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发布时间:2020-01-24 03:15: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说,这说明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突出的文学成就。在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前面,冠以“唐”字,可见在唐代,诗歌在整个文学中占有的垄断地位,说明诗体文学在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繁荣局面。

这种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作品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最直接的表现当然是数量的丰富了。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二千二百余人,诗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但限于当时条件,唐代的诗人和诗作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二是诗歌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但诞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这样一些独具艺术风格、成就卓著、流传千古的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名篇佳句,就是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三是诗歌体裁全面。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到了唐代,这些诗歌形式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四是诗歌的影响广泛。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质量高,体裁全,而且作家多,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至贫民百姓,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他们不断将探求的视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给后人留下了独具特色无以伦比的艺术精品。

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这就说明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它由一定的社会物质决定,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唐诗,它的繁荣,自然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密不可分。下面就唐诗繁荣的原因,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清明的政治环境、繁荣的经济基础。

政治经济是社会的命脉,一个社会的所有内容都不能脱离它的制约,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诗歌也一样。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采取了隋文帝行之有效的均田、租庸调、府兵、科举等一系列的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生产、加强国家力量的措施,同时整顿吏治,改革政府机构,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地走向繁荣,国家也迅速强大起来。唐初太宗的“贞观之治”时期,“斗米值三四钱,已成为历史佳话”(1)。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去日出,齐纨兽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2)可见当时的社会物质财富已经非常丰富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前后交映,成为唐王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繁荣昌盛的象征与标志。经济的繁荣,使得唐王朝的国力增强了,国家的版图也空前的扩大了。盛唐时期唐王朝势力所及的范围,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雄厚的经济的实力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唐人的生活方式开始变化了,许多诗人都开始了漫游生活,有的人甚至漫游过大半个中国。如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3)就正是这种生活的写照。这种漫游生活,不仅开阔了诗人的眼界,而且增强了诗人对社会的了解与对人生的体验。 冯至先生在《杜甫传》说:“唐代知识分子不囿于书斋生活,读书之外喜好游历天下。特别是盛唐时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然成为时尚” 。(4)离开自己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山水与新奇的事物,或幸福或不幸,这些都使诗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漫游的生活也改变了诗人的行为方式,许多诗人都具有侠客的气质,这样也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一种豪迈不羁的魅力。所以当时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空前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政治经济条件。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虽然由盛转衰,但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更加丰富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为人的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题材与激情。

此外,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采取的照顾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的政策,使得中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以提升,作家队伍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唐代文学繁荣的一个原因。六朝时期,文学的主要作者是贵族(或者说世族地主)而到了唐代,作家队伍则主要为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与世族文人不同,他们大都是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登上政治舞台的。这群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比较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对政治现状常常有所不满而要求革新;他们能够吸取民间文艺的营养,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表现政治理想等等。正是这群地位低微、比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诗人,使诗歌离开了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从而扩展了诗歌创作的题材,为诗歌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宽松的思想空间,活跃的文化氛围。

文学即人学,诗歌的繁荣和人的思想的活跃密切相关。唐朝就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活跃的社会。唐代近三百年间,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像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从立国之本说,儒学是基础。而在思想领域,则是儒、释、道并存。唐王室以老子为祖先,庄子、列子、文子都被封为真人。《老子》、《庄子》、《列子》、《文子》被列为经,开元年间更设道举科,四子列入考试科目。太宗支持玄奘译经,玄奘既亲注《孝经》,又亲注《道德经》和《金刚经》,颁行天下”(5),这说明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当时各领风骚,基本上都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并且呈现一种互相融和的趋势。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的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龟兹乐、胡旋舞、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长安这个世界性的名都的奇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手法。如山水诗与山水画、舞蹈与书法等的相互影响。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中则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等等,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如变文、词)也有积极的影响。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受到或儒或道或佛一家影响的。他们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这些对于唐诗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是诗歌繁荣的肥沃土壤。

任何事情,只要统治阶级提倡重视,有心扶持,那它就有了成长的肥沃土壤。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大加提倡、奖励,后来统治阶级甚至以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于朝廷,以诗作为进身之阶。唐太宗李世民在作秦王时,就开设了文学馆,设置了文学学士。扬州诗局本《全唐诗》卷一就收录了他近90篇的诗歌(6),他在《帝京篇序》中说:“予以万机之暇,游息文艺。……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虽然是从儒家的文艺观出发,讲究文艺的实用,但“予以万机之暇,游息文艺”也可以看出他对文艺的喜爱。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婉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武后还经常宴集群臣,宋之问就曾经获得过御赐锦袍;王维死后,代宗曾经亲自过问他的诗集的编纂工作;白居易死后,宣宗曾写诗悼念他。唐代统治者的这些做法,身体力行地倡导了做诗的风气,也提高了诗人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巩固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而在进士科考试中,诗歌被列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加上唐代“行卷”风尚盛行,“行卷”的作品都是举子们用来直接显示自己在创作上的才能和成绩的作品,这些“行卷”的作品可以较自由地选择题材和主题,可以较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可以有较富裕的时间来从事艺术构思,可以用较多的篇章、较大的篇幅以及各种各样的文体来充分显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和风格。这些风尚对于吸引知识分子研习诗歌形式,掌握诗歌技巧,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提倡与重视,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形成,应该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诗歌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诗的繁荣作了准备。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的,诗歌也一样。在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汉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同时,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了高峰的。

唐诗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阶段。最初的近一百年左右,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诗歌的题材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诗歌的情绪格调也开始了整合,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风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之气相融合,使诗歌进入了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诗歌的形式也有了创新,唐代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把四声二元化,解决了黏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了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到了开元十五年前后,诗歌已经从题材范围、情思格调、意境意象、体裁形式、声律形式等诸方面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欣、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当然最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的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他的诗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盛唐气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从繁荣的顶峰走向动乱与衰败,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创作灵感,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部分诗人开始写民生疾苦,代表这一时期的伟大诗人就是杜甫,他在动乱中饱尝颠沛流离的疾苦,以他感天动地的歌吟唱出了战火中人间的忧歌。他把强烈深沉的抒情溶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而有所创新,从而推动唐诗继续向前发展。这以后的大力诗人,虽然因为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但到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与政治改革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出现了以韩愈、孟郊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强调“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追求奇险之风,甚至以丑为美,表现出鲜明的创新色彩。白居易、元缜,还有张籍、王建,则从乐府民歌吸取营养,把诗歌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诗派”。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诗那样高的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诗歌的新天地。唐朝后期,社会不断衰落,士人生活发生了变化,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感情趋向细腻,诗歌创作又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代表的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李商隐以其善感的灵心、细腻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五、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由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不同地域的文学有着不同的面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北风与南骚的区别,晋室南渡以后,南北方长期对峙,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下,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不同的风貌与特征。隋朝统一以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经济上的统一与融合,也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南北的文风也在大一统的背景下逐步走向融合。清丽而又略兼纤巧柔弱的南朝文学,与北朝的刚劲、粗犷、沉厚、朴实的文风结合在一起,开创出了一种既优美又刚健的新文风。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文学风貌,经过唐代诗人近百年的摸索探讨,终于将南北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范。

总之,唐诗的繁荣,与唐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唐诗是社会物质基础的综合产物;它的繁荣,代表着唐王朝社会各个领域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b6c4f2770bf78a6529549e.html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