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气候特点

发布时间:2019-02-25 01:08: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惊蛰的气候特点

【篇一:24节气气候特点和主要农事活动】

24节气气候特点和主要农事活动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1

2

3

4

5

【篇二: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度石家庄市12月份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

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

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2分)

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此其所长也。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犹敦然诺 敦:敦厚、淳厚

b.上亦为霁威 霁:止、收敛

c.运祚修短 祚:福分

d.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迭:交替、轮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尽以封国邑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文宣怒,召而责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d.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徵援引齐国文宣王纳谏的事例规劝,最终太宗幡然醒悟,下令让卢祖尚官复原职以荫庇其子孙。

b.在魏徵告假去祭扫祖墓期间,太宗曾有临幸南山的打算,后因怕受魏徵责备而取消了南山之行,可见直谏之臣对当国者的影响之大。

c.一次太宗正在把玩鹞鸟,望见魏徵前来,将鸟藏于怀中。魏徵上奏朝政大事,经久不停,结果鹞憋死怀中。从中可见太宗对魏徵的敬畏。

d.群臣对封建之事各抒己见,或忧经费短缺,或患子孙相残为害,或主张有序地分封亲王宗子,他们从不同层面为皇上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910题。(12分)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

②①

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9.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夷歌数处起渔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显现诗人不畏权贵精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5分)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

【篇三:二十四节气 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答案解析】b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

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答案解析】c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答案解析】ba项,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全部。c项,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项,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e0e597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c.html

《惊蛰的气候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