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美术教案 > 我的童年作文_我的童年课堂实录

我的童年作文_我的童年课堂实录

时间:2019-02-14   来源:美术教案   点击:   投诉建议

【www.chinawenwang.com--美术教案】

我的童年就像一个七彩的梦,里面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下面是中国文库网www.chinawenwang.com分享的我的童年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

 我的童年课堂实录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版)第五册第18课

  教学目标:

  1.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感受其艺术特色。

  2.能口头或用简短语言描述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

  3.让学生喜欢欣赏美术作品。

  课堂教学实录:

  我精心准备的课就要试讲了,我的心忐忑不安的,欣赏课在美术中是比较难上的,学生能配合好吗?希望一切顺利吧。“铃……”上课了,我做了一个深呼吸,微笑地走上讲台,学生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看着他们我一下增加了信心,好开始吧!

  “同学们又到了上美术课的时间了,今天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我边说边走到学生中间“***你几岁了?”

  “我八岁了!”

  “你呢?”我又走到一位同学的身旁,低声微笑的询问。

  “我九岁了!”“老师,我八岁了”……学生受气氛的感染争先恐后的介绍起来。

  “是吗!你们都是八、九岁呀,老师真羡慕你们,知道吗你们现在这个年龄正处在美好的童年时期。”我很自然的引入了课题,看来开头进行的还不错,接着进行。

  “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快乐的,下面让我们走进童年,去体验一下童年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我出示了用学生照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当然他们是不知道的。“哇!!!看那是我!”学生一看到自己出现在屏幕上,那兴奋劲儿不与言表。“看这是谁?你在干吗呢?胖胖的真可爱!”我被学生感染了,和他们一起融入了对童年的回忆中。学生的眼、脑、心充分的被调动了起来,直到结束还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说:“我发现你们真是太可爱。看着这一张张童年的笑脸一定勾起了你们不少的回忆吧,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我有一次一不小心把鸡蛋扔到了阿姨的头上。……”

  “你阿姨生气了吗?”

  “没有,噢,应该是哭笑不得。”

  “我小时候肚子很饿,趁妈妈没注意,就拿了个红红的东西就往嘴里放,结果那个是辣椒,把我辣的当时就哭了!”学生边说边比划生动有趣。

  “能想象出你当时的表情,下回吃东西一定要小心呀!”一个“偷吃辣椒”的小故事引发学生更多关于自己天真无邪童年的有趣回忆。

  “剃阴阳头。” “吃鸡蛋不剥皮。” “拔鸡毛被鸡追。” ……

  “原来你们的童年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呀!”

  学生的兴致很高。都沉浸在对童年美好的回忆中,正是时机,我按照设计进行第二个环节——“欣赏分析作品”我稍做停顿后强调说:“知道吗,生活不会只有一种味道,童年也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他们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吧!”出示《艰苦岁月》的图片。“这是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你们先仔细看看这件作品,看时可以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看谁看的仔细。”说到后面时我有意一字一句,并加重语气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看的时候我往黑板上板书了——描述。刚转过头,一个小手就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好吧你说说看,说的仔细一点。”

  “我看见一个老战士再吹笛子给小战士听。老战士吹的特别入神,小战士听的入神。”他的描述较概括,我想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去观察去描述,于是我有意的引导他们深入观察,“刚才这位同学只说了整体,下面谁还能从局部具体的地方再说说,比如:表情什么样?衣服什么样?他们的姿势呢?”

  学生恍然大悟,从而开始注意细节了。“一看老战士和小战士的衣服就很破旧,而且他们都没有穿鞋。”

  “老战士的年龄一定很大,你看他脸上的骨头很明显,皱纹很多,手也很粗糙。而小战士的脸和胳膊就比较光滑。”我及时指明了颧骨的位置 。

  “老战士好像坐在石头上,他吹笛子的表情很认真,很投入。小战士坐在地上,靠着老战士的腿一手托着脸,一手拿着枪,眼睛望着前方,听着也入迷了。”

  “不对,小战士是抱着枪,他抱的是步枪,他还是小孩呢,你看枪比他还高呢。我还知道他们是红军,我认识他们的帽子,是八角帽。”

  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更加活跃、回答更加踊跃。我也被感染了。及时的给予了肯定“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知识太丰富了,从帽子上就能判断出他们是红军,真厉害!我们在观察一件作品时,不仅要看整体,还要看细节,这才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的地方。我们刚才介绍作品的方法就是描述。”

  我接着说:“这件作品表现的是战争年代红军的生活,看了这件作品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看过那些描写战争影片?”并板书上——感受。

  “我觉得他们的生活一定很苦,他们连鞋都没有,衣服也很破。”

  “我觉得我们太幸福了,有爸爸、妈妈的疼爱,而小红军还那么小,就离开父母,去打仗了。”

  “他们的生活太艰苦了,我们的生活这么好,我很惭愧,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红星闪闪》、《小兵张嘎》、《地道战》等,学生看的片子还真不少。看样学生已经融入了作品中,为了加深他们的理解,我准备播放一段关于红军生活的影片“老师这也准备了一段来看看吧!”

