允和、穆时英、田间和姚依林、乔石、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柴泽民、黄鼎臣、邵洛羊、杨小佛、谢云晖、杨纪珂、张承宗等一大批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人士。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8、9月间,大夏大学的中文、英文、历史、社会、数学、化学、教育、教育心理、社会教育系;光华大学的国文、英文、教育、数理、化学、生物系;同济大学的动物、植物系;复旦大学的教育系;东亚体专的体育系、体育专修科和沪江大学的音乐系相继并入。10月4日,组建了华东师范大学临时工作委员会(后为行政委员会)。10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

学校成立后,即开始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调至新建的华东体育学院。

调整后的学科设置是;教育、中文、外文(设俄文、英文二组,俄文兼办专修科)、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系(以上各系均兼办专修科)。新设政治教育专修科。1953年8月,江苏师范学院的艺术科音乐组,浙江师范学院的外国语文系英语组,安徽师范学院的物理、历史、数学、英语系,福建大学物理系,华中师范学院英语系部分学生并入。1956年6月28日,音乐系停办,全系学生转入新建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学习,教师则分别支援北京、南京、兰州等地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和上海音乐学院。大夏大学的校园面积仅280亩左右,至1952年,已迅速增加到800多亩。并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校舍兴建工程,十大建筑的规划、设计并实施,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的条件,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图书藏量通过合并接收,呈迅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逐步建立成形。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在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从1952年开始,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并从1956年开始,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至1957年,在校生规模已达5,000余人,研究生班及函授生各为127人和801人,在教书育人方面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师范教育的特色。

大夏、光华大学及有关大学院、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华东师范大学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给华东师范大学注入了新的有生力量。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在周恩来总理"向现代科学大进军"号召鼓舞下,学校加快了发展教学、科研的步伐。1957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自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我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从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因"*****"而终止。

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1965年还招收越南留学生210多名,成立留学生管理办公室室,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

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学校面积也比初建时扩大了4倍多。

"*****"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师被赶往工厂、农村,自1966年到1969年,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学校被迫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不少科技人员,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了种种困难,继续对一些基础问题及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0年,我校"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粉碎"***"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我校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学校分离出去,相继恢复原来的建制。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

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和端正办学思想,提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注意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从而使学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

学校相继建立了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系和专业从1979年的11个系17个专业扩展到1991年的21个系38个专业;科研机构也从1966年的一所三室发展到1991年的23个研究所、28个综合性研究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中心。附属学校数也有所扩大,有三所附属中学、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实验室为我校与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合作建立的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校拥有近百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拥有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少仪器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附设出版社和科教仪器厂、印刷厂,是全国高校中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社、厂之一。图书馆藏书丰富,中外文各类图书达269万册。

为填补教育类专业许多空白学科,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技术、数理统计、环境科学、对外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金融、图书馆情报学、哲学、经济学、固态电子学、国土整治与开发、应用数学等本科专业,以及人口、经济管理、应用化学、应用生物学等一批专科专业;从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学科发展出发,新建了一些系。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随着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和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建立和留学生招生任务的扩大与层次的,学校体系与功能更为明显地反映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渠道的新特点。1984年9月,我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与科研工作的展开,教育、地理学科两个"龙头"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重点扶持;使学校进一步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目标迈出新的步伐,形成了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师范大学的新格局。从1976年到1991年,共培养本、专科生约23,000名。

学校长期以来始终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研究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学校还与国内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及国外7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有的专业还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挂勾、合作关系,并经常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听取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以深化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扩大科学视野。从1978年开始先后有34个院、系、所,105个专业招收研究生。现任校长王建磐就是由数学系培养出来的、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我校培养的第一名博士。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试办)。1991年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8个,博士生导师55人(3人为兼职),硕士学位授予点87个。

此外还设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发理学)、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数学(基础数学、概论论、数理统计专业)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78年至1991年间,学校共培养研究生3600余名。

