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日记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2000字: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2000字: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时间:2019-07-21   来源:日记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日记】

《 沉默的大多数》[1]是中国作家王小波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并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又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目前最新版由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7月发行。下面是中国文库网www.chinawenwang.com分享的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一


  沉默是个双面的词语,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由沉默导致的悲剧往往是令人痛心的。这样的故事进场发生在我们身边:公交车上,一位凶神恶煞的乘客因为一两块钱车钱的问题,殴打公交车司机,或者是小偷形迹败露之后殴打、威胁受害人,而在公交车上的,往往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沉默”,是人性的冷漠,是怯懦,助长的是恶人的气焰。扼杀的,是他们自己的灵魂。

  有一种言论认为,中国人是这世界上忍耐力和抗压能力最好的人群之一。我们长期生活在各种重压之下,他人的重压,社会给你的重压,权力的重压,金钱的重压。面对苦难,面对灾祸,我们仿佛都是那么的敦厚善良,大多数人总是选择逆来顺受,总是学会服从和屈服。用学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奴性。孕育形成臻至完美的过程长达几千年之久,这期间,中国人已经逐步的失去了自由的灵魂,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不会独立的思考,没有自由的魂灵。

  面对社会的不公与苦难,太多的人选择了沉默,这是个悲剧。这沉默的大多数,在王小波的杂文《一致特立独行的猪》中就成了普通猪的原型,这猪是高度拟人化的猪,普通的猪就如同普通的人一样,麻木,无论他们愿意或不愿意,都屈服于他人的设置安排,按照他人所规划的去生活,肉猪阉掉只为长肉,种猪只为当“花花公子”,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而这其中作者描写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猪有很多拟人化的特征:1、象山羊一样敏捷;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3、习惯于特立独行;4、对知识青年好;5、善于斗争,敢于斗争;6、对邪恶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7、岁月的磨难使猪的本性发生了改变,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但无论是屈服于他人的普通猪,还是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的猪,最后,他们还是猪,我们不要做猪,我们要做“人”,所以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和灵魂。在生活的磨难之后,不能灭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包容,善良,宽容,正义,这时,我们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

  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不做他人跳楼时的起哄鼓掌者,不做他人蒙受苦难时讥讽者,不甘屈服,敢于争取自己微小的权利。曾经听过这样一个事情,有个律师在列车上买了瓶一块五毛钱的水,他问卖水的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说自古以来就没有发票,律师毫不犹豫的将铁路局告上了法庭,胜诉了。大家以为他以后做火车会遭受到很大的困难么?没有,相反的,每次他坐火车,列车长会亲自把东西送上来,然后问他:“您是现在就要发票还是等下要下车了我给您送过来?”。权利,就是这样自己争取来的,尽管是微末的权利,你也不能放弃,因为一旦你放弃,你就会放弃得越来越多。不能做沉默的人,看着自己的权利慢慢被夺走,只留下自己自怨自艾。

  “沉默”是精神癌症,打双引号是为了区别前者。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这些怯懦的、为人父母的人,他们会在克拉玛依大火时,说出令人心疼的“让领导先走”。沉默造就冷漠的人,他们是跳楼者楼下的起哄者、鼓掌者,他们是在他人面对歹徒的时候那些袖手旁观的人。沉默造就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式悲剧”,让我们感叹人性的丑陋,而谁又知到我们人性的丑陋,是我们自己亲自展示给别人看的,满脸堆笑的对别人说:“看,我多丑陋。”

  有很多的人在该沉默的时候不沉默,在不该沉默的时候沉默。面对强权,他们忌惮。面对弱者,他们鄙夷。前阵子因为钓鱼岛,很多所谓“爱国人士”上街游行。对他们我不做出正面评价,这里完全引用他人的话语:“一个连街头小偷都不敢喝斥的人,居然嚷嚷着要踏平东京,灭了小日本。”你应在何时沉默?何时不沉默?

  我们需要沉默的大多数,不需要“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二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记得高中同学文学的静静曾经说过,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理想国,我们国家自汉代以来,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屠杀,尤其是*****,造成了全民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倒退。一个当初的卡哇伊有这种思想境界,不得不让人称赞佩服。联想到此也深刻体会到王小波为何会对理想国的批判,及对哲人王的不屑的原因了。但从个人的人生来说,了解一些哲学是很必要的,哲学不但有趣,还可启迪智慧,能够让自己在迷茫的生活中得到一盏启明灯,并促使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明辨是非。而明辨是非的前提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

  王小波说:时值今日,还有人盼着出个哲人王,给他设计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好到其中去生活;因此就有人乐于做哲人王,只可惜这些现代的哲人王多半不是什么好东西。