  学生一下就被影片中红军战士艰苦的生活打动了,看到红军战士被冻死在雪山上时,他们不由自主的发出惋惜的叹息声,当他们看到红军战士因为没有东西吃,被活活的饿死时,他们的眼睛都湿润了。我趁机引导,“红军当时的生活真是太苦了,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怎么表现?”学生有的说画战斗情景,有的说画过雪山草地怎么艰苦。听到这,我话题一转,“那我们看作者是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来表现的?”听我一问,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又回到了作品上。

  “老师,作品中的红军在悠闲的吹着笛子,好像很轻松!”

  “对呀,没有战斗的场面,他们脸上也看不出痛苦,像是在休息。”其它的学生也附和着说。

  “对了,这就是作者的独特之处,这是潘鹤参加中国建军30周年美展的作品,当时很多画家表现的都是战斗的大场景,只有潘鹤用了红军生活的一个小细节,它以小见大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它动人的形象激起了观者的共鸣,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艺术感染。” 学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同时更加期待着下文。

  “你觉得这件作品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地方?”我问题刚一出口,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了,“这件作品最打动我的是他的形象,你看作者把红军战士的样子、动作刻画的那么逼真,这和他平时观察一定分不开。”

  “这件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是红军战士的表情,那么艰苦的环境,红军战士一点都不害怕,还能苦中作乐,我很佩服他们。”……

  “你能看出这件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我紧接着问。

  石头、木头、泥、铁、铜。学生说出了很多种答案,学生对雕塑接触较少,认知能力有限,我及时总结到:“其实雕塑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材料体现了作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我们这件作品是一件铜雕,你觉得用铜来做怎么样?”

  “铜的颜色是一种黄黄的,旧旧的感觉,比较符合红军的年代。(沧桑感)”

  “铜比较硬比较结实,就像红军一样勇敢,不怕牺牲。”

  “铜不象石头那么怕摔,它可以折(有任性),像红军一样不怕困难。(坚忍不拔)”

  我很惊讶,本来只是让学生知道不同材质,其他方面我并没注意太多,没想到他们竟分析的这么好,“大家分析的很不错!通过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和我们的分析认识,我们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又板书上了——理解。

  我接着问“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一个学生自由发挥的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说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精彩的回答。我最后板书上——评论。

  “同学们”,我手指着黑板“刚才我们用到的这四个步骤,就是我们欣赏作品的一个方法。”当我说到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不由得“噢”了一声,看样大家都了解了。“下面你们再仔细看看这件作品,这回看谁能当个小小讲解员,把这件作品完整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按着刚学的步骤进行。”

  同学们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嘁嘁喳喳地小声议论起来。一会儿一个小手就举了起来“这件作品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潘鹤创作的,作品表现的两个红军战士,老红军坐在石头上,正在专注的吹笛子。他颧骨很高,脸上的皱纹很深,赤着脚,身上的衣服很破了。一位小红军偎依在老红军的身边,出神的听着。他一手托着下巴,一手抱着一个和他差不多高的步枪,小红军也赤着脚,身上的衣服也很破了。战斗的岁月非常艰苦,可是他们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他们相信一定能打败敌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她说的头头是道,我不禁的为她竖起大拇指,真让人刮目相看!先前的担心看来真是多余,我内心感激学生们的出色表现。

  该让他们试一试了,接着我又出示了两幅作品:《百子图》和《又一个二分》,用它引导学生巩固刚才学到的欣赏方法。我说:“刚才你们的表现真是出人意料,我这里还准备了两幅,你们就用咱们刚才学到的方法也给分析一下吧。”“好!”学生显得跃跃欲试,“我们先小组分析,喜欢《百子图》的到这两组,对《又一个二分》感兴趣的去那两组。注意一定要看的很细,不要放掉每一个细节。”我根据学生的兴趣趋向不同,把他们有意的分到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多相关内容:
    点击下一步,上传课堂实录、微课 《短歌行》曹操课堂实录 六国论课堂实录 智取生辰纲课堂实录 盘古开天地的课堂实录 直角的初步认识 课堂实录 阿里山纪行课堂实录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jiaoan/39689.html


《我的童年作文_我的童年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语文
美文
作文
文学
古诗文
实用文
试题
教案
课件
素材
电子课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