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一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后起之秀。如:教育学家孟宪承、廖世承、曹孚、刘佛年、左任侠、胡寄南,历史学家吕思勉、李平心、吴泽、束世徴、林举岱、王养冲、陈旭麓、夏东元,外国语言文学专家平海澜、周照良、孙大雨、徐燕谋、罗玉君、顾谷宜、缪廷辅、李毓珍,哲学家周抗、冯契、徐怀启,伦理学家周原冰,社会学家言心哲,文学家许杰、张毕来、王西彦、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经济学家陈彪如,音乐家刘雪 、马革顺、钱仁康、应尚能,体育学家吴邦业、黄震,生物学家张作人、薛德焴、王志稼、郑勉、张孟阐、郎所、堵南山、颜季琼,化学家邵家麟、唐宁康、夏炎,数学家李锐夫、孙泽瀛、程其襄、钱端壮、曹锡华,地理学家胡焕庸、李春芬、严钦尚、陈吉余,物理学家张开圻、郑一善、许国保、姚启多、陈涵奎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也培养了一批遐迩闻名的中年专家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新秀。肖刚(34岁)、郑伟安(35岁)被破格提升为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属全国首例,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止1991年底,学校教师已增加至2,079人,其中教授174人,副教授577人,讲师961人(以上均含研究人员),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80年代初,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要维持学校的地位与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道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学校先从理顺校内的各种关系开始,从单项改革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改革。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八大实体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编职工人数从4,000余人降到3,500余人。从1993年开始,改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知识面,经1987年试行主辅修制后,全面推广,并逐步扩大。并对自主招生及非师范生源入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学校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有偿使用专职科研编制,加强科研经费的宏观管理。后勤改革实行了经营机制转换,完善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进行学校各项改革的同时,学校召开本科教学会议,加强特色与主干课程的建设。

继1995年1月中文、历史两个文科基地之后,国家教委又于1997年批准我校设立了数学、心理学、地理学三个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同时生态学、教育学、世界历史、世界经济学也被确认为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完善教材的配套改革,严格考试制度等,拓展学生知识面,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设立教学改革基金,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实施学校的"百人工程",使各个学科的人员梯队和设备情况渐趋合理。 在"两个服务"宗旨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活动。与上海市的有关区、县、部门联合,进行了形式、规格多样的教育合作。这段时期,教育管理学院扩展培训领域,与香港有关方面合作,联合举办了几期香港中学校长培训班。成人教育开拓业务范围,1993年学校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成人教育"硕士点。高师师资培训形成新特色,成立普通教育研究中心和一批普通教育研究基地,遍布上海的多个区县。建立上海市民工学校、国际中国文化学院、远东国际金融学院、阶梯学院、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华茂学院、银行学院等等。扩大了与上海及华东地区合作办学的范围,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与地位。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 "共建华东师范大学"。

1996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1997年12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成立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学校已有11个实体学院和若干非实体学院,学校在职教工4,500余人,在校生近33,000人,校园面积近1200亩。新华东师大在校党政领导下,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政府的要求,正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进入新世纪,学校秉承"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国际化进程。

2002 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目前,两个校区的总面积达3100余亩。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壮怀得地,看吐长虹,闵行校区资源丰富的现代化图书馆,设施先进的、融各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日臻完善的公共数据库平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以此为契机,学校更加全面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科技创新计划"。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今,学校理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工作室。科研成果方面,何积丰教授和马龙生教授分别荣获2002年和200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积丰教授和张经教授还因为在各自领域的成绩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上海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世纪以来,学校相继成立了软件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金融与统计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社会发展学院、艺术研究所和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等。目前,学校已有19个全日制学院, 5个独立研究院(所)。2007年学校招收首批免费师范生,并专门为其组建了集中生活学习的孟宪承书院。院系所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同时还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学科背景老师的指导下、在多学科文化氛围的影响下,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本科生跨国、跨校交流,先后与上海交大、山东大学等学校达成合作协议,启动了校际学生交换培养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

学科建设方面,学校现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13个二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008年新增物理学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使我校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增加到6个(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和物理)。2001年,学校成为国内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高校,2008年,成为首批获得开设MBA教育的师范院校。

学校的国际交流务实而有成效。2001年10月,法国巴黎高师、加香高师和里昂高师三所大学的校长代表法国高师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学校50周年校庆,明确了合作办学的意向和总体思路。2002年7月,学校与法国高师四所大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正式开启了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开始联合培养博士。2009年,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德拉华大学的9名博士生作为首批交流生来我校学习。2011年3月,由我校携手纽约大学建设的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基,标志着我校国际合作办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学校特别设立了国际教育园区,使得本校学生可以在不同教育文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学生群体共同学习,选择课程。同时,学校也创造多种机会把本科生送到国外学习和交流。学校还在美国、意大利协办了6所孔子学院。2008年,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我校成立。

如今,学校共有教职工近40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学生近14,000名,研究生近12,000名,外国留学生3700余名。全校师生正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朝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力争学校在2020年左右进入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高考成绩查询。想要了解更多《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高考成绩查询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48274.html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