  我个人不盼着出个哲人王,更不愿做个被称做不是什么好东西的哲人王。

  假如有一天出现了个哲人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杜绝了一切发生的可能性。人类能做的只有根据真理进行价值判断,那么生活也将失去乐趣。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定要**通过twitter,youtube,facebook,imdb等看世界的原因之一。

  真正的哲人王不会出现,乌托邦也不会实现,只会无限靠近。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波拉图的理想国并我心目中的理想国。波拉图的爱情也并非完全是精神恋爱,无一点肉体,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我承认我现在的救世情结还很严重,但经过小波老师的教诲,把我从理想主义拉回到了理想。我跟大多数愤青一样:先解放天下三分之二的人,然后解放全人类。小波劝告我说不要去救他们,因为你不认识这些受苦人,更不知道他们受何种苦,最重要的是人家并没有要求我去解放。这样过去你就是自作多情。

  假如世界真需要我们解放,我们也没必要大呼小叫的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们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思维的乐趣

  每天上班无所事事,看看新闻聊聊天,等待着下班,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会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晚上因为没事而玩玩游戏,性质和手淫差不多,大多数人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如何避免比死亡更可怕的事呢?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宁可做个一无所知的苏格拉底,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愿忍受无所事事的煎熬。

  一个人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素先生说:知道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和小波老师的体验一样,我体验最大的快感是读完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丛书,因为它是新奇的,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到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如吃饭、排泄、性交,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绝对无法和新奇带来的快感相提并论。

  追求新奇的知识和智慧与利益无关,这是一种兴趣,很多中国人认为学习是痛苦的,而国外的人看来是快乐无比,尤其是近代的外国人。

  不要骂我崇洋媚外,劝我多看看中古遗风,或许我看到的大多是中国历代消极的一面,看到的是三妻四妾,妇女裹脚。对此我是个典型的叔本华式悲观主义者,汉朝以后的历史从今往后是不再研究了。

  小波还告诉我:不要把学到任何一点知识就把自己当成超级智慧,无限的自满的人,自足,手舞足蹈是要不得的。

  书中的几个人物:君特.格拉斯,奥维德,罗素,菲尔丁,萧伯纳,马克吐温,卡尔维诺,杜拉斯,苏格拉底。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三

  众所周知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自认为是小说家,这是他在写作末年开始写的所有杂文总编,编者是他的妻子李银河,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从内容上的连贯性出发而组织的,客观背景大致如此。至今我仍然认为,大多数小说作家并不会写很多杂文其实是一种害羞自卑心理,相比较而言,我倒认为王小波在这方面确实是有斗士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杂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本书的开篇《沉默的大多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正如王小波所说的,这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王小波在此文中写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在时隔十多年的今天,这一切似乎颠倒了,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距离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来人们似乎更加擅长表现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中国人似乎已经抛弃了沉默是金的观念,但是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现在的人们似乎更擅长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却不能向最亲近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对着电脑像不曾见面的陌生人倾诉,却和亲近的人无言相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只言片语,却无视身边的人的真切关怀。有人说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它使人类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但是与此同时,他把人性的优缺点无限的放大了,在当今社会,人类似乎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言论,于是,我们抱着猎奇的心态在网络上搜索各种自认为新奇的事情,然后,对着不相识甚至没见过的人大加评论,这样的“真相”似乎来得太快,却显得那样的不真实。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但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从小学到中学,班上都是这样的好同学,背着手听讲,当上了小班长,再去管别人。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了知名理论家或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当然,这是做人的诀窍。做个知识分子,似乎稍嫌不够;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还该干点别的。由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一种学堂式的气氛,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慨还是自己的成长,从一个叛逆偏激的孩子到如今还算客观平衡的成年人。而最欣慰的还是自己一直保持着思考的习惯。对王小波本人的一些思考结论我虽然不再赞同,但对他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的态度是绝对尊敬的,这是一个群体精神进步的源泉。一个群体需要斗士,需要斗士一样的战斗精神,但同时,必须健康的引导这种精神推动力是车轮前进,而不要让这种精神把整个车都给砸烂,就需要还有一个将军,一个理智客观的领导者。至于将军是谁,怎么做,恐怕就不是斗士所能知道的了。

更多相关内容:
    城南旧事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4篇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读后感 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读后感 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读后感 知之深爱之切读后感 老师你好我的好老师读后感 耕耘在春天读后感 我的好老师读后感3篇 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3篇 郑义门读后感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500字5篇 顶碗少年读后感300字5篇 水浒传第2回读后感3篇 顶碗少年读后感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meiwen/89409.html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2000字: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